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1
1
作者 彭志康 刘亚洪 +1 位作者 卢蔚芳 俞志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诊疗的因素。方法对45例临床确诊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选择性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动脉后采用栓塞治疗或注射加压素治疗。结果 45例中37例发现出血征象,阳性率...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诊疗的因素。方法对45例临床确诊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选择性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动脉后采用栓塞治疗或注射加压素治疗。结果 45例中37例发现出血征象,阳性率为82.22%(37/45)。对其中31例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治疗有效率为87.10%(27/31);6例注射加压素治疗,其中2例止血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不仅可明确诊断消化道出血,还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止血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血管造影术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7 位作者 刘亚杰 张炘 彭志康 刘亚洪 汪求精 何旭英 黎凯锋 贺雄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ROADMAP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肾出血的影像学表现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彭志康 刘亚洪 +2 位作者 刘玉龙 陈洪彬 陈建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医源性肾出血血管造影(DSA)表现形式与选择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53例患者分别因肾造瘘取石,肾穿刺活检及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发生肾损伤大出血病人。采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造影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分型,选择相应栓塞... 目的探讨医源性肾出血血管造影(DSA)表现形式与选择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53例患者分别因肾造瘘取石,肾穿刺活检及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发生肾损伤大出血病人。采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造影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分型,选择相应栓塞治疗方法。结果53例患者中52例发现出血征象,采用超选择插管进行栓塞治疗,全部获得成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医源性肾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形式,选择相应栓塞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止血效果,能最大限度保留肾功,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血管造影术 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手术头颅气囊固定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2 位作者 汪求精 刘亚杰 刘玉龙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5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为解决患者头颅移动给神经介入手术带来的不便,研制一种头颅气囊固定枕。方法:采用透X线、弹性及强度好的海绵和与皮肤相容性好的透X线的布料制作与人体后颅及颈肩相适应的枕座,用抗拉力的密气尼龙布制成的充气球囊进行下颌固定。... 目的:为解决患者头颅移动给神经介入手术带来的不便,研制一种头颅气囊固定枕。方法:采用透X线、弹性及强度好的海绵和与皮肤相容性好的透X线的布料制作与人体后颅及颈肩相适应的枕座,用抗拉力的密气尼龙布制成的充气球囊进行下颌固定。结果:使用该头颅固定枕进行手术与使用普通头枕固定治疗的手术比较,在成像次数、所受X线剂量、异常情况的发生上均较少,具有显著的优势。结论:该头颅气囊固定枕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剂量,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手术 头颅固定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何旭英 方兵 陈光忠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3DDSA对动脉瘤形状、瘤颈及瘤颈与载瘤血管关系能更好地显示 ,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可行性 ,并为栓塞治疗提供最佳工作角度。 12例病人因 3DDSA检查而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法。3DDSA尚可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有无复发。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安全性 ,并有助于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栓塞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DSA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1 位作者 刘亚洪 彭志康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8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容积重建(3D-VRT)结合路径图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DSA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过程分两组,1组85例行旋转DSA造影且3D-VRT及二...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容积重建(3D-VRT)结合路径图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DSA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过程分两组,1组85例行旋转DSA造影且3D-VRT及二维DSA(2D-DSA)检查并结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治疗,分析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平板DSA 3D-VRT上的影像表现并与2D-DSA比较,2组49例全部行2D-DSA造影在roadmap技术辅助下行介入治疗,并与1组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诊断上,与2D-DSA相比,3D-VRT在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颈的判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AVM的供血动脉、畸形团构筑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CF瘘口的位置、形态显示及瘘口大小的判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时,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比较中,在roadmap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的剂量和X线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VRT结合roadmap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路径图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三维容积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联合延期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李馨慈 曾小军 +3 位作者 陈洪彬 陶海粟 祝文 杨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TAE)联合延期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42例巨大肝血管瘤(瘤体直径≥10 cm)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TAE联合...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TAE)联合延期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42例巨大肝血管瘤(瘤体直径≥10 cm)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TAE联合延期腹腔镜肝切除术19例(延期手术组)和一期腹腔镜肝切除术23例(一期手术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肿瘤总直径、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延期手术组病人经TAE治疗后肿瘤总直径明显减小[(15.1±3.0)cm vs.(11.2±2.5)cm,P<0.001]。与一期手术组相比,延期手术组病人手术时间较短[240(180~270)min vs. 300(240~360)min,P=0.035]、术中出血量减少[100(80~200)mL vs. 180(100~400)mL,P=0.024]、术后住院时间缩短[7(5~8)d vs. 8(7~9)d,P=0.049]。两组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联合延期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序贯治疗有助于简化手术操作、促进病人术后快速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策略,为临床上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肝动脉栓塞 腹腔镜肝切除术 可视化技术
原文传递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8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杨金成 方兵 何旭英 陈光忠 尹方明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疑诊或确诊脑动脉瘤病例,在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9例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7例53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疑诊或确诊脑动脉瘤病例,在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9例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7例53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精确计算动脉瘤的瘤颈、体大小,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2DDSA。结论3DDSA可提供很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检查 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载瘤动脉 检出 确诊 形态 大小
原文传递
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志康 刘亚洪 +1 位作者 卢蔚芳 俞志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5-958,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钳夹术(PLD)联合医用臭氧(O3)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O3在椎间盘内外弥散、突出物回缩情况以及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等.方法 选择通过影像检查(CT或MR)结合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0例患者,按随机... 目的 探讨经皮髓核钳夹术(PLD)联合医用臭氧(O3)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O3在椎间盘内外弥散、突出物回缩情况以及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等.方法 选择通过影像检查(CT或MR)结合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PLD组、O3注射组、PLD+O3注射组),每组各40例,分别按方案实施治疗.结果 PLD+O3注射组腰痛发生率最低,O3在椎间盘内外弥散最好;突出物回缩率3组间无明显差异;PLD+O3注射组术后立即有效率为86%,PLD组为83%,O3注射组为35%;随访6~18个月,PLD+O3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2.5%,PLD组为87.5%,O3注射组为77.5%;3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PLD联合O3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用臭氧 经皮髓核钳夹术 介入放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