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bit Design for Twin-spacecraft Space VLBI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Cheng WU Xia +1 位作者 ZHENG Jianhua WU J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10,共9页
Spac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S-VLBI) is an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utilizing an array of radio telescopes including ground telescopes and space orbiting telescopes.It can achieve much higher spatial re... Space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S-VLBI) is an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utilizing an array of radio telescopes including ground telescopes and space orbiting telescopes.It can achieve much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that from the ground-only VLBI.In this paper,a new concept of twin spacecraft S-VLBI has been proposed,which utilizes the space-space baselines formed by two satellites to obtain larger and uniform uv coverage without atmospheric influence and hence achieve high quality images with higher angular resolution.The orbit selections of the two satellites are investigated.The imaging performance and actual launch conditions are all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bit designing of the twin spacecraft S-VLBI.Three schemes of orbit design using traditional elliptical orbits and circular orbits are presented.These design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different scientific goals.Furthermore,these designing idea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hinese millimeter-wave S-VLBI 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BI TWIN spacecraft ORBIT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Service-Spacecraft Orbit Design
2
作者 LI Yue ZHANG Jian-xin +1 位作者 ZHANG Qiang WEI Xiao-peng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3年第3期6-12,共7页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problem has been addressed for decades. The research of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orbit design and orbit optimization. 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problem has been addressed for decades. The research of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orbit design and orbit optimization. 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orbit design problem. We simply summarize of the previous works, and point out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design. We classify current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 design problem into parking-orbit design, maneuvering-orbit design and servicing-orbit design. Then, we give a detail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specific orbits, and put forward our own ideas on the existed achievements.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the on-orbit service spacecraft orbital desig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orbit service service-spacecraft orbit desig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新型载人飞船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3
作者 何慧东 王功波 张蕊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近地轨道活动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同时航天强国将载人航天目标瞄准更远的月球和深空,在此背景下,国外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以载人龙飞船、星际客船、猎户座飞船、雄鹰飞船、天空飞船等新型载人飞...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近地轨道活动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同时航天强国将载人航天目标瞄准更远的月球和深空,在此背景下,国外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以载人龙飞船、星际客船、猎户座飞船、雄鹰飞船、天空飞船等新型载人飞船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各型飞船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自逃逸、重复使用、对接机构、群伞系统、着陆缓冲、信息系统等方面分析其技术特点,最后从系统建设、系统性能、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国外新型载人飞船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载人航天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飞船 系统设计 技术特点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ar asteroid rendezvous mission system scenario and trajectory design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平远 李立涛 +3 位作者 崔祜涛 栾恩杰 吴伟仁 田玉龙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3年第3期338-342,共5页
The asteroid exploration opportunities are searched and calculated with launch dates in 2006 to2010, and with asteroid Ivar 1627 as the target, the spacecraft and its subsystems are designed and analyzed,and the trans... The asteroid exploration opportunities are searched and calculated with launch dates in 2006 to2010, and with asteroid Ivar 1627 as the target, the spacecraft and its subsystems are designed and analyzed,and the transfer trajectory is designed using △VEGA technology for the asteroid rendezvous. The design resultssatisfied the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small explor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jectory design RENDEZVOUS spacecraft system design asteroid explo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系统仿真软件SpaceSim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魏承 乔彬 +2 位作者 刘天喜 赵晗 曹喜滨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4-1731,共8页
