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航海时代的回音: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中国叙事中的历史话语体系重构
1
作者 高博 《外国语言文学》 2025年第1期97-109,135,136,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克路士的《中国志》与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克路士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问题,以及这一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生成和接受过程。本文对学界普遍认定的克路士全面认可并赞美中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他... 本文通过对克路士的《中国志》与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克路士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问题,以及这一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生成和接受过程。本文对学界普遍认定的克路士全面认可并赞美中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他在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方面对中国给予了肯定,但在精神信仰方面则持批评态度,最终塑造了一个物质丰饶、制度先进且亟待精神救赎的,以及具有皈依潜质的他者之中国形象。这种他者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彼时欧洲的历史语境紧密相关,这是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欧洲向东方宣教意图的文本化再现,也是16世纪国际关系史进程和天主教东方传教史的历史折射,同时还是深陷多重危机下欧洲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隐喻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形象学 中国形象 反宗教改革 中葡关系 明清中西关系史
原文传递
日本政局“秋风”烈
2
作者 陆忠伟 《东北亚学刊》 2025年第1期1-14,143,共15页
2024年秋季自民党总裁之争以及后续的朝野选举博弈,使日本政坛进入一个朝野均势的“新战国时代”,呈现政治势力“左降右升”趋势及“两头小、中间大”的政治格局。这种态势牵动石破茂内阁的外交走向。从日本政坛之乱、政党之变、政治光... 2024年秋季自民党总裁之争以及后续的朝野选举博弈,使日本政坛进入一个朝野均势的“新战国时代”,呈现政治势力“左降右升”趋势及“两头小、中间大”的政治格局。这种态势牵动石破茂内阁的外交走向。从日本政坛之乱、政党之变、政治光谱之糅、政治走向之兆,可见石破茂掌舵日本所处的历史新方位。通过日本最新出版的《保守政治家石破茂》一书,有助于理解石破茂的外交和安全理念,包括其对日美同盟的新定位、新定性、新定向,企图扭转不对称性,缔造“正常国家”的自主战略;有助于理解石破茂围绕对华关系的新思考,内含“小日本主义”的双赢思维及深化互利合作的积极内核。美国因素对石破茂政府对外政策构成重要制约,面对“特朗普2.0”,外交被越顶、军费被分摊、贸易被让利,以及经济被“提款”等也都是日本需要面对的风险。石破茂政府启动后,中日关系开局平稳,呈现向好态势,双方应积极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双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局 中日关系 日美关系 保守政治家石破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登政府介入日俄岛屿争端的逻辑与前景探析
3
作者 吕平 甘雨禾 《日本研究》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以“楔子战略”为指导,主动加强在日俄岛屿争端中对日支持立场,着力引导日本参与对俄制裁、围堵,塑造并影响日俄、中俄关系,实现阻断日俄经济合作、分化中俄关系、牵制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安全部署三重目标。然而... 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以“楔子战略”为指导,主动加强在日俄岛屿争端中对日支持立场,着力引导日本参与对俄制裁、围堵,塑造并影响日俄、中俄关系,实现阻断日俄经济合作、分化中俄关系、牵制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安全部署三重目标。然而,拜登政府的“楔子战略”主观性过强,难以主导中国、俄罗斯乃至日本的区域政策,且其对日支持姿态缺乏必要行动支持。因此,日俄合作至今未能全面脱钩,中俄合作关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呈上升态势,拜登政府“楔子战略”的实施难见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日俄岛屿争端 “楔子战略” 中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推动对华“反经济胁迫”议题的研究——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生升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大国博弈加剧和中日实力差距不断扩大,日本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其国家安全利益造成“威胁”,并将使地区秩序朝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需要通过与美国及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塑造新的规则、规范来限制中国。在此背景下,... 近年来,随着大国博弈加剧和中日实力差距不断扩大,日本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其国家安全利益造成“威胁”,并将使地区秩序朝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需要通过与美国及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塑造新的规则、规范来限制中国。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对华“反经济胁迫”议题成为日本规锁中国的新抓手。2023年8月,日本在强推核污染水排海遭到中国反制后,立刻利用“反经济胁迫”议题进行对抗,意欲向国内外展示该议题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转嫁自身危机。然而,日本对于“反经济胁迫”议题的认知以及推动具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和双重标准,实质上是为打压异己、维护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秩序,背离了真正的多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安全 “经济胁迫” “反经济胁迫”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发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
5
作者 王金霄 文铮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3期104-112,158,共10页
本文基于新近在儒拉故居发现并整理出的一手资料,以及中意两国官方档案馆藏历史文献,重新叙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的在华经历及交游情况,诠释其作品内容,还原其创作过程,剖析内蕴思想,从而对儒拉的历史形象及其汉学贡献进行重新评价。在华... 本文基于新近在儒拉故居发现并整理出的一手资料,以及中意两国官方档案馆藏历史文献,重新叙述意大利汉学家儒拉的在华经历及交游情况,诠释其作品内容,还原其创作过程,剖析内蕴思想,从而对儒拉的历史形象及其汉学贡献进行重新评价。在华期间,儒拉凭借医术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不仅成功地融入中国社会生活,还获得了广泛认可,甚至成为清末民初最接近中国权力和文化中心的欧洲人之一,与晚清皇室、民国政要、文化精英等交往密切。儒拉的多重身份和丰富经历可为近代中意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域外传播史、西医在华传播史等领域研究提供翔实资料和新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拉 中意关系史 中意文化交流 意大利汉学 古典文学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新《海洋基本计划》解析:特点、动因与影响
