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买田阳羡”考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阳羡以一邑之地,自中唐以来吸引众多士人迁入。唐代卜居者多来自邻近地区,以营墅游赏为主,慕道隐居者甚多,卜葬、迁族者则较少。宋代卜居者多连带家族姻亲迁入,对当地科名、文教大有助益,苏轼“买田阳羡”影响尤为深远。宋室南渡后,阳羡邻近行在,地位有一定上升,但在士人应归本籍的思想转向下,卜居者明显减少。唐宋时期,阳羡呈现出“借才异地”的特征,卜居者的数量与地位都远胜过占籍者。明清以降,阳羡本地士人日趋繁盛,将先贤祠分设为乡贤、名宦二祠,并调整祠中寓贤、乡贤的比例,体现出勃兴的地方意识。后世在建构地方文化传统时,强调占籍者在功业、学术、气节上的成就,而重视寓居者对地方风物的塑造与认可,以营造地方认同感。经后世搜择的地方史,与实际面貌已颇有差异。在家族迁徙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阳羡的情况实有其普遍性。
作者 吴晋邦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68-82,共1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86

  • 1近藤一成.宋代科举社会的形成——以明州庆元府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5(6):15-24. 被引量:12
  • 2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530-532.
  • 3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7..
  •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z].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2004..
  • 5楼钥.祭赵侍郎[A].楼钥.攻媿集:卷八三[M].上海:上海书店《四部丛刊》初编本,1985.
  • 6郭锋.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A].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1.
  • 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 8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9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原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1999.
  • 10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三[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67.

共引文献3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