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内输血治疗9例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1
作者 张可莹 吴涛 +1 位作者 耿凌云 李介岩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的产前诊断、早期识别及宫内输血(intrauterine transfusions,IUT)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行IUT治疗的患者9例。分析孕妇、胎... 目的探讨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的产前诊断、早期识别及宫内输血(intrauterine transfusions,IUT)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行IUT治疗的患者9例。分析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输血相关检测指标。结果9例患者年龄29~38岁,均无输血史,分娩孕周≥30+周,末次IUT与分娩间隔0~69 d,外院转入6例。其中4例为胎母输血综合征,2例不良孕史,其余病例胎儿贫血原因不明确。病例3、5和7胎儿水肿,病例1、6、9胎儿体腔一处异常积液。IUT治疗后,胎儿Hb、红细胞比容或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middle cerebral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y,MCA-PSV)有好转,病例3第2次IUT后MCA-PSV稍高,仅病例5和7新生儿进行输血治疗,其余新生儿未输血仅光疗。病例1新生儿5年后体检体健。结论IUT治疗可改善非免疫性因素胎儿贫血情况,应加强对非免疫性因素胎儿贫血的产前诊断,早期识别胎儿贫血,为抢救新生儿和提高新生儿预后争取时间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免疫性因素 胎儿贫血 宫内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在小鼠输注储存红细胞促进细菌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涛 周俊 +4 位作者 陈震 张秋丽 晋晶 付秋霞 詹林盛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在储存红细胞输注、促进细菌感染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菌200μl,感染每只实验小鼠,制备悬浮红细胞(RBCs),将400μlRBCs悬浮液通过异氟烷麻醉小鼠的眼后静脉丛输注。在细菌感染小鼠模... 目的:研究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在储存红细胞输注、促进细菌感染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菌200μl,感染每只实验小鼠,制备悬浮红细胞(RBCs),将400μlRBCs悬浮液通过异氟烷麻醉小鼠的眼后静脉丛输注。在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采用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观察新鲜红细胞和储存红细胞输注后的促进细菌感染效应。结果:输注储存红细胞促进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与输注新鲜红细胞相比,细菌荧光素酶活性增加50%,并降低小鼠的存活率,输注新鲜红细胞组24 h内小鼠死亡20%,输注储存红细胞组24 h内小鼠全部死亡。铁(Fe)促进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增殖。结论: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可用于可视化监测小鼠输注储存红细胞促进细菌感染的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红细胞 细菌感染 分子成像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运输研究现状 被引量:9
3
作者 周俊 张艳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13-316,共4页
血液是一类特殊的救援物资,在医疗应急保障和野战救护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质量是影响输血效果和输血安全的关键因素,这使得血液质量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抢险救灾、野战环境等路况较差条件下的血液储运,往往使更多且复杂... 血液是一类特殊的救援物资,在医疗应急保障和野战救护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质量是影响输血效果和输血安全的关键因素,这使得血液质量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抢险救灾、野战环境等路况较差条件下的血液储运,往往使更多且复杂的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集中暴露,如温度、湿度、海拔、储存时间、运输时间、振动等,目前特殊路况条件下运输的血液质量评价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聚焦于"振动"因素,重点从血液汽车(公路)运输、运输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影响的原因以及防损伤措施等方面,对血液运输,尤其特殊路况下血液质量的控制作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运输 血液质量 振动 血液损伤 路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存红细胞输注增强细菌感染引发的肝损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涛 陈震 +5 位作者 张秋丽 晋晶 张艳春 史荣辉 付秋霞 詹林盛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1期172-176,共5页
目的:通过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及实验检测结果,研究储存红细胞输注对细菌感染引发的肝损伤作用。方法:在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菌200μl,感染每只实验小鼠,将400μl红细胞悬液(RBCs)通过异氟烷麻醉小鼠的眼后静脉丛输注。在细菌感染小鼠... 目的:通过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及实验检测结果,研究储存红细胞输注对细菌感染引发的肝损伤作用。方法:在实验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菌200μl,感染每只实验小鼠,将400μl红细胞悬液(RBCs)通过异氟烷麻醉小鼠的眼后静脉丛输注。