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表皮生长因子-PE40重组毒素的构建 被引量:6
1
作者 任晓燕 孟锐奇 +5 位作者 董震 朱平 张欣欣 姚湘燕 郭学军 杨占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2-183,共2页
用PCR方法扩增人表皮生长因子(EGF)片段,并将其与绿脓杆菌外毒素(PE40)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ET-17b中,经酶切分析和PCR检测证明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质粒pEGF40,旨在表达一种对癌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的融合蛋白。
关键词 重组毒素 表皮生长因子 重组 pe40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蛋白PE40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郑黎燕 奚永志 +3 位作者 孔繁华 金荔 陈兴国 屠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杀伤作为导向治疗白血病与肿瘤的第二代新策略,是现代分子导向药物研究的最新领域之一。它是利用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导向传递重组细胞因子-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以达到特异性杀伤高表达相应细胞因... 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靶向杀伤作为导向治疗白血病与肿瘤的第二代新策略,是现代分子导向药物研究的最新领域之一。它是利用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导向传递重组细胞因子-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以达到特异性杀伤高表达相应细胞因子受体的白血病及肿瘤细胞〔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基因治疗 毒素蛋白pe40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注射剂对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广谋 朱平 +3 位作者 李俊植 张国利 李树民 何畅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1-222,共2页
目的 观紊LHRH-PE40注射剂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MTT检恻 LHRH-PE40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找出敏感肿瘤细胞系。结果LHRH-PE40对体外培养的多 种人肿庙细胞具有细... 目的 观紊LHRH-PE40注射剂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MTT检恻 LHRH-PE40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找出敏感肿瘤细胞系。结果LHRH-PE40对体外培养的多 种人肿庙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细胞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依次为:smmuu7721(人肝癌)<HEPG2(人肝癌)<HCT-8(人结肠癌)<MCF-7(人乳腺癌)<A549(人肺腺癌)<MGC-803(人胃癌)。结论 为动物体内的药效学研究和临 床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MTT法 癌细胞系 抗癌导向药物 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与宫颈癌组织结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向梅 向钧 +3 位作者 马燕 马晓艳 朱平 王占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观察LHRH-PE40对各种病理型宫颈癌组织的结合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HRH-PE40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的结合能力。结果宫颈结缔组织、鳞状上皮的荧光结合率为0%。宫颈癌组织荧光结合率为74%,... 目的观察LHRH-PE40对各种病理型宫颈癌组织的结合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HRH-PE40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的结合能力。结果宫颈结缔组织、鳞状上皮的荧光结合率为0%。宫颈癌组织荧光结合率为74%,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病例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占67%,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占1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强阳性表达病例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仅占37%,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占86%,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5例强阳性表达病例均为高分化腺癌。结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与LHRH-PE40结合能力最弱,子宫颈腺癌与LHRH-PE40结合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绿脓杆菌外毒素 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pe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对LOVO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广谋 张国利 +2 位作者 岳玉环 何畅 朱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研究LHRH-PE40对LOVO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用XTT检测LHRH-PE40对LOVO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将LOVO细胞移植于裸鼠,测定静脉注射LHRH-PE40对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LHRH-PE40对LOVO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 目的研究LHRH-PE40对LOVO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用XTT检测LHRH-PE40对LOVO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将LOVO细胞移植于裸鼠,测定静脉注射LHRH-PE40对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LHRH-PE40对LOVO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103μg/ml,在裸鼠肿瘤模型中,LHRH-PE40剂量为150μg/kg时抑瘤率为68·49%,这种细胞毒性作用可以被LHRH(或LHRH类似物)特异性抑制。结论在体内外LHRH-PE40对LOVO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是LHRH-PE40通过与癌细胞膜上的LHRH受体特异结合发挥细胞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XTT 细胞毒性 LOVO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与癌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特性的检测 被引量:4
