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脑灌注CTP联合头颈CTA诊断早期AIS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段淼 陈大有 +5 位作者 郭泽春 黄春兰 张凯 肖丹丹 陈佳林 张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究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3例疑似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全脑灌注CTP检查、头颈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以DSA检查为... 目的探究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对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3例疑似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全脑灌注CTP检查、头颈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P、CTA单独及联合诊断早期AIS的价值、梗死区和健侧脑组织的CTP参数大小[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CTA对头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TP参数与头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TP诊断AIS阳性47例,阴性16例,诊断敏感度为91.84%,特异度85.71%,阳性预测值95.74%,阴性预测值75.00%,准确率为90.48%,Kappa值为0.738;CTA诊断AIS阳性46例,阴性17例,诊断敏感度为87.76%,特异度78.57%,阳性预测值93.48%,阴性预测值64.71%,准确率为85.71%,Kappa值为0.616;CTP联合CTA诊断AIS阳性48例,阴性15例,诊断敏感度为95.92%,特异度92.86%,阳性预测值97.92%,阴性预测值86.67%,准确率为95.24%,Kappa值为0.866,联合诊断价值更高。灌注异常区CBF、CBV值显著低于对侧正常区(P<0.05),MTT、TTP值显著高于对侧正常区(P<0.05);63例患者DSA共检出狭窄血管107处,其中轻度狭窄22处,中度狭窄46处,重度狭窄30处,闭塞9处,CTA检测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47处,重度狭窄31处,闭塞8处,准确率分别为95.23%、89.36%、87.10%、100%,总准确率为90.65%;CTA检查动脉狭窄程度与CBF、CBV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MTT、TT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全脑灌注CTP可有效评估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缺血严重程度,头颈CTA则可准确检测脑动脉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两者联合诊断早期AIS价值较高,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后处理对狭窄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段淼 杨连军 +4 位作者 郭泽春 张岩 陈佳林 王峰 张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0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后处理对狭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行头颈部CTA的108例患者,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I组和人工组,每组54例。采用双...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后处理对狭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行头颈部CTA的108例患者,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I组和人工组,每组54例。采用双源CT进行检查,数据分别传输至深睿Dr.Wise头颈CTA智能辅助系统和Siemens Syngo View后处理工作站。图像评价采用5分制,观察比较两组头颈部动脉CTA图像后处理耗时和诊断耗时,以及头颈部动脉CTA图像质量、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结果:AI组图像后处理耗时和诊断耗时分别为(4.09±1.09)min和(3.22±1.23)min,与人工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15、24.509,P<0.05);两名医师对头颈部动脉各分支图像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6,AI组颈总动脉评分为(4.77±0.12)分,颈内动脉(4.56±0.13)分,椎动脉(4.55±0.16)分,大脑中动脉(4.78±0.16)分;人工组颈总动脉评分为(3.02±0.12)分,颈内动脉(3.02±0.12)分,椎动脉(3.02±1.14)分,大脑中动脉(3.11±1.09)分;两组头颈部动脉各主要分支图像评分比较,AI组均高于人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165、94.590、13.812、15.753,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纳入的所有患者44段存在狭窄的动脉进行比较,DSA显示AI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0例;人工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7例,AI组诊断与“金标准”有较好一致性(Kappa=0.898,P<0.05)。狭窄符合率AI组均高于人工组,AI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96.80%)和特异度(66.52%)均高于人工组(68.36%、14.75%),特异度差异显著。结论:AI模式头颈部动脉CTA图像后处理耗时及诊断耗时及图像质量均优于人工模式,两者诊断效能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 头颈部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后处理 狭窄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MRA+DWI+SWI对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
3
作者 段淼 李春海 +4 位作者 郭泽春 张凯 魏清琳 陈佳林 张力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头颅磁共振MRA、DWI和SWI序列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分析MRA、DWI和SWI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60例患者660支脑动脉血管接受MRI与DSA检查,其中MRA+DWI+SWI与DSA有6支结果不一致。以DSA为金标准,MRA+DWI+SWI与DSA检查诊断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13,P<0.001)。MRA+DWI+SWI诊断脑部动脉狭窄一致性好,kappa值、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74、97.5%、99.6%和99.2%。结论:磁共振MRA、DWI、SWI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有一定评估价值,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全脊柱急性病变的MRI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斌斌 戴娜 +6 位作者 杨迎 温博 王北 马丛 刘凯莉 陈大有 郑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全脊柱急性病变的MRI特征。方法以44例AS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行全脊柱MRI扫描,分析其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肋椎关节及棘突急性病变的发生率及分布特征;对脊柱Berlin评分与实验室检查(ESR、CRP)、临床...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全脊柱急性病变的MRI特征。方法以44例AS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行全脊柱MRI扫描,分析其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肋椎关节及棘突急性病变的发生率及分布特征;对脊柱Berlin评分与实验室检查(ESR、CRP)、临床活动性评分(ASDAS、BASDA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MRI呈急性病变,包括33例椎角炎、9例椎间盘炎、31例椎小关节炎、33例肋椎关节炎及25例附着点炎,病变以胸腰椎多见,MRI表现为相应部位出现水肿信号;37例可见两种及以上炎症形式并存。