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被引量:
67
1
作者
乌丙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3期39-53,共15页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 ,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 ,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 ,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 ,着眼于...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 ,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 ,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 ,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 ,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 ,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 ,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 ,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 ,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符号学
民俗指符
民俗象征
民俗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被引量:
13
2
作者
乌丙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民俗学
生态民俗链
研究视野
人与自然
植物生态民俗
动物生态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被引量:
18
3
作者
乌丙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应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路,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而使民俗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所创新,促使民俗学科的建设有所开拓、有所突破,创造各种条件使民俗学人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学
思路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被引量:
153
4
作者
乌丙安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98-100,共3页
众所周知,现当代中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惨重的扫荡和破坏。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到各民族、民间、各界,上上下下终于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众所周知,现当代中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惨重的扫荡和破坏。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到各民族、民间、各界,上上下下终于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缺欠。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在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文化空间类项目只有50项,仅占9.65%,显然很不平衡,不符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真实国情。而文学艺术类的文化表现形式有333项,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或偏向艺术遗产保护的倾向。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忽视民俗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当务之急,在2007年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中,应当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民俗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被引量:
5
5
作者
乌丙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74-77,共4页
本文认为当今全球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剧变,中国民俗文化也正在发生剧变,即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发展的特征,标志着一种新的民俗文化正处在一个合成过程中。使民俗文化呈现出两重性格和两种形态。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民俗文化
剧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俗文化:从远古走进现代
被引量:
2
6
作者
乌丙安
《科学中国人》
2003年第6期48-49,共2页
如何使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更健康地从过去走向现代并走向未来?这应该是我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上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中国
风俗习惯
文化素质
婚丧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
48
7
作者
乌丙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21,共11页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界定
认定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
被引量:
4
8
作者
乌丙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8,共5页
20世纪的日本神话学走过了从开创到中兴、再到繁荣的百年历史。百年来,日本神话学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树立了三个辉煌的里程碑。随着神话学的百年进程,先后凸现出了三个时期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高木敏雄、松村武雄和大林太良。他们的...
20世纪的日本神话学走过了从开创到中兴、再到繁荣的百年历史。百年来,日本神话学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树立了三个辉煌的里程碑。随着神话学的百年进程,先后凸现出了三个时期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高木敏雄、松村武雄和大林太良。他们的神话学研究主导地位在当代日本神话学界受到公认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日本
神话学
研究成果
代表人物
里程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我国大陆服饰文化嬗变论析
被引量:
3
9
作者
杨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5,共5页
随着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中国大陆的服饰文化发生了巨变 ,在民族服饰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大陆的服饰文化在保留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 ,努力与国际流行化、标准化服饰接轨 ,这一进程显示出五方面规律性特征 ,并预示出大陆服饰文化的...
随着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中国大陆的服饰文化发生了巨变 ,在民族服饰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大陆的服饰文化在保留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 ,努力与国际流行化、标准化服饰接轨 ,这一进程显示出五方面规律性特征 ,并预示出大陆服饰文化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流行
个性化
服饰消费
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被引量:
15
10
作者
乌丙安
《民俗研究》
1996年第2期1-5,共5页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十分缓慢的社会进化历程,但是,在特定的地区间或族群中,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过多次较为急剧的社会演化过程。 从人类的童年时期起,人类社会就一直伴随着族群之间的征伐和奴役,经受着军事蹂躏和种族灭...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十分缓慢的社会进化历程,但是,在特定的地区间或族群中,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过多次较为急剧的社会演化过程。 从人类的童年时期起,人类社会就一直伴随着族群之间的征伐和奴役,经受着军事蹂躏和种族灭绝;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伴随着多种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冲击,甚至还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上的人为同化,以致某些人群被迫改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这种文化剧变的历史经验,在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史上,其实并不陌生。例如,17世纪中叶满族贵胄征服了明王朝后,在全社会强制推行了满俗服制与发式,使汉族改变了某些风俗习惯;同时,在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汉族民俗文化以其优势也大幅度地变革了满族生活方式,直至使满族全民实施了汉语化。这是近三百年来民俗文化发展史上发生剧变的鲜活史实。这显示出最清楚不过的特定的文化剧变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俗文化
当代中国
社会范畴
传统文化
文化整合
中国民俗文化
风俗习惯
文化元素
现代西方文化
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5
11
作者
乌丙安
《民俗研究》
1996年第3期56-62,共7页
1985年5月,我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国学院大学进行“日中口承文艺比较研究”及民俗调查、讲学6个月;其间,有幸与同在该校进行“日韩歌谣比较研究”的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任东权博士相识。从此,我开始了对韩国...
