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1998年第6期38-40,共3页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9
-
1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0(1):2-6. 被引量:22
-
2于萍.现代设计教育的理性思考[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5(3):41-43. 被引量:4
-
3钟启泉 等.解析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4[5]钟启泉等.解析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5李绵璐.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探讨[J]装饰,2002(01).
-
6黄俊伟.过去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J].群言,2001,0(12):14-16. 被引量:8
-
7钟辅平.创新: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J].湖南教育(上旬)(A),1999,0(4):34-35. 被引量:8
-
8吴涛.论创造教育的本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4):88-93. 被引量:28
-
9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1):13-16. 被引量:173
引证文献5
-
1任光萍,许民.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6).
-
2秦祖泽,黄俊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0-42. 被引量:8
-
3杨凯.创新教育视野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J].巢湖学院学报,2007,9(4):154-157. 被引量:6
-
4王子林,刘公,所润波.高师美术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9,0(22):234-235.
-
5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2):140-143.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徐建洪.大学生创新能力认识误区分析及其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6):61-63. 被引量:2
-
2于洪卫.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重庆文理学院法律与政治系实践教学模型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24-26. 被引量:4
-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被引量:171
-
4罗斌,罗凤姿,魏明.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3):48-49. 被引量:3
-
5华学成.试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载体建设[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6):54-57. 被引量:1
-
6华学成.试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载体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9):68-70. 被引量:2
-
7王春红,赵润林,贺玉珍.应用性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1):84-85. 被引量:1
-
8白天佑.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问题刍议[J].美术大观,2009(11):168-169. 被引量:5
-
9邓风,肖雪峰.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249-250. 被引量:21
-
10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12):33-35. 被引量:9
-
1郑艳芬,庄京如.浅析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3,0(2):80-92.
-
2李小妮.谈教师创造教育观念的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93-94. 被引量:1
-
3赵承福.我的创造教育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2(12):3-6. 被引量:2
-
4张文明.论陶行知创造教育观及启示[J].硅谷,2008,1(24):158-159.
-
5李朝东.教育理念的反思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5-8. 被引量:4
-
6施奇葩.论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0(25):4-4.
-
7张文明,蔡建清.陶行知创造教育观探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9(3):39-42. 被引量:1
-
8葛道凯.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19):5-18. 被引量:12
-
9邹先凡.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J].中小学管理,1999(1):17-17. 被引量:1
-
10吴安春.论“德性本位”的创造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