脊柱Berlin评分与ESR、CRP、ASDAS、BASDAI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 AS全脊柱急性炎症以胸腰椎多见,病变呈多椎体、多灶性分布,常两种及以上炎症形式混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全脊柱 急性炎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卫霞 于春梅 孙明霞 《癌症进展》 2019年第8期942-944,97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和MRI检查,观察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原发GIST危...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和MRI检查,观察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原发GIST危险度分级方案,将GIST患者分为高危组(n=16)、中危组(n=16)、低危组(n=15)和极低危组(n=5),分析不同组别GIST患者的CT和MRI特征。结果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极低危组GIST患者的肿瘤直径、形状、密度分布情况、瘤内继发改变、CT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危组和低危组GIST的肿瘤直径较小,形状规则,密度较均匀,内部无囊性变、溃疡或出血;高危组GIST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形状较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多数可见囊性变,少数可见溃疡和出血。极低危组和低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1.81±0.21)×10^(-3),中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69±0.18)×10^(-3),高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21±0.2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通过对肿瘤直径、形状、密度、内部囊变情况、ADC值进行分析,可以对肿瘤的危险度做出一定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病理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双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肺结节良恶性及浸润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力 肖丹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特定双影像组学模型鉴别CT平扫不同大小肺结节良恶性及浸润性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892个CT平扫肺结节病灶,由高年资医师勾画病灶并标注病灶的良恶性及浸润性(其中2014个结节病理确诊为恶性),依据所有病灶整体体积分布... 目的探讨特定双影像组学模型鉴别CT平扫不同大小肺结节良恶性及浸润性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892个CT平扫肺结节病灶,由高年资医师勾画病灶并标注病灶的良恶性及浸润性(其中2014个结节病理确诊为恶性),依据所有病灶整体体积分布情况(上、下四分位数为界值)分为大、中、小结节组,使用达尔文科研平台的双影像组学模型对所有病灶进行特征提取并分析,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及浸润程度。以医师组标注结果为正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在不同大小肺结节上的模型准确率。结果组学模型对病灶体积>434.75 mm3(平均直径9.4 mm)的大结节病灶判定准确率为92%,尤其对恶性浸润性腺癌判断准确率为100%;对病灶体积<51.63 mm3(平均直径4.6 mm)的小病灶判断准确率为100%;对于介于两者中间的中等大小病灶,在浸润程度由低到高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0.33、0.61及0.42。结论基于影像组学的模型对较大肺结节病灶良恶性判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浸润性腺癌,可用于辅助医师对恶性病变的进一步判定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影像组学 达尔文智能科研平台 包裹式特征筛选方法 逻辑回归 支持向量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连军 王小刚 +1 位作者 杨茂生 彭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7期58-60,共3页
目的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搜集整理本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0月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经多层螺旋CT、MRI进行初步检查,最终确诊依据为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金标准”,并将多层螺旋CT、MRI影像... 目的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搜集整理本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0月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经多层螺旋CT、MRI进行初步检查,最终确诊依据为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金标准”,并将多层螺旋CT、MRI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治疗效能。结果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小细胞肺癌25例,非小细胞肺.癌58例;CT检查最终确诊64.例,诊断符合率为7711%;MRI诊断符合率为90.36%;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39%;综上相对单一CT/MRI检查,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诊疗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MRI用于原发性肺癌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拟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日常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原发性肺癌 诊断效能 临床治疗 指导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延迟强化成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灶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茂生 于春梅 彭君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对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病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并行心脏CT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患者25例。心脏CT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对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病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并行心脏CT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患者25例。心脏CT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延迟期扫描,CMR包括电影成像和延迟强化扫描。以CMR延迟强化作为参照标准,分析心脏CT延迟期图像检出梗死心肌的准确性。结果 CCTA结果示:以血管支为单位(每例3支计)计算,冠状动脉正常29支(38. 7%),管腔狭窄≤50%18支(24. 0%),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50%28支(37. 3%)。以CMR延迟强化图像为心肌梗死参照标准,以心肌节段为单位统计,以心肌节段为单位CT诊断敏感度63. 3%(69/109),特异度99. 1%(313/316),阳性预测值95. 8%(69/72),阴性预测值88. 7%(313/353),总体符合率89. 9%(382/425),kappa值0. 641(P <0. 01),一致性好。CT共有62个节段的延迟强化结果与CMR一致,比较CT与CMR测量的梗死病灶体积,可见二者的相关性良好(r=0. 623,P <0. 05)。结论以CMR作为诊断标准,CT延迟强化扫描可定性、定量准确检出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灶,为冠心病的干预治疗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延迟强化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CT对急性胰腺炎病况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于春梅 李春海 杨茂生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19年第6期618-623,共6页
