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inylene carbonate additive in polyacrylate-based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high-voltag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1
作者 Lulu Ren Peichao Zou +2 位作者 Lei Wang Yaqi Jing Huolin LXin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2024年第4期43-53,共11页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SPEs)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LMBs)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enhanced safety for future applications.In this study,an SPE was devel-op...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SPEs)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LMBs)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enhanced safety for future applications.In this study,an SPE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poly(ethyl acrylate)(PEA)polymer matrix with the vinylene carbonate(VC)additive(defined as PEA-VC)for high-voltage solid-state LMBs.Results show that introducing the VC additive into the PEA-based SPE leads to high lithium-ion conductivity(1.57 mS/cm at 22°C),a high lithium-ion transference number(0.73),and a wid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window(up to 4.9 V vs.Li/Li^(+)).The remarkable compatibil-ity of the PEA-VC SPE with lithium metal anodes and high-voltage cathodes was demonstrated in Li//Li symmetric cells(800 h lifetime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1 mA/cm^(2) at 22°C)and Li//LiNi_(0.8)Mn_(0.1)Co_(0.1)O_(2)(NMC811)full cells(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77.8%after 100 cycles at 0.2C).The improved stability is attribu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C additive,which helps form a robust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effectively suppressing parasitic interface side reactions.Overall,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VC addi-tives in high-voltage and solid-state LMBs,offering a general ye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the interfa-cial instability issue through an additive-engineering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poly(ethyl acrylate) vinylene carbonate high-voltage cathod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癸酸-月桂酸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曾丽萍 杨新杰 +2 位作者 代雪冰 陈晓 苏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212,共9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适用于多种热能储存系统中的高效蓄热调温材料,通过乳液聚合技术将癸酸-月桂酸(CA-LA)低共熔混合物封装在聚丙烯酸乙酯(PEA)壳层中,形成PEA/(CA-LA)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EPCM具有均匀且光滑... 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适用于多种热能储存系统中的高效蓄热调温材料,通过乳液聚合技术将癸酸-月桂酸(CA-LA)低共熔混合物封装在聚丙烯酸乙酯(PEA)壳层中,形成PEA/(CA-LA)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EPCM具有均匀且光滑的球形外观,且芯材和壳材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当壳芯比为1∶1.5时,熔化潜热和凝固潜热分别为81.85 J/g和88.68 J/g.MEPCM潜热储存能力随着芯材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通过热重分析和泄漏测试发现MEPCM在160℃以下能保持优良的潜热储存和释放能力.经过200次热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癸酸-月桂酸 聚丙烯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A/PEA自交联乳胶IPN阻尼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晏欣 孙卫红 +1 位作者 江盛玲 饶秋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19,共4页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与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合成了PEM A/PEA乳胶IPN。DM S结果表明,组成比对L 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组成比为35/65的L IPN具有较优异的阻尼性能;界面自交联能改善组分相容性,但使材料的阻尼...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与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合成了PEM A/PEA乳胶IPN。DM S结果表明,组成比对L 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组成比为35/65的L IPN具有较优异的阻尼性能;界面自交联能改善组分相容性,但使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所下降。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硬组分和交联剂的含量,拉伸强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联 乳胶IPN 阻尼性能 拉伸强度 聚甲基丙烯酸乙酯 聚丙烯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F_2/PEA共混体系辐射效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万喜 吕英涛 孙家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5-158,共4页