1985年5月,我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国学院大学进行“日中口承文艺比较研究”及民俗调查、讲学6个月;其间,有幸与同在该校进行“日韩歌谣比较研究”的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任东权博士相识。从此,我开始了对韩国民俗学的了解,任博土也因此成为我的师兄与学长。当年6月14日,任先生赠我一册他于1969年出版的日文版专著《朝鲜的民俗》。这部代表作有重点地论述了韩国民俗,其中有关韩国巫俗部分对于我当时研究中国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有十分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如今,10年过去了,任博士以他30多部专著及300余篇论述文章的丰硕成果,对韩国民俗学、民俗史、志及方法论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展现了他在学术方面的权威性。他45年来的卓越贡献有力地证明了他是当代使韩国民俗学以辉煌成就走上世界学坛的开拓者。1996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任博士的古稀寿诞吉日,谨撰本文,略表敬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俗史
成吉思汗
比较研究
高句丽
神灵附体
满族
满蒙
蒙古帝国
韩国《三国史记》
民俗学
原文传递
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
12
作者
乌丙安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关键词
女神
立体性
文化
民族
出版
民俗学家
原文传递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
被引量:
15
13
作者
乌丙安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5-11,共7页
孟姜女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孟姜女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即以孟姜女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和弘扬着孟姜女文化遗存。而山东淄博地区孟姜女传说调查成果充分证...
孟姜女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孟姜女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即以孟姜女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和弘扬着孟姜女文化遗存。而山东淄博地区孟姜女传说调查成果充分证明,中心地带传承的口头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说中的人物、事件与当地人文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粘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
口头遗产
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杨太:美育自古文中来
14
作者
杨太
《东北之窗》
2015年第12期30-32,共3页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有文献记载的、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作为起点的,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文化代表了我国最早的文明,夏之后是商、周,这三个朝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初期",尤其是周朝...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有文献记载的、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作为起点的,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文化代表了我国最早的文明,夏之后是商、周,这三个朝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初期",尤其是周朝,它的礼制文化已经相当完善,奠定了以后我国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基础。至今有许多文化现象和传统习惯都可溯源到"最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传统文化基础
奴隶制社会
美育教育
大宇宙
佳期如梦
文中
汉乐府民歌
廉而不刿
古从军行
原文传递
邢台火神庙庙会
被引量:
2
15
作者
陈玉明
《民俗研究》
1991年第4期56-58,共3页
河北省邢台市的火神庙(正名“火帝庙”),位于邢台旧城南门里,紧依城墙。据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原建有正殿(带卷棚),东、西配殿、寝宫、庑、屏、门楼(五脊六兽正门一,三脊三兽耳门二)。整个建筑...
