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liams综合征儿童早期认知发育特征: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姚丹 李芳芳 +2 位作者 沈季阳 陈维军 季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段Williams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儿童早期的认知发育特点。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2023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确诊为WS的儿童106例,年龄1~<5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Gesell...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段Williams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儿童早期的认知发育特点。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2023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确诊为WS的儿童106例,年龄1~<5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Gesell发育诊断评估。分析不同年龄段WS儿童的认知发育特征。结果106例WS儿童的平均年龄为(3.1±1.2)岁;男性58例,女性48例。男女患儿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及适应性行为这5个能区发育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发育障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会、适应性等4个能区发育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精细动作发育水平呈下降的趋势(P<0.05)。WS儿童中,每个年龄组的言语智商和非言语智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S儿童整体的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保持稳定,其早期的语言能力并没有显著优于非语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S综合征 认知发育 言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综合征儿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特征:单中心76例患儿回顾性分析
2
作者 胡可心 李芳芳 +2 位作者 曾艳 陈维军 季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1024,1046,共5页
目的分析威廉综合征(WS)患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特征,为WS患儿的听力随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儿童保健科确诊并随访的W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WS组和对照组间DP... 目的分析威廉综合征(WS)患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特征,为WS患儿的听力随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儿童保健科确诊并随访的W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WS组和对照组间DPOAE差异及不同年龄段间WS患儿的DPOAE差异。结果WS患儿76例,男42例、女34例,中位年龄4.7(2.6~6.7)岁;对照组51例,男32例、女19例,中位年龄3.9(2.9~5.2)岁;WS组不同年龄段之间耳声发射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S组患儿耳声发射通过率为78.8%,低于对照组(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5岁组,WS组耳声发射通过率为76.6%,低于对照组(96.7%);≥6岁组,WS组耳声发射通过率为69.6%,低于对照组(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S组患儿不同年龄段之间2000、4000Hz信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2000Hz的信噪比低于<3岁组,≥6岁组在2000 Hz、4000 Hz的信噪比均低于<3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S组各年龄段的耳声发射2000、3000、4000、5000 Hz 4个频率信噪比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筛查异常在WS患儿中常见,并有亚临床听力损失的表现;建议对该群体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听力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综合征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听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力正常的全面性发育迟缓与发育正常儿童听性脑干反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芳芳 曾艳 +1 位作者 郑双双 姚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儿童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不同年龄段GDD儿童ABR的变化特点,以辅助GDD的早期诊断.方法GDD的诊断要点是两个及以上发育指标/里程碑的落后,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GDD诊断要点并行ABR检测的年...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儿童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不同年龄段GDD儿童ABR的变化特点,以辅助GDD的早期诊断.方法GDD的诊断要点是两个及以上发育指标/里程碑的落后,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GDD诊断要点并行ABR检测的年龄1~4岁儿童,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5个能区均≤75为GDD组、均>85为对照组.ABR与Gesell测试间隔不超过2周.GDD组和对照组均以3岁为界,划分出1~2岁(≧1岁但<3岁)和3~4岁(≧3岁但<5岁)两个亚组,分析比较GDD组和对照组ABR参数的差异及不同年龄段间ABR的变化特点.结果GDD组129例(1~2岁亚组83例,3~4岁亚组46例),对照组58例(1~2岁亚组45例,3~4岁亚组13例).①GDD组ABRⅢ、Ⅴ波潜伏期,Ⅲ~Ⅴ、Ⅰ~Ⅴ波间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1~2岁亚组中,GDD组ABRⅢ、Ⅴ波潜伏期,Ⅲ~Ⅴ、Ⅰ~Ⅴ波间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3~4岁亚组中,GDD组Ⅰ~Ⅴ波间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②GDD组ABRⅤ波振幅较对照组减小(P<0.05).1~2岁亚组中,GDD组ABRⅤ波振幅较对照组减小(P<0.05).3~4岁亚组中,GDD组ABR各波振幅较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GDD组3~4岁亚组较1~2岁亚组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对照组3~4岁亚组较1~2岁亚组各波潜伏期和振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D儿童存在脑干水平的听觉处理异常,主要表现为ABR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和Ⅴ波振幅下降,同时伴有Ⅲ~Ⅴ、Ⅰ~Ⅴ波间期延长.年龄越小的GDD儿童,ABR异常越显著.3岁起GDD儿童ABR潜伏期和波间期逐渐向正常水平追赶,振幅基本正常.生命早期ABR测试可作为一种发育监测的手段来辅助诊断GDD,但随着年龄增长,ABR在发育监测中的价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听性脑干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生长:指导临床医师的专家建议》解读
