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治理下的县乡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基于河北省县乡机构改革的观察
1
作者 董金秋 杨宏月 《长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理顺县乡体制关系和提升县乡整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推动县域治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梳理县域农村治理制度的演变历程,以河北省县乡机构改革为例,揭示了规制制度、规范制度和文化认知制度三大核心要素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内涵。借助... 理顺县乡体制关系和提升县乡整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推动县域治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梳理县域农村治理制度的演变历程,以河北省县乡机构改革为例,揭示了规制制度、规范制度和文化认知制度三大核心要素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内涵。借助政治引领、激励驱动等机制创新有效应对治理转型的诸多挑战,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制度治理 体制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论析——依据贵州省“村BA”的案例观察
2
作者 张素罗 吕宗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62-470,共9页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既是落实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如何实现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核心问题,以贵州省台盘村“村BA”为个案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具...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既是落实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如何实现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核心问题,以贵州省台盘村“村BA”为个案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村BA”留住“村味”、创新发展、主体协同的实践样态,明晰乡土文化+改善环境、乡土文化+产业平台、乡土文化+文明有序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之间的耦合逻辑关系,最后从打造乡土文化竞争力、激活乡土文化再生产能力、激发乡土文化发展动力等方面总结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和美乡村 文化振兴 村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岗艺术中心”乡土景观设计在农业美学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澳 魏京凯 王兆丰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8期89-91,共3页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易县田岗知行村精耕细作的农业美学文明孕育了内敛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易县“田岗艺术中心”项目的设计探究,深度挖掘乡土景观设计在农业美学空间中如何建设。结合艺术...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易县田岗知行村精耕细作的农业美学文明孕育了内敛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易县“田岗艺术中心”项目的设计探究,深度挖掘乡土景观设计在农业美学空间中如何建设。结合艺术哲学、生态美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主要理论,分析易县“田岗艺术中心”如何通过形式美、意蕴美原则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农业美景,古老的村落如何以“农业+文化+旅游”的新业态,走出一条蝶变之路。通过对乡土景观设计在农业美学空间建设中的研究,为未来农业美学空间中的乡土景观设计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美学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成效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基于河北省调研数据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素罗 时一凡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0-89,共10页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准则层之一,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深刻洞悉农村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决定,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重要价值。基于...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准则层之一,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深刻洞悉农村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决定,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重要价值。基于“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成效、法治成效、德治成效3个维度构建涵盖18个指标的乡村治理成效评价体系。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法治成效指标权重最高,是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德治成效和自治成效。对河北省乡村治理成效进行测度和评价,从整体上看,河北省乡村治理成效呈现横向波动态势,均衡协调度有待提升;分地区来看,部分市乡村治理存在明显短板,薄弱环节有待改善。应从推进“三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统筹协调“三治”,发挥“乘数效应”;尊重乡村客观现实,实施差异化治理3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成效评价 三治合一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农业-城镇”适宜性评价的承德市国土空间潜在冲突识别与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吕帅 常超 +1 位作者 张长春 徐磊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为优化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和灾害等要素建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开发3个方面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二维和三维冲突识别模型揭示承德市不同类型潜在冲突的强度和空间分布,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农业... 为优化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和灾害等要素建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开发3个方面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二维和三维冲突识别模型揭示承德市不同类型潜在冲突的强度和空间分布,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农业绿色发展和城镇适度开发"原则重构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承德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表现出"生态保护重要、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一般适宜"的特征。(2)承德市国土空间潜在冲突强度的差异较小,整体以轻度潜在冲突和无潜在冲突为主。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潜在冲突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潜在冲突占据主导,冲突面积分别为72.66%、55.31%。