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期口腔癌组织瓣移植术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马腾 李德龙 冯芝恩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分析中晚期口腔癌患者手术同期组织瓣移植术区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住院接受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的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建立研究队列,收集患者基线... 目的分析中晚期口腔癌患者手术同期组织瓣移植术区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住院接受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的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建立研究队列,收集患者基线和临床资料。观察术区感染发生率,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以模型一致性指数和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验证模型的预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并进行Hosmer-Lemeshow验证模型的概率一致性;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验证预测模型的临床效益。结果所有纳入研究患者中83例(23.1%)发生术区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肿瘤部位(非上颌区域)、T4b分期、手术时间≥8 h及气管切开术是术区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C指数为0.68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974,证实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型概率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在0.1-0.55阈值范围内,模型能够提供临床净收益。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分析,获得中晚期口腔癌患者接受同期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术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了Nomogram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口腔癌 组织瓣移植 术区感染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家族史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肖冉冉 冯芝恩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头颈鳞癌)是全球第七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烟草、酒精暴露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等是肿瘤的相关致病因素。然而,部分头颈鳞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恶性肿瘤史,甚至家族头颈癌病史,该类肿瘤作为一种可能...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头颈鳞癌)是全球第七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烟草、酒精暴露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等是肿瘤的相关致病因素。然而,部分头颈鳞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恶性肿瘤史,甚至家族头颈癌病史,该类肿瘤作为一种可能独立的亚型,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探寻具有肿瘤家族史的头颈鳞癌与散发病例的差异,有益于指导头颈癌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就恶性肿瘤家族史在头颈鳞癌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肿瘤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10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哲 于国霞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分析13岁以下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回顾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颌面部外伤就诊于我院口腔科急诊且病历完整的13岁以下患儿资料,分析儿童颌面部外伤的好发年龄、性别,及不同年龄段患儿颌面部损伤的原... 目的分析13岁以下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回顾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颌面部外伤就诊于我院口腔科急诊且病历完整的13岁以下患儿资料,分析儿童颌面部外伤的好发年龄、性别,及不同年龄段患儿颌面部损伤的原因及外伤部位,总结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发病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1090例,颌面部外伤发生高峰年龄段为1~2岁,占全部患儿总数的24.59%,2岁以后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中,男童病例总数均高于女童,患儿男女比1.87:1。意外摔倒是儿童颌面部外伤的最主要原因,在不同年龄组中占比分别为93.07%、75.49%和57.86%,但随着年龄增长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利器伤明显增加。颌面部外伤最常发生在下唇,在不同年龄组中占比分别为37.61%、33.20%和33.96%,舌咬伤和唇系带外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上唇外伤、牙外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上升。大部分颌面部外伤仅涉及软组织,骨折发生率较低,但随年龄增长骨折发生率上升明显。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在下唇,主要与摔倒有关,随年龄增长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锐器伤等致伤原因占比逐渐增加,男童较女童更易出现外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口腔颌面部外伤 性别 年龄 部位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FOXCU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孔祥盼 韩正学 +2 位作者 李华 杨彬 步荣发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246-249,共4页
目的分析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FOXCUT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探讨口腔鳞癌分子标志物及靶基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和SCC-9中FOXCUT的表达,然后采... 目的分析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FOXCUT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探讨口腔鳞癌分子标志物及靶基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及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和SCC-9中FOXCUT的表达,然后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单细胞克隆及细胞划痕等细胞功能实验检测FOXCUT基因下调以后在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中的功能。结果 LncRNA FOXCUT在23例口腔鳞癌有21例高表达,在Tca8113和SCC-9细胞中表达均高于人正常黏膜HOK细胞中的表达。当Tca8113细胞转染FOXCUT siRNAs后,FOXCUT的表达降低了,在体外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功能实验中,FOXCUT表达下调后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结论 LncRNAFOXCUT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表达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C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孔祥盼 李华 +1 位作者 刘颜彬 步荣发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256-259,共4页