4
作者 毛萌 邵洁 +1 位作者 陈津津 沈理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0-398,共9页
生长减缓是帮助早期识别营养问题的重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和干预婴幼儿生长减缓对改善其近远期健康结局意义重大。之前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对生长减缓缺乏统一的定义,影响临床识别、评估与规范管理。2023年3月,Journal of Pediatri... 生长减缓是帮助早期识别营养问题的重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和干预婴幼儿生长减缓对改善其近远期健康结局意义重大。之前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对生长减缓缺乏统一的定义,影响临床识别、评估与规范管理。2023年3月,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杂志发表了《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生长:指导临床医师的专家建议》,不仅阐述了追赶生长的重要性,还针对如何适当地定义、评估和管理生长减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共识建议,对临床医生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本文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对该“建议”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师管理生长减缓婴幼儿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减缓 追赶生长 临床管理 建议解读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蕾 邵洁 +19 位作者 董文红 郑双双 朱冰泉 舒强 陈卫 樊利春 孙瑾 高越 胡幼芳 王念蓉 王朝晖 牛婷婷 骆艳 高举 童梅玲 胡燕 向伟 赵正言 毛萌 江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6-422,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现况。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海南,中部地区河南,西部地区重庆、陕西、贵州、新疆,东北地区辽宁)的150个... 目的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现况。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海南,中部地区河南,西部地区重庆、陕西、贵州、新疆,东北地区辽宁)的150个街道或乡镇。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调查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散居儿童(0.5~<3.0岁)和幼儿园的集居儿童(3.0~<7.0岁)共21470名,按年龄分为3组(0.5~<1.0岁为婴儿组、1.0~<3.0岁为幼儿组、3.0~<7.0岁为学龄前组)。调查儿童性别、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采集末梢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分析儿童贫血、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城市与农村、地区间的患病率差异。结果有效调查人数21460名,其中男10780名(50.2%);婴儿、幼儿、学龄前组分别为2645名(12.3%)、6244名(29.1%)、12571名(58.6%);血红蛋白(126.7±14.8)g/L,血清铁蛋白32.3(18.5,50.1)μg/L;总贫血率、铁缺乏率、缺铁性贫血率分别为10.4%(2230/21460)、28.3%(6070/21460)、3.9%(845/21460)。男童贫血率高于女童[10.9%(1173/10780)比9.9%(1057/10680),χ^(2)=5.58,P=0.018];婴儿、幼儿、学龄前组儿童的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0%(475/2645)、10.6%(662/6244)、8.7%(1093/12571),χ^(2)=201.81,P<0.01];农村儿童贫血率高于城市[11.8%(1516/12883)比8.3%(714/8577),χ^(2)=65.54,P<0.01];各地区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0,P<0.01),其中中部地区儿童贫血率最高,为15.8%(343/2173),东北地区最低,为5.3%(108/2053)。婴儿、幼儿、学龄前组铁缺乏率分别为33.8%(895/2645)、32.2%(2011/6244)、25.2%(3164/12571),男、女童铁缺乏率分别为30.0%(3229/10780)、26.6%(2841/10680),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铁缺乏率分别为21.7%(1913/8821)、40.0%(870/2173)、27.1%(2283/8413)、48.9%(1004/2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71、29.73、773.02,均P<0.01)。城市和农村儿童缺铁性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51/8577)比4.6%(594/12883),χ^(2)=38.62,P<0.01],铁缺乏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476)。结论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已有明显改善,但现状仍不容忽视,应重视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防控,尤其是婴幼儿和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贫血 儿童 学龄前 铁缺乏
原文传递
Williams综合征患儿鼓室图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6
