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阳羡以一邑之地,自中唐以来吸引众多士人迁入。唐代卜居者多来自邻近地区,以营墅游赏为主,慕道隐居者甚多,卜葬、迁族者则较少。宋代卜居者多连带家族姻亲迁入,对当地科名、文教大有助益,苏轼“买田阳羡”影响尤为深远。宋室南渡后,阳羡邻近行在,地位有一定上升,但在士人应归本籍的思想转向下,卜居者明显减少。唐宋时期,阳羡呈现出“借才异地”的特征,卜居者的数量与地位都远胜过占籍者。明清以降,阳羡本地士人日趋繁盛,将先贤祠分设为乡贤、名宦二祠,并调整祠中寓贤、乡贤的比例,体现出勃兴的地方意识。后世在建构地方文化传统时,强调占籍者在功业、学术、气节上的成就,而重视寓居者对地方风物的塑造与认可,以营造地方认同感。经后世搜择的地方史,与实际面貌已颇有差异。在家族迁徙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阳羡的情况实有其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