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9,共3页
同被引文献54
-
1梁衡.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座谈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8):2-6. 被引量:6
-
2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4):70-72. 被引量:7
-
3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2):64-69. 被引量:11
-
4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2):18-24. 被引量:113
-
5马林芳.汉语新词语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46-49. 被引量:5
-
6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6(1):86-92. 被引量:34
-
7周洪波.新词语的预测[J].语言文字应用,1996(2):73-78. 被引量:32
-
8张斌.话说新词规范化[J].咬文嚼字,2003,0(10):4-6. 被引量:1
-
9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2-4. 被引量:56
-
10李超.“潘局”“肖队”之类[J].语文建设,2001(3):14-1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2
-
1赵艳梅.试论新造词语的产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47-50. 被引量:3
-
2王晓红.校园酷语中另类副词使用的分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
-
3何干俊.汉语音译词的多维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94-197. 被引量:4
-
4张兰英.当代流行语的特色及产生根源简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4):79-82. 被引量:3
-
5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3):18-22. 被引量:87
-
6齐沪扬,邵洪亮.沪上校园新词语的构成、来源及结构方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7-103. 被引量:2
-
7齐沪扬,邵洪亮.新词语可接受度的多角度审视——兼谈新词语的规范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2):74-79. 被引量:15
-
8郑兰.浅谈当代流行语[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5):127-128. 被引量:2
-
9张桂英.新词语构词特点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0):76-77. 被引量:3
-
10周立群.也谈现代汉语文中的西语现象——兼与钱乃荣先生商榷[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15-18.
二级引证文献125
-
1刘澄悦,徐小波.基于语料库的网络流行词语生成机制分析[J].汉字文化,2022(S02):61-63.
-
2马运鹃.浅析网络语言现象[J].汉字文化,2021(14):15-16.
-
3何干俊.汉语音译词的多维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94-197. 被引量:4
-
4闫翠霞.从“Hold住姐”小议网络语言的生成及流行原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04-107.
-
5郑晓,汤婷,周子林,汪秀芳.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社会、政治、语言与心理探析——以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流行语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315-316. 被引量:1
-
6刘娟.当代新词语“伤不起”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25-26. 被引量:1
-
7刘嘉.浅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S1):49-50. 被引量:5
-
8陈馥良.“山寨”风猛的背后——从动态角度看词义信息的发展[J].大家,2010(7):182-183.
-
9杨昱华.嘲弄式仿拟在网络新句式“寂寞体”中的运用[J].大家,2010(19):111-112.
-
10谢蓓蓓.2007年度新词语引起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336-337. 被引量:2
-
1张洋.浅析2011年汉语新词语[J].北方文学(中),2012(5):134-134.
-
2彭琰.浅析郑州话的词汇学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92-293. 被引量:1
-
3袁瑞先.浅析“X领”词族的演变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6,0(5X):145-145.
-
4钱乃荣.论本世纪初流行的新词新语[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5):37-43. 被引量:10
-
5高成书.关于提高英语听力若干问题答疑[J].新高考(高一语文、数学、英语),2010(2):64-64.
-
6施燕祖.流行语探源[J].阅读与写作,1996,0(5):21-22.
-
7殷燕.网络新词的“一词二译”[J].中南论坛(综合版),2007,2(1):106-108.
-
8周玉成,刘彩丽.语言文化中的词语互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S2):326-328.
-
9吴仕波.日本漫画中拟声拟态词的造词特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3):86-89. 被引量:1
-
10赵亿.高校流行语言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3,21(9):144-14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