针对中国航天事业对国产化航天器设计软件的迫切需求,设计了航天器系统仿真软件SpaceSim。面向大规模航天系统仿真效率低,以及多领域先进载荷耦合仿真复杂、传统的时间驱动仿真框架难以满足时敏任务需求等难题,提出了基于GPU的大规模航... 针对中国航天事业对国产化航天器设计软件的迫切需求,设计了航天器系统仿真软件SpaceSim。面向大规模航天系统仿真效率低,以及多领域先进载荷耦合仿真复杂、传统的时间驱动仿真框架难以满足时敏任务需求等难题,提出了基于GPU的大规模航天系统多领域建模与高效仿真方法,构建了基于时间和事件混合驱动的航天系统软件运行框架,并实现了与第三方软件的高性能联合仿真接口。SpaceSim可完成航天器设计、测试、发射、运控等全任务周期的仿真与验证,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及型号工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系统仿真 软件设计 仿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novel multitask TT&C operation pattern
6
作者 Yang Yongan Han Minzhang +2 位作者 Feng Zuren Fan Henghai Bai Ji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6期1243-1249,共7页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of China's in-orbit spacecraft and the constraint TT&C resource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optimal TT&C resource allocation is proposed, and the TT&C facility remote monitoring function is ...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of China's in-orbit spacecraft and the constraint TT&C resource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optimal TT&C resource allocation is proposed, and the TT&C facility remote monitoring function is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multitask operation pattern under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management center. With this pattern, the TT&C network management and the spacecraft management are separated,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attern. Further, a novel spacecraft TT&C technique based on spacecraft control language is developed, and the telecommanding pattern i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spacecraft operation problems.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is pattern fundamentally improves the TT&C network capability, increases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and satisfies the efficient, accurate, and flexible operation of spacecra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craft TT&C network multitask TT&C administratio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航天器结构热稳定性试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7
作者 吴东亮 刘泽元 +2 位作者 朱琳 郭子寅 陶东兴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9期322-327,335,共7页
结构形面热稳定性是航天器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航天器在轨真空低温环境下功能与性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为确保航天器结构热稳性设计的正确性,需在地面开展空间环境热稳定性测试试验;针对大尺寸结构高精度、高频率热变形测量需求... 结构形面热稳定性是航天器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航天器在轨真空低温环境下功能与性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为确保航天器结构热稳性设计的正确性,需在地面开展空间环境热稳定性测试试验;针对大尺寸结构高精度、高频率热变形测量需求开展研究,采用光学摄影原位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了多相机融合测量系统架构及测量方法,有效保证了大型结构最优变形测量场的构建,并通过系统机电、图像采集装置的智能化同步控制设计,实现了图像数据的空间位置属性的自动匹配;通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满足真空低温环境下尺寸不小于4 m的瞬态、高精度结构变形测量,最小测量周期可达90 s,单向测量精度优于28μm,测试过程运行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航天器 结构 热稳定性 变形测量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在轨操控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设计优化
8
作者 岳程斐 马经翰 +2 位作者 曾令斌 王天舒 曹喜滨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2-1765,共14页
针对在轨操控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构型设计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兼顾刚度、灵巧性、工作空间指标及能耗指标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评价体系,并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的优化。首先,介绍了可操作度、速度全域性能、灵... 针对在轨操控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与构型设计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兼顾刚度、灵巧性、工作空间指标及能耗指标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评价体系,并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的优化。首先,介绍了可操作度、速度全域性能、灵巧工作空间等传统单臂构型优化指标,并提出由多分支系统刚度、多分支运动学灵巧性、多分支动力学灵巧性等性能指标构建的多分支航天器性能量化评价体系。其次,考虑通用操控场景,以单臂优化指标为目标函数,并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完成了单臂构型优化。在此基础上,面向双臂支撑、双臂操控的场景,完成了多分支航天器构型优化这类超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模与求解。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所提指标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操控 多分支航天器 性能量化 构型设计与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约束规则的航天器全相位交会对接程序规划方法
9