6
作者 向梅 向钧 +2 位作者 崔满华 殷艳玲 朱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检测LHRH-PE40融合蛋白是否保留了LHRH与癌细胞表面其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性质。方法在Hela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LHRH和LHRHPE40,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值。另取宫颈癌组织切片,分别加LHRH-PE40和LHRH后,再加兔抗PE40血清和羊抗兔Ig... 目的检测LHRH-PE40融合蛋白是否保留了LHRH与癌细胞表面其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性质。方法在Hela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LHRH和LHRHPE40,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值。另取宫颈癌组织切片,分别加LHRH-PE40和LHRH后,再加兔抗PE40血清和羊抗兔IgG异硫氰酸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强度。结果随着LHRH与LHRHPE40的摩尔数之比由100/1、250/1增加到500/1,细胞毒性的效果逐渐减弱。当LHRH/LHRH-PE40达到500/1时,肿瘤细胞表面的LHRH受体饱和;LHRH/LHRHPE40达750/1时,其A值与500/1时的A值接近。宫颈癌组织加入LHRH竞争后,荧光强度较仅加LHRHPE40组明显减弱。结论重组毒素LHRH-PE40仍保留了与癌细胞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受体 结合特性 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蛋白LHRH-PE40与癌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刚 龚守良 朱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毒素 LHRH- PE40与癌细胞表面 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0与 Hela细胞的亲和力 :Kd=( 0 .36± 0 .1 2 ) nmol,容量 Bmax=( 0 .2 3± 0 .1 5 )... 目的 :探讨重组毒素 LHRH- PE40与癌细胞表面 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0与 Hela细胞的亲和力 :Kd=( 0 .36± 0 .1 2 ) nmol,容量 Bmax=( 0 .2 3± 0 .1 5 )μmol· g-1;与 Hep2细胞亲和力 :Kd=( 0 .33±0 .1 1 ) nmol,容量 Bmax=( 0 .46± 0 .1 2 ) μmol· g-1。结论 :重组毒素 LHR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受体 细胞表面 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 受体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PE40、CsA、雷公藤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京 周国筠 +2 位作者 付瑞 王小宁 高基民 《眼科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采用IL2PE40、CsA、雷公藤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实验性治疗。方法以Wistar大鼠异种角膜异位移植为模型,比较IL2PE40、CsA、雷公藤的免疫抑制疗效,同时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集... 目的采用IL2PE40、CsA、雷公藤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实验性治疗。方法以Wistar大鼠异种角膜异位移植为模型,比较IL2PE40、CsA、雷公藤的免疫抑制疗效,同时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数。结果IL2PE40、CsA、雷公藤均可推迟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IL2PE40能明显减弱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能力,T细胞集落数术前为201±18.9,术后第5天为213±19.4,而CsA、雷公藤无该方面作用。结论IL2PE40较CsA、雷公藤特异性高,且提示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pe40 CSA 雷公藤 角膜移植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_(23-57)-PE40可溶表达、纯化及其细胞活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彭其胜 张国立 +3 位作者 吴广谋 岳玉环 孟锐奇 朱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09,共6页
以IL-10的功能短肽(35肽,即IL10第23至57氨基酸残基)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置入pet20b(+)和pet28a(+)构建重组毒素IL102357PE40的两种表达质粒,其中置于pet20b(+)的重组毒素在BL21(DE3)pL... 以IL-10的功能短肽(35肽,即IL10第23至57氨基酸残基)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置入pet20b(+)和pet28a(+)构建重组毒素IL102357PE40的两种表达质粒,其中置于pet20b(+)的重组毒素在BL21(DE3)pLysS中以周质分泌可溶形式表达,置于pet28a(+)的重组毒素在Rosettablue(DE3)中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依次通过硫酸铵盐析、疏水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铜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周质分泌成份,得90%重组毒素纯品;细胞活性实验表明,该重组毒素只对单核巨噬细胞有杀伤作用;细胞ELISA显示,该重组毒素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IC50为13.9pmolL)符合绿脓杆菌外毒素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23-57-pe40 可溶性表达 纯化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洋 宋燕 +3 位作者 张颖超 吴广谋 张国利 朱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免疫毒素LHRH-PE40与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观察其对细胞增殖产生的抑制作用及检测细胞凋亡。