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EB病毒DNA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价值 被引量:25
1
作者 曹素梅 高劲松 +4 位作者 刘晓东 洪明晃 肖锡宾 陈福进 闵华庆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8-329,共2页
关键词 EB病毒 DNA 鼻咽肿瘤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定量PC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HRM检测游离甲基化SEPT9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侦 陈嘉昌 +4 位作者 何琼 彭焕玉 朱振宇 陈华云 李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2-173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甲基化敏感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定量检测血浆游离甲基化SEPT9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利用此方法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甲基化和未甲基化DNA建立标准品,复管反应作出标准熔解曲线,定量检...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甲基化敏感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定量检测血浆游离甲基化SEPT9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利用此方法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甲基化和未甲基化DNA建立标准品,复管反应作出标准熔解曲线,定量检测3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样本和20例正常人血浆样本甲基化SEPT9,并与Methylight进行比较。梯度稀释其中1例结直肠癌血浆游离DNA,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DNA量是否独立。随机取2例结直肠癌样本重复甲基化修饰至MS-HRM分析,以排除修饰不完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SEPT9 MS-HRM法可检出混合甲样本中1%的甲基化,其检测灵敏度达1%。3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检测到25例(69.44%)有不同程度SEPT9基因甲基化,20例正常人血浆样本有2例(10%)呈现1%~5%甲基化。不同DNA量甲基化程度恒定,初步确定检测范围可达皮克级DNA。2例独立重复检测样本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初次实验结果。结论 MS-HRM法检测游离的甲基化SEPT9简单易行,快速,稳定,敏感性高,检测样本范围广,有望为结直肠癌筛查开拓一个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SEPT9 甲基化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MS-H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诊断唐氏综合征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钟泽艳 万均辉 +5 位作者 田佩玲 韦相才 张清健 李铭臻 黄立英 邓文国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9-423,共5页
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广东地区人群特点的唐氏综合征快速产前诊断技术,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号染色体上杂合度较高的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21S1411、D21S1412、D21S1270)作为遗传标记,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 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广东地区人群特点的唐氏综合征快速产前诊断技术,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1号染色体上杂合度较高的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D21S1411、D21S1412、D21S1270)作为遗传标记,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扩增技术,对广东地区106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外周血DNA进行分析,计算这3个STR位标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用该方法对25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和10例正常孕妇羊水的DNA进行检测,并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1号染色体上的3个STR(D21S1411、D21S1412、D21S1270)的PIC分别为0.913、0.835、0.856,确立了QF-PCR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的方法。对25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和10例孕妇羊水同时进行QF-PCR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两种方法均检测到27例唐氏综合征,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所选STR位标在中国广东人群中呈现较高的遗传多态性,符合Hardy-W e inberg平衡定律;所构建的QF-PCR技术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具有准确、快速、高效等特点,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短串联重复序列 唐氏综合征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在β地中海贫血植入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尹爱华 张祥忠 +6 位作者 何蕴韶 梁驹卿 吴菁 麦明琴 潘小英 张畅斌 梁国贤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1155-1158,1181,共5页
目的建立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β地贫的方法以及在β地贫PGD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获取β地贫基因携带者单个淋巴细胞,建立稳定的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技术,并对2例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夫妇应用MGB探针荧光PCR进行了β地贫... 目的建立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β地贫的方法以及在β地贫PGD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获取β地贫基因携带者单个淋巴细胞,建立稳定的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技术,并对2例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夫妇应用MGB探针荧光PCR进行了β地贫的PGD。结果利用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检测了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200个单个淋巴细胞的基因型,平均扩增效率为94%,平均等位基因脱扣(ADO)率为2.5%。对两对夫妇进行4个周期PGD,共活检16个胚胎,获得16个卵裂球,其中15个卵裂球扩增成功,扩增效率为93.8%,ADO率为6.2%。14个胚胎经PCR分析后获得明确诊断,移植了4个胚胎,获得1例临床妊娠。孕11周时经腹吸取绒毛,证实为完全正常胚胎,最终分娩了一正常女婴。结论应用单细胞MGB探针荧光PCR技术可对β地贫以及其它单基因遗传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达到优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MGB聚合酶链反应 植入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斑点杂交快速诊断解脲脲原体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覃春容 姚吉龙 +3 位作者 张帝开 史成军 程刚 胡斌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2-385,共4页
