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流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为例
1
作者 马雪红 吴永波 王维枫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5期33-36,共4页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中最后的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也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出发点,站在学生和教师两个角...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中最后的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也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出发点,站在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从师生沟通、资源管理、论文选题、影响因素和学生能力等五个方面对2020—2022届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挖掘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总结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合理性措施,以期提高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专业 生态学 毕业论文 质量 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基于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的案例研究
2
作者 王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构建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空间生产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旅游 互动机理 空间生产 黄张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早期阶段的“燎原星火”——以1975年至2000年公开的部分资料为依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建军 陈欣 +9 位作者 胡亮亮 章家恩 吴文良 林文雄 曹林奎 曹凑贵 李萍萍 李凤民 王克林 骆世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中国内地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理念推广、科研探索及人才队伍成长的早期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中国生态学学会官网、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网,《中国生态农业学... 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中国内地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理念推广、科研探索及人才队伍成长的早期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中国生态学学会官网、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网,《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学杂志》等多种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有关学术期刊网站及孔夫子旧书网,对1975—2000年期间,中国内地从事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单位)和学者、公开出版的部分著作名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领域(C03)与农业生态相关的立项项目、中国知网系统内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要素分析(发表年份、作者、所在单位、刊载期刊等)、被引次数及相关期刊创刊号特邀专论为依据的重要学术论文和学术论著题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分析描述了早期阶段农业生态学及生态农业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过程。此外,本文还陈列和介绍了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自成立至2000年期间组织和主办的十届全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情况以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发展。本文为关心和支持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了解20世纪最后25年里中国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大致概貌提供了一个粗略小结,也是对既往时代的认同、肯定和对现世同人的鼓励鞭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 中国知网系统 科学事件 资料挖掘 数据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空间关联
5
作者 周以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8,共11页
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 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生态富民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生态富民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从生态富民水平变化趋势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整体较低但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2013—2018年增速较慢,2019—2022年增速不断加快,生态、富民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在不断提升;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生态富民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高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中西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和省份间差距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不断减弱,省份间差距逐渐拉大;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扩大,中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缩小,西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始终比较严重,省份间差距变化不明显。从空间关联看,我国各省份生态富民水平空间关联特征显著,东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高”的H-H类型,中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或空间关联性“单低”的L-H或H-L类型,西部省份大多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低”的L-L类型,且大多数省份空间关联类型比较稳定。因此,应打通绿色转化通道,助力生态富民水平提升;打造模块化生态富民模式,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提高生态富民空间关联水平,夯实区域生态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富民 动态演进 空间关联 核密度估计法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现状及进展
6
作者 王军 王国聘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进展阶段、研究分类、研究尺度、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关注热点.研究发现,国内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尤其是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社会属性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系统特征,展望我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苏南生境质量与生态红线评估
7
作者 赵柄婷 王维枫 +3 位作者 阮宏华 宁卓 闫珂 陈智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11,共12页