作者 李芳芳 姚丹 +2 位作者 沈季阳 陈维军 季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背景Williams综合征(WS)常见的临床表型包括:特殊面容、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等,常伴有听力损失,既往关于WS患儿鼓室图的报道罕见、样本量少,且均为国外报道。目的 分析中国WS患儿的鼓室图特点,为听力... 背景Williams综合征(WS)常见的临床表型包括:特殊面容、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等,常伴有听力损失,既往关于WS患儿鼓室图的报道罕见、样本量少,且均为国外报道。目的 分析中国WS患儿的鼓室图特点,为听力随访提供临床依据。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我院)儿童保健科由2名WS随访医生随访的、行鼓室图检测的连续患儿为WS(基因诊断或Lowery评分临床诊断)组。对照组为与WS组同期的、由我院儿童保健科2名WS随访医生进行体检的连续健康儿童。采用丹麦国际听力Titan设备的鼓室图模块在本底噪声水平<30 dB SPL的标准隔声室中进行测试,测试员为同一名听力学本科毕业后在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听力师。以首次鼓室图进行分析,A型图和As型图判断为阴性结果,B和C型图判断为阳性结果。主要结局指标WS患儿鼓室图特征。结果 WS组83例165耳,男50例(60.2%),女33例;年龄1.0~7.8(4.3±1.8)岁。对照组99例198耳,男64例(64.6%),女35例,年龄0.6~11.8(4.0±2.2)岁。异常耳数占比WS组(48/165,29.1%)高于对照组(25/19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5岁亚组和≥6岁亚组WS患儿和对照组异常耳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S组中~5岁亚组(30/84,35.7%)和≥6岁亚组(11/32,34.4%)较<3岁亚组(7/49,14.3%)鼓室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不同年龄亚组鼓室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S组中不同年龄亚组鼓室图分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同年龄亚组A型图和As型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耳道容积和鼓室图梯度WS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声顺和峰压WS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S组中~5岁亚组和≥6岁亚组峰压明显小于<3岁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例(40耳)WS患儿进行了复筛,21耳前后测试结果无变化,7耳由阳性结果转阴,12耳由阴性结果转阳。结论 WS患儿的鼓室图阳性率较高并可能反复发生,随年龄增长异常率上升,负压增强,不同年龄段间鼓室图构成比相对稳定,异于同龄对照水平。建议对该群体进行长期有规律的鼓室图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S综合征 儿童 鼓室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健康儿童血清胆汁酸谱特征
7
作者 刘阿娜 沈红强 +5 位作者 徐翠芳 蒋玲 邵洁 舒强 傅君芬 倪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健康儿童血清胆汁酸谱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体检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生化指标正常的245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隔夜空腹静脉血,应用串联质谱法准确定...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健康儿童血清胆汁酸谱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体检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生化指标正常的245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隔夜空腹静脉血,应用串联质谱法准确定量血清中18种胆汁酸浓度。比较不同性别组胆汁酸亚型浓度差异并探讨年龄与胆汁酸水平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5名健康儿童中男125名、女120名,年龄10(8,12)岁。不同性别组间血清总胆汁酸、初级与次级胆汁酸、游离型与结合型胆汁酸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童组血清熊脱氧胆酸和甘氨熊脱氧胆酸浓度均明显高于男童组[199.0(66.9,276.5)比154.7(49.3,205.0)nmol/L,274.0(64.8,308.0)比181.0(43.8,209.3)nmol/L,Z=2.06、2.71,均P<0.05]。男童组与女童组血清牛磺石胆酸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0.32,均P<0.05)。男童组血清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0.23,均P<0.05);女童组血清牛磺熊脱氧胆酸与年龄呈负相关(r=-0.27,P<0.05),胆酸与年龄呈正相关(r=0.34,P<0.05)。结论浙江地区健康儿童人群总胆酸水平相对稳态,但是胆汁酸亚型表现出性别差异,并与年龄呈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清 串联质谱法 胆汁酸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膳食纤维与6岁以上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8
作者 汪沙沙 郑双双 +2 位作者 许鑫 吕丽娜 朱冰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4-917,92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膳食纤维来源与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为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3年因营养失衡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营养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372名6~18岁儿童根据以往测量的身高和体重数值计算... 目的分析不同膳食纤维来源与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为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3年因营养失衡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营养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372名6~18岁儿童根据以往测量的身高和体重数值计算儿童的体质量指数(BMI),得到BMI的Z值,并将其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三组。再根据以往3天饮食日记获取膳食摄入量,并使用膳食软件自动来确定摄入的膳食纤维类型。对三组儿童的膳食纤维摄入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低体重组中,总膳食纤维、谷物纤维、大豆纤维和其他类型纤维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10.67、3.53、6.68,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组儿童的总膳食纤维、谷物纤维和其他类型纤维的摄入量较多(P<0.05),低体重组儿童的各膳食纤维摄入与正常体重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谷物纤维(OR=2.04)和其他类型纤维(OR=1.96)摄入较多的儿童超重可能性更大(P<0.05),豆类纤维摄入较多的儿童超重的可能性更小(OR=0.25,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纤维对儿童营养状况有不同的影响。建议超重儿童减少谷物纤维和其他类型纤维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豆类纤维的摄入量,可能有助于控制超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豆类纤维 谷类纤维 体质量指数 儿童