目的:建立1个能用于临床标本直接分型的简单、实用、可靠性好的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揭示正常携带状态及感染状态下解脲脲原体的基因型。方法:设计分型引物,用反相斑点杂交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型鉴定。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解脲脲原体... 目的:建立1个能用于临床标本直接分型的简单、实用、可靠性好的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揭示正常携带状态及感染状态下解脲脲原体的基因型。方法:设计分型引物,用反相斑点杂交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型鉴定。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检出率为89.1%。对照组中解脲脲原体以parvum群(微小脲原体)为主(79.3%),其检出率较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高(P=0.018),而且以其中的1、3、6基因型的单型别为主(82.6%)。病例组解脲脲原体中两群感染(16.2%)较对照组高(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以T960群与1型的多型别感染在病例组较对照组高(P=0.009);在多型别感染中1型的检出率病例组较对照组高(P=0.026),而单型别感染中1型的检出率在对照组高(P=0.000)。结论:反相斑点杂交能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简单、实用,有望发展成为用于临床标本的解脲脲原体分型的1种方法。Parvum群(微小脲原体),尤其是其中的1、3、6的单型别是正常人群携带的可能性较大。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的两群感染较正常体检人群高,尤以T960群与parvum群中1型的多型别感染较正常体检人群高,提示T960群有可能和1型起协同作用或独自导致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反相斑点杂交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清中游离核酸用于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侦 陈嘉昌 +1 位作者 陈华云 朱振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354-2356,共3页
传统分子诊断的靶点主要集中于检测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存在着取材困难,且对患者有较大程度伤害的局限性,如羊膜腔穿刺和绒毛膜取样进行产前诊断有1%的流产率。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有设备以及操作人员技术依赖性,最终确诊都依靠活体... 传统分子诊断的靶点主要集中于检测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存在着取材困难,且对患者有较大程度伤害的局限性,如羊膜腔穿刺和绒毛膜取样进行产前诊断有1%的流产率。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有设备以及操作人员技术依赖性,最终确诊都依靠活体组织检查,会使患者承受一定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诊断 游离核酸 血清 血浆 细胞遗传物质 活体组织检查 绒毛膜取样 羊膜腔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离RNA的无创性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侦 陈嘉昌 +1 位作者 陈华云 朱振宇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5期356-360,共5页
孕妇血浆血清中游离RNA作为一种新的胎儿遗传信息材料给无创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新的契机。已经证实,游离胎儿RNA分子主要来源于胎盘,且稳定存在于母体血循环中,易于检测。同时,其由于无需依赖胎儿性别或父源性多态性位点而具有十分明显的... 孕妇血浆血清中游离RNA作为一种新的胎儿遗传信息材料给无创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新的契机。已经证实,游离胎儿RNA分子主要来源于胎盘,且稳定存在于母体血循环中,易于检测。同时,其由于无需依赖胎儿性别或父源性多态性位点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优势。目前,已经有研究将血浆血清中游离RNA与胎儿非整倍体、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子痫前期等妊娠相关疾病联系起来,并且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RNA 胎儿非整倍体 宫内发育迟缓 子痫前期 无创性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诊断技术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太松 李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在过去的十年间,多种分子诊断方法应用于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包括微阵列法、直接测序法、电泳或者杂交的方法等。本文拟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检测靶标基因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比较及未来临床应用前景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分子诊断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被引量:2
9
作者 何蕴韶 夏邦顺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1期1-2,共2页
科学与技术的发明与发现促进了医学科学诊断与治疗学科的与时俱进。分子生物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发明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促进了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是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分子诊断 分子治疗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分子诊断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太松 李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年第5期289-293,共5页
丙型肝炎基因分型对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预测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作简要述评。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分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中山市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性质粒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昌辉 蔡昌金 +3 位作者 陆善词 胡斌 梁连辉 陈述文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了解中山市淋球菌质粒谱型及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 95株淋球菌进行质粒测定 ,结合耐药谱、PPNG、TRNG进行耐药性相关分析。结果 :95株淋球菌质粒检出率为 89 5 % ,共检出 4 2kb、7 4kb、3 9 5kb... 目的 :了解中山市淋球菌质粒谱型及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碱裂解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 95株淋球菌进行质粒测定 ,结合耐药谱、PPNG、TRNG进行耐药性相关分析。结果 :95株淋球菌质粒检出率为 89 5 % ,共检出 4 2kb、7 4kb、3 9 5kb和 42 5kb四种不同分子量质粒 ,它们携带率分别为83 2 %、64 2 %、3 7 9%和 5 3 %。共有 1 1种质粒谱型 ,其中以 4 2kb +7 4kb(占 3 0 5 % )和 4 2kb +7 4kb+3 9 5kb(占 2 6 3 % )两种谱型为主。携带 7 4kb质粒 61株菌中 ,PPNG阳性 2 1株。同一质粒谱 ,其耐药谱可呈多样性。结论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淋球菌的质粒谱型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其变化有助于区别流行株和对耐药菌株进行跟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质粒谱 耐药谱 抗生素耐药性 携带率 中山市 流行病学研究 性质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PA联合FISH在DMD基因突变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12
