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Fengqiao Exper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1
作者 Yuting ZHOU Peng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2年第6期55-59,67,共6页
The"Fengqiao Experience"has risen from the"local experience"in the early days to the"national experience"now.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it is full of exuberant and stro... The"Fengqiao Experience"has risen from the"local experience"in the early days to the"national experience"now.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it is full of exuberant and strong vitality.Fengqiao Experience is the experience of grass-roots mass governance based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ther factors,so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Fengqiao Experience"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enc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ummariz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arrying forward the"Fengqiao Exper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aking the mass line and implementing autonomy,rule by virtue and rule by law are the ways to carry forward the"Fengqiao Experience"in the new era,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qiao Experience people's livelihood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
2
作者 孙海芳 刘学堂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 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上罕见,是六倍体小麦在中国史前存在的明确考古证据。新疆是中国小麦起源与东传的关键区域,西方来源的小麦与东方来源的粟、黍在楼兰地区交汇,推动了古代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展现了早期东西方两大农业文化系统的交流交融,以及新疆先民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兰地区 农业考古遗存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特质的学理阐释
3
作者 孔德生 董冰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F0003,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从实践模式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对以发展主义和生态主义对立为表征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批判反思,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按照文明观念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从价值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环境民生的高度,而且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提出要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中走向历史纵深,为人类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 环境民生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s of Artisanal Gold Mining on the Livelihood Foundation of Baomahun Community in Southern Sierra Leone
4
作者 Ishmail Sheriff Alhaji Brima Gogra Bashiru M. Koroma 《Natural Resources》 2018年第2期42-54,共13页
Artisanal gold min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Sierra Leone. M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communities endowed with minerals. Many people who are often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ur market are engag... Artisanal gold min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Sierra Leone. M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communities endowed with minerals. Many people who are often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ur market are engaged in this sector. The poor implementation of min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fueling the rate of involvement in the sector. In-depth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artisanal mining activities on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of non-miming population in Sierra Leone are rare. The overarching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bring to light the effect of artisanal gold min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ivelihood of local resident with a case study of Baomahun, Delenga Section of Valunia Chiefdom, Bo District, Southern Sierra Leone. The study population comprised of people residing at the study area as at 2015. The primary sampling units included elements from the Baomahun vicinity such as miners, mines monitors, conservation agents and local residents of the village. The sample fram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was the random selection of artisanal miners at each site where mining was being undertaken, mines monitoring officers, conservation agents and local residents. Sample size was 76 people. This was done to indicate proper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also 76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miners, mines monitors, conservation agents and local residents. Both primary data and secondary data were used in the study.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analyses was accomplished by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varied degrees of visible impacts of artisanal mining on the environments. They include soil depression;creation of water pools in abandoned unfilled mines and diversion, and turbidity of local streams. Artisanal mining as an economic activity has imparted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on the livelihood of resident. Significant gaps and disparities ex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Mines and Minerals Act of 2009 on the artisanal mining s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sanal MINING livelihood FOUNDATION Baomahun QUESTIONNAIRE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Rupa Lake for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and Local Climate Change