6
作者 谢若初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5,共12页
日本长期以“海洋国家”自居,海洋战略不仅在其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关乎中日双边关系及地区和平与稳定。2023年4月28日,日本出台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用以指导今后五年具体海洋政策。作为岸田文雄上台执政,并对日本安保政... 日本长期以“海洋国家”自居,海洋战略不仅在其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关乎中日双边关系及地区和平与稳定。2023年4月28日,日本出台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用以指导今后五年具体海洋政策。作为岸田文雄上台执政,并对日本安保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后的首份《海洋基本计划》,其相较于第三份《海洋基本计划》呈现出“泛安全化”趋势空前加剧、将海洋“威胁”主要来源从朝鲜调整为中国与俄罗斯、提出“构建可持续海洋”基本方针三大特点。造成此种变化主要原因包括:日本战略文化中危机意识、扩张主义及尚武等因素的长期浸润;日本国家战略进入向以“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为核心诉求的“全面大国”转型加速期;日本外部环境发生以进入所谓“新时代”为代表的显著变化;岸田政权因经济低迷、少子老龄化、系列政治丑闻等问题遭遇执政危机。日本未来以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为蓝本的海洋政策调整,或将对中日关系、地区安全形势乃至全球“高边疆”领域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值得予以高度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 日本海洋战略 海洋国家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对俄观的形成及其东北亚史意义——以岩仓使团为中心
7
作者 韦锐锐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岩仓使团远赴国外考察之旅是日本世界观转变的分水岭,其中尤以对俄国的认知颠覆最具典型性。江户时代,日本人认为俄国是威胁日本独立的强国,又视俄国为体制改革的楷模。访俄考察后,岩仓使团俄国观变化巨大,对俄国实力...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岩仓使团远赴国外考察之旅是日本世界观转变的分水岭,其中尤以对俄国的认知颠覆最具典型性。江户时代,日本人认为俄国是威胁日本独立的强国,又视俄国为体制改革的楷模。访俄考察后,岩仓使团俄国观变化巨大,对俄国实力重新排序并列为欧美强国末位。在重构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纷争中,日本认识到俄国的威胁性不如想象中急迫,内则将“俄国威胁论”用于政治斗争,外则借助其威力奠定19世纪下半叶日本对朝鲜政策的基调。日本对“俄国威胁论”的运用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仓使团 俄国观 日俄关系 东北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观探析——以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为例
8
作者 蔡瑶 蔡佳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8,共9页
二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不断,围绕“改善”和“改恶”交织发展,总体呈现右倾化。通过对日本现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中有关中日间战争的叙述进行文本分析,剖析该教科书中战争观的特征及形... 二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不断,围绕“改善”和“改恶”交织发展,总体呈现右倾化。通过对日本现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中有关中日间战争的叙述进行文本分析,剖析该教科书中战争观的特征及形成逻辑,深入了解当前日本官方对战争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日本青少年阶层接受战争观教育的现状。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呈现反映了日本现实政治利益与文化传统的复杂纠葛,是各方力量多维博弈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日本现实的国家意志与利益。辨析和反思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战争观的本质,加强对青少年阶层正确战争观的引导,对中日两国关系、走和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观 历史记忆 历史教科书 中日关系 山川版《详说日本史B》(改订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1978年天津市对日交往历程、特点及启示
9
作者 邹宇 《日本问题研究》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1949—1978年天津市对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外事服务国家外交工作的典型表现。天津市30年的对日交往,符合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点,也经历了“初始交往”“民间交往”“半官半民”“正常交往”四个发展阶... 1949—1978年天津市对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外事服务国家外交工作的典型表现。天津市30年的对日交往,符合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点,也经历了“初始交往”“民间交往”“半官半民”“正常交往”四个发展阶段,体现了和平友好的交往主题和互惠互利的交往原则,为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建立最初联系、推动中日民间往来、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贡献,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天津市对日交往提供了实践经验。1949—1978年以天津市为代表的地方对日交往奠定了中日民间交往的基础,为促进中日友好,巩固和发展中日关系做出了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日本 中日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起点: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伯江 胡继平 +2 位作者 胡令远 黄大慧 丁红卫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155,156,共33页