作者 侯红瑛 章钧 +3 位作者 范建辉 滕奔琦 尹玉竹 王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895-1900,共6页
目的:分别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针对外周血及羊水标本分析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类型。分析在DMD/BMD产前诊断中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 目的:分别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针对外周血及羊水标本分析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类型。分析在DMD/BMD产前诊断中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基因诊断的3个DMD/BMD家系共5位先证者及其15位女性亲属采用MLPA进行DMD基因的分析,获得缺失/重复片段范围,再通过BAC克隆制备相应区段的直标型FISH探针,并用X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作为对照。分别采取MLPA和FISH技术对羊水标本进行检测,与分娩后取样的MLPA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LPA与FISH技术检测效果在外周血中完全一致,但3例羊水标本中采用MLPA进行检测有1例无法满足分析要求,1例出现假阳性结果,另1例为真阴性结果,MLPA联合用FISH检测结果均正确。结论:MLPA和FISH检测DMD基因缺失/重复在外周血中都能够获得准确的结果,但对于羊水标本MLPA联合FISH进行检测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病因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评价
13
作者 朱慧兰 胡斌 +3 位作者 李润祥 林路洋 熊斯颖 赖维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建立检测梅毒螺旋体(TP)、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的双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DC-FQ-PCR)方法,并评价其在诊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病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TP、HSV和HD的基因库序列设计引物,对3株参考株进行扩... 目的建立检测梅毒螺旋体(TP)、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的双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DC-FQ-PCR)方法,并评价其在诊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病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TP、HSV和HD的基因库序列设计引物,对3株参考株进行扩增,证实其特异性;再设计探针做三种参考株的双色荧光定量PCR;以10倍稀释不同浓度模板扩增测定其敏感度。同时检测320份生殖器溃疡处分泌物标本,每份标本同时进行暗视野显微镜(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HD培养和酶免疫法(EIA)检查HSV抗原。结果用FQ-M-PCR检测TP、HSV和HD 3株参考株均出现特异性扩增片段,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27bp、233bp和238bp;其敏感度为10拷贝/μl。将DC-FQ-PCR用于检测320例生殖器溃疡分泌物标本,与D-F、TPHA、EIA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8、0.797、0.703)。结论DC-FQ-PCR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精确性的检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TP、HSV、HD的方法,可用于临床GUD的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 梅毒螺旋体 单纯疱疹病毒 杜克雷嗜血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清中游离核酸在结直肠癌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侦 陈嘉昌 +1 位作者 陈华云 朱振宇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1期62-65,共4页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浆血清中游离核酸的发现为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结直肠癌病人血浆血清中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如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癌基因突变、杂合性缺失等,与原发灶的改...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浆血清中游离核酸的发现为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结直肠癌病人血浆血清中肿瘤相关基因的改变,如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癌基因突变、杂合性缺失等,与原发灶的改变相一致,使得利用血浆血清中游离核酸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素材有一定的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游离核酸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道平 胡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1-2022,共2页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检测60例拟诊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EA表达水平,结合CT及黏膜病理活检,评价qRT-PCR检测早期结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成本效益比。结果:CT检测阳性率为25%,与黏膜...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检测60例拟诊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EA表达水平,结合CT及黏膜病理活检,评价qRT-PCR检测早期结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成本效益比。结果:CT检测阳性率为25%,与黏膜病理活检相比(6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对早期结肠癌诊断率与黏膜病理活检相似(88.9%,P=0.078);qRT-PCR对早期结肠癌诊断敏感性较CT高(P<0.05);每例患者qRT-PCR支付费用低于CT检测[(254±56)元vs(360±40)元,P<0.05]。结论:qRT-PCR对早期结肠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成本效益比,值得基层临床医疗机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实时荧光定量PCR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诊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6
作者 王连想 张韧 周治淮 《现代畜牧兽医》 2005年第8期49-51,共3页
对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的准确、快速、有效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感染、控制传染源、保证食品安全以及血液、供血器官和手术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尚无准确的TSE生前诊断方法,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基于感染性蛋白PrPSc、PrPres的检测... 对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的准确、快速、有效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感染、控制传染源、保证食品安全以及血液、供血器官和手术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尚无准确的TSE生前诊断方法,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基于感染性蛋白PrPSc、PrPres的检测。