本文通过DSC测定,研究了PVF_2/PEA共混体系的辐射效应,首次发现辐照后共混体系产生熔融峰分裂现象,建立了共混体系的β_b值计算式,并将线性聚合物的溶胶分数与辐照剂量间的关系式(1)推广应用到PVF_2/PEA共混体系。
关键词 PVF2 pea 共混物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PEA-co-PEGMEMA)的合成及其光响应性
5
作者 唐平 莫相全 +2 位作者 霍彦辰 邓宏文 李光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068,共8页
为了考察含螺吡喃共聚物的组成对光响应性的影响,以丙烯酰氧基乙基螺吡喃(SPE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用常规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SPEA和PEGMEMA的共聚物P(SPEA-co-PEGMEMA)。利用~1H-... 为了考察含螺吡喃共聚物的组成对光响应性的影响,以丙烯酰氧基乙基螺吡喃(SPE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用常规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SPEA和PEGMEMA的共聚物P(SPEA-co-PEGMEMA)。利用~1H-NMR、FT-IR和GPC对P(SPEA-co-PEGMEMA)的结构、组成和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UV测定了其光响应性。结果表明: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致异构化,SPEA结构单元越多,异构化达平衡的时间越长,H-聚集越明显;在黑暗条件下,能自发发生回复异构化,SPEA结构单元越多,回复异构化达平衡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氧基乙基螺吡喃 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 自由基共聚合 光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聚酯丙烯酸酯共混物的辐射交联及其形状记忆行为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光明 梁国正 +2 位作者 费敬银 马晓燕 张龙彬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5-280,共6页
研究了聚酯丙烯酸酯 (PEA)类多官能团物质与聚己内酯 (PCL)共混物的辐射交联效应 .分别考察了多官能团PEA的用量、官能团数目、辐射交联剂量等因素对聚己内酯的辐射交联规律、动态力学性能、形状记忆行为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PCL PE... 研究了聚酯丙烯酸酯 (PEA)类多官能团物质与聚己内酯 (PCL)共混物的辐射交联效应 .分别考察了多官能团PEA的用量、官能团数目、辐射交联剂量等因素对聚己内酯的辐射交联规律、动态力学性能、形状记忆行为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PCL PEA共混物的辐射交联规律不再遵从Charlesby Pinner关系式 ,而是符合陈欣方 刘克静 唐敖庆关系式 .多官能团PEA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PCL辐射交联的效率 ;相同剂量时 ,官能团数目越多、用量越大的样品 ,生成的凝胶含量越多 ,强化辐射交联效应越大 .DMA分析表明 ,PCL强化辐照交联后的弹性模量和耐热性能显著提高 .强化交联PCL在其熔点以上都呈现出高弹态平台 ,可以实现形状记忆 .且交联度较高 ,形状记忆恢复速率较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行为 聚酯丙烯酸酯 辐射交联 聚己内酯 共混物 多官能团 动态力学性能 交联效应 PCL pea 凝胶含量 耐热性能 弹性模量 辐照交联 记忆恢复 关系式 分析表 DMA 强化 高弹态 交联度 用量 团数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PET共混合金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薛继荣 宁平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PET)共混合金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相容剂时,随PET含量的增加,共混合金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说明此体系部分相容。PET的加...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PET)共混合金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相容剂时,随PET含量的增加,共混合金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说明此体系部分相容。PET的加入可明显改善共混合金的加工流动性。PET含量为65%左右时改善效果最佳。相容剂的加入使共混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下降,但缺口冲击强度得到较大提高,在PC/PET(30/70)中添加3份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TW)或7份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即可使缺口冲击强度由5.5 kJ/m2提高到10 kJ/m2以上。含有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基团的相容剂PTW对两相界面的改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共混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下聚乙二醇支载的苯砜类化合物与醛的缩合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桂春 谢程 +1 位作者 卢翠芬 陈祖兴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微波辅助下,合成了PEG支载的α-苯砜乙酸酯,并和醛发生缩合反应,经解脱得到相应的α-苯磺酰基β-取代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其产率为50.1%~93.4%,并探讨了反应时间及微波功率对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 聚乙二醇 支载 微波辅助 缩合反应 α-苯磺酰基β-取代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二乙烯基二茂铁-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合成和表征
9
作者 蒋福全 邓科 +1 位作者 林云 林展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3-367,共5页