原文传递
Williams综合征听力学表现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芳芳 季钗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1-845,共5页
Williams综合征(WilliamsSyndrome,WS)是由于基因微缺失所致累及多系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听力损失但在国内鲜少获得重视。本文从WS患者纯音测听、鼓室图、声反射、耳声发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听力学测试表现... Williams综合征(WilliamsSyndrome,WS)是由于基因微缺失所致累及多系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听力损失但在国内鲜少获得重视。本文从WS患者纯音测听、鼓室图、声反射、耳声发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听力学测试表现来阐述其听力学特征,从遗传学、噪声保护机制角度解释可能的发生机制,并建议尽早开展WS患者的听力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S综合征 听力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脱位患儿闭合复位后再脱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静芳 杨溢 +5 位作者 俞凯 徐玮泽 白冠男 叶文松 舒强 陈文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1,共8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治疗的DDH患儿(18月龄及以下)的资料,共88...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治疗的DDH患儿(18月龄及以下)的资料,共88例103髋。根据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标准统计术后再脱位的发生情况,分为术后复位组和再脱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DDH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88例103髋中86例99髋成功施行内收肌松解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69髋一期闭合复位成功,9髋经二期复位石膏固定后至末次随访未再次脱位,最终78髋(78.8%)患儿闭合复位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闭合复位术前髋臼指数(AI)、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HDI)分级、术中屈髋角度、术中头臼间距与术后发生再脱位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I超过40.5°(OR=5.57,P<0.01),闭合复位术后屈髋角度小于80.5°(OR=4.93,P<0.01),头臼间距超过6.95 mm(OR=8.42,P<0.01)是术后发生再脱位的危险因素。术前AI超过40.5°、屈髋角度小于80.5°、头臼间距超过6.95 mm联合IHDI分级预测术后再脱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和0.87。结论:DDH患儿术前AI超过40.5°,术中屈髋角度小于80.5°和头臼间距超过6.95 mm是术后再脱位的危险因素,联合IHDI分级对术后再脱位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闭合复位 再脱位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预防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明燕 胡昱 +1 位作者 沈建勇 季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3-358,共6页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幼儿发生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RSV感染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但可通过疫苗接种或注射被动免疫生物制品进行预防。婴幼儿早期使用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预防RSV感染, 降低重...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幼儿发生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RSV感染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但可通过疫苗接种或注射被动免疫生物制品进行预防。婴幼儿早期使用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预防RSV感染, 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本文就RSV单克隆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幼儿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母乳主要活性成分对婴儿肠道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丽娜 朱冰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28,共5页
肠道微生物组在维持一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分娩方式、抗生素和喂养方式等。母乳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母乳低聚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母乳微生物群等,对婴儿微生... 肠道微生物组在维持一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分娩方式、抗生素和喂养方式等。母乳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母乳低聚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母乳微生物群等,对婴儿微生物群的建立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综合阐述上述母乳生物活性因子影响婴儿微生物群定植和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上述物质如何通过肠道细菌影响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 婴儿 生物活性物质 肠道菌群 免疫
原文传递
婴幼儿入托影响因素及在托婴幼儿托育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文红 姚新萌 +6 位作者 许鑫 吕丽娜 汪沙沙 郑双双 王蕾 朱冰泉 邵洁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6,132,共6页