在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采用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观察细菌体内成像的结果,检测新鲜和储存RBCs输注造成铜绿假单胞菌诱导感染小鼠的肝损伤及肝切片的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根据细菌体内成像的结果,显示注射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小鼠的肝脏区域诱导最高强度的荧光素酶信号,而且储存RBCs输注在体内增强了铜绿假单胞菌诱导的肝损伤;与新鲜RBCs相比,用储存RBCs处理的小鼠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水平显著升高,与肝切片的组织学检查显示一致的结果。结论:储存RBCs的输注增强铜绿假单胞菌诱导感染小鼠的体内肝损伤,加剧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红细胞 细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分子成像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装置对悬浮红细胞运输的减振效果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艳春 晋晶 +4 位作者 陈震 安垣奇 史荣辉 张秋丽 周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减振装置对运输悬浮红细胞的减振效果。方法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选择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利用振动监测仪,选用能反映振动强度的加速度均方根值来计算减振效率。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 20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 目的探讨减振装置对运输悬浮红细胞的减振效果。方法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选择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利用振动监测仪,选用能反映振动强度的加速度均方根值来计算减振效率。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 20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袋,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于制式血箱内,并将实验组放于减振装置上。2组均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选择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振动方向为水平、纵向、垂直3方向,每个方向振动1 h,累积振动3 h。分别在振动前、累计振动3 h后留取血样,检测FHb浓度、溶血率、LDH、K^+浓度,分析比较振动前、振动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减振效率(75.51%)明显高于对照组(25.42%);2组悬浮红细胞振动后FHb浓度、溶血率、LDH、K^+含量较振动前显著升高(P<0.05);振动后实验组FHb浓度、溶血率、LDH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K^+含量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减振装置对血液运输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装置 减振效率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乳酸脱氢酶 钾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脂血和黄疸对磁珠法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检测下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肖迪 张艳春 +2 位作者 刘娟 易萌 周俊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血红蛋白(Hb)、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浓度的血浆标本,对最新一代国产磁珠法HBV DNA检测试剂检测下限的影响。方法挑选临床不同血浆性状的HBV阴性血液标本,按照一定比例加入HBV国家标准品,使标本中的HBV DNA终浓度... 目的评估不同血红蛋白(Hb)、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浓度的血浆标本,对最新一代国产磁珠法HBV DNA检测试剂检测下限的影响。方法挑选临床不同血浆性状的HBV阴性血液标本,按照一定比例加入HBV国家标准品,使标本中的HBV DNA终浓度达到检测试剂最低检测限。再对标本中Hb、TG以及TBil进行定量检测,根据检测浓度将标本进行分组,性状正常的标本作对照。之后进行HBV DNA核酸检测,计算各组HBV DNA检出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血浆游离Hb浓度在10.13±1.07g/L水平时,HBV DNA不能被完全检出,高TG和高TBil组HBV DNA检出率未受影响,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最新一代国产磁珠法HBV DNA检测试剂时,脂血、黄疸以及轻中度溶血标本均可正常进行检测,但当Hb达到临床重度溶血标准时,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可能,应重新抽取血液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甘油三酯 总胆红素 乙型肝炎 磁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影响悬浮红细胞质量模型的建立及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的开发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艳春 周俊 +4 位作者 陈震 晋晶 安垣奇 史荣辉 张秋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建立运输振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模型及开发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方法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袋) 7袋,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振动方向选择垂直方向,累积振动6 h。分... 目的建立运输振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模型及开发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方法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袋) 7袋,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振动方向选择垂直方向,累积振动6 h。分别在振动前、振动20—360 min共取样13次(180 min及以前每隔20 min取样1次、以后为每隔60 min取样1次),检测血常规、Hb,计算FHb、溶血率,分析比较振动前、振动不同时间各指标的变化。