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但开风气不为师——论梁启超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 研究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文学,梁启超是个不可逾越的人物。他生当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作为极富感召力的报刊主笔与言论家,其文学主张与实践产生过深广的影响。“时代出英雄”已经是一句被人说滥的老话。
作者
夏晓虹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8-84,共7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学史
中国文学
文学主张
文化交汇
五四文学革命
言论
过渡时代
新小说
文学救国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2
1
罗时进.
清代自然灾难事件的诗体叙事[J]
.文学遗产,2021(1):131-143.
被引量:12
2
张冠夫.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2-128.
被引量:3
3
南冰.
“淬厉”“采补”“而新之”——梁启超文化思想主流简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1):31-44.
被引量:4
4
陆胤.
清季民初的“政治与文学” 《国风》、《庸言》诗文栏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191-209.
被引量:9
5
陈正宏.
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J]
.文学遗产,2007(2):109-116.
被引量:10
6
杜桂萍.
论袁枚与乾嘉戏曲作家的交往[J]
.学习与探索,2009(6):192-198.
被引量:4
7
蒋述卓,郑焕钊.
启蒙视野中的梁启超情感诗学[J]
.中国文学研究,2010(4):79-83.
被引量:1
8
胡全章.
从“才气横厉”到“唐神宋貌”——近代报刊视野中的梁启超诗歌[J]
.文学遗产,2013(4):144-152.
被引量:4
9
何芳.
赵熙抄本《初白诗钞》考论[J]
.兰台世界,2016(3):136-138.
被引量:1
10
李成晴.
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J]
.文艺研究,2019,0(4):47-5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李成晴.
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J]
.文艺研究,2019,0(4):47-57.
被引量:3
2
李翰.
新文学的先声:中晚清诗“白话文言”与叙事传统[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38-147.
被引量:3
3
耿弘明.
梁启超、鲁迅与“体验”概念在现代中国的发生与传播[J]
.学术研究,2024(4):162-170.
二级引证文献
6
1
胡建次.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述论[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5):66-73.
2
胡琦.
2019年古代文论研究综述[J]
.中国文学年鉴,2020(1):616-656.
3
李翰.
新文学的先声:中晚清诗“白话文言”与叙事传统[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38-147.
被引量:3
4
程扬,郭静.
“新”出传统:晚清新小说的叙事转变[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7):77-81.
5
姜荣刚.
屈原与拜伦:晚清革命诗声的情感底色[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6):156-165.
6
杨绪容.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3):151-162.
1
罗小云.
从接受到对话——改革开放后美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的复兴[J]
.当代文坛,2002(6):87-89.
2
周继鸿.
长篇散文的崛起[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17(1):54-55.
被引量:1
3
苏晓芳.
论铁凝小说中忏悔意识形成的文化语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3):107-109.
4
张春蕾.
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兼论赛珍珠的文化立场的嬗变[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21-23.
5
蒯乐昊.
张恨水:过渡时代里一个半新半旧人[J]
.东西南北,2017,0(7):65-67.
6
胡力舟.
冲决黑暗的尝试——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明治时期日本之关系[J]
.东南传播,2008(2):94-96.
7
俞天白.
生活教我这样调整[J]
.上海文学,1992,0(5):77-79.
8
马兰.
论鲁迅与周作人早期文学救国思想的形成[J]
.作家,2012(12):23-24.
9
孙宜学.
胡适与泰戈尔[J]
.书屋,2001(3):36-40.
被引量:2
10
孟祥荣.
“新民”与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功利主义[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3(7):73-77.
文艺研究
199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