目的 了解浙江省0~3岁婴幼儿入托影响因素及在托婴幼儿托育情况,为政府制定托育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浙江省下辖6个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保门诊及辖区托育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基本信息、家长养... 目的 了解浙江省0~3岁婴幼儿入托影响因素及在托婴幼儿托育情况,为政府制定托育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浙江省下辖6个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保门诊及辖区托育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基本信息、家长养育照护知识、态度和行为、喂养情况和在托情况等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1 756份。结果 相比从未入托的婴幼儿,入托婴幼儿月龄更大(24月龄及以上占比94.4%vs. 30.1%,χ^(2)=835.27)、多为本地户籍(87.2%vs. 81.5%,χ^(2)=12.25)、父母亲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更高(母亲:83.6%vs. 74.2%,χ^(2)=35.29;父亲:79.9%vs. 70.0%,χ^(2)=27.01)、家庭年收入>20万元者占比更高(49.5%vs. 28.2%,χ^(2)=110.49)、祖辈为主要照护者的比例更低(16.7%vs. 26.8%,χ^(2)=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月龄越大,婴幼儿入托可能性越高(6~23月龄组:OR=6.70;24~35月龄组:OR=134.03;36~42月龄组:OR=699.33;P<0.05);父母年收入高也是促进婴幼儿入托的因素(10~20万元组:OR=1.63;20~50万元组:OR=2.96;>50万元组:OR=4.62,P<0.05)。反之,祖辈参与越多,婴幼儿入托可能性越低(两代人参与,OR=0.57;祖辈为主,OR=0.26,P<0.05)。对在托婴幼儿调查显示,82.8%的入托婴幼儿选择的是纯托育机构、97.4%接受全日托服务、71.4%托育费用不超过3 000元/月。超过95%的入托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机构的餐食、服务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均表示满意,但有32.1%的入托婴幼儿家长明确表示该机构未设置母乳喂养室。结论 婴幼儿月龄、祖辈参与育儿程度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婴幼儿入托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适当增加小月龄儿托位,加快优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同时强化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监管、评估和提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托育机构 托育服务
原文传递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荃 邵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6-630,635,共6页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e,MBDP)目前仍为新生儿期极具挑战的疾病之一,早产儿在高危因素的影响下,体内出现钙磷代谢紊乱,骨矿物质含量减少,严重危害了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骨骼健康。目前诊断主要依靠...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e,MBDP)目前仍为新生儿期极具挑战的疾病之一,早产儿在高危因素的影响下,体内出现钙磷代谢紊乱,骨矿物质含量减少,严重危害了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骨骼健康。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影像学、超声学等检查。治疗以预防为主,在早产儿合并症的基础上加强对钙、磷、维生素D的补充。提倡早发现,早治疗,以期减少MBDP的发生及改善近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代谢性骨病 钙磷代谢 矿物质补充
原文传递
伴有肌病风险的Aarskog-Scott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5
作者 吕丽娜 姚宇翔 +2 位作者 朱柳燕 朱云霞 朱冰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4-928,共5页
Aarskog-Scott综合征(AAS)也称面-指-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综合征,于1970年首次被描述[1],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不超过1/25000[2],其重要特征是生长迟缓,面部、骨骼和生殖器异常。此外,AAS还可能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育... Aarskog-Scott综合征(AAS)也称面-指-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综合征,于1970年首次被描述[1],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不超过1/25000[2],其重要特征是生长迟缓,面部、骨骼和生殖器异常。此外,AAS还可能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育迟缓、漏斗胸、牙列不齐、肌病等表现[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rskog-Scott综合征 肌病 X连锁隐性遗传病
原文传递
104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病原学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静芳 杨溢 +5 位作者 李海冰 徐璐杰 郑泽峰 朱伟玮 叶文松 白冠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2-12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骨髓炎患儿脓液中的病原菌分离情况及耐药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住院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的骨膜下脓液或骨髓液培养结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目的探讨急性骨髓炎患儿脓液中的病原菌分离情况及耐药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住院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的骨膜下脓液或骨髓液培养结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均采用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结果(1)共纳入104例患儿,60例(57.7%)为男性。65例(62.5%)患儿中分离出病原菌6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51.0%)、大肠埃希菌3株(2.9%)、铜绿假单胞菌2株(1.9%)肺炎链球菌2株(1.9%)、人苍白杆菌2株(1.9%)和其他细菌4株(3.8%)。39例(37.5%)脓液未培养到致病菌。