河北省邢台市的火神庙(正名“火帝庙”),位于邢台旧城南门里,紧依城墙。据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原建有正殿(带卷棚),东、西配殿、寝宫、庑、屏、门楼(五脊六兽正门一,三脊三兽耳门二)。整个建筑群呈典型的道观风格,结构紧凑,庄严肃穆,占地不大却幽雅别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会
神庙
邢台市
明朝
河北省
建筑群
风格
结构紧凑
正殿
碑文
原文传递
青龙人的鬼魂观
16
作者
金永强
《民俗研究》
1991年第2期85-87,共3页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全县有50多万人口,其中百分之六十是满族。由于地势偏僻以及与外地交往较少等原因,一些古老的风俗和原始的思想观念几乎是无所变动地传承下来,下面所讲述的广大的青龙山区的人民的鬼魂观念及其表现就...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全县有50多万人口,其中百分之六十是满族。由于地势偏僻以及与外地交往较少等原因,一些古老的风俗和原始的思想观念几乎是无所变动地传承下来,下面所讲述的广大的青龙山区的人民的鬼魂观念及其表现就是青龙人民依然崇信鬼魂的部分反映。鬼魂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早就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原始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魂观念
思想观念
青龙山
青龙满族自治县
文化现象
肉体
灵魂
恐惧
河北省
死亡
原文传递
题名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被引量:
67
1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3期39-53,共15页
文摘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 ,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 ,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 ,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 ,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 ,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 ,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 ,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 ,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
关键词
民俗符号学
民俗指符
民俗象征
民俗标志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被引量:
13
2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文摘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
关键词
中国
生态民俗学
生态民俗链
研究视野
人与自然
植物生态民俗
动物生态民俗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被引量:
18
3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文摘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应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路,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而使民俗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所创新,促使民俗学科的建设有所开拓、有所突破,创造各种条件使民俗学人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学
思路
出路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被引量:
153
4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98-100,共3页
文摘
众所周知,现当代中国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惨重的扫荡和破坏。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到各民族、民间、各界,上上下下终于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缺欠。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在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文化空间类项目只有50项,仅占9.65%,显然很不平衡,不符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真实国情。而文学艺术类的文化表现形式有333项,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重视或偏向艺术遗产保护的倾向。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忽视民俗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当务之急,在2007年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中,应当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民俗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
民俗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被引量:
5
5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74-77,共4页
文摘
本文认为当今全球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剧变,中国民俗文化也正在发生剧变,即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发展的特征,标志着一种新的民俗文化正处在一个合成过程中。使民俗文化呈现出两重性格和两种形态。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民俗文化
剧变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俗文化:从远古走进现代
被引量:
2
6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科学中国人》
2003年第6期48-49,共2页
文摘
如何使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更健康地从过去走向现代并走向未来?这应该是我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上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中国
风俗习惯
文化素质
婚丧礼仪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
48
7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21,共11页
文摘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关键词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界定
认定
理论
实践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ffirmation
identification
theory
practice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
被引量:
4
8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8,共5页
文摘
20世纪的日本神话学走过了从开创到中兴、再到繁荣的百年历史。百年来,日本神话学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树立了三个辉煌的里程碑。随着神话学的百年进程,先后凸现出了三个时期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高木敏雄、松村武雄和大林太良。他们的神话学研究主导地位在当代日本神话学界受到公认和尊重。
关键词
20世纪
日本
神话学
研究成果
代表人物
里程碑
Keywords
Japan
mythology
milestone
分类号
I313.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我国大陆服饰文化嬗变论析
被引量:
3
9
作者
杨太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5,共5页
文摘
随着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中国大陆的服饰文化发生了巨变 ,在民族服饰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大陆的服饰文化在保留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 ,努力与国际流行化、标准化服饰接轨 ,这一进程显示出五方面规律性特征 ,并预示出大陆服饰文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