利用振动监测仪监测不同振动时间的振动情况,通过加速度均方根计算振动能量,最终通过不同振动时间的振动能量和FHb浓度,建立振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模型曲线。利用传感技术设计血液质量监测系统,包括无线温湿度、加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分析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及振动情况。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建立血液振动能量关联模型,进一步实时处理并在无线终端上可视化实时显示血液质量。结果悬浮红细胞FHb(g/L)/溶血率(%):模拟运输振动前与振动20、80、240 min时,分别为0.11/0.02 vs 0.35/0.07 vs 1.39/0.28 vs 4.35/0.86(P<0.05)。无线温湿度、加速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运输过程中的血液温湿度及振动情况,无线终端可实时显示血液质量。结论建立了能够反映不同振动时间及其对应振动能量和悬浮红细胞质量(FHb)的关系曲线模型,开发出运输过程中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质量 运输振动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振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凝胶促进海水浸泡伤小鼠软组织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晓英 王蕾 +4 位作者 晋晶 王捷熙 陈瑛瑛 胡晓东 付秋霞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胶(PG)治疗海水浸泡伤的效果。方法连续分3批次采用健康BALB/c小鼠心脏穿刺取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评价富血小板血浆提取前后血细胞成分的变化;随后,以牛凝血酶和钙离子激活剂引发凝血连锁反应,制作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胶(PG)治疗海水浸泡伤的效果。方法连续分3批次采用健康BALB/c小鼠心脏穿刺取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评价富血小板血浆提取前后血细胞成分的变化;随后,以牛凝血酶和钙离子激活剂引发凝血连锁反应,制作血小板凝胶,并对其生长因子含量进行测定。选取健康雄性BALB/c小鼠15只,建立小鼠腹部开放伤创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单纯创伤(腹部开放伤预处理)对照组(normal control treatment,NCT)、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经海水浸泡60 min二次打击)对照组(seawater control treatment,SCT)及血小板凝胶治疗组(seawater platelet gel treatment,SPT),观察PG对小鼠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3个批次所提取的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platelet,PLT)提取率为(82.04±0.02)%,计数值为(464.67±31.18)×109/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总体残余率均<1%。所形成的PG提取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472.33±36.77)、(279.67±23.03)、(464.00±64.09)pg/ml。海水浸泡伤后,NCT组创伤愈合时间为(11.20±0.27)d、SCT组为(15.10±0.41)d;予以血小板凝胶治疗后,SPT组愈合时间为(12.30±0.44)d,3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778,P<0.01);创面愈合率第5、7、10、12天,SPT组[分别为(55.02±2.76)%、(70.54±4.68)%、(92.76±1.10)%、100%]显著高于SCT组[分别为(49.91±1.23)%、(58.02±2.77)%、(69.89±5.74)%、(81.70±5.43)%],NCT组[分别为(55.19±1.34)%、(79.24±1.06)%、(95.18±1.02)%、100%]显著高于SCT组,3组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42,P<0.01)。结论富PG治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促进小鼠海水浸泡伤后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 凝胶类 海水 浸泡伤
原文传递
50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急诊处置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丽 李辉 +3 位作者 杨松 梁再燕 易萌 王凌航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急诊处置能力。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收治的50例AIDS合并PCP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特征...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急诊处置能力。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收治的50例AIDS合并PCP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给予入组患者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TMP-SMZ)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氧合指数(OI)动态变化,评估急诊处置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36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阳性9例。47例患者给予TMP-SMZ联合静脉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余3例单独给予TMP-SMZ治疗。经急诊处置后,患者PaO2和OI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升,而A-aDO2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AIDS合并PCP有典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一旦临床考虑合并PCP,应尽早使用TMP-SMZ,以降低病死率。TMP-SMZ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PCP患者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孢子菌肺炎 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 糖皮质激素 急诊处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