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肾虚对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及听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以及阐明肾虚致聋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筛选健康活泼、耳廓反射灵敏的白色红目豚鼠40只,随机分成肾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目的:观察肾虚对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及听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以及阐明肾虚致聋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筛选健康活泼、耳廓反射灵敏的白色红目豚鼠40只,随机分成肾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糖皮质激素制备豚鼠"肾虚"模型,造模完成后测试各组豚鼠ABR阈值以及90 dB SPL给声强度下Ⅲ波潜伏期。断头处死豚鼠,取出各组听泡,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进行血管纹铺片,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纹毛细血管病理改变及计算各组铺片的血管纹毛细血管面积与视野面积的比值。结果:(1)造模后肾虚模型组豚鼠ABR阈值显著提高,且90 dB SPL给声强度下Ⅲ波潜伏期明显延后,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肾虚模型组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出现断流或红细胞淤积现象,且其毛细血管面积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虚可引起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面积比值降低、血管收缩,出现断流或红细胞淤积现象,有可能是造成听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刺激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主观性耳鸣患者听觉处理功能的影响。方法1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进行rTMS治疗,每组5例,低频组采用1 Hz刺激频率,高频...目的探讨不同刺激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主观性耳鸣患者听觉处理功能的影响。方法1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进行rTMS治疗,每组5例,低频组采用1 Hz刺激频率,高频组采用10 Hz刺激频率,每天1次,每周5天,连续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5天、10天后均进行基本听力学评估、耳鸣评估、噪声下言语测试、噪声间隙检测、双耳数字分听测试,分析结果。结果低频组rTMS治疗5天后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噪声间隙检测阈值、白噪声和Babble声下言语识别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10天后耳鸣致残量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噪声间隙检测阈值、白噪声和Babble声下言语识别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高频组rTMS治疗5天后耳鸣致残量表评分、白噪声下言语识别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10天后耳鸣致残量表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噪声间隙检测阈值、白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均显著改善。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仅治疗10天后,低频组Babble声下言语识别率显著高于高频组。结论不同刺激频率的rTMS治疗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听觉处理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肾虚对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及听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以及阐明肾虚致聋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筛选健康活泼、耳廓反射灵敏的白色红目豚鼠40只,随机分成肾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糖皮质激素制备豚鼠"肾虚"模型,造模完成后测试各组豚鼠ABR阈值以及90 dB SPL给声强度下Ⅲ波潜伏期。断头处死豚鼠,取出各组听泡,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进行血管纹铺片,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纹毛细血管病理改变及计算各组铺片的血管纹毛细血管面积与视野面积的比值。结果:(1)造模后肾虚模型组豚鼠ABR阈值显著提高,且90 dB SPL给声强度下Ⅲ波潜伏期明显延后,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肾虚模型组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出现断流或红细胞淤积现象,且其毛细血管面积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虚可引起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面积比值降低、血管收缩,出现断流或红细胞淤积现象,有可能是造成听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