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历史——对“文革”后小说二十年历史批判意识的考察
出处
《南方文坛》
2003年第4期29-35,共7页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共引文献93
-
1武兆雨.“文明的生机处处”——从王安忆的《考工记》谈起[J].华夏文化论坛,2024(1):164-170.
-
2王小平.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J].南方文坛,2024(4):154-157.
-
3陈江平.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叙述方式及其变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68-73.
-
4鲍国华.论《台北人》中的上海形象[J].华文文学,2003(6):23-27. 被引量:6
-
5康瑾.又一种上海生活——评王安忆新作《桃之夭夭》[J].当代作家评论,2004(4):111-113. 被引量:2
-
6孙胜杰.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2(1):34-37.
-
7于文秀.虚浮与贫困——当下文坛检省[J].社会科学战线,2004(5):63-68.
-
8林晓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繁荣之因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2):137-140. 被引量:2
-
9罗莉芳,汪宏桥.上海的都市化和后现代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41-45. 被引量:3
-
10柴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抗拒——王安忆小说的时间意识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103-106.
-
1王天保.历史批判意识与德国悲悼剧的寓言式拯救——本雅明《德国悲悼剧的起源》对悲剧理论的理论建树[J].河北学刊,2013,33(5):99-103.
-
2马妍.虚构艺术世界 观照生存本相——艾伟小说中的历史批判意识[J].小说评论,2004(1):68-71.
-
3吴雪丽.“现代性”视野下的苦难叙事——以“文革”后小说为考察对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6(8):43-48. 被引量:1
-
4王晓萍.《归来》:从小说到电影[J].电影文学,2015(1):100-102. 被引量:2
-
5张灿荣.“文革”后小说:意识形态与话语转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106-110.
-
6韩辉升.机后喘[J].诗刊,1990,0(9):31-32.
-
7朱云.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特质[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39-42.
-
8王猛仁.灯下(选章)[J].诗歌月刊,2015,0(11):84-84.
-
9方长安.论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与特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69-72. 被引量:3
-
10扎西才让.高原的阳光把万物照亮(组诗)[J].西藏文学,1994,0(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