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眸里的世界:别有洞天的文学空间--论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的独特价值 |
沈杏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5
|
|
2
|
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影视教学模式 |
王爱军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新文学激越因素的形成与延变——以明代文人集团与新文学社团之关系为考察点 |
杨霞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4
|
烂柯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学意趣的提升 |
韩斐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5
|
战争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女性写作--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一种解读 |
朱念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6
|
论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原住民形象建构 |
王帅
孙慰川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7
|
苏轼与西湖 |
高峰
王金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8
|
试析海明威早期小说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
滕永文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9
|
浅论纳博科夫的死亡主题 |
戴晓燕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0
|
研寻江南都市文化的美丽精神 |
姜晓云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1
|
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性描写的价值 |
温瑜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2
|
清代毗陵诗派论略 |
纪玲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3
|
中国“时”观念的语言外显与哲学之思 |
章婷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4
|
浮世绘的力量——解读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 |
徐正龙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唐诗中的“先辈”释义 |
曹丽芳
|
《社科纵横》
|
2002 |
0 |
|
16
|
“指鹿为马”的语言学解读 |
张春秀
黄耀燃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7
|
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审美和谐 |
徐曙海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8
|
论沦陷区女性作家的创作心态及审美追求 |
朱念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9
|
论唐传奇语言的骈散交融特征 |
朱力力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20
|
国有电影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
曹剑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