作者 姜萍 可荣硕 +2 位作者 高宇辉 周心婷 王瑞玮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针对载人航天领域交会对接过程,设计了一种基于约束规则的程序规划方法,将飞行程序按照相关性划分为飞控事件,将事件约束与时间或圈次解耦,形成适用全相位交会对接的规划配置体系,通过一套配置实现各正常、应急分支程序的规划生成,相比... 针对载人航天领域交会对接过程,设计了一种基于约束规则的程序规划方法,将飞行程序按照相关性划分为飞控事件,将事件约束与时间或圈次解耦,形成适用全相位交会对接的规划配置体系,通过一套配置实现各正常、应急分支程序的规划生成,相比传统基于时序的程序设计方法,提高配置的适应性,提高程序设计效率,为后续交会对接程序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相位 交会对接 约束规则 规划设计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新一代飞船回收着陆系统设计综述
10
作者 余抗 尹钊 +3 位作者 马俊峰 罗太超 盛一诺 郝平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0,共9页
为开展大规模的商业航天活动并瞄准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美国加紧研制了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猎户座飞船、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飞船和星际探索公司的载人龙飞船为代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该类飞船均采用由多个降落伞组成的群伞系统... 为开展大规模的商业航天活动并瞄准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美国加紧研制了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猎户座飞船、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飞船和星际探索公司的载人龙飞船为代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该类飞船均采用由多个降落伞组成的群伞系统进行着陆前减速、配置着陆缓冲气囊或倾斜飞船返回舱姿态实现低冲击着陆和无损回收,以达到飞船返回舱可重复使用并提升航天员着陆舒适度的目的。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调研了国外新一代飞船回收着陆功能的方案设计、技术指标体系、产品参数和技术验证情况,从系统层面对其设计思想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功能的研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开展相关研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飞船 回收着陆设计 群伞系统 低冲击着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数据源的航天器数字化协同设计模式研究
11
作者 彭真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23期161-163,共3页
航天器的研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细化、众多参研单位的参与、高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以及高度耦合的设计环节。其中,大量的协同讨论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协同工作模式往往缺乏持久性,难以满足各学科的高... 航天器的研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细化、众多参研单位的参与、高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以及高度耦合的设计环节。其中,大量的协同讨论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协同工作模式往往缺乏持久性,难以满足各学科的高效协同需求。因此,必须引入新的手段以提升协同设计的质量与效率。采用基于统一数据源的设计、制造、装配与测试模式,文章实现了多专业、多岗位之间的联合设计与实施,在航天器的全寿命周期内开展了仿真分析及数据管理,旨在优化整星设计参数,最终提升型号研制的效率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协同设计 统一数据源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达域分析的空间非合作围捕构型设计
12
作者 李瑞峰 孙冲 +2 位作者 王政 方群 张翔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4,共12页
多个低成本航天器协同围捕空间高价值非合作目标是轨道博弈的典型场景。在考虑目标自主机动情况下,如何快速设计围捕构型以可靠高效地实现在轨围捕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达域分析的航天器集群围捕构型设计方法。首先... 多个低成本航天器协同围捕空间高价值非合作目标是轨道博弈的典型场景。在考虑目标自主机动情况下,如何快速设计围捕构型以可靠高效地实现在轨围捕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达域分析的航天器集群围捕构型设计方法。首先,建立围捕任务动力学模型,描述了集群围捕任务的条件,提出了基于连续推力机动可达域分析方法的多航天器协同围捕非合作目标的准则。进一步,采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航天器机动可达域,开展了可达域特性分析,提出了集群航天器协同可达域的半解析解。最后,提出一种4个航天器协同围捕构型设计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围捕构型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单航天器连续推力可达域求解方法对比,证明了可达域求解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域 航天器集群 围捕构型 最优控制理论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太阳帆轨道深度强化学习设计与制导方法
13
作者 袁浩 王杰 何管维 《航天控制》 CSCD 2024年第6期44-52,共9页
针对太阳帆航天器在轨飞行面临复杂不确定条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轨道设计与制导一体化算法。该算法在太阳帆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将太阳光压力模型不确定性、导航误差、控制执行误差和随机触发的安全事件等作为不确... 针对太阳帆航天器在轨飞行面临复杂不确定条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轨道设计与制导一体化算法。该算法在太阳帆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将太阳光压力模型不确定性、导航误差、控制执行误差和随机触发的安全事件等作为不确定条件纳入到太阳帆航天器在轨飞行的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建模中,设计反映太阳帆能量供应优化的最小太阳相角奖励函数,采用近端策略优化算法进行训练,实现复杂不确定条件下太阳帆航天器轨道优化设计与鲁棒制导。将其应用到太阳帆航天器探测近地小行星2019 GF1的日心转移任务中,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能降低不确定条件下标称轨道跟踪飞行的终端到达精度,并减小日心转移轨道的太阳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帆航天器 轨道设计 鲁棒制导 不确定性 深度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韧仿生螺旋复合材料超结构设计与分析
14
作者 王昕 李振 +3 位作者 季海波 杨宏俊 李秉洋 王鹏飞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6-1116,共11页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轨道空间环境不断恶化,提升航天器结构强度和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设计了具有中面对称特性的高强韧仿生螺旋复合材料超结构,开发了相应的热压制备工艺.通过准静态压痕性能测试,以荷载⁃位移曲线、峰...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轨道空间环境不断恶化,提升航天器结构强度和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设计了具有中面对称特性的高强韧仿生螺旋复合材料超结构,开发了相应的热压制备工艺.通过准静态压痕性能测试,以荷载⁃位移曲线、峰值力、失效位移、刚度与能量吸收为关键力学指标,分别在37层与73层下对正交、准各向同性以及5°,10°,20°螺旋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CFRP)超结构进行了性能表征,并分析了破坏模式与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铺层方法,采用对称螺旋铺层方式能够有效减小层间应力,显著提升超结构的准静态压痕性能;尤其是当螺旋角设定为10°时,超结构在峰值载荷和能量吸收方面得到了卓越的性能提升.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航天领域内高性能复合材料超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仿生螺旋铺层设计 准静态压痕性能 航天器 超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通用设计与应用
15