5
作者 Sajani Shrestha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Rupa Lake is small advancing eutrophic lake covering about 115 ha of the Lekhnath Municipality in Kaski district of western Nepal.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lake has been improved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Conservat... Rupa Lake is small advancing eutrophic lake covering about 115 ha of the Lekhnath Municipality in Kaski district of western Nepal.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lake has been improved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Conservation practices were initiated by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Rupa Lake Restoration and Fishery Cooperative (RLRFC). As a result, an abundance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NTFP)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t present, 49 NTFP are available in the lake basin. Some households (HH) i.e 10% has additional income from NTFP. It is an indirect source of food security for local people. They sell NTFP products to generate income. A few households have already started farming of NTFPs. Availability of fodder and fuel wood from community forest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livelihoods of people where as wild edible fruits and vegetables have become supplementary for food security. There is yearly food security for 57% of HH with 22% having surplus food. 5% of HH has food security for less than three months where as 19% HHs have food security for more than six months. However, livelihood and nutritional security have improved by fish farming in lake. This lake is most important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also helps eco-tourism. The study found that 92% observed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form of a rise in temperature (〉 70% HHs); unpredictable rainfall (〉 75% HHs); shifting rainfall (〉 60% HHs); phonological changes (〉 50%). It showed that the lake supports the restoration of natural water capacity, maintain local climate and sound environment by bett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an environment friendly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forest livelihood ADOPTION ECOSYSTEM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舱室VDT作业光环境对视觉疲劳与恢复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于明玖 袁权静梓 +2 位作者 赵迪 白鑫 张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4-4760,共7页
研究密闭舱室中不同色温对视觉疲劳恢复的影响,以提高作业人员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在搭建的密闭舱室内设置2500 K、4000 K、6000 K三种色温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光环境,采用卡罗林斯卡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 研究密闭舱室中不同色温对视觉疲劳恢复的影响,以提高作业人员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在搭建的密闭舱室内设置2500 K、4000 K、6000 K三种色温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光环境,采用卡罗林斯卡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结合的方式,对25名被试人员在不同灯光环境下的疲劳程度和恢复程度进行主客观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6000 K LED灯光环境中休息后,KSS得分变化最大,表明高色温环境下主观疲劳恢复效果最佳;在2500 K LED灯光环境中休息后,KSS得分变化最小。在2500 K LED灯光环境下,CFF变化最大,表明低色温环境下客观疲劳恢复速度最快;而在4000 K LED灯光环境中,CFF变化最小,客观疲劳恢复速度最慢。根据不同的任务环境和作业需求,可以灵活选择适宜的LED灯光色温。在低色温灯光环境下休息,有助于缓解和消除视觉疲劳;在高色温灯光环境下工作,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警觉度和精神状态。未来的光环境设计应考虑这些发现,以优化密闭舱室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密闭舱室 光环境 色温 视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民生理论与新时期发展任务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金南 张晓婧 +5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李宏伟 胡熠 张杰 秦昌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0-4708,共9页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本文开展理论溯源分析,厘清了其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概念、发展路线和研究方向,总结了生态环境民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承关系、与环境正义的演化关系和与人类福祉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验证关系.文章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初步解析了生态环境民生理论内涵,给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联系与时代特征等理论要点,根据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民生建设的需求建立了以数量、质量、效率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民生发展途径,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设定生态产品价值供给区、生态福祉效益释放等主要任务,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民生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并对新时期生态环境民生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生 民生福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6
8
作者 肖鹏 陶畅 王亚琪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预算绩效管理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以政府治理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维度探讨... 预算绩效管理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以政府治理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维度探讨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逻辑,论证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所取得的预期成效,提出了“双动力”“内外力”和“三方面”三条路径来提高政府经济、政治和社会民生治理能力,为我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指引,助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绩效管理 政府治理能力 营商环境 腐败治理 民生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灾环境下近代皖江地区民生研究(1840-1911)