以1,1'-二乙烯基二茂铁和丙烯酸乙酯为原料,分别用自由基聚合法和阳离子聚合法合成了聚1,1'-二乙烯基二茂铁-丙烯酸乙酯.用XRD,IR,1HNMR,GPC和XPS对由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自由基共聚物内的二茂铁单元以... 以1,1'-二乙烯基二茂铁和丙烯酸乙酯为原料,分别用自由基聚合法和阳离子聚合法合成了聚1,1'-二乙烯基二茂铁-丙烯酸乙酯.用XRD,IR,1HNMR,GPC和XPS对由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自由基共聚物内的二茂铁单元以桥式结构存在;而阳离子共聚物的二茂铁单元有两种不同结构:一个烯基未参与聚合反应的悬挂结构(38.9%)和两个烯基分别成链的交联结构(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 二乙烯基二茂铁-丙烯酸乙酯 共聚反应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乙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10
作者 石艳 李秉毅 +2 位作者 魏杰 付志峰 杨万泰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5-47,共3页
丙烯酸乙酯与 2 溴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聚 (丙烯酸乙酯 co 2 溴丙烯酸乙酯 )无规共聚物 ,用该共聚物作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 ,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 ,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 g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 丙烯酸乙酯与 2 溴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聚 (丙烯酸乙酯 co 2 溴丙烯酸乙酯 )无规共聚物 ,用该共聚物作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 ,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 ,制备了聚丙烯酸乙酯 g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接枝共聚物 聚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丙烯酸与聚(2-乙基-2-噁唑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11
作者 陈瑞珠 张鹰 +3 位作者 张云灿 潘恩黎 欧玉春 于中振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0-204,共5页
选用聚乙烯 丙烯酸 (EAA)为接枝母体 ,首先摸索出 2 乙基 2 唑啉阳离子开环聚合的规律 ,得到高转化率端基为活性离子的聚 ( 2 乙基 2 唑啉 ) (PEOX) ,再与EAA羟基侧基进行接枝反应 ,考察了开环聚合条件及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 选用聚乙烯 丙烯酸 (EAA)为接枝母体 ,首先摸索出 2 乙基 2 唑啉阳离子开环聚合的规律 ,得到高转化率端基为活性离子的聚 ( 2 乙基 2 唑啉 ) (PEOX) ,再与EAA羟基侧基进行接枝反应 ,考察了开环聚合条件及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了接枝率 >2 5%的聚乙烯 丙烯酸与聚 ( 2 乙基 2 唑啉 )的接枝共聚物 (EAA g PEOX) .该接枝物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丙烯 (PBT/PP)共混体系中作相容剂 ,可提高两者的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恶唑啉 共聚物 接枝共聚合 聚乙烯-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纳米CaCO_3复合母粒改性PVC力学性能的研究
12
作者 王士财 李宝霞 +1 位作者 张晓东 李志国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2,共4页
通过对纳米碳酸钙(n-CaCO3)表面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PVC)、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VC/EA)、 n-CaCO3三元复合体系加工工艺的考察,研制了(VC/EA)/n-CaCO3复合母粒改性的PVC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将VC/EA共... 通过对纳米碳酸钙(n-CaCO3)表面改性及其对聚氯乙烯(PVC)、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VC/EA)、 n-CaCO3三元复合体系加工工艺的考察,研制了(VC/EA)/n-CaCO3复合母粒改性的PVC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将VC/EA共聚物与n-CaCO3先制成复合母粒,再与PVC进行共混的二次分散成型工艺,有利于n-CaCO3在基体中的分散;当复合母粒中VC/EA与n-CaCO3的比例为2:3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n-CaCO3 对材料具有补强作用,并且n-CaCO3和VC/EA能协同增韧PVC,使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当PVC和复合母粒比例为100:20(质量比)时,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41.5 kJ/m2,是纯PVC(PVC的冲击强度为4.9 kJ/m2)的8.5 倍,拉伸强度仍高达50.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纳米碳酸钙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乙基咔唑酯后重氮化的研究
13
作者 张文龙 于亚洲 +2 位作者 戴亚杰 张新 王暄 《塑料助剂》 2009年第2期43-46,共4页
通过后重氮偶合方法,以聚甲基丙烯酸乙基咔唑酯(PACE)和重氮盐为原料,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相转移催化剂,制备了聚甲基丙烯乙基咔唑酯接枝偶氮硝基苯。讨论了时间、催化剂用量、不同溶剂对合成工艺的影响。用IR﹑UV-vis方法表征偶合后... 通过后重氮偶合方法,以聚甲基丙烯酸乙基咔唑酯(PACE)和重氮盐为原料,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相转移催化剂,制备了聚甲基丙烯乙基咔唑酯接枝偶氮硝基苯。讨论了时间、催化剂用量、不同溶剂对合成工艺的影响。用IR﹑UV-vis方法表征偶合后聚合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乙基咔唑酯 后重氮偶合 合成工艺 相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有机锂盐胶乳膜的离子导电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永红 邓正华 +1 位作者 张晓正 万国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合成了以十二烷基磺酸锂 (DSLi)为乳化剂的聚丙烯酸乙酯 (PEA)乳液 ,对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所得的PEA DSLi膜的离子导电性能作了比较。考察了电解液 (或增塑剂 )含量、种类。
关键词 聚丙烯酸乙酯 有机锂盐 离子导电性 电解质 胶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氧乙烷大单体与丙烯酸乙酯的共聚及其规整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沿 谢洪泉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451,共8页