本研究通过对89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31例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检查,根据结果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评估。根据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共检测出A级0例、B级42例、C级38例、D级23例、E级17例;随... 本研究通过对89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31例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检查,根据结果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评估。根据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共检测出A级0例、B级42例、C级38例、D级23例、E级17例;随着CT分级的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血流量(BF)、胰腺血容量(BV)逐渐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各分级之间胰腺血流量(BF)、血容量(BV)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判断方面,CT分级越低表明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如分级呈现升高趋势则表示需同手术治疗。本研究中3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但是在D、E级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病情严重,累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果证实腹部CT扫描能够准确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CT 急性胰腺炎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小刚 杨茂生 +3 位作者 彭君 刘凯莉 李春海 杨连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5期777-780,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诊断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将术前...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诊断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将术前增强CT影像学特点与术后淋巴结病理分期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2.5%,CT结果显示72例患者淋巴结肿大,占60.0%。CT检查淋巴结肿大结果:48例无淋巴结肿大,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2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同时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CT通过诊断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误差。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术前 增强CT检查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高分辨力MRI管壁成像特点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小刚 杨连军 +3 位作者 杨茂生 彭君 刘凯莉 李春海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8年第6期68-71,共4页
目的 :应用1.5T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对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进行成像,探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管壁特点。方法:... 目的 :应用1.5T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对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进行成像,探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管壁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经MRA或CTA证实的MCA M1段明显狭窄(≥50%)的行HR MRI检查的患者36例,其中有症状组25例,无症状组11例,分别测量最窄层面的血管横轴位管壁厚度、管腔的横截面积,比较2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有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腔面积为(3.04±1.03)mm2,无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腔面积为(3.28±0.96)mm2,2组之间的管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壁厚度[(2.10±0.77)mm]相比,有症状组MCA狭窄段的管壁明显增厚,约为(2.32±0.61)mm,且注射对比剂后,有症状组的偏心性强化更多见(83.3%)。结论:HR MRI可以显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段管壁的不同特征,症状性患者的MCA在HR MRI上显示较大的管壁厚度,管壁强化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成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CT一站式检查结合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大有 杨茂生 +1 位作者 刘凯莉 杨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4期58-59,63,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CT一站式检查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拟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我院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在2周内于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和分析CT... 目的探讨心脏CT一站式检查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拟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我院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在2周内于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和分析CTA图像,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81.25%,准确率为92.65%,阳性预测值为94.34%,阴性预测值为86.67%,Kappa值为0.79,一致性较高;CTA对冠脉主要分支病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比较:LAD>LCX>LM=RCA,特异度比较:RCA>LAD>LCX>LM,准确率比较:LAD>LCX>RCA>LM。结论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检查和筛查手段在临床应用,有较高的排除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君 杨茂生 杨连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2110-211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静脉窦血栓(CVST)及其继发的脑实质损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常规MRI、DWI和MR静脉成像。