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镇痛工作模式对缓解创伤骨科围手术期突发疼痛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峻 杨芳 廖鹏 《云南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656-658,共3页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d),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d),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内术后疼痛控制从按需镇痛、单一用药逐步发展成持续镇痛、按时给药、多模式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围手术期 突发疼痛 疼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ISMA原则的对比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文虹杰 陈仲 +2 位作者 杨华刚 李俊男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4-491,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CBM数据库,收集1950年1月至2019年10月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骨缺损病例对照研...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CBM数据库,收集1950年1月至2019年10月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骨缺损病例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包含325名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在Paley骨愈合优良率(RR=0.99,95%CI:0.85,1.15,P=0.93)、肢体功能优良率(RR=1.23,95%CI:0.90,1.67,P=0.19)、Iowa膝关节评分(SMD=0.45,95%CI:-0.05,0.94,P=0.08)、Iowa踝关节评分(SMD=0.10,95%CI:-0.39,0.59,P=0.69)等方面,Masquelet组与骨搬运组无显著性差异。与骨搬运组相比,Masquelet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55,95%CI:0.38,0.79,P=0.001),感染控制率较高(RR=1.15,95%CI:1.03,1.30,P=0.02),手术次数较少(SMD=-0.47,95%CI:-0.81,-0.14,P=0.005),治愈时间较短(SMD=-1.19,95%CI:-2.15:-0.22:P=0.02),术后SF-36评分较高(SMD=2.33,95%CI:1.81,2.85,P<0.01)。结论与骨搬运技术相比,Masquelet技术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在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手术次数、治愈时间、术后SF-36评分方面可能更有优势,而在Paley骨愈合优良率、肢体功能优良率、Iowa膝踝关节评分方面两者并无差异。有待多中心、高质量、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搬运 骨缺损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措施中运用氨甲环酸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欣 周非非 +3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陈欣 孙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68-672,共5页
背景:加速康复已在颈椎手术中广泛执行,但如何规范使用氨甲环酸以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评估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开展加速康复外科措施时,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 背景:加速康复已在颈椎手术中广泛执行,但如何规范使用氨甲环酸以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评估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开展加速康复外科措施时,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8月,97例接受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规范应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016年6月至8月,116例接受相同手术、但围手术期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比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平均(225.0±153.9)ml,对照组平均(245.6±198.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49.7±72.7)ml vs(172.7±67.1)ml,(1.7±0.8)d vs(3.1±1.0)d,(481.9±226.8)ml vs(562.4±254.2)ml,(2.0±1.2)d vs(3.8±1.7)d,P <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为(1.5±0.5)分,对照组为(1.5±0.6)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ADL评分为(75.3±7.3)分,对照组为(77.5±8.5)分,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的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应作为颈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颈椎病 加速康复外科 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拇外翻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克敏 侯开宇 蒙顺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5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行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记录术后患足感染情况、截骨切口及截骨端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拇外翻角(HVA... 目的探讨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行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记录术后患足感染情况、截骨切口及截骨端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AOFAS踝-后足评分、拇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未出现拇内翻、跖骨头坏死及跖趾关节炎,截骨切口及截骨端愈合良好。1例发生感染、2例出现拇趾内侧麻木,经对症治疗后愈合或缓解。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HVA、IMA、DMAA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第1跖骨楔形外翻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楔形外翻截骨 足功能评分 拇外翻角 跖骨间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治疗中七大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 被引量:1
5
作者 文虹杰 朱守艳 +3 位作者 李灿章 李俊男 谭洪波 徐永清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4期21-25,共5页
从临床骨科医生角度,借助哲学理论分析探讨骨科治疗中常见七大矛盾问题: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与出血风险的矛盾、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手术与全面评估后手术的矛盾、外支架与内固定的矛盾、制动与运动的矛盾、偏心固定与中心固定的矛盾、... 从临床骨科医生角度,借助哲学理论分析探讨骨科治疗中常见七大矛盾问题: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与出血风险的矛盾、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手术与全面评估后手术的矛盾、外支架与内固定的矛盾、制动与运动的矛盾、偏心固定与中心固定的矛盾、严重肢体损伤保肢与截肢的矛盾、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的矛盾。这些问题无法根据相关指南找到最佳答案,它需要结合专业知识、经验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综合、全面分析得出答案,借助哲学理论可以提高医学理论认识,从而更容易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规律,进而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服务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 创伤 骨科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刚 赵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75-79,共5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功能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本组术前(均P<0.05),距下关节面移位均显著小于本组术前(均P<0.05),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边缘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相比,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较好,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程度低、住院天数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 复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尔菲法构建肿瘤医院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 被引量:6
