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毅
王乙进
+3 位作者
钱呈兴
吴伟
郭锐
洪海文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651-65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300、400、500N为分级载荷。万能材料试验机(WD-5)的加载速率为1.40 mm/min,以准静态方式加载,载荷施加于下肢胫腓骨上。并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四种生理运动状况,正常足及切除下胫腓前韧带测定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数据。结果标本在正常足及切断下胫腓前韧带的不同功能位上,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内、外踝满意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
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概况
被引量:
1
2
作者
范忠华
卫四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期161-163,共3页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可单发也可合并骨折,是踝关节损伤诊疗的难点和重点,未合并骨折时往往被误诊和漏诊,需与外踝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鉴别。踝关节解剖特点为关节囊前、后壁薄弱、松弛,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受伤至外侧韧带断裂或...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可单发也可合并骨折,是踝关节损伤诊疗的难点和重点,未合并骨折时往往被误诊和漏诊,需与外踝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鉴别。踝关节解剖特点为关节囊前、后壁薄弱、松弛,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受伤至外侧韧带断裂或外踝骨折时,只有在内侧三角韧带同时断裂时踝关节才会出现明显不稳现象。可归属于中医筋伤范畴,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也被称为"踝缝伤筋"。现代医学认为系外旋暴力所致。按损伤程度、姿态分类;诊断可通过临床及X线;常规X线难以确诊又高度怀疑,可拍健侧对比;MRI和关节镜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早期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可冰敷,损伤轻微可理筋手法,消肿止痛,按压商丘、解溪、昆仑、足三里等穴,以通经络之气;中晚期应考虑手术治疗;密切关注术中、术后及保守治疗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注意辨证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
踝缝伤筋
病因病机
理筋
外侧韧带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胜
王威
李靖年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4期22-25,共4页
目的观察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3个月的成人正常右下肢标本10具,从膝关节处离断,保留膝关节以下部分,用自制钢板帽、水泥底座分别固定膝关节和足底。打开踝关节囊,将塑料薄膜包裹的双片低压型压敏...
目的观察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3个月的成人正常右下肢标本10具,从膝关节处离断,保留膝关节以下部分,用自制钢板帽、水泥底座分别固定膝关节和足底。打开踝关节囊,将塑料薄膜包裹的双片低压型压敏片置于胫距关节内,分别检测踝关节足运动中立位、背伸位20°、跖屈位30°时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后,700、1 400、2 800、3 500 N垂直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和压强,以及胫距关节面受力分布情况。以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所测数据为对照组,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后所测数据为观察组。结果随着垂直压力负荷增大,两组同体位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及压强逐渐增大(P均<0. 05)。观察组同体位与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胫距关节面压强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足运动中立位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前侧、后侧、外侧、中部,最终形成内窄、中外宽的似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部偏内侧。背伸位2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前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外侧、后侧,形成前内宽、后外窄的似直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前内侧。跖屈位3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后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前侧、外侧,形成前宽、后窄的似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前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同压力负荷下受力面积有增大趋势。结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可使踝关节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破坏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
踝关节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下胫腓联合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10
4
作者
董伟强
余斌
白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 探究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和全部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用6具成年健康新鲜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联合完好作为正常组;B组:把A组下胫腓联合前韧带切断,作为下胫腓联合部分损伤...
