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锴 刘德中 王常伟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12期83-85,共3页
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鞘内给药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给予单一抗生素静脉用药、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鞘内给药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给予单一抗生素静脉用药、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6.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氯化物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包括白细胞、葡萄糖、蛋白定量及颅内压治疗后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与对照组的6.00%(3/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均缓解。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鞘内给药治疗方法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患者各项体征指标的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鞘内给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性护理干预
2
作者 张卫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期142-143,共2页
神经外科存在较多的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导致的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等病理生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DVT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对患者不仅是身心上的伤害,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 神经外科存在较多的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导致的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等病理生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DVT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对患者不仅是身心上的伤害,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本文从健康教育、心理、有创操作、早期活动、机械压迫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成因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苑来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年第17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18例三叉神经痛病历资料,介绍其手术方法,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结果本组痊愈6例,显效10例,进步2例,无效0例,死亡0例。结论射频热凝术创伤小、费用低,可反复进行,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18例三叉神经痛病历资料,介绍其手术方法,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结果本组痊愈6例,显效10例,进步2例,无效0例,死亡0例。结论射频热凝术创伤小、费用低,可反复进行,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定向射频热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外腰神经根鞘膜瘤2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阳 原旭 高明 《罕少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椎管外腰神经根鞘膜瘤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误诊为三叉神经痛21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德中 刘鑫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861-1862,共2页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占位病变 误诊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1、IL-6以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皮亮 周雷廷 李子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34-737,747,共5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所有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所有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其平均血流速度,根据血流速度划分为单纯颅脑损伤组(36例)、轻症痉挛组(41例)、重症痉挛组(25例)。对比三组患者ET-1、IL-6、SIL-2R表达水平,并分析ET-1、IL-6、SIL-2R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随后建立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ET-1、IL-6、SIL-2R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效能。对66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随访,将治疗后重新进入ICU与院内死亡的21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将其余45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并分析ET-1、IL-6、SIL-2R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痉挛组血清ET-1、IL-6、SIL-2R水平高于轻症痉挛组和单纯颅脑损伤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T-1、IL-6、SIL-2R与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呈正相关(P<0.05);ET-1、IL-6、SIL-2R及三者联合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ROC曲线面积(AUC)依次为0.688、0.667、0.656、0.821;且三者联合的诊断灵敏度(74.58%)和特异度(86.32%)高于单独诊断;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颅脑损伤类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挫伤范围、就诊时间、APACHEⅡ评分、平均血流速度、ET-1、IL-6、SIL-2R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平均血流速度、ET-1、IL-6、SIL-2R为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重症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ET-1、IL-6、SIL-2R水平明显升高,三者联合对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较高,且三者为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上对于ET-1、IL-6、SIL-2R水平升高的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需及时改良方案,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白细胞介素-6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颅脑损伤 脑血管痉挛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常伟 刘德中 +2 位作者 李楷 刘霄 郭亚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1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行小...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采总有效率为97.4%(38/39)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6.9%(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以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为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有效控制血压及出血量,应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显微镜下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138例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付涛 张晓阳 原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3期115-115,共1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和抢救治疗。方法总结本院63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并对138例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本组死亡138例,死亡率21.8%。主要死亡原因:严重脑挫裂伤、急性脑肿胀、脑干损伤、颅内血肿、脑疝,严重的...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和抢救治疗。方法总结本院63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并对138例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本组死亡138例,死亡率21.8%。主要死亡原因:严重脑挫裂伤、急性脑肿胀、脑干损伤、颅内血肿、脑疝,严重的复合伤、合并症、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积极治疗复合伤及合并症,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死亡原因 抢救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引流治疗丘脑岀血破入脑室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明 马世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7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对丘脑岀血破入脑室诱发的脑积水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0例丘脑岀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侧脑室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效果进行总结。结果侧脑室引流治疗丘脑岀血破入脑室疗效确切,20例丘脑岀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侧脑室... 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对丘脑岀血破入脑室诱发的脑积水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0例丘脑岀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侧脑室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效果进行总结。结果侧脑室引流治疗丘脑岀血破入脑室疗效确切,20例丘脑岀血破入脑室患者采用侧脑室引流,存活18例,死亡2例,术后再出血者2例,其中2例作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缓解。结论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病例,侧脑室引流术是治疗丘脑岀血破入脑室的有效方法之一,合理采用侧脑室引流治疗丘脑岀血破入脑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脑积水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常伟 刘德中 +3 位作者 李锴 刘霄 郭亚洲 丁菲 《微创医学》 2017年第3期436-437,共2页