7
作者 廖春丽 王峻 +2 位作者 崔鹏宇 马祥萍 李文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适合肿瘤医院ICU使用的身体约束评估量表,为制定我国ICU身体约束护理指南和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形成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广州、天津、长沙、成都、昆明5地三甲医院的26名... 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适合肿瘤医院ICU使用的身体约束评估量表,为制定我国ICU身体约束护理指南和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形成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广州、天津、长沙、成都、昆明5地三甲医院的26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定评估条目,采用优序图法确定条目权重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赋分,形成最终版量表。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6、0.91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09(χ^(2)=104.379,P<0.001)、0.349(χ^(2)=81.687,P<0.001);权重系数排名前五位的是:谵妄、镇静躁动程度、自伤自杀风险,疼痛、合作程度。最终形成包含10个一级条目40个等级条目的肿瘤医院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结论经德尔菲和优序图法构建的肿瘤医院ICU身体约束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身体约束的有效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医院 ICU 身体约束 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合成敷料在创伤局部供皮区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陕敏娟 王峻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3期7-10,共4页
分析新型合成敷料在创伤局部供皮区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供皮区伤口及愈合特征、传统供皮区伤口的处理方法、新型合成敷料的应用等。综述新型合成敷料中常用的5类敷料(包括藻酸盐类、水胶体类、水凝胶敷料、泡沫类和薄膜类敷料)对... 分析新型合成敷料在创伤局部供皮区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供皮区伤口及愈合特征、传统供皮区伤口的处理方法、新型合成敷料的应用等。综述新型合成敷料中常用的5类敷料(包括藻酸盐类、水胶体类、水凝胶敷料、泡沫类和薄膜类敷料)对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合成敷料 创伤 供皮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及评估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婉莹 王峻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期19-21,24,共4页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科学的疼痛管理可以降低疼痛的负面影响,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在我国,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对特殊人群疼痛的忽视、护士对特殊人群疼痛管理认知现状停留在较低水平...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科学的疼痛管理可以降低疼痛的负面影响,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在我国,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对特殊人群疼痛的忽视、护士对特殊人群疼痛管理认知现状停留在较低水平、护士未能充分掌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应用。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综述了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及评估现状,以期引起医护人员对特殊患者疼痛管理的重视,并为临床护士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减轻患者痛苦,完善疼痛护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人群 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缝合技术的进展
10
作者 王旗鹏 侯开宇 +1 位作者 何川 赵庆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77-183,共7页
半月板在膝关节中有传递负荷、减震、关节润滑、增加膝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等重要的作用。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的常见疾病,会导致膝关节剧烈疼痛,并伴有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已经成为目前... 半月板在膝关节中有传递负荷、减震、关节润滑、增加膝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稳定性等重要的作用。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的常见疾病,会导致膝关节剧烈疼痛,并伴有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半月板损伤治疗的主要方式,尽可能挽救半月板形态、结构已成为目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共识。通过介绍半月板的结构与功能,损伤机制,重点介绍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治疗的几种缝合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关节镜下缝合半月板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 缝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成骨”技术治疗无菌性肱骨干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程刚 季建华 +2 位作者 郭丰勇 文虹杰 陈仲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通道成骨"技术结合双钢板治疗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以来采用"通道成骨"技术结合双钢板治疗的39例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0例,... 目的探讨"通道成骨"技术结合双钢板治疗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以来采用"通道成骨"技术结合双钢板治疗的39例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0例,女19例;年龄(46.5±1.6)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肥大型2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术前、末次随访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13.8±3.5)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84.3±7.3)min,术中出血量为(127.5±4.5)mL,骨折愈合时间(24.4±1.3)周,骨折愈合率达100%(39/39)。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7.4±1.2)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93.4±5.2)分]、MEPS[(94.6±3.3)分]均较术前[(26.6±8.4)、(74.3±6.5)、(73.8±5.3)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68.5°±3.4°,外展上举为167.5°±5.2°,水平前屈129.5°±11.8°。