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检测棘阿米巴18srDNA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or qPCR)方法,为无创早期诊断棘阿米巴病提供基因诊断标准方法。方法提取分离自土壤和水中的5株棘阿米巴DNA,测序后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棘阿米巴67条序列进行比...目的建立检测棘阿米巴18srDNA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or qPCR)方法,为无创早期诊断棘阿米巴病提供基因诊断标准方法。方法提取分离自土壤和水中的5株棘阿米巴DNA,测序后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棘阿米巴67条序列进行比对,在物种保守区域设计Real-time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T克隆载体制作标准品并测序,建立方法的标准曲线,测定最低检测浓度,同时用该方法检测其他病原微生物及临床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眼分泌物,实验数据通过JMP5.0.1和测评软件进行棘阿米巴角膜炎F检验和诊断测试评估。结果qPCR和培养法检测180例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眼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5±1)%和(2.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P<0.01)。以qPCR法测定的标准品CT值为纵坐标(Y),以标本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X)建立标准曲线:Y=-3.24X+40.74,R>0.99。用建立的qPCR方法测定棘阿米巴18srDNA最低浓度为10拷贝/UL。用qPCR检测其他病原微生物,结果均为阴性。通过诊断测试评估软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临床疑似病人眼分泌物结果,95%置信区间内q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0%,传统实验室培养法为62.5%。结论棘阿米巴18srDNA Real-time PCR基因检测方法具有无创伤性、高效、特异、经济等特点,适用于疑似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人的筛查。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评估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检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胃部不适就诊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空腹血清G-17、PGⅠ和PGⅡ水平,并进行胃内窥镜检查,根据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血清G-17和PG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血清G-17及PG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按改良ABCD法将人群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患者胃癌的发病率。结果:共纳入388例患者,包括浅表性胃炎132例、萎缩性胃炎168例、胃溃疡48例和胃癌40例。以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患者的血清PGⅠ与PGⅡ的比值(ratio of PGⅠto PGⅡ,PGR)低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胃癌组(包括贲门癌、胃底胃癌、胃体胃癌和胃角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G-17水平低于其他部位胃癌组患者(P<0.05)。溃疡型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高于与其他分型胃癌(P<0.05)。拟合ROC曲线分析血清G-17、PG(PGⅠ、PGⅡ、PGR)及G-17联合PG检测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03、0.630和0.673。改良ABCD法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6.60%、14.50%、0.00%和21.10%;根据本研究拟合模型确定的临界值,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0%、9.65%、9.09%、15.73%。2种临界值下,D组患者胃癌发生率均高于A组(P值均<0.05)。结论:血清G-17联合PG检测对胃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筛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