【目的】评估和模拟快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生态红线区和生态敏感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方法】以江苏省南部为例,基于PLUS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评估2000、2010、2020... 【目的】评估和模拟快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生态红线区和生态敏感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方法】以江苏省南部为例,基于PLUS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评估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生境质量与退化度的时空演变、预测2030年的变化趋势,并综合定量评估生态红线区生境质量。【结果】(1)2000—2020年,苏南地区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移;生境质量均值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形成了东西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生境退化度呈现“中心低–外部高”的圈层分布。(2)2030年3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中,城镇发展情景下,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和湖泊得到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控制。生境质量均值的排序为生态保护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3)热点分析得出,2020年苏南地区乡镇尺度的生境质量和退化度呈集中分布,城镇中心为冷点区域,热点主要分布在森林和山脉,水域为生境质量的高值区。(4)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生境质量整体高且相对稳定;在未来预测中,生态保护情景会扩大错位面积,可持续发展情景会降低错位面积。【结论】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剧烈是导致苏南地区和部分生态红线区内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苏南地区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生态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探讨
8
作者 张永 周延 陈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8期0112-0116,共5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入侵等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工作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入侵等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工作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聚焦于培养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专门人才,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为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和完善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一流专门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管理工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建设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和CO_(2)复合胁迫对水蕴草及其生长水体的影响
9
作者 常雅军 王巍 +3 位作者 刘吉祥 李韵涵 孙林鹤 姚东瑞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2)、低流量CO_(2)和高流量CO_(2)),对胁迫0、3、10和17 d时6个处理组的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及水蕴草的生长量和生理生化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胁迫0 d和NH_(4)^(+)单一胁迫处理组相比,胁迫3、10和17 d时,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pH值显著(P<0.05)下降,而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盐度、NH_(4)^(+)含量和HCO_(3)^(-)含量多显著升高,并且,CO_(2)流量对上述水体指标的影响以及NH_(4)^(+)质量浓度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交互作用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均为负值;在同一CO_(2)流量下,1和6 mg·L^(-1)NH_(4)^(+)处理组间的水蕴草生长量差异较小,而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显著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并且,仅CO_(2)流量对水蕴草生长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叶绿素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环境CO_(2)处理组相比,整体而言,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胁迫3 d时显著下降、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胁迫3、10、17 d时升高;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MDA含量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低于低流量CO_(2)处理组。总体来看,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胁迫3 d时高于环境CO_(2)处理组,而GS、GDH、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碳酸酐酶活性在胁迫10和17 d时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以上研究结果显示: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水蕴草的碳氮协同代谢,从而缓解水中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溶解在水中的HCO_(3)^(-)不断累积,导致水体酸化,反而加剧了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蕴草 CO_(2) NH_(4)^(+) 复合胁迫 双因素方差分析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化改性竹粉吸附剂的优化制备及吸附铜效果
10
作者 林少华 孙芹菊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2,共8页
为优化制备胺化改性竹粉(AMBP),考察碱预处理浓度、环氧化时间和温度、胺化改性剂和改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预处理浓度、环氧化温度和... 为优化制备胺化改性竹粉(AMBP),考察碱预处理浓度、环氧化时间和温度、胺化改性剂和改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预处理浓度、环氧化温度和时间、胺化温度和改性试剂种类均对吸附剂的制备存在显著影响。吸附剂最佳制备条件为,原竹粉3.0 g,经2 mol/L NaOH碱处理,于100 mL的8%NaOH和15 mL的环氧氯丙烷中,40℃下环氧化反应8 h;再在5 mL四乙烯五胺(TEPA)、1 g Na_(2)CO_(3)、100 mL水中,40℃下反应2 h。原竹粉的竹纤维结构在改性过程中得到了较好保留,胺化改性后,氮元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引入新的—NH_(2)、—NH—等基团。吸附剂AMBP-TEPA对水中游离态和络合态Cu(Ⅱ)均具有良好吸附效果。研究结果为竹材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粉 胺化 优化改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时空分配格局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宇晨 张茜 +1 位作者 安宇超 王国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林分碳储量地上、地下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及机理,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为杨树人工林经营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选取10个不同林龄分别...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林分碳储量地上、地下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及机理,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为杨树人工林经营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选取10个不同林龄分别为2,5,6,7,8,10,14,16,17,26 a生,林分密度为6 m×6 m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调查样地。分析了杨树人工林乔木层、草本层及土壤层碳储量净积累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及杨树人工林不同层次碳储量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乔木层碳储量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快速净积累特征,拟合其年平均积累速率、连年积累速率两条曲线,表明杨树人工林最佳轮伐期为15~20 a;(2)土壤有机碳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缓慢的净积累,林下草本层碳储量随林分发展呈降低趋势;(3)杨树人工林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与土壤中SOC,TN,NO_(3)^(-)-N,N/P呈显著正相关,与AP,C/N,pH呈负相关。[结论]在杨树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施N肥以及在土壤固碳水平最佳时期15~20 a进行轮作,有助于林分碳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杨树人工林 不同林龄 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则夫 刘建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00,共30页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研究领域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从物种界定、二歧式物种分化、杂交物种形成、多倍化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基因、物种形成基因等方面,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回顾了相关研究方法、对其特点与局限性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物种形成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增敏技术快速检测强力霉素试验