中日两国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中日两国努力寻求共识,增进理解互信,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文化互鉴、环保合作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但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及台湾问题等仍摩擦不断。中日关系发展的掣肘和症结何在... 中日两国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中日两国努力寻求共识,增进理解互信,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文化互鉴、环保合作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但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及台湾问题等仍摩擦不断。中日关系发展的掣肘和症结何在,如何构建更为积极的中日关系?值此重要节点,回顾、梳理过去50年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启迪,不忘邦交正常化的初心,从长远着眼,加强战略对话,以政治引领双边关系发展,在合作中增进共同利益,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不但有关两国人民福祉和地区发展,也是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国际论坛》编辑部邀请国内知名日本问题专家就中日关系历史、影响因素与挑战、中日海洋问题、日本对华认知、两国环保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现将相关内容辑录刊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 日本 对日外交 中日海洋问题 海洋命运共同体 环境ODA 环保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日关系的深层矛盾看“东亚共同体”的未来——兼论东亚合作中的矛盾与竞争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胜今 于潇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5年第6期28-31,共4页
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构想以来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从中日关系近年来的走势以及日本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冷淡态度来看,在中日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根本性冲突没有解决之前,日本不会加入有我国参与的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因此,... 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构想以来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从中日关系近年来的走势以及日本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冷淡态度来看,在中日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根本性冲突没有解决之前,日本不会加入有我国参与的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日本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我国在该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东亚共同体” 东北亚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泰国实地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锡镇 张美君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32-38,共7页
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合作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关系龃龉不断,近来双边关系有所缓和,但仍在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常言道,"旁观者清",听听周边国家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对我们处理中日双... 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合作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关系龃龉不断,近来双边关系有所缓和,但仍在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常言道,"旁观者清",听听周边国家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对我们处理中日双边关系不无裨益。本问卷调查就4个方面,即中日两国际外形象、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中日经贸关系、中日政治关系,列出了相关的40个题目来了解泰国人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泰国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2,共8页
"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 "丝绸之路"最初是西方人针对东西方贸易路线提出的术语,不能无节制地套用于世界其他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若从东方人的立场对古代东亚(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东亚文化交流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义、影响等方面,均有别于"丝绸之路",故应倡导"书籍之路"的概念。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物质文明缺乏自我再生能力,而精神文明则可影响人们的心灵,并超越时空,惠及后代。日本的遣隋唐使均以购求书籍为重任,这便是中日两国虽然人员往来极少,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甚多之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史 东亚文化圈 遣唐使 东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法和解历史对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借鉴与思考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凤志 逄爱成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1,共11页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日关系能借鉴法德在欧洲和解的智慧、创造出东亚地区中日和平与合作的奇迹。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和平友好与法德和解在亚欧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两者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中日走出历史问题争论和民间对立情绪困境的出路在于中日政治家们是否有智慧搭建两国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的目标与框架。中日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事业,推动地区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并深化两国关系的和解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和解 中日和平 超越历史 和解模式 身份认知 战略互惠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相对衰落与中国的应对 被引量:3
15
作者 门洪华 宋志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21,共19页