方法:用^125Ⅰ标记法检测LHRH-PE40与Lovo结合的特异性;MTT比色法检测LHRH-PE40对胃癌细胞的杀伤...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免疫毒素LHRH-PE40与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表面LHRH受体结合的特性,观察其对细胞增殖产生的抑制作用及检测细胞凋亡。方法:用^125Ⅰ标记法检测LHRH-PE40与Lovo结合的特异性;MTT比色法检测LHRH-PE40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表面可见配基一受体特异性结合,LHRH-PE40对Lovo细胞的半数致死量为0.24mg·L^-1,0.1~10.0mg·L^-1 LHRH-PE40作用于Lovo细胞,其凋亡明显(P〈0.01)。结论: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表面存在LHRH受体,LHRH-PE40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结肠肿瘤 细胞凋亡 受体 LHR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_(18-57)-PE40高效表达、纯化及细胞活性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其胜 李月红 朱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3,共7页
以IL-10的功能短肽(40肽,即IL-10第18号至57号氨基酸)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构建了IL-101857PE40的胞质和胞周质表达质粒,其中,IL101857PE40在Rosettablue(DE3)中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 以IL-10的功能短肽(40肽,即IL-10第18号至57号氨基酸)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构建了IL-101857PE40的胞质和胞周质表达质粒,其中,IL101857PE40在Rosettablue(DE3)中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在BL21(DE3)pLysS中以胞周质分泌形式表达;表达宿主菌Rosettablue(DE3)超声波破碎后,依次通过硫酸铵盐析、疏水层析、铜离子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得96%重组毒素纯品;细胞活性实验、细胞ELISA和荧光标记实验表明,构建的IL101857PE40符合免疫毒素的作用机理。因此,该实验为PE免疫毒素的规模制备和纯化做了一定的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18-57-pe40 纯化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_(23-57)-PE40分泌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其胜 李月红 +2 位作者 雷连成 华芳 朱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4-80,共7页
将IL-1023-57-PE40基因与pelB信号肽融合置于pET-20b构建分泌表达质粒pET-20b-IL-1023-57-PE40,然后将pET-20b-IL-1023-57-PE40分别转化至BL21(DE3),BL21(DE3)pLysS,Rosetta(DE3),E·coliK12TB1,ER2566中。无论是在37℃或是在26℃,... 将IL-1023-57-PE40基因与pelB信号肽融合置于pET-20b构建分泌表达质粒pET-20b-IL-1023-57-PE40,然后将pET-20b-IL-1023-57-PE40分别转化至BL21(DE3),BL21(DE3)pLysS,Rosetta(DE3),E·coliK12TB1,ER2566中。无论是在37℃或是在26℃,亦或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的情况下,IPTG诱导后,IL-1023-57-PE40蛋白只在BL21(DE3)pLysS菌中以可溶分泌形式表达,其中以37℃时培养基中不添加葡萄糖表达量为最高,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5%,说明蛋白的分泌表达与菌种的选择有关。表达产物经免疫印记检测可被抗PE40的特异抗体识别。通过质粒稳定性实验证明,pET-20b-IL-1023-57-PE40在BL21(DE3)中不稳定,导致蛋白的不表达,在Rosetta(DE3)BL21,E·coliK12TB1,ER2566中稳定但不表达,因此,以Rosetta(DE3)BL21为例,通过SDS-PAGE、DNAStar和ANThewin蛋白分析软件对本室构建的几种PE重组毒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PE重组毒素融合信号肽序列后,就能分泌表达,PE重组毒素分泌表达还可能与导向部分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23-57-pe40重组毒素 分泌表达 质粒稳定性 导向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对荷瘤BALB/c小鼠抗肿瘤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树民 李俊植 +2 位作者 吴广谋 张国利 朱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 观察LHRH-PE40对小鼠腹水瘤及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为确定药理、毒理学实验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给BALB/c小鼠腹腔内和背部皮下接种骨髓瘤SP2/0细胞,接种后第4d和第9d,分别腹腔注射LHRH-PE40,并设空白对照组,停药后第5d处死,观察... 目的 观察LHRH-PE40对小鼠腹水瘤及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为确定药理、毒理学实验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给BALB/c小鼠腹腔内和背部皮下接种骨髓瘤SP2/0细胞,接种后第4d和第9d,分别腹腔注射LHRH-PE40,并设空白对照组,停药后第5d处死,观察两组小鼠腹水和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称量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 腹水瘤实验组所有小鼠腹部未见腹水,腹腔未见肿瘤。实体瘤实验组抑瘤率为54%。结论LHRH-PE40可以有效地抑制荷瘤小鼠实体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荷瘤BALB/c小鼠 抗肿瘤效果 实验研究 免疫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RH-PE40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刚 龚守良 朱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绿脓杆菌外毒素 4 0 (LHRH PE4 0 )与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特性的差异。