目的 探究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和全部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用6具成年健康新鲜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联合完好作为正常组;B组:把A组下胫腓联合前韧带切断,作为下胫腓联合部分损伤组;C组:把B组标本下胫腓联合完全切断;作为下胫腓联合完全断裂组;把6具踝关节按A→C顺序分别入组并置入电子压力传感器,置于生物力学机上分别在背伸10°、内翻20°、外翻20°、跖屈20°、中立位5种状态下加载,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踝关节的峰值压力,以及峰值压力主要部位. 结果 在各种状态下应力A组<B组<C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在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主要受力位置较A组有向外增大趋势,C组较B组更为明显. 结论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和下胫腓联合完全韧带断裂会增加踝关节应力,后者增加更为明显;而且两种情况下受力主要位置有向外增大趋势,后者增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生物力学
下胫腓韧带
原文传递
题名
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毅
王乙进
钱呈兴
吴伟
郭锐
洪海文
机构
江苏省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系
出处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651-654,共4页
文摘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300、400、500N为分级载荷。万能材料试验机(WD-5)的加载速率为1.40 mm/min,以准静态方式加载,载荷施加于下肢胫腓骨上。并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四种生理运动状况,正常足及切除下胫腓前韧带测定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数据。结果标本在正常足及切断下胫腓前韧带的不同功能位上,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内、外踝满意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
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
Keywords
anterior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biomechanics
ankle fracture
分类号
R683.42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概况
被引量:
1
2
作者
范忠华
卫四来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期161-163,共3页
文摘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可单发也可合并骨折,是踝关节损伤诊疗的难点和重点,未合并骨折时往往被误诊和漏诊,需与外踝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鉴别。踝关节解剖特点为关节囊前、后壁薄弱、松弛,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受伤至外侧韧带断裂或外踝骨折时,只有在内侧三角韧带同时断裂时踝关节才会出现明显不稳现象。可归属于中医筋伤范畴,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也被称为"踝缝伤筋"。现代医学认为系外旋暴力所致。按损伤程度、姿态分类;诊断可通过临床及X线;常规X线难以确诊又高度怀疑,可拍健侧对比;MRI和关节镜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早期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可冰敷,损伤轻微可理筋手法,消肿止痛,按压商丘、解溪、昆仑、足三里等穴,以通经络之气;中晚期应考虑手术治疗;密切关注术中、术后及保守治疗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注意辨证分型。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损伤
踝缝伤筋
病因病机
理筋
外侧韧带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述
Keywords
anterior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injury
Ankle joint sprai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endons
Lateral
ligament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view
分类号
R274.39 [医药卫生—中医骨伤科学]
R244.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胜
王威
李靖年
机构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沈阳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出处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4期22-25,共4页
文摘
目的观察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3个月的成人正常右下肢标本10具,从膝关节处离断,保留膝关节以下部分,用自制钢板帽、水泥底座分别固定膝关节和足底。打开踝关节囊,将塑料薄膜包裹的双片低压型压敏片置于胫距关节内,分别检测踝关节足运动中立位、背伸位20°、跖屈位30°时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后,700、1 400、2 800、3 500 N垂直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和压强,以及胫距关节面受力分布情况。以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前所测数据为对照组,下胫腓前韧带离断后所测数据为观察组。结果随着垂直压力负荷增大,两组同体位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及压强逐渐增大(P均<0. 05)。观察组同体位与压力负荷下垂直压缩位移、下胫距关节面压力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胫距关节面压强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足运动中立位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前侧、后侧、外侧、中部,最终形成内窄、中外宽的似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部偏内侧。背伸位2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前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外侧、后侧,形成前内宽、后外窄的似直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前内侧。跖屈位30°时,两组踝关节胫距关节面后内侧首先受力,随着压力负荷增大,受力范围逐渐扩展至胫距关节面中部、前侧、外侧,形成前宽、后窄的似倒三角形图形,集中受力区域分布于胫距关节面中前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同压力负荷下受力面积有增大趋势。结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可使踝关节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破坏踝关节稳定性。
关键词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
踝关节
生物力学
Keywords
anterior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rupture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分类号
R686.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胫腓联合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10
4
作者
董伟强
余斌
白波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2-535,共4页
文摘
目的 探究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和全部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用6具成年健康新鲜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联合完好作为正常组;B组:把A组下胫腓联合前韧带切断,作为下胫腓联合部分损伤组;C组:把B组标本下胫腓联合完全切断;作为下胫腓联合完全断裂组;把6具踝关节按A→C顺序分别入组并置入电子压力传感器,置于生物力学机上分别在背伸10°、内翻20°、外翻20°、跖屈20°、中立位5种状态下加载,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踝关节的峰值压力,以及峰值压力主要部位. 结果 在各种状态下应力A组<B组<C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在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主要受力位置较A组有向外增大趋势,C组较B组更为明显. 结论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和下胫腓联合完全韧带断裂会增加踝关节应力,后者增加更为明显;而且两种情况下受力主要位置有向外增大趋势,后者增大更明显.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生物力学
下胫腓韧带
Keywords
Ankle joint
ligament
s
Biomechanics
anterior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318.01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程毅
王乙进
钱呈兴
吴伟
郭锐
洪海文
《实用骨科杂志》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概况
范忠华
卫四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李胜
王威
李靖年
《山东医药》
CAS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下胫腓联合断裂对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
董伟强
余斌
白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