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部感染性疾病患者标本涂片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徐一 楼永良 +1 位作者 郑美琴 毛丽萍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通过对眼部感染性疾病患者眼部标本的涂片和培养结果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眼部标本微生物的检出率。方法收集771份眼部微生物标本,采用革兰染色进行涂片镜检和微生物培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1份眼部标本涂片阳性率为33.... 目的通过对眼部感染性疾病患者眼部标本的涂片和培养结果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眼部标本微生物的检出率。方法收集771份眼部微生物标本,采用革兰染色进行涂片镜检和微生物培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1份眼部标本涂片阳性率为33.07%,培养阳性率为42.28%,涂片联合培养阳性率为50.84%。涂片联合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涂片、培养单独检测的阳性率(P<0.05)。涂片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61株,培养共检出338株。结论涂片检查是培养很好的补充,两者联合应用的阳性检出率优于任何单一方法;涂片结果报告速度较培养快,能在早期为眼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临床实验室应该重视涂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标本 革兰染色 细菌培养 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性眼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白细胞联合检测的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亚利 杨媛媛 郑美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69-2170,共2页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TPPA)、CRP、ESR及WBC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梅毒性眼病患者CRP、WBC及ESR的阳性率分别为16%、18%和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R阳性率分别与CRP、WBC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WBC及ESR阳性率与RPR滴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CRP、WBC和ESR,能更好地反映以眼病为主要症状的梅毒患者的感染情况,对病情评估及监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性眼病 C-反应蛋白 血沉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对感染性眼内炎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媛媛 李亚利 +2 位作者 陈鹏飞 王大选 郑美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38-174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感染性眼内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06/2019-03我院就诊的270例患者,其中116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作为研究组,154例非感染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SAA水平,用受试者工...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感染性眼内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06/2019-03我院就诊的270例患者,其中116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作为研究组,154例非感染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SAA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和对照组SAA值中位数分别为14.98、2.56mg/L,两组比较有差异(P<0.001);CRP值和WBC值中位数两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SAA、CRP和WBC计数诊断感染性眼内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0.638、0.618,SAA检测取Youden指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6.975mg/L,其灵敏度为63.79%,特异度为84.42%。结论:SAA联合CRP和WBC计数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效能。SAA可为感染性眼内炎的辅助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 眼内炎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亚利 王大选 郑美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5468-5470,共3页
目的分析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P-ELISA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医院42 232例眼病患者进行术前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TPPA确证和TRUS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 目的分析眼科医院患者术前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P-ELISA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医院42 232例眼病患者进行术前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TPPA确证和TRUS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 232例眼病患者术前确证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31例;2014年和2015年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5%、4.00%;男女梅毒抗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个年龄段〈20、20-39、40-59、60-79、≥80岁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1.22%、3.46%、4.46%、6.38%。结论眼病专科医院患者中梅毒血清抗体阳性占有较高的比例,需加强对眼病患者术前梅毒血清学的筛查;老年群体应视为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病 患者 梅毒抗体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友沛 庞玲霞 +2 位作者 顾云峰 陈鼎 郑美琴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前段反应及处理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检测Hb A1c值,其中A组49例Hb A1c≥9%,B组43例Hb A1c<9%,C组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前段反应及处理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检测Hb A1c值,其中A组49例Hb A1c≥9%,B组43例Hb A1c<9%,C组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计算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并比较术后眼前段反应及处理情况。结果:3组E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眼前段反应及处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和C组比,A组术后眼前段反应及处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Hb A1c的测定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白内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卡菌致角膜感染2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一 毛丽萍 +3 位作者 顾云峰 王大选 陈鹏飞 郑美琴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1期152-154,共3页