作者 刘彦伟 赵振昊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暴露资源,载人航天器往往设计支持少量或大规模暴露试验的开展,暴露试验项目包括专用舱外载荷和可更换舱外载荷。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是在航天员或机械臂照料下通过舱外载荷接口设备实现在轨安装和更换。针对不同...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暴露资源,载人航天器往往设计支持少量或大规模暴露试验的开展,暴露试验项目包括专用舱外载荷和可更换舱外载荷。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是在航天员或机械臂照料下通过舱外载荷接口设备实现在轨安装和更换。针对不同可更换舱外载荷的接口需求不尽相同、不同载人航天器之间或同一载人航天器不同舱段之间的舱外载荷接口设备不同、载人航天器暴露试验平台在地面阶段无法与全部可更换舱外载荷进行接口匹配等技术难点,文章提出一种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模块化、标准化的通用设计方法。舱外载荷接口按照安装接口、供电接口、信息接口、热接口等功能分类进行模块化设计,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各功能模块对外接口采用标准化设计,同一类型接口的形式及定义均相同。经过在轨飞行应用,表明载人航天器可更换舱外载荷接口通用设计方法可行、正确,为载人航天器滚动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 舱外载荷接口 通用设计 在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技术在发射场航天器厂房正向设计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杰 于克俭 +1 位作者 茹凤静 牛西贺 《航天技术与工程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本文探讨了BIM技术在多元限定下发射场航天器厂房正向设计中的应用及效益。通过详尽剖析BIM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从概念构思、方案优化、施工图精细化设计、工程量统计,到基于模型格式转化统一、链接成BIM模型的协同设计。揭示了BIM技... 本文探讨了BIM技术在多元限定下发射场航天器厂房正向设计中的应用及效益。通过详尽剖析BIM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从概念构思、方案优化、施工图精细化设计、工程量统计,到基于模型格式转化统一、链接成BIM模型的协同设计。揭示了BIM技术在提升航天器厂房设计效率、保障设计精度以及增强多专业协同设计能力方面的作用,彰显了BIM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价值,提出了BIM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推广建议,希望为航天工程数字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 发射场 航天器厂房 正向设计 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算法的热试验加热器布局设计与优化
17
作者 龚喆 侯雅琴 +4 位作者 李西园 吴东亮 邵华 高庆华 李琼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21-429,共9页
针对目前航天器热试验中热流模拟需求复杂、加热回路设计效率低以及不易量化等问题,文章以某型号中的一组热控模拟件为典型对象,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不同特征长度组件和薄膜电加热器组合所对应的温度不均匀度模型;提出基于温度不均匀度... 针对目前航天器热试验中热流模拟需求复杂、加热回路设计效率低以及不易量化等问题,文章以某型号中的一组热控模拟件为典型对象,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不同特征长度组件和薄膜电加热器组合所对应的温度不均匀度模型;提出基于温度不均匀度距离的聚类方法,并开展基于MATLAB的聚类仿真。与欧几里得距离聚类的对比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温度不均匀度距离算法可将温度不均匀度降低30%左右。此外,对比了聚类簇数、加热表面细分数及待加热表面数量等参数对聚类结果和温度不均匀度的影响,可为未来热试验中的加热回路布局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热试验 聚类算法 薄膜电加热器 热设计 温度不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的微纳聚合体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与验证
18
作者 张龙龙 杨志 +2 位作者 张严 赵晓静 张勤荣 《空间电子技术》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微纳聚合体航天器是一种以机械或电磁锁紧机构实现各模块化基本单元航天器连接的新型航天器架构,可以灵活实现在轨组装与自重构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但是,基于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气互联方式无法适应模块化航天器间灵活交汇对接与快速分离... 微纳聚合体航天器是一种以机械或电磁锁紧机构实现各模块化基本单元航天器连接的新型航天器架构,可以灵活实现在轨组装与自重构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但是,基于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气互联方式无法适应模块化航天器间灵活交汇对接与快速分离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建立了基于感应耦合式双向无线能量传输的微纳聚合体航天器电源系统架构,根据地面演示验证需求分别设计了能源核航天器和载荷任务航天器电源系统参数,然后根据各模块化航天器间非接触供电需求,设计了双向无线能量传输单元参数,最后通过地面演示试验验证了基于双向无线能量传输的微纳聚合体航天器电源系统架构可行性,单级无线能量传输功率在20W~30W时传输效率稳定在75.8%以上,通过效率优化提升至95%以上,将可实现四个基本单元航天器的多级功率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聚合体航天器 电源系统 近场无线能量传输 设计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19
作者 都延丽 刘燕斌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本文基于“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课程的教学特点,开展了项目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以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系统的设计为项目背景,组建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特征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 本文基于“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课程的教学特点,开展了项目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以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系统的设计为项目背景,组建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特征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教育以及考核评价五方面的教学设计当中。通过多个子项目以及综合项目的教学与实践,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增强学生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能力和项目设计与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再入返回控制 项目式教学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技术现状与趋势
20
作者 张锦绣 陶文舰 +3 位作者 连晓斌 王继河 孟云鹤 刘源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与控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对涉及的无拖曳与姿态控制、高精度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等原理和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现已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航天器在轨飞行的演示验证整体情况进行详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无拖曳航天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航天器 空间引力波探测 轨道设计与控制 无拖曳与姿态控制 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 飞行演示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