结论"通道成骨"技术结合双钢板治疗非感染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髂骨 骨移植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三种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滔 侯开宇 +3 位作者 季建华 李灿章 赵庆刚 陈仲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6-853,共8页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柁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柁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35.5岁;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3组(n=6):A组患者采用前外联合后外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治疗,C组患者采用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Rasln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采刖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无伤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9.5、79.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207.8mL)均明显少于C组(平均102.5min、260.2mL)。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10.5cm)短于B组(平均17.4cm)和C组患者(平均16.3cm)。术后C组骨折复位为优(6例)的患者数稍多于A、B组(均为4例)。木次随访时A、B、C组患者的Rasmussen评分平均分别为16.8、17.0、16.3分,HSS评分平均分别为86.3、86.0、85.7分;以上项目3组间差异均小明显。术后B组出现1例患者切口部分坏死、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C组有2例患者内翻应力试验Ⅱ度松弛,2例内翻应力试验I度松弛。结论3种手术入路都能对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及后外侧柱骨折较好显露,复位固定疗效良好。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及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有相似的显露范围及固定效果,仇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手术操作相对更简单;双切口对前后间隙的显露更充分,更能将前、后2块钢板置于合适的史撑位置。腓骨颔截骨入路显露范同最大,骨折复位更精确,但可能有外侧韧带结构损伤、和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外侧不稳定及腓总神经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折固定术 病例对照研究 手术入路 分刊
原文传递
斜行髂坐钢板前路固定低位髋臼后柱骨折 被引量:5
13
作者 欧艺 吴照祥 +3 位作者 陈仲 陈戈 赵航 毕鑫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2-388,共7页
目的 探讨斜行髂坐钢板前路固定低位髋臼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7例伴有低位后柱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为45 ~ 62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 目的 探讨斜行髂坐钢板前路固定低位髋臼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7例伴有低位后柱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为45 ~ 62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 d(6 ~ 19 d).采用前方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如存在前柱骨折则先以钢板常规固定前柱,再于髂骨内侧至坐骨支铺设斜行髂坐钢板固定后柱骨折.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3.2 h(平均2.1h),术中出血量为200 ~ 500 mL(平均30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Matta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7例患者术后获7个月(6~9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5例,良1例,可1例.本组7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感染、异位骨化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改良Stoppa入路斜行髂坐钢板前路固定低位髋臼后柱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滔 陈仲 +7 位作者 凌斌 徐俊 修光辉 毕鑫 朱守艳 赵庆刚 蒋俊良 李俊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679-1687,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实验组:选用猕猴的10只膝关节,应用改良Hulth手术造模,即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除前十字韧带、内侧半月板,并在股骨内侧髁关节面切除部分软骨。对照组:选...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实验组:选用猕猴的10只膝关节,应用改良Hulth手术造模,即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除前十字韧带、内侧半月板,并在股骨内侧髁关节面切除部分软骨。对照组:选用实验组猕猴的对侧10只膝关节,只切开皮肤、关节囊,不破坏关节腔结构。对构建的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4、6个月从膝关节功能、X线片、MRI、关节镜下结构、切开肉眼所示大体情况、膝关节股骨软骨组织切片等方面评估骨关节炎造模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术后2、4、6个月的X线片、MRI及切开肉眼观察关节腔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在造模后2个月X线片示内侧关节间隙狭窄,膝关节力线内翻;造模后4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形成,髌骨骨赘增生;造模后6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增生进一步加重。实验组造模后2个月,膝关节MRI表现为内侧关节间室狭窄,股骨内侧髁可见软骨造模缺损区,关节腔少许积液;造模后4个月,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增多,髁软骨下骨髓水肿;造模后6个月,MRI出现外侧半月板Ⅱ级退变信号、部分区域软骨变薄、软骨下骨髓水肿、骨囊性变及关节积液中的一种或多种征象。造模后6个月,关节镜检查及肉眼均见到软骨毛糙、无光泽、有裂纹,局部凸凹不平,髁间窝滑膜增生。造模术后6个月,组织切片示软骨表层裂隙,出现局部缺损,软骨退变。造模后6个月,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猕猴在笼内行走活动减少,有轻度跛行。实验组的10只造模膝关节在6个月后均造模成功。结论通过改良的Hulth手术可以在造模后6个月有效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骨关节炎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航 陈戈 +1 位作者 毕鑫 陈仲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86-193,共8页
目的探讨经皮撬剥复位、跗骨窦入路螺钉、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27例SandersⅢ型闭合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2~48岁... 目的探讨经皮撬剥复位、跗骨窦入路螺钉、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27例SandersⅢ型闭合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2~48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坠伤17例。按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双盲分为三组(n=9):A组采用经皮撬剥复位固定,B组采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C组采用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记录三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复位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价后足功能。结果本组获10~16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A、B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3±0.5)天、(4.0±0.8)天,手术时间为(35.4±3.17)min、(52.3±4.9)min,失血量为(28.9±10.5)ml、(65.0±12.5)ml均明显少于C组(11.1±1.2)天、(88.4±5.2)min、(95.0±13.5)ml,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B、C组骨折复位质量Bohler(26.8±2.0)°、(29.0±2.8)°均好于A组(19.1±1.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B、C组AOFAS评分(82.0±2.7)分、(85.0±4.7)分明显优于A组(74.2±4.5)分(P=0.002)。术后A组出现3例骨折复位部分丢失,C组出现1例部分切口皮缘坏死、延迟愈合。