目的加深对诺卡菌性角膜炎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分析2012年1月和2016年1月收治的2例诺卡菌性角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史,诊断主... 目的加深对诺卡菌性角膜炎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分析2012年1月和2016年1月收治的2例诺卡菌性角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史,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查。结论诺卡菌性角膜炎是罕见的眼部疾病,其发病病程较长,易误诊,细菌培养和鉴定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早期找到病因及合理的用药是诊治该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菌 感染 角膜炎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某医院258例真菌性角膜炎诊疗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丽丽 秦晓怡 +2 位作者 陈鹏飞 李亚利 郑美琴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928-93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学、药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进一步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学、药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进一步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258例(258眼),将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职业、致病因素、致病菌属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农民组和非农民组,植物伤组和非植物伤组,镰刀菌属组和非镰刀菌属组,分别统计各组的手术率。采用χ^2检验对各因素与手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做比较,并统计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结果:9─11月份是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期,占全年的48.1%,其中农民(60.5%)为主要的患病人群。植物伤(34.5%)为首要致病因素。镰刀菌属(45.3%)是主要的致病菌。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8.6%,高于涂片检查的43.0%(χ^2=4.522,P=0.033)。镰刀菌属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值的几何均数分别为4.283、17.290、1.105μg/ml;曲霉菌属分别为3.389、2.661、0.125μg/ml;链格孢属分别为0.604、0.531、0.258μg/ml;假丝酵母菌属分别为0.317、0.552、0.047μg/ml。25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44例(17.0%)接受了手术治疗,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患者(χ^2=5.293,P=0.036),植物伤患者(χ^2=11.386,P=0.001),镰刀菌属感染患者(χ^2=3.939,P=0.044)的手术概率较高。结论:镰刀菌属是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植物伤为首要致病因素。老年患者、植物伤以及镰刀菌属感染导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地区 真菌性角膜炎 病原学 药敏试验 诊疗
原文传递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溃疡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蕾 顾云峰 +3 位作者 詹爱霞 钱定良 郑景伟 郑美琴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524-528,共5页
目的: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溃疡诊断和筛查中的作用,确定PG在筛查胃溃疡危险因素中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388例,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PG水平,并行... 目的: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溃疡诊断和筛查中的作用,确定PG在筛查胃溃疡危险因素中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388例,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PG水平,并行胃镜检查,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评估PG检测对胃溃疡诊断的效果。结果: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的388例患者中,浅表性胃炎(对照组)132例,萎缩性胃炎组168例,胃溃疡组48例,胃癌组40例。与对照组比,胃溃疡组血清PGI、PGII水平明显升高,PGR(PGI/PG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胃溃疡组PGI、PGI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和胃癌组间血清PGI、PGII水平及PG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胃癌组血清PGII水平升高,PGR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G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血清PGI、PGI、PGR及联合检测诊断胃溃疡的AUC分别为0.688、0.704、0.627、0.709,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4.1μg/L、15.05μg/L、11.76。联合检测标准为:PGI>165.7μg/L、PGII>19.1μg/L且PGR<8.6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65.9%。结论:血清PGI、PGII水平显著升高、PGR水平明显降低,可提示胃溃疡风险,PGI、PGII及PGR三项联合诊断准确度较高,PGI>165.7μg/L、PGI>19.1μg/L且PGR<8.68可作为筛查胃溃疡的高危因素。将血清PG检测运用于胃溃疡大规模筛查的指标,在胃镜检查前可有效缩小高危人群的范围,降低胃镜检查率,并早期发现胃溃疡及早期癌变,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类 胃溃疡 胃肿瘤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媛媛 李亚利 +2 位作者 王大选 陈鹏飞 郑美琴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在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92例VKH综合征患者作为VKH组,另选取78例干眼症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在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92例VKH综合征患者作为VKH组,另选取78例干眼症患者和95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分别作为干眼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检测3组SAA、CRP水平,WBC检测采用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VKH组分别与干眼症组、健康对照组比较,SAA、CRP及WB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干眼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KH组患者SAA与CRP和WBC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VKH组患者治疗后SAA和WBC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CRP的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表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SAA、CRP、WBC及联合检测诊断VKH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905、0.565、0.888、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31mg/L、5.55mg/L、8.175×10^9/L。联合检测取Youden指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0.667,其灵敏度为78.26%,特异度为97.89%。结论:SAA联合CRP及WBC有助于提高VKH综合征的诊断效能。SAA可为VKH综合征的辅助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干眼症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孢炭疽菌性角膜溃疡2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叶定兴 徐一 +5 位作者 毛丽萍 王大选 陈鹏飞 李丹 连特女 郑美琴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异名刺盘孢属,是常见的一类植物病原真菌[1]。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一种重要的炭疽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国家和地区,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宿主包括橡胶、芒果、...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异名刺盘孢属,是常见的一类植物病原真菌[1]。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一种重要的炭疽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国家和地区,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宿主包括橡胶、芒果、西瓜、香蕉、柱花草、桃等[2-3]。