(3)不同功能之间潜在冲突类型在行政单元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4)以潜在冲突和国土空间利用现状为指导,制定国土空间优化格局方法和分区策略是指导空间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 潜在冲突 格局优化 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和功能的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及协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徐磊 张盼盼 +3 位作者 张贵军 杨静园 胡丰 马立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6,130,共10页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分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负向集聚程度逐步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差异增大;②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也呈现逐年升高的特征,中等韧性水平以上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且正向集聚程度逐渐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减小;③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逐年提高,从拮抗阶段逐步过渡到磨合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也不断向更高的稳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韧性 结构和功能 协调性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校村协同培育乡村精英路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坤 王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导和主导作用,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关键群体。研究发现,共生理论在制度环境、组织机制和价值单元等方面能够较好契合校村共育乡村精英的协作模式。高校协同乡村自组织、资源禀赋、人才基础和发展意愿,可... 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导和主导作用,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关键群体。研究发现,共生理论在制度环境、组织机制和价值单元等方面能够较好契合校村共育乡村精英的协作模式。高校协同乡村自组织、资源禀赋、人才基础和发展意愿,可以赋能乡村精英培育和人才振兴,双方通过科学管控利益分配可形成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校村共同体为共生理论视角下提升乡村精英培育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操作空间。在组织层、个体层、要素层三个共生层面,校村共同体构成共生单元,并完成乡村精英培育的引导、协调和评价利益机制设计。通过架构多元组织场景、充实个体自我效能感、重构校村价值要素,可促使乡村共同体在共育乡村精英过程中实现并维持对称互惠共生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校村协同 乡村精英 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能量场视域下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情景演变审视
8
作者 刘大庆 张素罗 丛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末端和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末端供给和基础保障的作用。文章基于历史实践脉络,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情景演变划分为“皇权不下县”“全能统治”“乡政村治”“数字治理”等...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末端和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末端供给和基础保障的作用。文章基于历史实践脉络,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情景演变划分为“皇权不下县”“全能统治”“乡政村治”“数字治理”等四个时期,在公共能量场视域下对四个时期的情景进行模型化审视,系统性地剖析了各个时期的内在治理逻辑,并对四个情景进行了整体性的特质对比,对“数字治理”情景的潜在风险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治理 公共能量场 乡政村治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舒适物:乡村民宿吸引力的建构
9
作者 周坤 王进 《开发研究》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乡村民宿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品。根据网络评论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采用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乡村民宿吸引力的构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基于消费场景、心理感知、设施物品、乡土景观、主客互动... 乡村民宿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品。根据网络评论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采用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乡村民宿吸引力的构成及其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基于消费场景、心理感知、设施物品、乡土景观、主客互动、配套资源6个主范畴,将乡村民宿吸引力核心范畴归纳为“场景舒适物”,并对场景舒适物概念做了定义与解析。研究认为乡村民宿场景舒适物由真实性、戏剧性和规范性3个主维度和自我、族群、乡土、时尚、越轨、仪式、功能、安全、成本9个次维度构成。基于个体与合体两个层面展开,乡村民宿场景舒适物建构可以从人、地方、设施的有效协同入手,建构路径包括场景新设、场景叠加、场景置换3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宿 旅游吸引力 场景舒适物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在地性评价维度研究
10
作者 王进 张馨心 周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将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置于在地性视野下,探究其在地维度特征及在地营造具有现实意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政策话语分析提炼出传统村落在地性评价的“土地”“当地”“场地”“地方”4个特征维度。结合专家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明确4... 将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置于在地性视野下,探究其在地维度特征及在地营造具有现实意义。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政策话语分析提炼出传统村落在地性评价的“土地”“当地”“场地”“地方”4个特征维度。结合专家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明确4个在地维度的测度指标及权重分配。以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于家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从4个维度对该村的在地性进行量化评价,绘制村落在地性营造的四分模型散点图,归纳该村在地性营造的优势区和修补区,进而提出根植于土地环境的在地景观营造、回归当地资源的内生性共建模式、回应场地需求的多元化关怀设施及凝练地方价值的呈现式关联景观4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为乡村建设行动中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在地性 评价维度 乡村建设行动 河北省于家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乡村地域类型识别及振兴路径研究——以河北省易县为例
11
作者 徐磊 孙悦 +2 位作者 杨静园 郭宇 祁秉宇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2期129-132,共4页
