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伊索寓言》无论是在西方还是被译介到中国,都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完善、编写定型的过程,它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的旅程从未停歇。在中国,经过跨时期的多位译者、传播者的创造性改写,《伊索寓言》出现了多个特色不一的版本。译介、流变、互文成了《伊索寓言》在中国旅行的重要关键词。文本借助译介传播的手段实现了动态传播过程。在动态流变之中,文本与历史文化语境形成紧密的互文关系,流变和互文关系的形成有助于优化文本的译介效果。
出处
《华中学术》
2019年第3期205-215,共11页
Central China Huma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