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小、操作简单;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显露更充分、放置内置物方便。经皮撬剥复位固定对软组织损伤最小,但难以解剖复位距下关节面、无法有效恢复跟骨宽度,术后存在复位丢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固定术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距骨定位法微创治疗复杂Pilon骨折43例报告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航 陈戈 +2 位作者 陈仲 欧艺 毕鑫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距骨作为踝关节力线和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标志,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46例R(u|")edi-AllgowerⅡ、Ⅲ/AO分型C型闭合Pilon骨折患者,以距骨定位法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 目的探讨通过距骨作为踝关节力线和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标志,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46例R(u|")edi-AllgowerⅡ、Ⅲ/AO分型C型闭合Pilon骨折患者,以距骨定位法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术后43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3例失访。采用B 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和AOFAS评分评价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愈合功能情况。结果本组均随访的43例,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质量按B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解剖复位3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8.4%。临床功能评价按AOFAS评分:优30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3.7%。结论距骨定位法微创治疗复杂Pilon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力线好,固定可靠、损伤小,可减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闭合性 距骨 踝骨折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文虹杰 杨华刚 +1 位作者 韩涛 陈仲 《医学信息》 2018年第7期184-185,188,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2015年5月~2017年11月共45例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患肢皮温、术后疼痛缓解等指标,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45例患者...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2015年5月~2017年11月共45例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患肢皮温、术后疼痛缓解等指标,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45例患者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4.4个月,1例因个人因素截肢,其余患足均愈合,创口平均愈合时间(10.42±1.52)周,患肢症状明显改善甚或消失。搬移骨窗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21±3.24)周。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足血供情况,缓解患肢疼痛等不适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糖尿病足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建华 程刚 +3 位作者 文虹杰 吴照祥 郭丰勇 陈仲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75-781,共7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创伤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0例,男91例、女119例,年龄(52.4±11.3)岁(范围18~87岁)。术前对肩关节X线片...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创伤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0例,男91例、女119例,年龄(52.4±11.3)岁(范围18~87岁)。术前对肩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的小块状骨折块及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术中观察、处理、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术后第2、4、6、12、24周门诊复查,第2、6、24周摄肩关节X线片及CT观察有无肩峰下移位骨块,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及韧带损伤。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9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0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5例。61.0%(128/210)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示存在冈上肌骨块,其中42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1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小块状骨折块;54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存在含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2.4)个月(范围6~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0.3)个月(范围3~5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3±11.5)分(范围61~100分)。结论冈上肌骨块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较为常见。正确认识和处理冈上肌骨块有助于理解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机制、骨折移位与肩袖损伤的关系,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肩损伤 骨折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微血管吻合器与手工缝合在游离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中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PRISMA原则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文虹杰 李灿章 +1 位作者 李俊男 徐永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比较游离皮瓣修复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MAD)与手工缝合(H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CBM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1950年1月至2019年10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在游离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中采用MAD... 目的比较游离皮瓣修复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MAD)与手工缝合(H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CBM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1950年1月至2019年10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在游离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中采用MAD与HS对比的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包含5539例患者。资料分析显示,与HS组相比,MAD组静脉吻合时间明显较短(SMD=-5.46,95%CI:-7.50,-3.41,P<0.001),动脉吻合时间较短(SMD=-5.16,95%CI:-9.61,-0.71,P=0.02),血管危象出现率较低(RR=0.49,95%CI:0.34,0.70,P<0.001),皮瓣坏死率较低(RR=0.52,95%CI:0.32,0.86,P=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游离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应用MAD与HS相比,在动脉和静脉吻合时间、血管危象以及皮瓣坏死率方面可能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吻合器 手工缝合 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