以太行山区典型相对贫困县作为研究区,从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及人居环境3个层次构建乡村地域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法评价乡村地域发展水平,并结合ArcGIS软件实现空间化,分析易县各乡镇乡村地域发展特征,... 以太行山区典型相对贫困县作为研究区,从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及人居环境3个层次构建乡村地域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法评价乡村地域发展水平,并结合ArcGIS软件实现空间化,分析易县各乡镇乡村地域发展特征,并据此划分易县乡村地域类型。结果表明:易县乡村地域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地域综合发展指数中、高水平单元主要位于易县东部;低水平单元主要分布在易县西南部。将易县乡村地域类型划分为城镇核心发展型、资源集聚深化型、现代农业提升型、旅游文化保护型、生态涵养保育型,针对易县不同乡村地域类型发展区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乡村振兴 地域识别 振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房建恩 马立伟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共3页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第一豪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刻不容缓。当前农业节水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农...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第一豪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刻不容缓。当前农业节水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仍面临农民节水意识淡薄,节水灌溉装备存在问题影响农民采纳意愿、金融支持不力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方式存在问题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推动技术发展、提高农民采纳意愿,加大金融支持以及优化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效能等,以高效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技术 技术推广 节水意识 政府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探索——河北省X镇D村的田野调查
13
作者 张素罗 李韫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38-344,共7页
干部驻村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服务“三农”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常态化制度安排。依据对河北省X镇D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驻村干部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带动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 干部驻村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服务“三农”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常态化制度安排。依据对河北省X镇D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驻村干部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带动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管理较为松散、帮扶成效差异化、村干部积极性调动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塑驻村干部的职能定位、完善驻村干部的管理机制、形成合理的帮扶资源配置结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干部驻村制度 驻村第一书记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凡星 张素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新时代,积分制管理在乡村治理领域的应用对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主体—资源—手段”的分析视角,构建“积分+多元化主体”“积分+差异化资本”“积分+多样化激励”的理论框架,以天津市S村积分制为具体案例,分析新时代积分... 新时代,积分制管理在乡村治理领域的应用对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主体—资源—手段”的分析视角,构建“积分+多元化主体”“积分+差异化资本”“积分+多样化激励”的理论框架,以天津市S村积分制为具体案例,分析新时代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机制,形成基于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基于治理资源的运行保障机制、基于面子竞争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从重塑主体结构、拓宽资源渠道、更新治理理念等入手进一步增强积分制对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制 治理方式 乡村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生视角的河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磊 王建鹏 +2 位作者 尹士 杨静园 马立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8-278,共11页
精准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实现分区调控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河北省121个县(含县级市)为研究单元,从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态... 精准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实现分区调控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河北省121个县(含县级市)为研究单元,从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态保障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测度乡村地域功能值,运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河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共生理论和共生模型,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之间的共生模式,综合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短板功能以及共生模式,实现乡村地域空间功能分区调控。研究表明:1)河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和集聚特性十分明显。2)河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利共生、寄生关系等多种共生模式。3)将河北省乡村地域划分为极化发展区、主导发展区、欠缺发展区、综合发展区共4种一级功能区,细分16种二级功能区,并提出各类功能区优化发展策略。研究表明乡村地域多功能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功能间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在乡村地域发展决策中应明晰其空间分异特征,把握乡村地域多功能间的内在共生关系,从而提供更为科学的分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多功能 分区 共生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簇的复合型产业模式设计——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耿傲淼 张贵军 +1 位作者 徐磊 张蓬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7-426,439,共11页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特性构建复合型产业模式,为提高山区县的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以太行山中段的阜平县为例,选取水源供给、保持土壤等9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评判阜平县土地多种...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特性构建复合型产业模式,为提高山区县的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区域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以太行山中段的阜平县为例,选取水源供给、保持土壤等9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评判阜平县土地多种功能空间集聚特征的依据,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得到不同的功能价值簇,并调整形成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分区;在此基础上,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和现有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结果](1)将研究区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集聚特征分为6种功能价值簇;(2)调整各簇边界,形成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美学景观+保持土壤区、提供美学景观+水源供给+原材料生产区等6类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区;(3)在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区的基础上,设计出“旅游业+文化产业”“智慧农业+旅游业”等7种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可为实现阜平县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结论]复合型产业模式的设计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驱并进,可为解决山区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簇 复合型产业 聚类分析 阜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分析