目的研究FOXC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法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中FOXC1的表达,并采用Q-PCR在口腔鳞癌细胞中验证FOXC1的表达;采用MTS、单细胞克隆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 目的研究FOXC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法检测23例鳞状细胞组织中FOXC1的表达,并采用Q-PCR在口腔鳞癌细胞中验证FOXC1的表达;采用MTS、单细胞克隆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OXC1基因下调以后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功能。结果 FOXC1在23例口腔鳞癌组织免疫组化中有10例强阳性表达,10例中阳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而在对照组织中22例阴性,1例弱阳性。23例鳞癌组织PCR结果有19例过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与IHC和PCR结果一致,鳞癌细胞内结果与组织内结果一致。当FOXC1的表达被siRNA干扰下调时,FOXC1的表达降低。在口腔鳞癌Tca8113中,siRNA干扰FOXC1的下调可以抑制体外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结论 FOXC1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成为口腔鳞癌患者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C1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inicalTrials.gov剖析我国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冯芝恩 李博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351-354,共4页
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多年来,我国在口腔癌诊治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口腔癌诊治进步做出很大贡献,但循证医学最佳证据主要参考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注册研究结论,中国临床注册研究与国外相比开展仍不普遍。我国人口... 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多年来,我国在口腔癌诊治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口腔癌诊治进步做出很大贡献,但循证医学最佳证据主要参考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注册研究结论,中国临床注册研究与国外相比开展仍不普遍。我国人口基数大,口腔癌患者绝对数量多,但对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普遍重视不足,造成大量珍贵病例资料流失,难以获得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前,开展口腔癌的前瞻性注册研究是我国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获得国际公认的前提,然而我国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起步晚,实际开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瓶颈问题。本文拟通过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分析口腔癌临床注册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经验 口腔癌 注册 循证医学证据 头颈部恶性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最佳证据 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CXCR2、CXCR4、CCR5及CCR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海滨 邱灵 +3 位作者 刘颜彬 张博文 叶立 李龙江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186-189,共4页
目的研究CXCR2、CXCR4、CCR5、CCR7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08例及正常组织12例,其中发生颈淋巴转移的52例,未发生颈淋巴转移56例,分别进行CXCR2、CXCR4、CCR5及CCR7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CXCR2、CXCR4、CCR5、CCR7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08例及正常组织12例,其中发生颈淋巴转移的52例,未发生颈淋巴转移56例,分别进行CXCR2、CXCR4、CCR5及CCR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上述4种趋化因子受体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XCR2、CXCR4、CCR5及CCR7在发生颈淋巴转移的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较高,分别为73.08%、82.69%、86.54%、76.92%。CXCR4、CCR5在未发生颈淋巴转移的口腔鳞癌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CXCR2和CCR7。上述4种趋化因子受体的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 CXCR2、CXCR4、CCR5及CCR7与口腔鳞癌的颈淋巴转移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趋化因子受体 颈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患者唾液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馨彤 胡亮 +1 位作者 杨彬 李华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317-320,共4页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和rRNA基因技术检测不同人群口腔唾液中的菌群种类及数量,探讨口腔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口腔癌患者、家属、健康人群的口腔唾液,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扩增、测序,对三组唾液菌群的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检...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和rRNA基因技术检测不同人群口腔唾液中的菌群种类及数量,探讨口腔菌群变化与口腔癌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口腔癌患者、家属、健康人群的口腔唾液,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并扩增、测序,对三组唾液菌群的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检测。结果三组人群全唾液内主要菌群属水平分布较为一致,但不同菌属分布具有差异性,奈瑟氏菌属、普氏菌属_7、罗氏菌属的分布在肿瘤患者及正常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肿瘤患者含量明显下降。结论口腔内唾液菌群的变化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唾液内菌群的检测有可能做为未来口腔癌诊断、筛查或预后判断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菌群分布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能量代谢表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倩 冯芝恩 +1 位作者 杨彬 关晓兵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运用细胞代谢呼吸动态分析仪研究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oral 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能量代谢表型,为靶向CAFs代谢治疗口腔鳞癌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原代培养CAFs和癌旁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细胞... 目的运用细胞代谢呼吸动态分析仪研究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oral 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能量代谢表型,为靶向CAFs代谢治疗口腔鳞癌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原代培养CAFs和癌旁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细胞代谢呼吸动态分析仪对CAFs和NFs进行线粒体和糖酵解压力测试,通过比较CAFs和NFs的OCR、ECAR值分析二者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代谢水平的差异,得出CAFs能量代谢表型。结果 CAFs和NFs氧化磷酸化基础水平基本一致,CAFs氧化磷酸化最大值和储备值明显提高(P<0.01);CAFs糖酵解基础值、最大值和储备值均明显高于NFs(P<0.01)。