结果 6例MRI和DWI显示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其中4例T1显示等及低信号,DWI为高及稍高信号;2例显...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静脉窦血栓(CVST)及其继发的脑实质损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常规MRI、DWI和MR静脉成像。结果 6例MRI和DWI显示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其中4例T1显示等及低信号,DWI为高及稍高信号;2例显示T_1、T_2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10例显示脑实质损害间接征象,其中8例表观扩散系数(ADC)呈高信号,DWI为稍高信号;2例ADC呈稍低信号,DWI为稍低信号;6例高信号内出现不同形状低信号出血。结论 DWI在显示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上与常规MRI比较无明显优势,而显示的继发脑实质损害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及脑出血,不同于缺血性脑梗塞,DWI可对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力 董鑫 +1 位作者 肖丹丹 朱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CE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入院的102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并均选取多层...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CE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入院的102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并均选取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CEUS)进行术前分期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分期为金标准,比较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SCT与CEUS的准确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MSCT与CEUS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SCT与CEUS的T1、T4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较CEUS,MSCT的T2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低(75.00%vs. 95.83%),T3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高(90.32%vs. 5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US对T2期膀胱癌的诊断效能较好(AUC=0.700,95%CI:0.461~0.937),MSCT对T3期膀胱癌的诊断效能较好(AUC=0.750,95%CI:0.524~0.974)。结论MSCT与CE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各有优势,MSCT诊断T2期膀胱癌的符合率低于CEUS,但T3期膀胱癌诊断符合率更高,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术前分期 多层螺旋CT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辅助诊断系统在提高乳腺结节检出效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连军 张力 李俊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1-616,共6页
目的对乳腺X线影像智能分析(AI-CAD for Breast)系统在乳腺病灶检出、病灶性质判断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2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行乳腺X线摄影的240例患者作为外部独立测试集。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目的对乳腺X线影像智能分析(AI-CAD for Breast)系统在乳腺病灶检出、病灶性质判断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2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行乳腺X线摄影的240例患者作为外部独立测试集。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结构Mask-RCNN对病灶检出、病灶性质进行判定。算法模型的内部训练集和验证集共计58516例,其中验证集参与了参数调优。通过Python进行分析,利用Bootstrap算法计算95%置信区间,对比3位不同年资放射科医师单独阅片与医师在软件辅助下阅片对病灶检出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结果AI-CAD for Breast系统在假阳性率为0.15时,内部和外部测试集共58516例中肿块和可疑钙化的敏感度分别为0.879、0.926、0.858、0.916。在AI-CAD辅助3位医师诊断的情况下,病灶检出敏感度医师1为0.81,医师2为0.89,医师3为0.93,均高于单独诊断的病灶检出敏感度(0.67、0.73、0.82)。加入辅助软件后医师对病灶良恶性判断的敏感度较单独阅片提高(89.38%比86.73%),特异度提高(84.76%比81.90%)。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BI-RADS)1~3级中,医师单独阅片准确度为81.90%,加入AI后医师阅片准确度为84.76%;BI-RADS 4级及以上,医师单独阅片准确度为86.72%,加入AI后医师阅片准确度为89.38%。结论AI-CAD for Breast系统可以提高影像科医师对乳腺病灶的检出敏感度以及病灶良恶性分类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诊断 计算机辅助 深度学习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CT影像特征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凯莉 杨茂生 +1 位作者 陈大有 杨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1期16-18,46,共4页
目的探讨CT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均行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容积重建(VR)、CT MIP成像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选取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 目的探讨CT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均行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容积重建(VR)、CT MIP成像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选取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CT平扫可见19例患者颅内多发散在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主要位于右侧额叶,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95%;CT血管造影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强化血管影,呈"海蛇头样",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100%;CT增强容积重建(VR)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血管影,最终汇入下矢状窦,确诊率达100%;CT MIP成像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的粗大静脉血管汇入下矢状窦,血管未见血栓,确诊率达100%;由此可见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血管造影、VR、CT MIP成像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结论诊断发现脑发育性静脉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所以CT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平扫 CT血管造影 VR CT MIP成像 脑静脉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诊断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凯 张力 +1 位作者 段淼 陈大有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4期37-42,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研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技术对肺间质纤维化早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31例患者资料数据作为样本,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组(91例)... 