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 0与肝癌细胞HEPG细胞的亲和力Kd为 (0 ... 目的 探讨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绿脓杆菌外毒素 4 0 (LHRH PE4 0 )与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特性的差异。方法 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的方法测定亲和力和受体容量。结果 LHRH PE4 0与肝癌细胞HEPG细胞的亲和力Kd为 (0 .4 3± 0 .12 )nmol·L-1,受体容量Bmax为 (0 .37± 0 .15 )nmol·mg-1,与正常肝脏组织未见结合。结论 重组毒素LHRH PE4 0和肝癌细胞HEPG的表面受体有较强的结合 ,而和正常肝脏组织无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RH-pe40 正常肝组织 肝癌 细胞表面LHRH受体 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D_(24)- Linker-PE40重组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黎燕 奚永志 +4 位作者 孔繁华 陈兴国 金荔 屠敏 刘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毒素IL6D24LinkerPE40融合蛋白及其接头设计的合理性。方法: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系统GOLDKEY软件,对IL6D24LinkerPE40重组毒素融合蛋白的柔性、抗原性... 目的:探讨重组毒素IL6D24LinkerPE40融合蛋白及其接头设计的合理性。方法: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系统GOLDKEY软件,对IL6D24LinkerPE40重组毒素融合蛋白的柔性、抗原性、亲水性、表位等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计算机模拟预测,并做Westernblot分析进行验证。结果:IL6D24LinkerPE40分别保留了IL6D24和PE40的表位特征,没有新的抗原表位出现,而且柔性接头处具有极低的抗原性。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能分别与IL6和PEA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结合,这说明融合蛋白保留了IL6和PE40的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KER pe40 重组毒素 分子结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型艾美耳球虫单链抗体-PE40重组免疫毒素的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小龙 秦建华 +4 位作者 赵月兰 左玉柱 康桂英 包永占 刘红彬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9-782,共4页
用HindⅢ对已构建的质粒pT-PE40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2-ScFv进行单酶切,回收纯化1 101 bp的PE40基因片段并将其亚克隆至pET22-ScFv载体中,构建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质粒pET22-ScFv-PE40。将该质粒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J M109中增殖,提取质粒后... 用HindⅢ对已构建的质粒pT-PE40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2-ScFv进行单酶切,回收纯化1 101 bp的PE40基因片段并将其亚克隆至pET22-ScFv载体中,构建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质粒pET22-ScFv-PE40。将该质粒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J M109中增殖,提取质粒后用SalⅠ和NotⅠ进行双酶切鉴定,得到了1 114 bp和6 181 bp目的基因片段。测序鉴定PE40的插入方向,选取以PE40基因5′端与ScFv基因3′端连接的重组质粒,构建了抗堆型艾美耳球虫重组免疫毒素质粒pET22-ScFv-PE40。抗堆型艾美耳球虫重组质粒pET22-ScFv-PE40经1 mmol/L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约68 000的目的蛋白。使用抗PE多克隆抗体对目的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表达产物与抗PE多克隆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证明融合基因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型艾美耳球虫 单链抗体 pe40 重组免疫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PE40新型重组融合外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惠丽 奚永志 +4 位作者 孔繁华 陈汝光 袁志宏 刘楠 关海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27-332,共6页
为探讨构建的重组外毒素融合蛋白B7 1 Linker PE4 0和B7 2 Linker PE4 0及其接头设计的合理性 ,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系统GOLDKEY ,对上述重组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柔性、抗原性、亲水性、表位和二级结构等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 为探讨构建的重组外毒素融合蛋白B7 1 Linker PE4 0和B7 2 Linker PE4 0及其接头设计的合理性 ,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系统GOLDKEY ,对上述重组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柔性、抗原性、亲水性、表位和二级结构等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预测。结果发现它们分别保留了B7 1,B7 2和PE4 0的表位特征 ,没有出现新的表位 ,其柔性接头处的抗原性也极低。与B7 1,B7 2和PE4 0的一、二级结构比较发现 ,这两种融合蛋白各有数个氨基酸残基改变 ,有的氨基酸改变可轻微影响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原核表达的两个融合蛋白经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 ,它们能分别与B7 1,B7 2和PE4 0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表明它们较好地保留了B7和PE4 0的抗原性和空间结构 ,与预测的结果一致。