服饰文化
流行
个性化
服饰消费
习俗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被引量:
15
10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1996年第2期1-5,共5页
文摘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十分缓慢的社会进化历程,但是,在特定的地区间或族群中,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过多次较为急剧的社会演化过程。 从人类的童年时期起,人类社会就一直伴随着族群之间的征伐和奴役,经受着军事蹂躏和种族灭绝;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伴随着多种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冲击,甚至还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上的人为同化,以致某些人群被迫改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这种文化剧变的历史经验,在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史上,其实并不陌生。例如,17世纪中叶满族贵胄征服了明王朝后,在全社会强制推行了满俗服制与发式,使汉族改变了某些风俗习惯;同时,在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汉族民俗文化以其优势也大幅度地变革了满族生活方式,直至使满族全民实施了汉语化。这是近三百年来民俗文化发展史上发生剧变的鲜活史实。这显示出最清楚不过的特定的文化剧变的法则。
关键词
传统民俗文化
当代中国
社会范畴
传统文化
文化整合
中国民俗文化
风俗习惯
文化元素
现代西方文化
文化心理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5
11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1996年第3期56-62,共7页
文摘
1985年5月,我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国学院大学进行“日中口承文艺比较研究”及民俗调查、讲学6个月;其间,有幸与同在该校进行“日韩歌谣比较研究”的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民俗学会会长任东权博士相识。从此,我开始了对韩国民俗学的了解,任博土也因此成为我的师兄与学长。当年6月14日,任先生赠我一册他于1969年出版的日文版专著《朝鲜的民俗》。这部代表作有重点地论述了韩国民俗,其中有关韩国巫俗部分对于我当时研究中国满族、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有十分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如今,10年过去了,任博士以他30多部专著及300余篇论述文章的丰硕成果,对韩国民俗学、民俗史、志及方法论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展现了他在学术方面的权威性。他45年来的卓越贡献有力地证明了他是当代使韩国民俗学以辉煌成就走上世界学坛的开拓者。1996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任博士的古稀寿诞吉日,谨撰本文,略表敬贺。
关键词
巫俗史
成吉思汗
比较研究
高句丽
神灵附体
满族
满蒙
蒙古帝国
韩国《三国史记》
民俗学
分类号
B9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
12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关键词
女神
立体性
文化
民族
出版
民俗学家
分类号
B93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
被引量:
15
13
作者
乌丙安
机构
中国
民俗
学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5-11,共7页
文摘
孟姜女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孟姜女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即以孟姜女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和弘扬着孟姜女文化遗存。而山东淄博地区孟姜女传说调查成果充分证明,中心地带传承的口头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说中的人物、事件与当地人文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粘附性。
关键词
《孟姜女》
口头遗产
文化空间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杨太:美育自古文中来
14
作者
杨太
机构
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
民俗
学教研室
辽宁
省
民俗
学会
辽宁
省美学学会
出处
《东北之窗》
2015年第12期30-32,共3页
文摘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有文献记载的、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作为起点的,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夏文化代表了我国最早的文明,夏之后是商、周,这三个朝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初期",尤其是周朝,它的礼制文化已经相当完善,奠定了以后我国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基础。至今有许多文化现象和传统习惯都可溯源到"最初期"。
关键词
夏文化
传统文化基础
奴隶制社会
美育教育
大宇宙
佳期如梦
文中
汉乐府民歌
廉而不刿
古从军行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邢台火神庙庙会
被引量:
2
15
作者
陈玉明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1991年第4期56-58,共3页
文摘
河北省邢台市的火神庙(正名“火帝庙”),位于邢台旧城南门里,紧依城墙。据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原建有正殿(带卷棚),东、西配殿、寝宫、庑、屏、门楼(五脊六兽正门一,三脊三兽耳门二)。整个建筑群呈典型的道观风格,结构紧凑,庄严肃穆,占地不大却幽雅别致。
关键词
庙会
神庙
邢台市
明朝
河北省
建筑群
风格
结构紧凑
正殿
碑文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龙人的鬼魂观
16
作者
金永强
机构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1991年第2期85-87,共3页
文摘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全县有50多万人口,其中百分之六十是满族。由于地势偏僻以及与外地交往较少等原因,一些古老的风俗和原始的思想观念几乎是无所变动地传承下来,下面所讲述的广大的青龙山区的人民的鬼魂观念及其表现就是青龙人民依然崇信鬼魂的部分反映。鬼魂观念是人类有史以来早就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原始文化现象。
关键词
鬼魂观念
思想观念
青龙山
青龙满族自治县
文化现象
肉体
灵魂
恐惧
河北省
死亡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乌丙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2000
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乌丙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乌丙安
《民间文化论坛》
2007
1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乌丙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民俗文化:从远古走进现代
乌丙安
《科学中国人》
200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乌丙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
乌丙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当代我国大陆服饰文化嬗变论析
杨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乌丙安
《民俗研究》
1996
15
原文传递
11
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
乌丙安
《民俗研究》
1996
5
原文传递
12
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
乌丙安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2
0
原文传递
13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
乌丙安
《民俗研究》
CSSCI
2009
15
原文传递
14
杨太:美育自古文中来
杨太
《东北之窗》
2015
0
原文传递
15
邢台火神庙庙会
陈玉明
《民俗研究》
1991
2
原文传递
16
青龙人的鬼魂观
金永强
《民俗研究》
199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