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语的表达机制
被引量: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言语交际的过程,就是通过编码和译码以传递信息的过程,因而,简洁明了,不含糊其辞,是语言交际活动中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语言哲学家格里斯(H P Grice)提出了他的会话合作理论。...
作者
寿永明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38,共3页
Rhetoric Learning
关键词
反语
辞里
辞格
辞面义
礼貌原则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0
参考文献
1
1
肖福寿.
试论文学作品中的反语运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3):70-73.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谢福霞.
《傲慢与偏见》中反语的语用赏析[J]
.芒种,2014,0(9):139-140.
2
黑宇宇.
从关联理论中探讨《唐吉坷德》语言的讽刺幽默[J]
.社科纵横,2017,32(2):154-158.
3
节彦举,胡德明.
动词“VV式”表“减量”的认知探析[J]
.邯郸学院学报,2018,28(2):81-8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3
1
董秀芳.
“X说”的词汇化[J]
.语言科学,2003,2(2):46-57.
被引量:209
2
He Ziran,Yu Guodongp.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 Review Article[J]
.现代外语,1999,22(4):428-428.
被引量:567
3
裴阳.
反语及其构成手段[J]
.外语学刊,1991(4):37-41.
被引量:3
4
叶文玉.
浅谈讥讽语在口语中的幽默效果[J]
.外国语,1994,17(4):70-71.
被引量:17
5
曾衍桃.
国外反讽研究综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3):3-7.
被引量:26
6
李玉英.
论英语Irony的分类与作用[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4-116.
被引量:5
7
曹道根.
理解反语:反语交际、反语生成和反语的理解[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2):9-13.
被引量:6
8
涂靖.
论反语的本质属性[J]
.外语教学,2004,25(6):28-31.
被引量:27
9
陆如钢.
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60-62.
被引量:4
10
刘正光.
反语理论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4):16-20.
被引量:36
引证文献
10
1
乐乐.
反语的顺应论阐释[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211-212.
被引量:1
2
卢润.
反语会话含义的实现及其语用功能[J]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5):81-83.
被引量:2
3
王元祥.
反语与易色[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6,8(6):27-28.
4
肖娴.
反语的认知失衡性探谮[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0-123.
5
韩瑾.
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
.科教文汇,2008(26):229-230.
6
邱野.
反语的语用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9):73-74.
被引量:1
7
曹继阳.
反预期话语标记“真有你的”探析[J]
.现代语文,2019(8):45-50.
8
廖巧云,翁馨.
体认视阈下的反语生成机制研究[J]
.中国外语,2020,17(5):45-52.
被引量:16
9
张静.
反语的语用阐释[J]
.海外英语,2012(15):260-262.
被引量:1
10
姚俊.
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5):95-98.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
50
1
罗瑞丰.
反语的认知过程与语用功能探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5):168-169.
被引量:1
2
吴萍.
语辞反讽理解的认知语用阐释[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118-120.
3
张积家,张萌.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被引量:9
4
张萌,张积家.
语调在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被引量:5
5
张萌,张积家.
反语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及其进展[J]
.心理科学,2007,30(4):912-914.
被引量:3
6
姚俊.
反讽暗示研究综述[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51-56.
被引量:5
7
陈群.
口语交际中反语的语用策略[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86-388.
被引量:1
8
李景萱,刘正光.
分级凸显假说是最优反语处理假说的验证及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27-129.
9
李静雯.
谈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4-66.
被引量:1
10
张萌,张积家,崔占玲.
反语语用的心理学研究[J]
.兰州学刊,2009(1):185-187.
被引量:1
1
王丽玲.
“P+V+A”结构:上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被动式[J]
.古汉语研究,2015(3):23-28.
2
徐鹏波,徐鹏鹏.
副词“还”的语气义分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23(4):38-43.
被引量:3
3
许倩,胡晓琼.
从合作原则分析言语幽默[J]
.北方文学(中),2016,0(6):213-213.
4
鲁承发,李艳丽.
论语言的“使用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102-106.
5
毕晨光.
从合作理论视角分析大学英语四级听力[J]
.北方文学(下),2012(7):160-160.
6
廖建华,胡希.
跨文化交际中的编码和译码[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79-81.
7
高明丽,段钨金.
委婉语认知机制的多重论证[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08-110.
8
陈家南.
“NP1+来了+NP2”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2011,0(22):53-54.
9
邱野.
反语的语用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9):73-74.
被引量:1
10
赵云.
外语词汇教学的概念隐喻视角[J]
.滨州学院学报,2008,24(4):105-108.
被引量:2
修辞学习
200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