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简论
被引量:
1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群体,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刚刚同人们的物质生产,同人们的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分离开来时,就已经出现了巫、祝这样一批以从事精神生产为专门职业的最初形式的知识分子。
作者
姜义华
出处
《近代史研究》
1987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代型
物质交往
专门职业
现实生活
语言
中国近代
意识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6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176
1
汤震.
士绅阶层的转变和士绅文化的延续[J]
.知识经济,2008(3):159-160.
被引量:2
2
张玉法.
戊戌时期的学会运动[J]
.历史研究,1998(5):5-26.
被引量:35
3
熊月之.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J]
.近代史研究,1997(4):254-269.
被引量:29
4
赵矢元.
略论陈其美与孙中山[J]
.史学集刊,1986(3):41-46.
被引量:3
5
刘世龙.
辛亥各省军政府权力结构论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8(3):64-74.
被引量:2
6
程为坤.
民初共和党的形成、组织及其派系[J]
.近代史研究,1986(3):96-131.
被引量:7
7
胡绳武,程为坤.
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J]
.近代史研究,1986(4):136-162.
被引量:18
8
汪朝光.
论民初裁兵问题及其与资产阶级的关系[J]
.近代史研究,1986(2):133-156.
被引量:4
9
李育民.
进步党述论[J]
.近代史研究,1986(2):157-181.
被引量:6
10
侯宜杰.
杨度二题[J]
.近代史研究,1986(6):236-24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9
1
孙兆扬.
近代报人群体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角色探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80-82.
被引量:1
2
黎仁凯.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与特点[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6(4):88-94.
被引量:2
3
闵杰.
最近五年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进展[J]
.贵州社会科学,1991(10):13-20.
被引量:1
4
袁立春.
论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J]
.广东社会科学,1990(1):81-88.
被引量:16
5
黄耀柏.
我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论纲[J]
.江西社会科学,1989,9(S5):53-57.
6
杨银权.
清代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9.
被引量:2
7
杨银权.
清代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J]
.陇东学院学报,2004,16(4):76-79.
8
林海曦.
科举制的存废对社会职业化的影响[J]
.理论学刊,2010(10):68-71.
9
许鑫.
晚清民国时期传媒公共性的生成与演变(1815-1949)[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5):74-82.
被引量:7
10
俞祖华.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J]
.东岳论丛,2012,33(3):32-41.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47
1
何国璠.
甲午战后中国海图编译的转变(1869—1914年)[J]
.近代中国,2022(1):282-298.
被引量:1
2
杨苡静.
从书院转型看晚清大变局时代的地方社会因应——以苏州紫阳书院为中心的考察[J]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21(1):145-159.
3
赵娜.
清末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述论[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15-19.
被引量:5
4
柳卫民.
岑春煊警察教育思想述评[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4):171-172.
被引量:2
5
魏晓栋.
废八股后考题的变化及对应试者的影响[J]
.知识经济,2010(16):177-177.
被引量:1
6
林海曦.
科举制的存废对社会职业化的影响[J]
.理论学刊,2010(10):68-71.
7
熊裕娟,陶许娟.
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
.新闻世界,2011(8):182-183.
被引量:1
8
邱巍.
六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之学术变迁——以研究假设和研究取径为中心[J]
.学术月刊,2011,43(10):144-154.
被引量:3
9
吴林羽,李光.
略论科举制废除后的社会影响[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90-93.
被引量:1
10
俞祖华.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J]
.东岳论丛,2012,33(3):32-41.
被引量:10
1
陈明远.
旧中国几个文人的经济状况[J]
.新文学史料,2006(2):122-131.
被引量:1
2
中国最早的绘画——彩陶[J]
.少先队员(知识路),2009(9):57-59.
3
启功.
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J]
.文物,1963(4):44-47.
被引量:20
4
孙秉莹.
进一步开展西方史学史的研究[J]
.史学史研究,1985(2):31-32.
5
《近代史研究》一九八七年各期目录[J]
.近代史研究,1987(6):314-318.
被引量:4
6
杨昌嗣.
论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1):33-37.
被引量:3
7
乔宗传.
史学的功能只能是潜移默化[J]
.安徽史学,1986(4):53-53.
8
馮天瑜.
“李约瑟悖论”评析[J]
.中国文化,2012(2):31-40.
9
郭沫若.
我与考古学[J]
.考古,1982(5):449-451.
被引量:6
10
马雪萍.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发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J]
.史学理论研究,1992(2):25-35.
被引量:1
近代史研究
198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