目的通过对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分流术)的术后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探讨L-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L-P分流术的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因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疾病致脑积水,术后对其智能反应、行走能力、记忆力及大小便... 目的通过对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分流术)的术后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探讨L-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L-P分流术的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因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疾病致脑积水,术后对其智能反应、行走能力、记忆力及大小便控制等方面进行追踪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结果 19例患者脑积水症状均有所好转,CT提示脑室及间质水肿基本恢复正常,均无手术并发症。1例再次行分流置管。结论 L-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恢复快、经济、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1.1%(36/324),二次手术清除血肿者27例,保守治疗7例,放弃治疗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1.1%(36/324),二次手术清除血肿者27例,保守治疗7例,放弃治疗2例。预后良好率52.8%(19/36),预后不良率47.2%(17/36)。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不良率很高,术后高血压是主要因素,治疗的关键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各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手术 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付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9期214-214,217,共2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1~2008年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56例脑胶质瘤,总结经验。结果:术中肿瘤全切除30例,占53.57%;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26例,占46.43%。出院时恢复良好32例,好转16例,偏瘫、失语8例,无一...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1~2008年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56例脑胶质瘤,总结经验。结果:术中肿瘤全切除30例,占53.57%;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26例,占46.43%。出院时恢复良好32例,好转16例,偏瘫、失语8例,无一例死亡。42例随访1~3年,28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能自理,14例复发,其中,8例再次手术,4例死亡(非手术死亡),6例拒绝再次手术,死亡5例。结论:显微外科脑胶质瘤切除术,可以完整或部分切除肿瘤,保留重要血管和神经功能,减少损伤正常脑组织而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涛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1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回顾分析117例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术96例,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21例。结果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均为一次性手术治愈,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拔管前血肿完全消失者5...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回顾分析117例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术96例,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21例。结果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均为一次性手术治愈,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拔管前血肿完全消失者52例,随防半年均无复发,拔管前残余少量硬膜下血肿者43例,随防半年复发5例,1例放弃治疗。结论钻孔冲洗引流术仍是目前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CT血肿包膜表现为钙化者、血肿内有钙化者和混杂密度有新鲜出血者,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涛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2期195-196,共2页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7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7例患者中痊愈出院35例,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对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7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7例患者中痊愈出院35例,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对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早期诊断,及时在全身使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行腰穿持续引流、鞘内或脑室注入敏感有效抗生素收到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老年脑出血的颅内肿瘤卒中18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德中 刘卫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938-939,共2页
关键词 脑肿瘤/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诊断 脑出血/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的钻孔抽吸治疗
16
作者 刘德中 岳新灿 +3 位作者 王红卫 付涛 韩怀彬 原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钻孔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结核瘤的非手术治疗
17
作者 岳新灿 刘德中 张晓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2年第3期31-32,共2页
目的:讨论脑结核瘤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方法:对42例脑结核瘤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结果:非手术治疗脑结核瘤效果明显,复发率低,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结论:目前脑结核瘤发现病例增多,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全面分析,误诊率明显降低... 目的:讨论脑结核瘤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方法:对42例脑结核瘤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结果:非手术治疗脑结核瘤效果明显,复发率低,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结论:目前脑结核瘤发现病例增多,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全面分析,误诊率明显降低,经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常可达到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结核瘤 非手术治疗 诊断 CT检查 异烟肼 利福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及经颅多普勒再治疗Ⅰ型颅脑损伤后头痛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付涛 王红卫 张晓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及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Ultrasonography ,TCD)在治疗Ⅰ型颅脑损伤后头痛的应用。方法 :1 2 0例Ⅰ型颅脑损伤后头痛患者应用TCD检查 ,研究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结论 :①在TCD正常组中研究组疗效与对照组疗...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及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Ultrasonography ,TCD)在治疗Ⅰ型颅脑损伤后头痛的应用。方法 :1 2 0例Ⅰ型颅脑损伤后头痛患者应用TCD检查 ,研究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结论 :①在TCD正常组中研究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差异。②在TCD异常组中研究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③在TCD异常组尼莫地平与TCD改善及疗效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经颅多普勒 Ⅰ型颅脑损伤 头痛 TCD 基点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19
作者 刘德中 付涛 +1 位作者 原旭 王红卫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年第2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形成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至2000年6月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出现脑梗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病人分别于术后3天至8天发现脑梗塞,右顶叶脑梗塞5例,右顶枕叶梗塞1例,左顶枕叶梗塞3...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形成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至2000年6月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出现脑梗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病人分别于术后3天至8天发现脑梗塞,右顶叶脑梗塞5例,右顶枕叶梗塞1例,左顶枕叶梗塞3例。结论:脑出血血肿压迫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或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后动脉、脑血管痉挛、手术操作不当均可引起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脑梗塞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扰动系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开通术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栗艳茹 韩冰莎 +5 位作者 赵敬河 李娇 冯光 岳新灿 张万宏 朱金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0,25,共6页
目的探讨电磁扰动系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开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85例)及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43例)、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38例)、河南省... 目的探讨电磁扰动系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开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85例)及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43例)、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38例)、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30例)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开通术患者196例,经全脑血管DSA证实为颅底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根据机械开通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将196例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40例)和无出血转化组(15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发病至治疗时间、电磁扰动系数,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机械开通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机械开通术后行电磁扰动系数动态监测,采用24 h持续动态监测1~3 d,此后3次/d,15 min/次,共监测7 d。该研究以术后首次监测值为目标值。电磁扰动系数正常范围为125~145。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转化组心房颤动比例大于无出血转化组[27.5%(11/40)比12.8%(20/156)],入院时NIHSS评分[(15.2±2.6)分比(12.4±2.4)分]、电磁扰动系数水平高于无出血转化组[(153±23)比(128±19)],术前ASPECTS水平低于无出血转化组[(6.4±2.3)分比(7.4±1.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以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开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为因变量,将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由低到高)、术前ASPECTS(由低到高)、电磁扰动系数(由小到大)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5.070,95%CI:1.800~14.277,P=0.002)、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198,95%CI:1.034~1.388,P=0.016)、电磁扰动系数增大(OR=1.061,95%CI:1.038~1.085,P<0.01)是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术前ASPECTS升高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71,95%CI:0.509~0.883,P=0.016)。(3)ROC曲线下面积以0.5作为参考界值,电磁扰动系数曲线下面积为0.797(P<0.01),电磁扰动系数的最佳预测值为143,其敏感度为67.5%,特异度为78.8%。结论电磁扰动系数升高可尝试用于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开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应结合头部CT检查结果进行明确,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开通 出血转化 电磁扰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