本文对TSE诊断技术以及一些特殊样本诊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在建立损伤小、易于操作又具有高特异性和强灵敏度的生前诊断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朊病毒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陈更新 劳绍贤 +5 位作者 黄志新 胡玲 胡斌 张诗军 黄列平 罗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 (AQP) 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6 8例 ,属脾胃湿热证者 5 3例 (其中湿重于热 19例 ,热重于湿 14例 ,湿热并重 2 0例 ) ,脾虚证者 15例。脾胃湿...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 (AQP) 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6 8例 ,属脾胃湿热证者 5 3例 (其中湿重于热 19例 ,热重于湿 14例 ,湿热并重 2 0例 ) ,脾虚证者 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 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 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 (10名 )和脾虚证组 ,但 3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AQP 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 (P <0 .0 5或P <0 .0 1) ;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的趋势 ;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 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 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脾胃湿热证 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 胃黏膜水通道蛋白4 基因表达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4
18
作者 彭培建 赵充 +2 位作者 廖海 王富强 张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17-822,共6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肿瘤。最近,一些学者报道了鼻咽癌患者血浆或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DNA。本研究观察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中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例初治患者在同期放化...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肿瘤。最近,一些学者报道了鼻咽癌患者血浆或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DNA。本研究观察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中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例初治患者在同期放化疗期间每周抽血一次,共7次,第一次抽血时间为治疗前。所有的标本均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PE7700型检测仪上定量检测血浆标本中EB病毒DNA的含量。结果:90%(18/20)患者治疗前的血浆中可检测到EB病毒DNA,中位浓度为150000copies/ml。2例患者自治疗开始至结束血浆中均未检测到EB病毒DNA。18例阳性患者中,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可检测到持续高水平的EB病毒DNA,治疗后临床结果显示三者均有肿瘤残留。7例患者EB病毒DNA水平在治疗开始后迅速下降至检测不到;8例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下降缓慢,但在治疗结束时,EB病毒DNA均检测不到。临床结果显示,此15例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结论:血浆EB病毒DNA水平的变化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血浆 EB病毒 DNA 动态变化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EB病毒游离DNA检测对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31
19
作者 曹素梅 闵华庆 +6 位作者 高劲松 洪明晃 肖锡宾 张昌卿 刘晓东 张爱兰 郭翔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2-306,共5页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测定血浆中的EB病毒游离DNA(EBV-DNA)的拷贝数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病情变化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预后监测上的价值,并进一步与VCA/IgA、EA/IgA进行比较。方法:比较鼻咽癌放...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测定血浆中的EB病毒游离DNA(EBV-DNA)的拷贝数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病情变化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预后监测上的价值,并进一步与VCA/IgA、EA/IgA进行比较。方法:比较鼻咽癌放疗后30例远处转移患者、22例局部复发患者、24例无瘤生存者血浆中EBV-DNA、VCA/IgA、EA/IgA水平。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水平,免疫酶法检测VCA/IgA、EA/IgA;前瞻性观察2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Gy时及放疗结束时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放疗后各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远处转移组为135100copies/ml(四分线区域5525~1003750copies/ml)>局部复发组的20500(四分线区域0~58500copies/ml)>无瘤生存组的0copy/ml(四分线区域0~0copy/ml),P均<0.05。远处转移组的血浆EBV-DNA水平高者较多,当阳性标准为1000000copies/ml时,诊断远处转移组的敏感性为27.3%,而诊断局部复发组的敏感性为0.0%,特异性均为100.0%。在初诊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Gy时及放疗结束时,EBV-DNA水平逐渐降低,平均含量分别为32050copies/ml(四分线区域3880~317750copies/ml)、0copy/ml(四分线区域0~14375copies/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DNA 鼻咽肿瘤 聚合酶链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核因子-κB mRNA、热休克蛋白70 mRNA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崔娜娟 胡玲 +3 位作者 劳绍贤 周正 胡斌 罗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mRNA转录水平表达,探讨其与脾胃湿热证发生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mRNA转录水平表达,探讨其与脾胃湿热证发生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设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胃黏膜炎症,快速尿素酶和甲苯胺蓝法检测Hp感染,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胃黏膜NF-κB mRNA和HSP70 mRNA表达水平。结果HSP70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健康对照组表达高;脾胃湿热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表达高于脾气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胃湿热Hp阴性者HSP70 mRNA与NF-κB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F-κB和HSP7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邪气和正气的力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两者的高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邪正交争"剧烈的状态;而代表正气和邪气力量的HSP70和NF-κB在交争过程中均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幽门螺杆菌 核因子-ΚB MRNA 热休克蛋白70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