结论 CAFs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代谢能力较NFs显著增强,氧化磷酸化水平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储备能力上,抑制CAFs氧化磷酸化储备能力可能成为新的抑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患者外周血肝细胞生长因子、乳酸及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栗景蕊 冯芝恩 +2 位作者 李德龙 段立莉 赵红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乳酸(LA)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在口腔癌发生及发展中的参考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口腔医院口腔癌住院患者55例作为实验组,健康陪护家属7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腔癌早期与晚期患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外周血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乳酸(LA)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在口腔癌发生及发展中的参考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口腔医院口腔癌住院患者55例作为实验组,健康陪护家属7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腔癌早期与晚期患者外周血HGF、LA水平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结果实验组外周血HGF、L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晚期口腔癌患者外周血HGF、LA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在早、晚期口腔癌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HGF与LA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口腔癌患者外周血HGF和L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腔癌的发生及发展相关,是潜在的口腔癌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肝细胞生长因子 乳酸 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手术放疗后慢性疼痛及应用游离脂肪移植防治前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傲铭 朱云皓 冯芝恩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治疗后的慢性疼痛关注度低,有效防治方案匮乏,游离脂肪移植有缓解疼痛、改善美观等作用,对于提高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极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 口腔鳞癌患者 慢性疼痛 术后生存质量 游离脂肪移植 口腔癌 缓解疼痛 放疗后 防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患者前臂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成功术后D-二聚体水平短期变化规律的研究
12
作者 许宁 杨彬 +4 位作者 孔祥盼 李建华 冯芝恩 秦力铮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检测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术后近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共94例,检测术前和术后1、2、3天D-二聚体值,使用重复测量方差... 目的检测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术后近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接受前臂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成功的口腔癌患者共94例,检测术前和术后1、2、3天D-二聚体值,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其组间差异和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术前D-二聚体水平均正常,术后第1、2、3天D-二聚体平均值分别为3.93、1.54、1.98 mg/L。年龄>60岁与≤60岁者、接受单侧或双侧颈淋巴清扫者之间D-二聚体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多数口腔癌患者接受扩大切除、皮瓣修复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接近本研究平均值的患者可能在皮瓣危象风险的安全范围内,术后第1天与第3天时应提高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的警惕性。年龄大于60岁是D-二聚体升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前臂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9及CCL25趋化因子轴在口腔鳞癌转移中的作用
13
作者 马腾 刘桂红 冯芝恩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9(CC chemokine receptor 9,CCR9)及其配体趋化因子25(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5,CCL2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CR9和CCL25在OSCC...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9(CC chemokine receptor 9,CCR9)及其配体趋化因子25(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5,CCL2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CR9和CCL25在OS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细胞实验采用重组CCL25、CCR9抗体以及ERK1/2/P38抑制剂预处理OSCC细胞系(CAL27和SCC-9),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癌细胞株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金属基质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的表达,同时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结果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肿瘤组织中CCR9和CCL25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细胞实验发现,CCR9/CCL25趋化因子轴通过ERK1/2/p38信号通路刺激VEGF-C和MMP7的表达,从而促进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CCR9/CCL25趋化因子轴在促进OSCC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OSCC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CCL25 CCR9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芝恩 Kyojin Kim +5 位作者 李博 秦力铮 李华 李建华 邢汝东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 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颞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颅内外沟通缺损 修复重建 肿瘤 游离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芝恩 王翀 +4 位作者 秦力铮 李华 李建华 邢汝东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侧颅底肿瘤开放手术入路及修复重建选择。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侧颅底肿瘤患者19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42 例为腮腺深叶或咽旁肿瘤,30例为颞下窝恶性... 目的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侧颅底肿瘤开放手术入路及修复重建选择。方法 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侧颅底肿瘤患者196例,纳入本研究。结果 42 例为腮腺深叶或咽旁肿瘤,30例为颞下窝恶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无颅内外沟通,124例为颅内外沟通肿瘤。16例应用腮腺浅叶切除后下颌支后缘入路,43例应用颌下切口-下颌骨暂时性离断入路,13例应用冠-面联合切口,面神经暂时性离断或下颌骨升支及乳突切除入路,124例颅内外沟通肿瘤采用多学科联合手术,冠-面联合切口或颞枕开颅-颅颈联合入路。155例接受了组织瓣移植修复,其中颞肌筋膜瓣59例,游离背阔肌皮瓣74例,颌下腺瓣22例。皮瓣移植成功率为100.0%。