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媒体时代《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渭南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晓娟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3期144-147,共4页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新闻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符合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电视摄像》课程应该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媒技术进行课...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新闻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符合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电视摄像》课程应该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媒技术进行课程改革。《电视摄像》课程应该建立以实用为主的授课体系,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角色设计、实战运营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新闻现场,构建全新的新闻采编实战环境。旨在培养学生融媒体新闻作品的策划、拍摄、图片处理、文字编辑、视频剪辑、H5制作、网络新媒体发布的综合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人才培养 电视摄像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晓娟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21期120-120,共1页
本文以高等学校的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渭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如何构建和塑造良好的形象,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构建高校形象,化解网络舆情,达到上情下达、内通外达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形象 新媒体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3
作者 王有景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24年第6期0123-0124,共2页
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借力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师范高校在落实文化育人实践中,更要将文化的师范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生活上得到规范。中华优秀传... 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借力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师范高校在落实文化育人实践中,更要将文化的师范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生活上得到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丰盈师范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意识,提升师范高校学生的人格品质。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凌朝栋 曹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1-43,22,共4页
中文学科与地方文化研究有机统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文学科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整理、开发与保护;(2)中文学科有益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科内涵和竞争力;(4)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繁... 中文学科与地方文化研究有机统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文学科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整理、开发与保护;(2)中文学科有益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科内涵和竞争力;(4)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繁荣中文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学科 地方文化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疗治:鲁迅与沈从文比较研究的别一种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任葆华 白建西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学疗治,但他们两人的文学疗治活动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文章从文学与治疗的视角切入,比较了他们两人文学治疗活动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疗治”,基于他们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 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学疗治,但他们两人的文学疗治活动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文章从文学与治疗的视角切入,比较了他们两人文学治疗活动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疗治”,基于他们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沈从文 文学疗治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评《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之关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有景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J0030-J0030,共1页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是一门历史与文学并重的学科,贯穿我国从古至今所有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是一门历史与文学并重的学科,贯穿我国从古至今所有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更是提升学生内在精神涵养,夯实文化基础的必修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存在 教育 改革 人文社会科学 必修课程 专业学生 人文素养
原文传递
渭南方言词寻源(二) 被引量:2
7
作者 田晓荣 姚艳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渭南方言词很多都是古汉语词汇的保留,在古代典籍中曾经使用过,有一定的来历,辞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先后"、"绺娃子"、"愣娃"、"勾子"、"老鸹"、"发落"、"谝"... 渭南方言词很多都是古汉语词汇的保留,在古代典籍中曾经使用过,有一定的来历,辞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先后"、"绺娃子"、"愣娃"、"勾子"、"老鸹"、"发落"、"谝"、"打捶"、"缯"、"瞀乱"、"胡拉海"、"倭曳"、"嫽"、"恓惶"等。研究渭南方言词的音义,对于汉语史、文献学、民俗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南方言 释名 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南方言中的“下” 被引量:2
8
作者 卜晓梅 王玉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39-41,共3页
渭南方言中的"下",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本文就其与普通话加以比较,重点描写了它在渭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关键词 渭南方言 “下” 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焦虑——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危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衡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6,共4页
20世纪以来,如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以潜在的西方为目标一样,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在批评实践中通过引入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王国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奠基者,正是因为王国维用叔本华的... 20世纪以来,如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以潜在的西方为目标一样,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在批评实践中通过引入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王国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奠基者,正是因为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阐释了《红楼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 全球化语境 民族性 历史性 危机 焦虑 中国现代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隐喻概说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炳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0-65,共6页
艺术是隐喻的,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整个思维运作过程都是隐喻的。文学的隐喻主要表现在情景、叙事、对话、描写、心理、抒情、想象、理趣等方面。