17
作者 刘芮彤 丛林 +1 位作者 周勋章 刘振涛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9,共9页
为了探究河北省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生猪养殖产业优化发展,本研究选取2010—2022年河北省和全国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不同生猪养殖规模下河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成本收益差异及产生... 为了探究河北省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生猪养殖产业优化发展,本研究选取2010—2022年河北省和全国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不同生猪养殖规模下河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成本收益差异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不同生猪养殖规模下河北省与全国及四川省的平均生产效率差异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从成本收益看,河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散养、中规模、大规模均具有优势,小规模不具有优势,其中中规模优势最为突出;从生产效率看,河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小规模和中规模均具有生产效率优势,尤其是中规模优势明显,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都具有优势。河北省与四川省相比,中规模养殖模式的生猪养殖综合效率更有优势,其他三种养殖模式的生猪养殖综合效率与四川省相比则优势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精准分类发展、发挥各类优势,稳定生产能力、降低饲料成本,科学规划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养殖规模 成本收益 生产效率 生猪养殖产业 成本利润率 河北省 价格
原文传递
探析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8
作者 宋姝漩 卢国新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2期212-215,共4页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中国传统动物纹样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纹样不仅映射出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承载着现代人对幸...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中国传统动物纹样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纹样不仅映射出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承载着现代人对幸福、和谐乡村生活的深切向往。本文开篇即对中国传统动物纹样进行了全面概述,涵盖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图形特征等多个维度。随后,文章深入剖析了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中的融合实践,强调其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以及提升乡村景观艺术品质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案例与理论分析,本文揭示了传统动物纹样如何巧妙融入乡村景观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乡村景观设计师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这些策略不仅关注于纹样的选择与布局,更强调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乡村景观作品。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还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呼吁在乡村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应更加积极地融入传统动物纹样元素,以实现乡村景观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动物纹样 乡村景观设计 文化传承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山楂文化的推广路径研究——以河北省兴隆县为例
19
作者 吴靖怡 张素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100,共8页
承德市兴隆县山楂文化底蕴深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通过梳理山楂文化在兴隆县的发展脉络,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探究这一文化的扩散属性、渠道、历程、社会系统。研究发现,山楂文化在兴隆县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传播效能欠佳、... 承德市兴隆县山楂文化底蕴深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通过梳理山楂文化在兴隆县的发展脉络,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探究这一文化的扩散属性、渠道、历程、社会系统。研究发现,山楂文化在兴隆县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传播效能欠佳、体系散失混乱、推广主体缺位、文化与地理圈层难以突围的现实症结。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分层传播增强文化推广效能、以地方性知识打造规范化与特色化市场、以夯实人才基础激发文化传播活力、以“内源—外源”优势融合突破文化地理局限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文化 创新扩散理论 推广
原文传递
社区弹性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台湾省桃米村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坤 王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采用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方法,引入社区弹性理论,以我国台湾省桃米村为案例,系统阐释了社区弹性建构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1)影响社区弹性的3个主要因素为社区参与、社区能力和社区营造,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紧密相... 采用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方法,引入社区弹性理论,以我国台湾省桃米村为案例,系统阐释了社区弹性建构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1)影响社区弹性的3个主要因素为社区参与、社区能力和社区营造,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2)乡村旅游社区弹性具有经济、制度和环境3个基本维度,可细分为9项内容,共同促进或阻碍旅游业发展;(3)经济弹性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外显为地方资源的产品化和能力化;制度弹性及环境弹性构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外围保障;非正式制度优化促进制度弹性建构,有利于引导社区内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管理制度;环境弹性营造应注重社区工匠精神及社区能力培养,为乡村社区自组织发展提供温床,提升乡村旅游社区人才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区弹性 内生动力 中国台湾省 桃米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