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两种解释
被引量:31
Two Interpretations of Metaphor
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7,57,共5页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187
-
1常晓梅.英语暗喻的认知、理解与施教[J].外语教学,2001,22(4):30-33. 被引量:22
-
2宁立正,韦汉.当代语言分析哲学中的隐喻观[J].艺术探索,2001,15(5):60-62. 被引量:1
-
3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6
-
4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23(1):58-66. 被引量:81
-
5刘正光.《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6):465-469. 被引量:23
-
6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9-12. 被引量:193
-
7李美霞,唐琪瑶.符号 隐喻 文化[J].外语教学,1999,20(1):62-66. 被引量:16
-
8张蓓.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探究[J].外语教学,1999,20(3):9-12. 被引量:21
-
9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1):3-15. 被引量:735
-
10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21
引证文献31
-
1傅瑜.名动转用的认知及语法隐喻理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S2):52-54. 被引量:9
-
2粟景妆.英汉经济语篇事件结构隐喻研究[J].大家,2010(17):183-183.
-
3温伟华.从“龙”的涵义发展看隐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 被引量:2
-
4韩忠军,董霄云,王银娥.浅析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J].上海翻译,1999,0(3):25-27. 被引量:4
-
5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173-176. 被引量:19
-
6汪玲.隐喻性思维中的文化印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100-102.
-
7杨成虎.语法隐喻与语法化理论对比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8(1):20-23. 被引量:4
-
8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1):21-25. 被引量:4
-
9陶文好.论隐喻的层次——以方位介词up和in为例[J].外语教学,2001,22(6):56-61. 被引量:29
-
10聂焱.比喻的认知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49.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298
-
1郑静.语法隐喻刍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7):96-97.
-
2王建.法律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汉译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26(6):38-41. 被引量:4
-
3王景.浅析名词化与权力[J].南方论刊,2008(8):55-56.
-
4蒋勇.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简析[J].科技资讯,2008,6(17). 被引量:1
-
5欧阳东峰.科技翻译的文体相对性[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1):37-39. 被引量:8
-
6邱志芳.名词化语法隐喻在英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00-104. 被引量:5
-
7田晓敏,曹佩.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J].文教资料,2008(26):50-52. 被引量:1
-
8杨洪艳,顾琦一.专业四级介词词组隐喻记忆法[J].文教资料,2007(29):45-47.
-
9邱志芳,陈桂峰.名物化隐喻在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功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90-92. 被引量:1
-
10邵红.名词化的特性及其应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5):47-49. 被引量:5
-
1徐华,刘亚栋.心理语言学原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7,0(1):62-64. 被引量:1
-
2韩庆玲.隐喻研究漫谈[J].当代修辞学,1999(2):13-14. 被引量:9
-
3张冬楠,王朝培.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2(17):122-123.
-
4甘伶俐,袁阳春.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0(17):60-60. 被引量:1
-
5项成东.歧义的认知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4):80-84. 被引量:17
-
6李小妮.语感培养与外语学习环境建构[J].外语学刊,2016(6):134-137. 被引量:3
-
7唐国全,何小玲.隐喻的相互作用论[J].外国语文,1992,17(3):67-70. 被引量:1
-
8贾冠杰.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上海翻译,1997(3):39-41. 被引量:10
-
9王玲.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J].校园英语,2015,0(15):222-223. 被引量:2
-
10潘宏宇.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对俄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2,0(4):5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