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盗窃故意的认识内容
被引量:
4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盗窃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盗窃的是财物 ;要求认识到所盗窃的是他人占有的财物 ,但不要求认识到财物的他人所有性 ;要求认识到所盗窃的可能是数额较大的财物 ,但不要求绝对肯定与精确的认识 ;多次盗窃中的“多次”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 ,不需要行为人对此具有认识。
作者
张明楷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2-72,共11页
Law Science
关键词
盗窃故意行为
盗窃罪
刑法
犯罪构成
罪刑法定原则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232
同被引文献
343
引证文献
46
二级引证文献
732
参考文献
21
1
Vgl. Arzt/Weber, Strafrecht , Besonderer Teil, Verlag Ernst und Wemer Gieseking 2000, S 676ff.
2
Jescheck, Strafrecht AT, 5. Aufl , Duncker & Humblot 1996, S 554; Roxin, Strafrecht AT, 3 Aufl , C Beck 1997, S 895ff.
3
[日]大谷实.《刑法各论》[M].成文堂,2001年版.第156页.
4
[日]前田雅英.《刑法各论讲义》第3版[M].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292页.
5
[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M].弘文堂,1999年版.第173页.
6
[日]曾根威彦.《刑法各论》第3版[M].成文堂,2001年.第192页.
7
.日本最高裁判所1948年3月16日判决[A]..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卷第3号[C].,.第227页.
8
.日本最高裁判所1975年6月12日判决[A]..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9卷第6号[C].,.365页.
9
[日]大冢仁.《刑法概说(各论)》第3版[M].有斐阁,1996年.第596页.
10
.日本最高裁判所1953年9月30日判决[A]..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8卷第9号[C].,.1575页.
共引文献
232
1
姚诗.
刑法教义学的自主研究:一个聚焦“理论创新”的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5):40-54.
被引量:1
2
李梁.
我国刑法中的“严重后果”及其主观归责问题研究[J]
.政法论坛,2023,41(4):121-133.
被引量:7
3
周树超.
过失型食品、药品监管渎职罪的入罪边界与司法适用[J]
.中财法律评论,2022(1):198-221.
4
杨新绿.
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罪过[J]
.刑事法评论,2023(1):362-384.
被引量:1
5
段阳伟.
“量的构成要件”独立性地位之提倡[J]
.刑事法评论,2019(1):77-92.
被引量:1
6
姜涛.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J]
.河北法学,2021,39(10):86-108.
被引量:5
7
张馨文.
罪量要素出罪机能的理论廓清与实践改良[J]
.刑法论丛,2021(4):208-237.
被引量:2
8
姜金良.
违法发放贷款罪共犯形态研究——基于裁判文书大数据的分析[J]
.法治论坛,2019(4):274-286.
9
潘億佳.
高空抛物罪构成要件的法教义学分析——基于本罪公共秩序保护法益的展开[J]
.法大研究生,2023(1):96-120.
10
李昱.
故意·过失混合犯罪类型之提倡[J]
.法大研究生,2020(2):349-375.
同被引文献
343
1
赵春玉.
选择性构成要件要素错误的归责方法[J]
.法学家,2021(2):147-162.
被引量:4
2
倪培兴.
犯罪客体与主观罪过的性质──以渎职罪为范例的分析(上)[J]
.人民检察,2001(7):55-58.
被引量:5
3
童德华.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层次及其标准[J]
.政治与法律,2001(5):14-18.
被引量:9
4
李文锋.
析传统盗窃罪中的价值认识错误[J]
.律师世界,2000(7):27-30.
被引量:1
5
黄嵩.
论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认定中的若干难点——从王文泉非法拘禁案的认定谈起[J]
.法学评论,2004,22(4):144-148.
被引量:10
6
张明楷.
“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J]
.法学研究,1999,21(3):24-33.
被引量:211
7
储槐植,杨书文.
复合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含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J]
.法学研究,1999,21(1):49-56.
被引量:152
8
李文燕,邓子滨.
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J]
.中国法学,1999(5):90-95.
被引量:64
9
张明楷.
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性质[J]
.中国法学,1999(6):105-112.
被引量:34
10
肖中华.
论抢劫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8,20(5):84-90.
被引量:72
引证文献
46
1
孙绍伟,周辉.
试论盗窃罪之客体[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6):47-50.
被引量:1
2
吴菊萍,朱奇佳.
财产类犯罪中奢侈品赃物的价值认定[J]
.中国检察官,2013(12):44-46.
被引量:1
3
王志祥.
数额犯基本问题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2):42-51.
被引量:28
4
王军仁.
情节犯问题的挑战与应对[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57-160.
被引量:4
5
王强,胡娜.
论主观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4):25-34.
被引量:5
6
杨志国.
数额认识错误初论[J]
.时代法学,2007,5(4):91-96.
被引量:10
7
周玉文.
财产犯罪数额的认定初探[J]
.武夷学院学报,2008,27(4):24-26.
8
魏昌东,杨磊.
盗窃罪的展开——基于中国传统刑法理论的反思[J]
.政治与法律,2008(12):25-31.
被引量:10
9
劳东燕.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J]
.比较法研究,2009,23(1):45-68.
被引量:35
10
张明楷.
法定刑升格条件的认识[J]
.政法论坛,2009,27(5):84-94.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
732
1
任素贤.
代币发行融资刑事案件的司法检视与刑法规制[J]
.证券法苑,2023(1):175-199.
2
姜涛.
个案论题式刑法教义学之提倡[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31(6):110-130.
被引量:1
3
曲新久.
刑法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本质把握——兼评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之争[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31(4):99-110.
被引量:6
4
陈洪兵.
中国式加重犯未遂问题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2):111-125.
被引量:5
5
刘科.
司法解释中的但书规范:性质、识别方法与完善思路[J]
.政治与法律,2023(1):81-96.
被引量:11
6
姜涛.
新罪之保护法益的证成规则——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论证为例[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3):37-55.
被引量:54
7
蔡荣.
“恶意好评”致网店降权案的性质界定研究——以张某、王某网店纠纷案为视角[J]
.刑事法判解,2019(2):117-134.
8
任素贤.
艺术品资产份额化交易案件的司法检视与刑法规制[J]
.学术论坛,2021,44(5):106-114.
被引量:2
9
李勇.
破除刑事法研究的三重藩篱——读邓子滨《刑事诉讼原理》[J]
.刑事法评论,2021(1):25-39.
被引量:1
10
李昱.
“去识别化的个人信息”不受刑法保护吗?[J]
.刑事法评论,2019(1):656-692.
被引量:2
1
王冬元.
违法性认识不应成为犯罪故意成立的要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5):116-116.
2
尹晓航.
对社会危害性认识之肯定[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32):87-87.
3
慈健.
滥用职权罪疑难问题研究[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93-94.
4
钟娟,马骏.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J]
.学海,2008(6):133-137.
5
李敏敏.
简评日本盗窃罪中“占有”的界定[J]
.中国检察官,2013(12):70-73.
6
谢鸥.
试论我国先占制度的建立[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89-92.
7
周光富,王泽文.
职务侵占罪之“非法占为己有”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09(14):271-271.
8
庄绪龙,宋进.
故意犯罪认定标准研究——以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比较论证为视角[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3):64-66.
9
林贵文.
论滥用职权罪中“重大损失”的体系地位[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4):104-111.
被引量:4
10
叶伟民,徐林.
论行为犯之犯罪故意[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5,17(3):42-45.
被引量:4
法学
2004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