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章太炎对戴震经学考据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以《尚书》考据为例
1
作者 徐玲英 李梦梦 《合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章太炎师从俞樾,继承了戴震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考据方法,并在现代转型的学术背景下对戴震的考据方法有所发展,但是较少有学者从经学考据方面研究章太炎与戴震的学术关系。比较戴震与章太炎的《尚书》研究可见,章太炎继承了戴震... 章太炎师从俞樾,继承了戴震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考据方法,并在现代转型的学术背景下对戴震的考据方法有所发展,但是较少有学者从经学考据方面研究章太炎与戴震的学术关系。比较戴震与章太炎的《尚书》研究可见,章太炎继承了戴震“贯群经、本六书”“因声求义、明确语转”“以经解字”的考据方法,并进一步将史学视角引入《尚书》考据,在训诂中运用《三体石经》新材料、将语法知识应用于文字考释。章太炎是从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梳理章太炎对戴震经学考据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理清皖派朴学考据方法的传承关系,展现新旧交替的承接过程。皖派朴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绵延数百年的蔚然大派,究其原因,一是皖派具有科学的考据方法,二是不断有学者继承并发展皖派朴学的考据方法,成为皖派朴学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章太炎 经学考据 《尚书》 学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岱对公安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
作者 胡欣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5-100,共6页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对公安派的文学思想多有继承。在思想观念上,继承公安派“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追求性灵之本真。在审美趣味方面,处处显露世俗之乐趣。然在承袭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同时,张岱又能取其长而避其短,...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对公安派的文学思想多有继承。在思想观念上,继承公安派“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追求性灵之本真。在审美趣味方面,处处显露世俗之乐趣。然在承袭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同时,张岱又能取其长而避其短,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内容、情趣、语言风格方面有自己新的造诣:具有丰富的情感蕴含,融雅于俗的情趣,平白精练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小品文 公安派 继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道自得”:张岱《四书遇·孟子》的诠释特质与价值
3
作者 张宏锋 杨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87-294,324,共9页
张岱《四书遇·孟子》是嘉靖后期诠释《孟子》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诠释特质。其特质一方面表现为诠释体例的革新,反对传注体例,注重自我感悟,不盲从朱《注》与时说;另一方面表现为诠释模式的变革,以评点方式诠释《孟子》文本,... 张岱《四书遇·孟子》是嘉靖后期诠释《孟子》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诠释特质。其特质一方面表现为诠释体例的革新,反对传注体例,注重自我感悟,不盲从朱《注》与时说;另一方面表现为诠释模式的变革,以评点方式诠释《孟子》文本,挖掘《孟子》文学价值,融通儒释道,以佛道释《孟子》思想。这些特质集中体现了《四书遇·孟子》文献与学理的双重时代价值。从文献角度而言,《四书遇·孟子》广征诸说,反映时人诠释《孟子》的真实情况,具有辑存之功;从学理角度而言,《四书遇·孟子》以“自得”为核心,诠释体例、模式的创新,皆是其“自得”思想的具体实践,对矫正晚明空疏玄虚之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四书遇·孟子》 《孟子》 “自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陶情结与张岱文艺观
4
作者 白晓洁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张岱作为晚明文人,有着颇为深厚的慕陶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和陶集》,而且受陶渊明文艺思想影响,结合时代精神与个人艺术趣味,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文艺观念。在文艺发生上,张岱认为文字应摆脱与外部世界的利害关系,而起于深情;在文艺功能上... 张岱作为晚明文人,有着颇为深厚的慕陶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和陶集》,而且受陶渊明文艺思想影响,结合时代精神与个人艺术趣味,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文艺观念。在文艺发生上,张岱认为文字应摆脱与外部世界的利害关系,而起于深情;在文艺功能上,特别推重文艺怡情悦性的作用,且于文艺的消遣娱乐性,他认为应具备赏玩品鉴的艺术眼光;关于文艺标准,他以自然为最佳文艺准的,在性情本色强调之余,还提倡以刀斧功夫而达自然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陶渊明 慕陶情结 文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张岱诗作《素瓷传静夜》论晚明饮茶生活美学
5
作者 张志帆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张岱的《素瓷传静夜》是晚明文人生活美学中饮茶文化的缩影。透过对诗作的分析,辅以明代名士及前贤对饮茶文化的鉴赏与张岱其他茶饮篇章互作论证。从饮茶环境的讲究、瀹茶火候的掌控、茶具精致的追求到对水质来源地洞悉,进而到饮茶者心... 张岱的《素瓷传静夜》是晚明文人生活美学中饮茶文化的缩影。透过对诗作的分析,辅以明代名士及前贤对饮茶文化的鉴赏与张岱其他茶饮篇章互作论证。从饮茶环境的讲究、瀹茶火候的掌控、茶具精致的追求到对水质来源地洞悉,进而到饮茶者心境里“性灵”的人格体会进行论证。整个品茗过程是一场艺术的飨宴,这正是晚明饮茶文化生活美学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张岱 素瓷传静夜 茶文化 生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石匮书·李贽列传》的文献和思想意义
6
作者 张则桐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99-104,共6页