27例患者发生术后深部创口感染,术后缺损一期行组织瓣移植或颌下腺瓣填塞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升级抗生素后痊愈。所有颅内外沟通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瘘,其中58例严重患者给予腰大池引流3~7天症状消失。2例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 肿瘤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是否颅内外沟通、颌面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治疗史等均是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和修复重建选择需要重视的局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手术入路 颅内外沟通缺损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明 孙海滨 +2 位作者 刘颜彬 秦力铮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我院头颈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36例,均行耳周V形切口切除肿瘤,总结临床效果。结果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涎瘘、Frey'... 目的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我院头颈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36例,均行耳周V形切口切除肿瘤,总结临床效果。结果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涎瘘、Frey's综合症的发生,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情况,术后3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及肿瘤复发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面部无明显瘢痕或线性瘢痕,美观满意度评分9.4分,均达到预期美容效果。结论耳周V形切口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且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V形切口 美观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浩 冯芝恩 李金忠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7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提升术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7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提升术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I期愈合,无涎瘘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初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2例患者耳大神经损伤行即刻吻合术,所有患者耳垂麻木于术后2~4个月恢复。结论改良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浅叶、深叶肿瘤建议采用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手术 改良美容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层析显微成像技术在口腔癌诊断中应用效果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袁玮 朱宸霄 +2 位作者 鞠海庆 秦力铮 黄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2-1139,共8页
目的探索和评估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显微成像技术(OCT/OCM)在口腔癌诊断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采用OCT/OCM对口腔黏膜进行成像,共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住院治疗的68例口腔癌患者的... 目的探索和评估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显微成像技术(OCT/OCM)在口腔癌诊断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采用OCT/OCM对口腔黏膜进行成像,共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住院治疗的68例口腔癌患者的289块离体标本,并得到1445个OCT/OCM图像数据集。观察包括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轻度、中度、重度)和口腔癌组织的OCT/OCM图像特征,将其与相应的病理图像进行匹配,制订诊断标准后进行诊断性研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双盲实验设计,由3名研究者参与OCT/OCM图像分析和诊断过程。结果OCT/OCM与相应的病理图像匹配良好,并根据对比结果制订了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在3名研究者的诊断性试验结果显示,使用OCT/OCM进行低风险和高风险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为82%,敏感度为84%[95%CI为80%~88%],特异度为81%(95%CI为77%~85%);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14)。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利用OCT/OCM在口腔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提示该技术在区分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与口腔癌方面具备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光学相干层析显微成像技术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PI3K/Akt通路修复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牛其芳 李德龙 +2 位作者 冯芝恩 肖冉冉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Exos)通过PI3K/Akt通路修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通过电镜、...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Exos)通过PI3K/Akt通路修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提取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通过电镜、粒径分析及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鉴定。建立以腹壁浅动静脉为血管蒂的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IR+PBS组、IR+Exo组及IR+Exo+LY组。术后观察并拍照记录大鼠皮瓣大体情况,第7天计算皮瓣坏死区比例;获取大鼠皮瓣组织样本,HE染色和组织评分评估皮瓣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评估皮瓣p-Akt、VEGFA表达水平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相比Sham组,IR+PBS组皮瓣坏死区比例增加,组织结构破坏加重,p-Akt及VEGFA表达水平下降,微血管密度降低;IR+Exo组皮瓣坏死和组织破坏水平降低,p-Akt及VEGFA表达上升,微血管密度增加;而PI3K抑制剂降低了BMSCs外泌体的修复作用,表现为皮瓣坏死增加,p-Akt及VEGFA表达下调,微血管密度减少。结论BMSCs外泌体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和修复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BMSCs外泌体治疗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阮寒尽 韩正学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89-292,共4页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是一种因使用骨吸收抑制剂或血管生成抑制剂而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发生可能与骨骼改建及血管生成受抑制、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药物种类及剂量、局部和全身状况均是相关危险因素。本文对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是一种因使用骨吸收抑制剂或血管生成抑制剂而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发生可能与骨骼改建及血管生成受抑制、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药物种类及剂量、局部和全身状况均是相关危险因素。本文对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吸收 骨骼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