13
作者 杨瑾 段明坤 +3 位作者 张坤 李威 韩建刚 李胎花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强力霉素(DC)是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一种,因其广谱高效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代谢性能差,进入环境蓄积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水环境和食品环境中DC残留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 强力霉素(DC)是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一种,因其广谱高效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代谢性能差,进入环境蓄积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水环境和食品环境中DC残留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和钙离子对DC荧光协同增敏效应,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牛奶和水环境中DC的荧光分析技术。在碱性环境中,DC属于弱荧光物质,但与Triton X⁃100和钙离子共存时,由于Triton X⁃100和钙离子对DC的胶束增溶和络合反应所引起的荧光增敏效果,DC的荧光会显著增强。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检测体系中,该检测方法对DC的浓度在0.005~1.000μmol/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式为y=2.9408x+0.0807,决定系数R^(2)为0.9941,检测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8和66.8 nmol/L。在诸多干扰抗生素中,该检测方法对DC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实际牛奶和水样中的DC回收率为80.0%~119.6%,相对标准偏差为2.29%~9.33%,说明该检测方法在实际水和食品环境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较高。因此,Triton X⁃100和金属钙离子对DC的协同荧光增敏技术可以选择性检出DC,为水和食品环境中TCs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荧光增敏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钙离子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
14
作者 王牌 杨睿 +3 位作者 徐巾喻 石松林 李君 周青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1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54科87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7种。从物种组成来看,在科水平,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有14属100种;在属水平,以石斛属(Dendrobium Sw.)、兰属(Cymbidium Sw.)、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主,分别包含38、24和14种。从生活型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62种),占比达75.3%。从濒危状况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危(CR)11种,濒危(EN)59种,易危(VU)77种,受威胁物种占比高达67.7%。从地理成分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水平有6个分布型和6个亚型,热带成分科与温带成分科的比值为1.54;在属水平有10个分布型和15个亚型,热带成分属与温带成分属的比值为0.87;在种水平包含中国特有分布种52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6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和南部,且从县级行政区域水平看,墨脱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最多(129种);在垂直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快速增多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在海拔(Alt)区间800 m<Alt≤1200 m分布的种类最多(100种)。目前,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正面临着过度采集、群体衰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生存压力。建议在西藏开展全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地工作,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加强保护宣传力度,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地理成分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LDH的制备及增强聚氨酯力学性能的研究
15
作者 邹辽 马小琳 +1 位作者 李小保 叶菊娣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考察了水热反应温度对Lignin-LDH性质和形貌的影响,以及Lignin-LDH添加量对聚氨酯涂层附着力等级、抗冲击强度和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Lignin-LDH的结晶度、复合程度、热稳定性均升高,但过高的水热温度会导致其复合程度和热稳定性的下降,适宜的水热温度为180℃。随着Lignin-LDH-180添加量的增加,Lignin-LDH-PU的力学性能会增加,但过高的添加量会导致涂层力学性能的下降。适宜的添加量为10%,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好,附着力等级为5B,抗冲击强度为115cm(正面)和105cm(反面),铅笔硬度为3H。相比LDH填料制备的10%LDH-PU,10%Lignin-LDH-180-PU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增强。因此,水热法制备的Lignin-LDH-180填料在聚氨酯涂层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 水热反应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份麋鹿食源植物δ^(13)C和δ^(15)N及其贡献率分析
16
作者 赵璐瑶 吴永波 +3 位作者 查晶晶 魏逸荪 安玉亭 王立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4-2504,共11页
食源分析是麋鹿保护中研究麋鹿栖息地需求的核心,也是了解麋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环境容量以及进行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选取保护区第一核心区和第三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9年5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野外调查,收集麋... 食源分析是麋鹿保护中研究麋鹿栖息地需求的核心,也是了解麋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环境容量以及进行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选取保护区第一核心区和第三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9年5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野外调查,收集麋鹿食源植物样本及粪便样本,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别对不同月份互花米草、碱蓬、白茅、狼尾草、狗牙根和糙叶薹草6种食源植物及麋鹿粪便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贝叶斯模型分析不同植物对麋鹿食源的贡献率,分析不同季节麋鹿食性变化。研究发现,食源植物的种类、数量及营养价值均影响麋鹿取食行为。