本工作研完了末端为甲基丙烯酸酯型的聚环氧乙烷大单体与丙烯酸乙酯的溶液自由基共聚。结果表明,大单体接枝效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受单体总浓度、投料比、大单体分子量及引发剂等的影响,接枝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分子量可在5-15×10~... 本工作研完了末端为甲基丙烯酸酯型的聚环氧乙烷大单体与丙烯酸乙酯的溶液自由基共聚。结果表明,大单体接枝效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受单体总浓度、投料比、大单体分子量及引发剂等的影响,接枝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分子量可在5-15×10~4范围内变化。丙烯酸乙酯与大单体共聚的竞聚率为0.83。共聚物用萃取法精制后,用IR、~1H-NMR、裂解色谱、GPC和膜渗透压计等进行了表征。证实产物有预期的规整接枝共聚物结构。平均接枝数为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 接枝共聚物 聚丙烯酸乙酯 PE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退化碘转移聚合方法合成聚丙烯酸酯二醇以及基于丙烯酸酯二醇合成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16
作者 张莹双 尹龙 +3 位作者 张淼 耿武松 汪许俭 王武生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共9页
采用退化碘转移聚合方法(DITP),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叔丁酯为原料,4,4′-偶氮双(4-氰基戊醇)(ACPO)为链引发剂,α,α′-二碘对二甲苯(DIX)为链转移剂,β-巯基乙醇为功能性封端剂,合成链段两端均为羟基的聚丙烯酸乙酯(PEA)二元醇和含有... 采用退化碘转移聚合方法(DITP),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叔丁酯为原料,4,4′-偶氮双(4-氰基戊醇)(ACPO)为链引发剂,α,α′-二碘对二甲苯(DIX)为链转移剂,β-巯基乙醇为功能性封端剂,合成链段两端均为羟基的聚丙烯酸乙酯(PEA)二元醇和含有亲水基团的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共聚物(PEA-PAA)二元醇。分别以PEA和PEA-PAA二元醇为软段,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1,4-丁二醇(BDO)为小分子扩链剂,成功合成了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并采用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表征了PEA、PEA-PAA二元醇的结构及其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乙酯二元醇(pea) 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二元醇(pea-PAA) 聚丙烯酸酯聚氨酯(PU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强度双组分拼板胶PVAc乳液的制备
17
作者 杨猛 赵勇强 +1 位作者 田学深 沈越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4期640-643,651,共5页
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配合乳化剂,将混合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滴加制备一种高强度双组分拼板胶用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研究了pH缓冲剂、聚乙烯醇、主单体和功能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耐水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_3... 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配合乳化剂,将混合单体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滴加制备一种高强度双组分拼板胶用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研究了pH缓冲剂、聚乙烯醇、主单体和功能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耐水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_3可保乳液聚合反应平稳,提高单体转化率和贮存稳定性;疏水型软单体叔碳酸乙烯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胶膜的柔韧性并提高乳液的固化速度、耐水性;适量甲基丙烯酸甲酯可明显降黏并改善乳液的施工便捷性;甲基丙烯酸和羟乙基丙稀酸酯的引入,可以改善乳液冻融稳定性和耐水强度的同时,还能调节拼板胶的使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拼板胶 聚醋酸乙烯酯 聚乙烯醇 叔碳酸乙烯酯 羟乙基丙稀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腐质霉角质酶-锚定肽融合蛋白的特性及在处理再生纸胶黏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光耀 刘展志 +1 位作者 张颖 吴敬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随着森林木材资源的减少,废纸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废纸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胶黏物会对再生纸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生物法控制胶黏物主要是通过酶断裂胶黏物组分之间的酯键,防止胶黏物的絮凝,具有高效、专一、无污染等... 随着森林木材资源的减少,废纸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废纸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胶黏物会对再生纸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生物法控制胶黏物主要是通过酶断裂胶黏物组分之间的酯键,防止胶黏物的絮凝,具有高效、专一、无污染等优势。角质酶是一种丝氨酸酯酶,可降解胶黏物中的部分成分。相关研究表明,锚定肽tachystatin A2 (TA2)具有结合聚氨酯的能力。本研究选取特异性腐质霉Humicolainsolens来源的角质酶HiC,通过大引物全质粒扩增法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HiC-TA2,并研究了酶学性质以及对胶黏物模式底物聚丙烯酸乙酯(PEA)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HiC-TA2对PEA的降解效率是HiC的1.5倍,其PEA粒径减小值是HiC的6.8倍,产物乙醇的生成量是HiC的1.4倍。证明TA2有助于提高HiC对PEA的降解效率。本研究可为生物法控制再生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胶黏物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黏物 角质酶 锚定肽 聚丙烯酸乙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