关键词 文学 隐喻 艺术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关键词的选择、言说与启发——对中国当前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教材创新的一种认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军义 《武陵学刊》 2016年第5期124-129,共6页
新世纪以来,学界围绕文艺学学科的创新发展,相继编写了各种文学理论教材。2013年出版的《文学理论研读》体现出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在坚持学科本位的同时,以文学理论关键词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将历时性的知识考察和共时性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 新世纪以来,学界围绕文艺学学科的创新发展,相继编写了各种文学理论教材。2013年出版的《文学理论研读》体现出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在坚持学科本位的同时,以文学理论关键词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将历时性的知识考察和共时性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对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学科建设都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学科建设 知识生产 教材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健吾文学批评中人性论的文化阐释——人的精神文化品格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衡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甚高,而且在审美鉴赏中,他常常用特定的人生去诠释抽象的人性。由于"人"在意识形态层面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因此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人性"便寓示着一种精神... "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甚高,而且在审美鉴赏中,他常常用特定的人生去诠释抽象的人性。由于"人"在意识形态层面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因此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人性"便寓示着一种精神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李健吾 文学批评 精神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守正与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军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论表现出与时代的强烈感应。每一阶段都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构建,它们不断将中国文论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如何推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新时代有中...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论表现出与时代的强烈感应。每一阶段都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构建,它们不断将中国文论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如何推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性命题。应在总结中国文论本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守正与创新”,从新时代文学理论创新发展的价值立场、文化基因、范式创造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拓展中国文论发展新空间,才能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因此,“守正与创新”表达的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也是推进中国文论持续健康发展的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新时代 中国文论 本土经验 守正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晓荣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0-91,94,共3页
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不但数量多,而且独具特色,极富表现力。它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的词缀;叠音成分多;音节匀称,和谐悦耳;反映了本地区的民风民俗。
关键词 四字格 俗语 词缀 叠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炯及其文学创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6-39,共4页
陕西华阴籍人杨炯是初唐时期重要作家,初唐四杰之一,又是一位长期被人忽视的秦东古代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赋作上。其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冲破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二是促进了五言诗的定型化。
关键词 杨炯 文学创作 初唐时期 诗歌 上官体 五言诗 诗歌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茅坤《史记》选本的古代文学批评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1期67-72,共6页
由于科举制义的热切需求、汹涌澎湃的文学复古大潮推动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明代《史记》选本蔚为壮观。茅坤的《史记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记》选本、评点本之一。茅坤的《史记抄》着意引导明代科举盛潮下的读者不仅学习《史记》之... 由于科举制义的热切需求、汹涌澎湃的文学复古大潮推动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明代《史记》选本蔚为壮观。茅坤的《史记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记》选本、评点本之一。茅坤的《史记抄》着意引导明代科举盛潮下的读者不仅学习《史记》之"形",更应领悟《史记》之"理";以选本为武器,标举、张扬自己的文学观念,丰富和发展了唐宋派的散文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古文选本批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坤 《史记抄》 《史记》选本 文学批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南十志》异名源流考辨兼及文学史意义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娜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70-77,共8页
唐代大隐卢鸿以“十志”横绝于后世书、画、诗文、笔记、方志、园林等诸多文艺领域,然此作却在后世流播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题名,寻求于现存书画文物与文献等纷繁的文献,从内证、侧证、旁证等角度抽丝剥茧可知,由于其画作诗、书、画三位一... 唐代大隐卢鸿以“十志”横绝于后世书、画、诗文、笔记、方志、园林等诸多文艺领域,然此作却在后世流播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题名,寻求于现存书画文物与文献等纷繁的文献,从内证、侧证、旁证等角度抽丝剥茧可知,由于其画作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表现方式,加之其原本无统一命名、十幅作品分体命名,遂使诗集、笔记、方志等文献从中摘录作品时,以各自的理解给其统一冠名,从而造成其诸多异名的现象。这一现象恰又反证了卢鸿作品在后世的影响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鸿 《终南十志》 草堂 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明代提学官之文学教育职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09-116,共8页
明代提学官的添设与当时儒学生员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素养严重不足的现状密切相关。明廷对提学职责的规定也明确将文学、文化教育纳入其中,从而使提学官之文学教育职能得以制度化。明代提学官出身科考且多以作家著称,这一特殊文化身份亦使... 明代提学官的添设与当时儒学生员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素养严重不足的现状密切相关。明廷对提学职责的规定也明确将文学、文化教育纳入其中,从而使提学官之文学教育职能得以制度化。明代提学官出身科考且多以作家著称,这一特殊文化身份亦使其往往采用“以身示范”的教育方式教导诸生,因而其文学教育职能更得彰显。而从实际的督学效果来看,提学官在各省的督学反响也充分说明他们对文学之士的培养更显成效。明代提学官在督学过程中,通过对儒学生员乃至府、州、县学教官的教育引导及监督管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考核目标等层面均体现出他们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突出职能作用。揭示明代提学的文学教育职能是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亦是揭示明代地域文学发展变化深层原因之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提学官 文学教育 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雅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1-45,共5页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文学 民间 陕西关中 文化载体 人文景观 渭南地区 表述方式 历史发展 历史地位 文化研究 表现力 创造力 组合和 乡土 典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言不朽:论刘勰文学价值追求——读《原道》、《征圣》、《宗经》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科平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0期173-176,共4页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立言不朽 文学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