进入21世纪,日本综合国力呈现相对衰落的迹象,长期观之存在持续走向衰落的可能。日本不愿意适应和接受自身国际地位相对下降的现实,尤其是面对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态势,日本政治右倾化动向显著,安保战略与外交政策调整巨大,这在一定... 进入21世纪,日本综合国力呈现相对衰落的迹象,长期观之存在持续走向衰落的可能。日本不愿意适应和接受自身国际地位相对下降的现实,尤其是面对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态势,日本政治右倾化动向显著,安保战略与外交政策调整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其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反映。基于国家、地区、全球等三个层面全面剖析日本相对衰落的效应,指出中日实力对比发生逆转,导致战略相持和激烈对冲期的来临,双边竞争性因素突出,中日关系进入全面角力阶段。日本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积极制定和实施新的对华战略,成为中国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最主要威胁。因而,必须持续关注未来日本内外政策的动向,及时进行准确的战略判断与应对,增强战略定力,在坚决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致力于重塑地区关系,打破美日软性遏制圈,利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赢得对日战略优势,逐渐实现中日关系的历史性和解,建立兼容共存的互动关系,并争取回到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相对衰落 中日关系 战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抗战时期美国对华借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雨青 程宝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67,共9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共计从外国获取了25笔借款,其中美国对华借款共6次,借款金额总计6.7亿美元,其约定信贷量和实际动用量分别约占中国战时对外信贷总量和实际动用总量的53.4%和70.8%,借款条件不仅大大优于晚清和北洋等时期的外债,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共计从外国获取了25笔借款,其中美国对华借款共6次,借款金额总计6.7亿美元,其约定信贷量和实际动用量分别约占中国战时对外信贷总量和实际动用总量的53.4%和70.8%,借款条件不仅大大优于晚清和北洋等时期的外债,也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同期苏、英等国家的对华借款。尽管美国给中国的借款与其给欧洲各国的借款仍有差距,但在客观上,美国战时对华借款毕竟给了中国抗战极大的帮助,其积极作用和在中国外债史上的进步意义应该予以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美国借款 外债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勇 孙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读的困难,至今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份珍贵史料。"风说书"作为江户幕府海外情报搜集制度和清日贸易的产物,其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之外,不独对清初中日关系史、中日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对清初政治史以及中国沿海地域社会经济史、航海史研究,甚至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说书” 清代中日关系史 海外史料 书籍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论与近代中德关系史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立新 崔文龙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5,128,共9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以罗梅君教授为首的中德关系史研究小组,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外交为重点的中德关系史编纂模式和现代化理论,提出了"跨文化相互作用"的新理论,并通过具体实践,把这一理论付诸运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以罗梅君教授为首的中德关系史研究小组,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外交为重点的中德关系史编纂模式和现代化理论,提出了"跨文化相互作用"的新理论,并通过具体实践,把这一理论付诸运用,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跨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践不仅颠覆了"欧洲中心论"在近代中德关系史研究中的霸权地位,也为近代中德关系史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论工具和值得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相互作用 近代 中德关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日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中美日三角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鲁燕 孙界丽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2006年第2期60-64,共5页
美国对东亚地区事务的参与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在冷战后时期形成紧密的战略性互动,从而使中美日关系呈现出复杂的... 美国对东亚地区事务的参与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在冷战后时期形成紧密的战略性互动,从而使中美日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其中,美日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将决定整个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关系 共同战略目标 全球化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述评(1927-1949) 被引量:4
20
作者 左双文 王英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3,共8页
近年来,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新史料的发掘也给中德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对海峡两岸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及关于若干重点问题的探讨作了较... 近年来,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新史料的发掘也给中德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对海峡两岸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及关于若干重点问题的探讨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就今后研究所应努力的方向谈了一点初步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关系 德国研究 中华民国外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