目的: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研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技术对肺间质纤维化早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31例患者资料数据作为样本,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组(91例)和测试组(40例)。基于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图像特征实现肺实质组织分割;采用图像配准方法将肺实质组织划分区域;应用深度学习图像检测算法检测CT图像中蜂窝影、网格影、磨玻璃影及组织增厚等诊断特征;基于CT影像检测特征结合患者问诊信息形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辅助诊断决策;最后与临床低年资实习医生诊断测试的准确率、测试速度、召回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功能及性能测试,深度学习图像检测算法可实现CT图像预处理、CT图像肺部区域配准、CT图像中肺实质分割、蜂窝影、网格影和磨玻璃影(GGO)检测、组织增厚区域检测以及辅助诊断等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0.00%,与低年资实习医生比较,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机器学习辅助诊断时间平均为26.2 s,诊断时间较之放射科低年资实习医生缩短41.39%。结论:机器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在诊断准确度方面接近放射科低年资实习医生水平,提高了图像分析效率,降低医生的工作量,未来将有助于提高IPF早期筛查效率及临床应用范围,对临床治疗具有参考意义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间质纤维化 机器学习 计算机辅助诊断 间质性肺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扫描在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凯莉 陈大有 +2 位作者 段淼 朱燕 杨茂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MRI扫描对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诊断的44例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MRI扫描影像资料,并对患者的MRI影像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4例患者MRI检查... 目的探讨MRI扫描对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诊断的44例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MRI扫描影像资料,并对患者的MRI影像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4例患者MRI检查有38例患者表现为关节内游离体,6例表现为滑膜明显增生呈结节状,并可见滑膜内结节信号略低。44例患者均可见程度不同的滑膜增厚及量不等的关节积液。结论 MRI扫描在对右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过程中,能清楚地显示出骨软骨瘤的形态、大小,还能够显示有无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扫描 右膝关节 滑膜骨软骨瘤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浩然 李俊秋 +1 位作者 杨茂生 陈大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患者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例XGC患者CT、MRI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CT检查显示,90.0%患者胆囊增大,100.0%胆囊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为35.0%,弥漫...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患者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例XGC患者CT、MRI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CT检查显示,90.0%患者胆囊增大,100.0%胆囊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为35.0%,弥漫性增厚为65.0%。20.0%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发现囊内强化结节,75.0%在静脉期发现多发低密度结节。75.0%见胆囊结石,75.0%肝脏与胆囊间隙不清,40.0%增强扫描发现胆囊黏膜线连续,60.0%胆囊黏膜线中断;在12例检查了MRI的患者中,91.7%胆囊增大,100.0%胆囊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为50.0%,弥漫性增厚为50.0%,且呈“夹心饼干征”。100.0%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发现多发结节状异常信号,100.0%在静脉期强化囊壁内发现低信号结节,100.0%见胆囊结石,91.7%肝脏与胆囊间隙不清,58.3%胆囊黏膜线连续,41.7%胆囊黏膜线中断。25.0%胆囊黏膜剥脱呈网格状改变;大多数病例胆囊组织呈纤维组织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增厚囊壁内见大量泡沫样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状结构。结论XGC患者存在较为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了解这些特点对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常规及3D-T1-VIBE序列扫描在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浩然 杨连军 +2 位作者 张力 陈佳林 王锋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探究磁共振(MR)常规及三维容积插入式屏气检查(3D-T1-VIBE)序列扫描在单侧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择198例疑似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膝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70例患者确诊为膝关节软骨运动... 本文探究磁共振(MR)常规及三维容积插入式屏气检查(3D-T1-VIBE)序列扫描在单侧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择198例疑似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膝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70例患者确诊为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28例患者确诊为非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3D-T1-VIBE序列扫描检查。与MR常规、3D-T1-VIBE序列扫描单项诊断相比,联合检测对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及损伤等级诊断准确性较高(P>0.05)。与MR常规、3D-T1-VIBE序列扫描单项诊断相比,联合检测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98.82%)、特异度(89.28%)、准确性(97.47%)均较高(P<0.05)。MR常规联合3D-T1-VIBE序列扫描有利于提高膝关节软骨运动损伤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膝关节软骨损伤 磁共振 三维容积插入式屏气检查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