结果显示,5月、7月、10月和12月对麋鹿食源贡献率最高的植物分别为互花米草、狗牙根、互花米草和互花米草,贡献率分别为39.0%、42.8%、47.9%和31.9%。5月、7月、10月和12月,狗牙根和互花米草对麋鹿食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变化,表明麋鹿对食源植物的选择存在季节差异。C_(3)植物和C_(4)植物在不同月份对麋鹿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在不同季节,麋鹿粪便的δ^(13)C值与食源植物的δ^(13) C值显示出一定变化趋势,保护区内麋鹿混食C_(3)和C_(4)植物,尽管C_(4)植物占比大于C_(3)植物,但不能确定麋鹿更喜爱C_(4)植物;互花米草对第三核心区麋鹿食源的贡献率较高,狼尾草对麋鹿食源的贡献率较低,表明麋鹿在选择食物时偏好营养价值高的植物;不同月份麋鹿粪便的δ^(13) C和δ^(15) N值变化表明,不同季节麋鹿的食物组成不同,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了解麋鹿食性变化不仅为今后制定有效管理和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持,也为麋鹿保护区的管理与生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食源分析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 互花米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萌 李威 《大学(思政教研)》 2023年第10期99-102,共4页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和安排各教学环节,以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为要求,探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地将课程...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和安排各教学环节,以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为要求,探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地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紧密结合、思政育人素材与课程知识点相互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高素质环境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环境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18
作者 吴光瑜 李威 +2 位作者 朱咏莉 韩建刚 邢伟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突破发展,环境污染加剧和能源储量锐减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亟待发展的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技术,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 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突破发展,环境污染加剧和能源储量锐减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亟待发展的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技术,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OBE理念的引入,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为专业人才培养单位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与工程 OBE理念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属性对水体光活性中间体(PPRIs)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19
作者 刘新 尉艺 +5 位作者 李文康 吴定桂 金伟 江和龙 徐华成 宋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7-816,共10页
湿地的水文和水化学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显著差异,进而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的变化,光活性中间体(PPRIs)是水体间接光反应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归驱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湿地中PPRIs的产生过程。... 湿地的水文和水化学在时空尺度上会呈现显著差异,进而会引发光化学反应的变化,光活性中间体(PPRIs)是水体间接光反应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水环境中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归驱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湿地中PPRIs的产生过程。本研究通过捕获剂法监测了鄱阳湖湿地4个季节水体中3种PPRIs(^(1)O_(2)、·OH及^(3)CDOM^(*))的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的变化,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技术对水体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组分的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鄱阳湖湿地不同季节水体中的DOM的光化学反应特性及与PPRIs产生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鄱阳湖夏季和秋季水体的pH值、溶解有机碳(DOC)浓度较高,相反,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低。夏季和秋季的DOM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并且木质素丰度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不同季节鄱阳湖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产生能力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水体中^(1)O_(2)和·OH产生速率和稳态浓度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水体。pH、DOC、E2/E3、脂类、蛋白类及木质素类与PPRIs产生速率展现出了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其中的DOC与木质素类组分;另外在三维荧光指标结果中,荧光指数(FI)和新鲜度指数(β/α)与PPRIs呈现负相关关系,证明FI值越低即DOM陆源性越高、非新生DOM比例越高,则PPRIs产生速率越高。综上,PPRIs的光化学产生与植物源DOM密切相关。与春季和冬季相比,夏季和秋季鄱阳湖水体的有机质高,而其中DOM组分中芳香族化合物丰度较高,主要来自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其有机质的腐殖化水平较高,而在春季和冬季水体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本身和微生物产生的有机质,属于内源。淹水植物残体降解过程释放的有机组分,对夏、秋季DOM的来源和组成有着极易被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其中光化学活性较强的有机组分如木质素是造成其PPRIs产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可溶性有机质 光化学 光生活性中间体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赛凤 吴永波 茆安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影响,为选择适宜太湖河岸缓冲带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以7块大小为20 m×40 m的太湖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植被类型(‘南林95’杨、中山杉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林分密度(400、1000、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的差异。[结果](1)冬季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拦截效果明显优于春季缓冲带;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率显著高于总磷。(2)不同的河岸缓冲带对宽度的需求不同。对于中山杉林、混交林、400和1000株·hm^(−2)的杨树林而言,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磷需求;1600株·hm^(−2)的杨树林需要40 m以上的河岸缓冲带宽度才能满足对磷的截留要求(3)对于中山杉林和杨树林缓冲带而言,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最好。(4)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优于中山杉-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缓冲带,中山杉可作为太湖流域河岸缓冲带构建的首选植物。[结论]15 m宽400株·hm^(−2)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能达到最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林分密度 植被类型 截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