9
作者 乔松涛 金城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近代皖江地区频繁水灾导致农业歉收、绝收,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清廷与皖江地区州县官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调拨钱粮赈济灾民,抢修溃决圩堤,消退积水,补种粮食作... 近代皖江地区频繁水灾导致农业歉收、绝收,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清廷与皖江地区州县官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调拨钱粮赈济灾民,抢修溃决圩堤,消退积水,补种粮食作物;对灾区施行缓征与蠲免,减轻皖江灾区经济负担;以修圩堤为重点展开工赈,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圩区农业生产。但是,清廷因面临各种日益加重的危机,在应对皖江地区水灾上已是疲于应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水灾环境 皖江地区 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对西藏农户生计的影响——以林芝市为例
10
作者 李红岩 段凡 +1 位作者 绪鑫钰 姚学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4期454-461,共8页
农户当前所拥有的资本和农户当前所处的环境直接反映了农户当前的生计水平也决定着农户的经济水平。因此,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对农户生计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西藏林芝市各县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 农户当前所拥有的资本和农户当前所处的环境直接反映了农户当前的生计水平也决定着农户的经济水平。因此,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对农户生计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西藏林芝市各县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完成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对西藏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得到研究结论:(1)农户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生计资本存量也不同,农户生计水平也参差不齐;(3)农户选择不同的生计策略取决于不同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4)农户生计受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农户更多的参与决策;加大对环境保护力度;鼓励农户增加养殖和种植;增加农户金融资本,促进生计资本的多样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非农产业。以促进生计资本和生计环境的改善,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环境 可持续发展 农户生计水平 林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生计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博 刘倩倩 +1 位作者 王昌海 温亚利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3,共5页
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改善农户生计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户生计的相关文献,从可持续生计概念入手,对生计资本、生计风险、生计策略、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促进... 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改善农户生计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户生计的相关文献,从可持续生计概念入手,对生计资本、生计风险、生计策略、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以及构建扶贫脱贫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计资本 生计风险 生计策略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国安 徐勇 郭腾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9,共6页
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脆弱性分析和可持续生计方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对黄土高原现行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进行审视,认为坝系退耕、赈济退耕、梯田退耕、... 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脆弱性分析和可持续生计方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对黄土高原现行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进行审视,认为坝系退耕、赈济退耕、梯田退耕、集雨工程、生态移民5种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黄土高原水沙运移的时空特征,遏止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同模式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脆弱性,其应用和推广必须因地制宜,必须适应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分异特点,必须考虑地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不能以偏概全,要统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脆弱性 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玲霞 封建民 孙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235-241,共7页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感知 生计资本 陕北生态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环境保护意愿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世雄 陈军 +2 位作者 陈莉 高旺盛 尹宏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04-2110,共7页
调查了不同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态度的影响,从国家安全和农户意愿双重角度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经济收入的关系符合环境经济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这主要是... 调查了不同因素对我国居民环境态度的影响,从国家安全和农户意愿双重角度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经济收入的关系符合环境经济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城市周边地区或环境严重退化的偏远山区,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恶化;通过年龄与环境态度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对环境严重恶化的关切程度及对政府开展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发展经济、强化教育、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 环境态度 受教育程度 居民生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居民用气推行阶梯价格探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川 朱怡 黄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92,111,共3页
为了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体现效率与公平,在城市燃气领域逐步建立能客观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需关系的价格机制,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从川渝地区城市燃气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现状以及区域内居民消费水... 为了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体现效率与公平,在城市燃气领域逐步建立能客观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需关系的价格机制,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从川渝地区城市燃气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现状以及区域内居民消费水平出发,借鉴居民用水、用电实施阶梯价格的经验,分析了在川渝地区实施阶梯气价的可能性;提出了川渝地区推行居民用气阶梯价格需遵循以民生优先、兼顾环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科学编制基本生活需求用气、正常家庭生活用气和奢侈型用气3个档次用气定额和气价标准,强化关键技术支撑等措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差别、天然气供应峰谷成本以及利润分配等因素,积极稳妥推行居民阶梯气价,从而促进国家能源价格改革,合理配置天然气资源,激励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保护环境,对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居民用气 阶梯价格 民生 环境 效率与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三江源牧户草地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9-688,共10页