胶孢炭疽菌很少对人类产生感染,胶孢炭疽菌性角膜炎更是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炭疽菌 角膜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眼部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毛丽萍 王大选 +5 位作者 黄晓彤 徐一 陈鹏飞 叶定兴 郑美琴 楼永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眼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组成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眼部感染患者,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鉴定培养。培养阳性的菌株经API或ATB试剂条鉴定,并对标本进行分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探讨眼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组成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眼部感染患者,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鉴定培养。培养阳性的菌株经API或ATB试剂条鉴定,并对标本进行分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阳性细菌610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69.84%,革兰阴性杆菌次之,占16.89%;真菌115株,以镰刀菌属为主,占43.48%。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左氧氟沙星等对大部分菌株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掌握眼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规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眼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友沛 顾云峰 +2 位作者 徐一 毛丽萍 楼永良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19期3364-3365,3368,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9月158例本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及483例对照组患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致病危险因素。结果以125例农村居民为主,占79.0%;40岁... 目的调查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9月158例本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及483例对照组患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致病危险因素。结果以125例农村居民为主,占79.0%;4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段;9月-次年3月为多发期,发病数为128例(81.0%);多数有明确外伤史(64.6%);菌属鉴定排前2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镰刀菌属(47.6%)和曲霉菌属(22.9%)。结论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多发于中老年的男性农村居民,其中9月-次年3月为高发期,且多数有明显诱因,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为主。因此,对于具有发病危险因素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流行病学 温州地区
原文传递
浙南地区外伤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病原体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一 毛丽萍 +3 位作者 王大选 顾云峰 陈鹏飞 郑美琴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787-790,共4页
目的分析浙江南部地区外伤引起的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致病菌的菌谱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病例,对其致病原因、菌谱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浙江南部地区外伤引起的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致病菌的菌谱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病例,对其致病原因、菌谱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52例眼内炎有81例因金属伤引起,占53.29%。共培养出致病菌159株,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73株,占45.91%。药敏结果显示分离到的致病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万古霉素等眼部常用药的耐药率均不高。结论金属伤是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因,革兰阳性球菌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致病菌。药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致病菌对眼部常用药敏感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感染性 外伤性 浙南地区 病因 病原体
原文传递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放线菌性眼内炎一例
14
作者 王大选 李亚利 +2 位作者 徐一 杨媛媛 郑美琴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697-698,共2页
患者,男,80岁,因“双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左眼角膜溃疡”于2014年5月28日在我院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左眼视力明显提高,无眼红、视物变形,无眼前黑幕遮挡感等不适。后多次于我院门诊复诊,诉出院后偶有眼痛。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移植术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眼内炎 菌性 术后患者 角膜溃疡 视物变形
原文传递
蜡样芽孢杆菌在小鼠眼内炎中的迁移扩散能力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遍进 徐一 +4 位作者 毛丽萍 李彧钰 万天 徐杰 郑美琴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9-926,共8页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μl含有100 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μl无菌PBS作为对...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μl含有100 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μl无菌PBS作为对照。以同样方法复制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作为疾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视网膜电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眼内炎进程和视网膜功能。结果蜡样芽孢杆菌在C57BL/6小鼠眼中快速生长,且明显快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2 h后逐渐移至角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小鼠眼球后,色素颗粒稀疏的虹膜组织区域中细菌含量较多,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玻璃体腔后未能在眼前节检测到细菌。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的A波、B波幅度在感染6 h后显著降低,感染12 h后检测不出B波信号,且在不同时间点的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组织学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其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浸润程度更高,对组织结构的破坏性更强;ELISA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强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提示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中IL-6、TNF-α和IL-1β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模型。结论蜡样芽孢杆菌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和迁移速率,且眼球感染后可诱发严重的眼内炎及组织结构的破坏,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眼内炎 迁移
原文传递
肺支气管扩张合并盖尔森基兴奴卡菌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蕾 顾云峰 +1 位作者 上官宗校 李克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50-352,共3页
肺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病,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特别是有结构性肺疾病患者更易感染奴卡菌,但先前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外报道肺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奴卡菌的发病率增加[1-2]。