提示预测结果会有助于我们研究该系列融合蛋白的体内、外生物学效应 ,以及设计构建新的其他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pe40重组融合外毒素蛋白 分子结构预测 计算机模拟 分子生物学 移植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α-PE40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兵 徐永华 +2 位作者 许青 高勇 王杰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7-318,F004,共3页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人乳腺癌SK BR 3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 ,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 H 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SK BR 3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用过量EGF竞争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 :SK BR 3细胞免疫组化显示...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人乳腺癌SK BR 3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表达 ,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 H 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SK BR 3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用过量EGF竞争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 :SK BR 3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出大量棕黄色的EGFR阳性染色。TP40浓度为 1~ 10 0 μg/L时 ,对SK BR 3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过量EGF能完全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提示 :人乳腺癌SK BR 3细胞能高水平地表达EGFR ,重组TP40对SK BR 3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用部位为细胞的EG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α-pe40 乳腺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生长抑制剂 LSAB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EX-e23(scFv) PE40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慧 韩苇 +1 位作者 颜真 张英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抗原癌基因 c- erb B- 2表达产物 p185的单链抗体 e2 3(sc Fv) /假单孢菌属外毒素活性片段 PE40免疫毒素的融合蛋白 ,为乳腺癌、胃癌等多种 c- erb B-2呈过量表达的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 去除克隆...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抗原癌基因 c- erb B- 2表达产物 p185的单链抗体 e2 3(sc Fv) /假单孢菌属外毒素活性片段 PE40免疫毒素的融合蛋白 ,为乳腺癌、胃癌等多种 c- erb B-2呈过量表达的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 去除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 p L NCX中的 e2 3 (sc Fv) PE40基因 5′端编码信号肽的核苷酸序列 ,并将改建后的融合基因克隆到原核融合表达载体 p GEX- 4T中表达 .结果 序列测定表明 .改建后的抗 p185 e2 3(sc Fv) /PE40序列正确 .融合基因经IPTG诱导表达 4h后 ,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在Mr90 0 0 0处出现一条新生蛋白带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5 % .结论 成功改建并在原核中表达了抗 p185 e2 3(sc Fv) /PE40融合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免疫毒素 基因表达 pEGX-e23 pe40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脑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PE40的基因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良生 王爱东 黄强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6-469,共4页
目的 构建抗人脑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 PE4 0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从质粒pVC85中克隆出PE4 0基因 ,与抗胶质瘤单链抗体SZ39 ScFv基因进行拼接 ,构建出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 PE4 0基因 ,并将其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 0b(... 目的 构建抗人脑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 PE4 0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从质粒pVC85中克隆出PE4 0基因 ,与抗胶质瘤单链抗体SZ39 ScFv基因进行拼接 ,构建出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 PE4 0基因 ,并将其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 0b(+) ,在大肠杆菌Bl2 1(DE3)pLysS中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 SDS 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分子量为 6 8kD左右 ,与SZ39(ScFv) PE4 0的分子量理论推算值相符 ;Westernblot显示在 6 8kD处出现特异性显色印迹 ;凝胶灰度扫描显示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2 0 %。结论 重组免疫毒素SZ39(ScFv) PE4 0可经原核表达载体 ,pET2 0b(+)在大肠杆菌BL2 1(DE3)pLysS中以包涵体形式得到较高效率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Z39(ScFv)-pe40 基因构建 胶质瘤 免疫毒素 基因重组 绿脓杆菌外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