张岱将李贽列入《石匮书•文苑列传》,正文以袁中道《李温陵传》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删改而成。张岱把李贽的言论文字比作刀箭,非常贴切,刀锋是李贽人生和思想最贴切的象征。张岱受到李贽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著述的形式,追求个性和... 张岱将李贽列入《石匮书•文苑列传》,正文以袁中道《李温陵传》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删改而成。张岱把李贽的言论文字比作刀箭,非常贴切,刀锋是李贽人生和思想最贴切的象征。张岱受到李贽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著述的形式,追求个性和在读书治学和文艺鉴赏创作上自出手眼,不为权威和风气所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石匮书》 《李贽列传》 《李温陵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之源——张岱年“综合创新论”钩玄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仲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就提出了"综合创造论",并建构自成体系的"天人新论"。《易传》是"天人新论"的思想基础,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蕴含了"日新"的要素;"地势坤,君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就提出了"综合创造论",并建构自成体系的"天人新论"。《易传》是"天人新论"的思想基础,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蕴含了"日新"的要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蕴含了"兼和"的要素,"天地交,君子以辅相天宜"蕴含了"创造"的要素。"天行健"、"地势坤"、"天地交"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张岱年 综合创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 被引量:7
8
作者 方克立 《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1-9,共9页
张岱年是20世纪30、40年代创造了中西融合的哲学体系、自成一家之言的少数几位中国哲学大师之一。张岱年试图在中国传统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土壤中生长、发展出现代新唯物论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辟蹊径的探索。张岱... 张岱年是20世纪30、40年代创造了中西融合的哲学体系、自成一家之言的少数几位中国哲学大师之一。张岱年试图在中国传统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土壤中生长、发展出现代新唯物论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辟蹊径的探索。张岱年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和其他人类智慧成果,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他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和主导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虽然未能充分实现,但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综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传统与新潮融会的智者 被引量:3
9
作者 夏咸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晚明城市文化与思想新潮,明清易代之际血与火的历练,浙东学派与家学渊源,造就了张岱这位节义之士、文学天才和渊博学者。他涉足诸多文艺和学术领域,其人、其思、其学、其文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活泼泼的创造能力。张岱文化品格的... 晚明城市文化与思想新潮,明清易代之际血与火的历练,浙东学派与家学渊源,造就了张岱这位节义之士、文学天才和渊博学者。他涉足诸多文艺和学术领域,其人、其思、其学、其文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活泼泼的创造能力。张岱文化品格的独特性和包括散文、诗词、戏曲在内的文学创作的独创性仍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张岱 智者 独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静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0,152,共6页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哲学工作,尤其是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当年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哲学工作,尤其是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当年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经由冯契对价值主体性的肯定、对理性直觉的重视以及对个体地位的强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冯契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疫论》与《瘟疫明辨》的舌诊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大中 梁嵘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8-369,共2页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瘟疫明辨 吴又可 戴天章 舌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文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30,共7页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以这样的形式与方法在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成果。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张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不仅有...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以这样的形式与方法在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成果。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张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对传统的中国哲学的考察中"深悟其精义",启发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方法启示,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哲学问题的角度去关注、总结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拓展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中国哲学 问题史 方法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年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泽应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11,共11页