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牧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更是产生保护行为响应的前提。通过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户进行参与式结构问卷调查研究,将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感知细化为覆盖度下降、植... 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牧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更是产生保护行为响应的前提。通过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户进行参与式结构问卷调查研究,将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感知细化为覆盖度下降、植株矮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鼠害猖獗、黑土滩/荒漠化加剧、群落演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毒草和杂草增多等8个指标,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牧户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综合感知指数,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探讨了影响牧户环境退化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牧户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退化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但仅仅对较明显的退化结果有略高的认知。牧户拥有的生计多样化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故从根本上解决三江源区牧民的严重依赖草地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单一化的生计问题,通过优化和丰富牧民的生计方式来影响和调控当地草地生态环境退化趋势,认识环保知识在宗教信仰、日常环境教育宣传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改善牧产生计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牧户认同和支持的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才有可能激励牧户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最终实现牧户生活幸福一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户 草地生态退化感知 结构方程模型 生计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投资的经济-环境-民生综合绩效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钟茂初 李梦洁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9,共10页
以环保投资的经济-环境-民生综合绩效为着眼点,运用DEA-Tobit两阶段框架在核算比较环保投资综合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环保投资从投入到产出的黑箱中的各种经济、社会及政策因素。研究表明:(1)在2003~2012年十年间,中国环保... 以环保投资的经济-环境-民生综合绩效为着眼点,运用DEA-Tobit两阶段框架在核算比较环保投资综合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环保投资从投入到产出的黑箱中的各种经济、社会及政策因素。研究表明:(1)在2003~2012年十年间,中国环保投资的经济-环境-民生综合绩效普遍偏低,并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最低。(2)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是影响环保投资综合绩效的关键,以GDP为核心的财政分权考评机制和依赖于重工业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综合绩效低下及区域差异。因此,从深层次上打破体制性瓶颈,改变中国式分权的激励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中国综合绩效可以考虑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投资 经济-环境-民生综合绩效 DEA-TOBIT模型 财政分权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困境与草原环境压力下的牧民——来自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调查 被引量:11
18
作者 聂爱文 孙荣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文章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 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文章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方式 草原环境 哈萨克族 生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及其决定因素——来自甘肃省沙漠边缘农户调查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万云 韦惠兰 王光耀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基于沙漠边缘第一手农户调查数据,选取核密度曲线和风险函数模型刻画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在年龄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特征,运用Logit模型从环境风险、生计禀赋、个体特征角度考察农民生态移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生态移民意愿与年龄的分... 基于沙漠边缘第一手农户调查数据,选取核密度曲线和风险函数模型刻画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在年龄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特征,运用Logit模型从环境风险、生计禀赋、个体特征角度考察农民生态移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生态移民意愿与年龄的分布呈倒"U"型,与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形成1.75万元的转折"拐点"。环境风险中沙漠移动距离、极端灾害天气次数、荒漠植被破坏程度、地下水下降速度对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存在正向推动作用。生计禀赋中家庭人均收入、耕地、政府补贴越好,农民生态移民意愿越低,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呈正相关。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与农民生态移民意愿正相关;家庭负担、贫困户特征、宗族关系也会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由于农民的生计方式和年龄不同,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受影响的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生态移民意愿 环境风险 生计禀赋 沙漠边缘地区 调查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质量与公众认知比较:自民生指数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苏杨 席凯悦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104,共10页
通过中国民生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感受是公众对民生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感受对民生主观指标影响较大,空气污染等难以阻断暴露渠道且直观感觉明显的污染是影响环保主观指标的关键;经济发达地区多存在客观环境好而... 通过中国民生指数相关指标的测算分析,可以发现:环境感受是公众对民生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感受对民生主观指标影响较大,空气污染等难以阻断暴露渠道且直观感觉明显的污染是影响环保主观指标的关键;经济发达地区多存在客观环境好而主观感觉差的情况,欠发达地区反之。考虑到环保主观指标可以反映公众对环保工作的需求优先序,因此环保相关工作的重点必须考虑公众意愿。据此,可以公众感觉为依据完善环保工作内容,以人群健康风险为依据转变环保工作重点并加强环保相关工作,考核环保相关工作部门绩效时要引入环境主观感受,以促进公众感觉与真实环境质量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指数 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