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本的旅行——《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传播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伊索寓言》无论是在西方还是被译介到中国,都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完善、编写定型的过程,它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的旅程从未停歇。在中国,经过跨时期的多位译者、传播者的创造性改写,《伊索寓言》出现了多个特色不一的版本。译介、流变、互文成了《伊索寓言》在中国旅行的重要关键词。文本借助译介传播的手段实现了动态传播过程。在动态流变之中,文本与历史文化语境形成紧密的互文关系,流变和互文关系的形成有助于优化文本的译介效果。
作者 万滢安
出处 《华中学术》 2019年第3期205-215,共11页 Central China Humanit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8

  • 1杨扬.《伊索寓言》的明代译义抄本——《况义》[J].文献,1985(2):266-284. 被引量:7
  • 2[9]杨联芬.林纾与新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2-21.
  • 3林纾.《不如归·序》,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 4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As Institution [A]. Rainer Schul- te : John Biguenet (e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An An- 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5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92).
  • 6冰心.冰心小说集[M].北新书店,1932.
  • 7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379-380.406页.
  • 8裴化行.《利玛窦评传》,根提献县传教理财团书店1937年版本译出,第214页.
  • 9包天笑.《在商务印书馆》,见《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
  • 10张赤山.《海国妙喻·序》,见施蛰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3》,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246页.

同被引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