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不同类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行RT—PCR检测外周血Bcl-2/IgH的表...目的探讨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不同类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行RT—PCR检测外周血Bcl-2/IgH的表达水平。结果60例DLBCL中,Bcl-2阳性率分别为61.67%(37/60);Bcl-2/IgH的阳性表达12例(12/60)。结论Bcl-2有望成为DLBCL亚分类的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件41例,分析IPI各因素及疗效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20例可获取病理组织标本的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survivin、bcl-2及ki-67蛋白表达的测定,并对其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疗效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合并放疗或使用美罗华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差别;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评分与疗效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组化分析显示ki-67乘积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5),复发组的平均ki-67指数及bcl-2乘积较未复发组高(前者P<0.05,后者P=0.069),bcl-2乘积高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survivin核阳性患者较核阴性患者生存期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疗效及ki-67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指数高为复发危险因素,bcl-一2乘积高为预后危险因素,survivin核阳性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不同类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行RT—PCR检测外周血Bcl-2/IgH的表达水平。结果60例DLBCL中,Bcl-2阳性率分别为61.67%(37/60);Bcl-2/IgH的阳性表达12例(12/60)。结论Bcl-2有望成为DLBCL亚分类的指标。
文摘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化疗不敏感和复发现象是否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bcl-2蛋白及增殖因子ki-67蛋白的表达有关。方法:收集2000-2003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DLBCL患者,符合入组条件41例,分析IPI各因素及疗效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20例可获取病理组织标本的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survivin、bcl-2及ki-67蛋白表达的测定,并对其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疗效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合并放疗或使用美罗华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差别;多因素分析提示ECOG评分与疗效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组化分析显示ki-67乘积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5),复发组的平均ki-67指数及bcl-2乘积较未复发组高(前者P<0.05,后者P=0.069),bcl-2乘积高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survivin核阳性患者较核阴性患者生存期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结外侵犯情况、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疗效及ki-67均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指数高为复发危险因素,bcl-一2乘积高为预后危险因素,survivin核阳性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
文摘目的探讨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和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6只。除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水外,均采用2 g水杨酸钠加入100 m L的30%乙醇溶液中给大鼠灌胃,每天1次,每次3 m L,配合隔日喂食不禁水法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运用中药低、中、高剂量及维酶素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黏膜Bcl-2及TFF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的LSD法。与空白对照组(18.08%)比较,各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43.41%)比较,应用养阴活胃合剂治疗后,中药高、中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95.66%)比较,各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除中药高剂量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接近于空白对照组外(P>0.05);与模型组(84%)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养阴活胃合剂对CAG大鼠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提示养阴活胃合剂可能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TFF1表达起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