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俗研究》
2001年第1期5-35,共31页
Folklore Studies
共引文献46
-
1杨利慧.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J].文学评论,1999(5):151-156. 被引量:12
-
2刘颖,陈勤建.文化立场观念的转变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多学科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61-67. 被引量:3
-
3郭文庭.民俗学视野中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55-57. 被引量:12
-
4陈勤建.面向现实社会 关注经世济民——21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选择[J].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7. 被引量:2
-
5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评钟敬文先生的客家山歌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7-11. 被引量:7
-
6李伟峰.试论江绍原的民俗学研究思想:基于《发须爪》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1):150-154. 被引量:1
-
7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14-20. 被引量:92
-
8李伟峰.浅析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1918—1937)的田野作业[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9-94. 被引量:1
-
9施爱东.学术行业生态志: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2):5-25. 被引量:19
-
10陈超颖,黄涛.民俗主义视角下的“天一角”温州小吃营销策略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24-2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20
-
1郑元者.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6):54-55. 被引量:9
-
2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9(1):107-113. 被引量:23
-
3黄大宏.中国“难题求婚”型故事的婚俗历史观——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制度的关系假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85-90. 被引量:8
-
4董晓萍.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20-26. 被引量:15
-
5钟敬文.文学研究中的艺术欣赏和民俗学方法——在《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J].文学评论,1998(1):26-28. 被引量:21
-
6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12-17. 被引量:27
-
7于天池.论蒲松龄的民俗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3-51. 被引量:3
-
8周大鸣.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1):132-144. 被引量:10
-
9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形成史[J].北方论丛,1999(3):34-39. 被引量:2
-
10刘铁梁.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J].民俗研究,1998(4):81-89.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16
-
1陈勤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民俗学在当下的问题与思考之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4(3):173-186. 被引量:7
-
2戴岚.中、西文学“民间”理念之比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20-23.
-
3王素珍.名与实之争——对中国民俗学史研究的批评与反思[J].民俗研究,2012(1):35-43.
-
4邱洋海,莫光辉.民俗学重出立证法的启示与重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71-75. 被引量:1
-
5陈勤建,常峻.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4):4-14. 被引量:7
-
6李小玲.胡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潮[J].宜春学院学报,2002,24(3):59-62. 被引量:1
-
7张万仪,张煜.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1):105-107.
-
8李萍.民族地区高校民俗学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5,28(5):164-167. 被引量:1
-
9苏琦.日本高知省土佐“祭”的文化内涵及宗教形态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3(3):44-46.
-
10陈国玲.中国现代民俗学肇兴的时代使命[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39(4):98-10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3
-
1周星.中国民俗学著述中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24-32. 被引量:7
-
2曹成竹.鲁迅与歌谣: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参照的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21(1):61-69.
-
3董琦.生活·生计·文化:曹县江米人的符号重构与价值叠加[J].美术文献,2024(4):144-147.
-
4李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23(22):101-103.
-
5易鲜花,戴红稳.鲁迅小说民俗化的审美意义[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3):25-27. 被引量:2
-
6宋浩成.乡土的重构——新时期三十年“鲁迅与民俗”研究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5):46-50.
-
7任晓兵.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三重因素[J].求索,2010(10):219-221. 被引量:1
-
8裴友泉,赵帮恚,许兴华.让历史不再“失忆”——兼论胡适学术思想对徽州历史档案研究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10(6):11-14. 被引量:1
-
9薛晓蓉,段友文.周氏兄弟文学创作的民俗意识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10(12):25-36. 被引量:2
-
10薛红云,王士强.论20世纪60年代出生文学批评家的文化人格[J].山花(下半月),2013(3):139-140.
-
1马建平.论真德秀、魏了翁诗歌中的自然意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54-57.
-
2黄波.俞平伯的“西游记”[J].语文新圃,2009(7):37-38.
-
3刘学智.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及其天人观略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3):88-92. 被引量:1
-
4卢钟锋.论黄宗羲、全祖望的学术倾向[J].史学史研究,1986(1):53-56.
-
5俞士玲.李清照生平新论[J].古典文献研究,2010(1):112-137. 被引量:1
-
6陈峰,侯云灏.《食货》新探[J].史学理论研究,2001(3):50-61. 被引量:17
-
7孔莉.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J].齐鲁学刊,2008(6):158-160. 被引量:1
-
8杜吉刚.审美现代性诗学的三组悖论[J].艺术广角,2006(1):50-52.
-
9武黎嵩.柳兴恩与《穀梁大义述》[J].古籍研究,2013(1):42-49.
-
10王宪明.刘墉的学术倾向及其影响——兼论清爱堂家学[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