(2)在病原菌阳性的患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1.5%,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3.4%。金葡菌阳性患儿年龄明显大于非金葡菌感染者(P=0.028),体重明显高于非金葡菌阳性者(P=0.040),且金葡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具有更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P=0.038)。(3)5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显示100%的菌株对青霉素耐药,且仅56.6%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菌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3%、30.2%、67.9%、69.8%。菌株对呋喃妥因的敏感率为90.2%。所有的菌株对奎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69.8%菌株为耐三种及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其对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提示临床上经验性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骨髓炎患儿时,传统药物苯唑西林、克林霉素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另外尚有39例(37.5%)脓液培养未检测到病原菌,其病原学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髓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
原文传递
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疫苗预防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钗 胡昱 +37 位作者 李明燕 刘艳 许玉洋 俞骅 沈建勇 楼金玕 周伟 胡洁 尹志英 魏晶娇 林君芬 沈振宇 缪梓萍 李保东 吴家兵 李孝远 许红梅 欧剑鸣 李琦 向俊 董琛 易海华 鲍倡俊 郭世 成闫绍宏 刘莉莉 寇增强 常少英 张少白 郭翔 祝小平 张颖 王邦茂 曹曙光 王培生 赵智娴 王达 陈恩富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420-426,共7页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后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并导致死亡。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rBS/WC)疫苗是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手段。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后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并导致死亡。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rBS/WC)疫苗是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手段。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领域的专家参考有关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效果、安全性,以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最新循证证据,制订了rBS/WC疫苗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医师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科学、规范接种疫苗,降低ET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疫苗 感染性腹泻 共识
原文传递
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家共识 被引量:42
18
作者 邵洁 +4 位作者 童梅玲 张悦 汪鸿 易彬 许培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063-1068,共6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儿童发展目标中均提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养育照护[1-2]。2018年,WHO等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儿童发展目标中均提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养育照护[1-2]。2018年,WHO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养育照护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框架(Nurturing Care Framework,NCF),将养育照护定义为“一个由照护者创造的环境,旨在确保儿童身体健康,饮食营养,保护他们免受威胁,并通过互动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响应,为他们提供早期学习的机会”,明确了“健康、营养、安全、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为核心内容的养育照护策略[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育照护 养儿童健康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将“爱、说、玩、读”融入养育照护
19
作者 邵洁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5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生命早期几年即0~8岁(至少0~3岁)的发展影响一生的健康和成就,养育是影响儿童潜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将围绕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五大养育照护策略,尤其是“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两大要素融入到日常照护中,是养育的艺术,... 生命早期几年即0~8岁(至少0~3岁)的发展影响一生的健康和成就,养育是影响儿童潜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将围绕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五大养育照护策略,尤其是“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两大要素融入到日常照护中,是养育的艺术,也是父母和照护人的“必修课程”。“爱、说、玩、读”提倡养育人向儿童展示积极的感受和爱;与儿童互动;跟随儿童的脚步,进入儿童的世界;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儿童理解他/她的世界;帮助儿童拓展视野;表扬和欣赏儿童努力做的事情;帮助儿童学习规则、界限和价值观。本文通过详细阐述如何在养育过程中融入“爱、说、玩、读”,让家庭和儿童在互动的玩耍交流中共同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发展 养育照护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