关键词 肺疾病 奴卡菌感染 支气管扩张症
原文传递
一株罕见盖尔森基兴奴卡菌的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云峰 陈蕾 +2 位作者 上官宗校 钱定良 李克诚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74-874,共1页
近年来奴卡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该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困难,往往导致诊断延迟甚至是诊断不明,结果是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研究中患者多方诊疗,经验治疗效果差,最终经肺泡灌洗液及痰培养显示盖尔森基兴奴卡菌... 近年来奴卡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该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困难,往往导致诊断延迟甚至是诊断不明,结果是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研究中患者多方诊疗,经验治疗效果差,最终经肺泡灌洗液及痰培养显示盖尔森基兴奴卡菌生长,予复方磺胺甲嗯治疗,明显好转,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卡菌病 鉴定 临床诊断 治疗效果 肺泡灌洗液 临床表现 诊断延迟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快速诊断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q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茜 郑美琴 +2 位作者 汪盈 梁韶辉 诸葛青云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9-251,254,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棘阿米巴18srDNA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or qPCR)方法,为无创早期诊断棘阿米巴病提供基因诊断标准方法。方法提取分离自土壤和水中的5株棘阿米巴DNA,测序后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棘阿米巴67条序列进行比... 目的建立检测棘阿米巴18srDNA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or qPCR)方法,为无创早期诊断棘阿米巴病提供基因诊断标准方法。方法提取分离自土壤和水中的5株棘阿米巴DNA,测序后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棘阿米巴67条序列进行比对,在物种保守区域设计Real-time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T克隆载体制作标准品并测序,建立方法的标准曲线,测定最低检测浓度,同时用该方法检测其他病原微生物及临床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眼分泌物,实验数据通过JMP5.0.1和测评软件进行棘阿米巴角膜炎F检验和诊断测试评估。结果qPCR和培养法检测180例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眼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5±1)%和(2.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P<0.01)。以qPCR法测定的标准品CT值为纵坐标(Y),以标本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X)建立标准曲线:Y=-3.24X+40.74,R>0.99。用建立的qPCR方法测定棘阿米巴18srDNA最低浓度为10拷贝/UL。用qPCR检测其他病原微生物,结果均为阴性。通过诊断测试评估软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临床疑似病人眼分泌物结果,95%置信区间内q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0%,传统实验室培养法为62.5%。结论棘阿米巴18srDNA Real-time PCR基因检测方法具有无创伤性、高效、特异、经济等特点,适用于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TAQMAN探针 18s RDNA qPCR 无创
原文传递
改良ABCD法在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蕾 顾云峰 +6 位作者 詹爱霞 安慧敏 钱定良 李荣洲 施正夏 董文坚 郑美琴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9-1217,共9页
目的 :评估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检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胃部不适就诊的患者纳入研... 目的 :评估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检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胃部不适就诊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空腹血清G-17、PGⅠ和PGⅡ水平,并进行胃内窥镜检查,根据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血清G-17和PG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血清G-17及PG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按改良ABCD法将人群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患者胃癌的发病率。结果:共纳入388例患者,包括浅表性胃炎132例、萎缩性胃炎168例、胃溃疡48例和胃癌40例。以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患者的血清PGⅠ与PGⅡ的比值(ratio of PGⅠto PGⅡ,PGR)低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胃癌组(包括贲门癌、胃底胃癌、胃体胃癌和胃角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G-17水平低于其他部位胃癌组患者(P<0.05)。溃疡型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高于与其他分型胃癌(P<0.05)。拟合ROC曲线分析血清G-17、PG(PGⅠ、PGⅡ、PGR)及G-17联合PG检测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03、0.630和0.673。改良ABCD法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6.60%、14.50%、0.00%和21.10%;根据本研究拟合模型确定的临界值,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0%、9.65%、9.09%、15.73%。2种临界值下,D组患者胃癌发生率均高于A组(P值均<0.05)。结论:血清G-17联合PG检测对胃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筛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泌素类 胃蛋白酶原类 敏感度 特异度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国豪 张青 +3 位作者 顾云峰 钱定良 郑美琴 陈蕾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21期2604-2607,共4页
目的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2016年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特点、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和同源性关系,明确近4年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管理及该菌株暴发流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收集温州... 目的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2016年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特点、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和同源性关系,明确近4年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管理及该菌株暴发流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49株目的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菌株的KPC酶耐药基因,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其同源性。结果鉴定的49株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其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77.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耐药,对多黏菌素100%敏感,替加环素敏感率为63.3%,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89.0%。脉冲场凝胶电泳对KPN进行同源性分析可将其划分为9种脉冲带型。结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呈克隆传播,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较为敏感,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 流行病学 院内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