张岱年不仅是一位极深研几、功力深厚的伦理思想史家,更是一位实事求是、富于创造性的伦理思想家。在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张岱年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道德的本质与特征、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 张岱年不仅是一位极深研几、功力深厚的伦理思想史家,更是一位实事求是、富于创造性的伦理思想家。在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张岱年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道德的本质与特征、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的目的或个体的道德品质等进行了深入而颇富中国特色的研究,形成了张岱年伦理思想。张岱年伦理思想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密切联系20世纪中国特有的道德建设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20世纪中国特有的道德问题、道德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又促进了中国伦理文化的革命变革。张岱年伦理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伦理思想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信礼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4-57,共4页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4月24日至26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60余人,他们围绕...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汇下的中国哲学重建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4月24日至26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60余人,他们围绕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成就及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汇 中国哲学重建 张岱年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张岱的园林美学思想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则桐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晚明江南士人的造园风气和地域、家庭环境培养了张岱深厚的园林艺术造诣。张岱的园林美学思想主要有:重视主人的主体意识,强调天然的意趣,崇尚淡远的风格,注重题辞。张岱园林美学思想与明末清初的园林理论、艺术风气和时代思潮有密切的... 晚明江南士人的造园风气和地域、家庭环境培养了张岱深厚的园林艺术造诣。张岱的园林美学思想主要有:重视主人的主体意识,强调天然的意趣,崇尚淡远的风格,注重题辞。张岱园林美学思想与明末清初的园林理论、艺术风气和时代思潮有密切的联系,是他文艺思想的重要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园林美学 明末清初 文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卒年及《明史纪事本末》作者问题再考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益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7-81,共5页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 :自清初温睿临至清末陆以 ,《明史纪事本末》系谷应泰“以五百金购 (张岱 )《石匮书》”而改名成书的说法一直存在 ,本文从张岱的生平游历入手 ,并将《石匮书》与《本末》细加比勘 ,认为张岱只是参加写作者之一 ,所谓谷书“窃自张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卒年 石匮书 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兴琴派的历史寻踪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12,共7页
自南宋浙派以降 ,在人文环境优越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古琴流派 ,其中虞山派、广陵派这两个众所周知的代表性琴派均出自吴地。而在琴派处于相对较弱发展态势的浙地 ,不容忽视的是 ,明代的绍兴琴派也曾经兴盛一时。为此 ,笔者就绍... 自南宋浙派以降 ,在人文环境优越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古琴流派 ,其中虞山派、广陵派这两个众所周知的代表性琴派均出自吴地。而在琴派处于相对较弱发展态势的浙地 ,不容忽视的是 ,明代的绍兴琴派也曾经兴盛一时。为此 ,笔者就绍兴的地理人文环境、该地琴人的师承关系、两本琴谱的内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谱本中所承载的诸如琴曲结构、指法特点等信息 ,对绍兴琴派进行历史的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绍兴琴派 音乐艺术史 张岱 尹尔韬 《徽言秘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艳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8-135,共8页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戴震学术主张中某种契合的主张,正是为乾嘉主流学术所摒弃之义理。戴震以训诂明义理的新学风难以拓展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难以引起共鸣,皆可见乾嘉学术风气影响之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戴震 乾嘉 学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岱尚真写实创作思想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0-42,62,共4页
尚真写实不仅是张岱文学思想的核心,更是其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其尚真写实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家世生平的影响和晚明思潮的波染。
关键词 张岱 文学创作 尚真写实 家世生平 晚明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家乐班主朱云来考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则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3-27,共5页
张岱《朱云崃女戏》对晚明家乐班主朱云来的仕宦经历、性格作风和家乐特点进行了描述,祁彪佳致朱云来的两封尺牍可以看出祁彪佳与朱云来的微妙关系及明末江南士绅阶层的社会网络。
关键词 朱云来 张岱 家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