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机制及其调控肌源性挛缩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锋 张全兵 +1 位作者 周云 王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9-945,共7页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自噬的形式,是目前已知的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途径。近年来,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因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潜在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BNIP3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认识不断增加,但在肌源...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自噬的形式,是目前已知的选择性清除线粒体的途径。近年来,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因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潜在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BNIP3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认识不断增加,但在肌源性挛缩的发生过程中,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肌源性挛缩发生过程中,典型的病理特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因此,本文对BNIP3及其在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影响骨骼肌萎缩和纤维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肌源性挛缩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 肌源性挛缩 骨骼肌萎缩 骨骼肌纤维化
原文传递
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均辉 张琼 +5 位作者 贾杰只 李红梅 张灿 胡炯宇 张东霞 黄跃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1)取HDME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成行常规培养的常氧组及采用体积分数2...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1)取HDME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成行常规培养的常氧组及采用体积分数2%氧气低氧处理相应时间点的低氧6、12、24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NIP3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蛋白表达。(2)取HDMEC,分成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分别转染空载病毒或BNIP3敲减病毒并进行常氧或低氧处理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NIP3的蛋白表达;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 h的划痕面积,并计算划痕愈合率;在活细胞工作站测算3 h内细胞运动的曲线距离,计算运动速度。(3)取HDMEC,同实验(2)分组及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C3Ⅱ的蛋白表达。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与常氧组比较,低氧6、12、24 h组细胞BNIP3及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2)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BNIP3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BNIP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较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红色荧光较低氧+空载组明显减弱。划痕后24 h,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基本愈合,其他3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较大。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61±4)%、(58±4)%、(88±4)%、(57±4)%。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常氧+空载组(P<0.01)和低氧+BNIP3敲减组(P<0.05)。观察3 h内,低氧+空载组细胞运动范围较常氧+空载组显著增大,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运动范围较低氧+空载组明显缩小;低氧+空载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明显增加(P<0.01)。(3)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培养6 h,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LC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明显增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红色荧光被显著抑制。结论低氧条件下BNIP3可促进HDMEC的迁移和运动性,且自噬可能参与BNIP3对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低氧 细胞迁移分析 细胞运动 自噬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19000相互作用蛋白3
原文传递
B淋巴细胞瘤-2结合抗凋亡基因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致飞 汪超 +1 位作者 马春春 赵兵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949-1953,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 1,BA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二步法,检测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12例人...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 1,BA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二步法,检测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12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BAG-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检测到BAG-1总体的阳性表达率为61.3%,BAG-1在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4%和71.1%(P=0.001)。BAG-1表达阴性和阳性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0个月和17个月(P<0.001)。BAG-1表达阴性和阳性的高级别胶质瘤病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个月和11个月(P<0.001)。BAG-1阴性和阳性表达的病人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个月和8个月(P=0.001)。结论BAG-1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病人生存时间呈负相关,BAG-1可能成为预测胶质瘤预后及化疗疗效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 抗凋亡基因1 b淋巴细胞-2基因(bcl-2) 免疫组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BCL-2/腺病毒E1B19 kDa相关蛋白3在中耳胆脂瘤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岑瑞祥 赵凯 +4 位作者 万浪 彭聪 曹炜 刘原宙 龚国清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11期621-623,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和BCL-2/腺病毒E1B19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胆脂瘤上皮的凋亡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和BCL-2/腺病毒E1B19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胆脂瘤上皮的凋亡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与18例外耳道皮肤标本中HIF-1α和BNIP3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2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和18例外耳道皮肤标本的凋亡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HIF-1α和BNIP3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7和0.0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9,P<0.01);BNIP3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8和0.11±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85);经pearson相关分析,在胆脂瘤上皮中,HIF-1α和BNIP3之间呈正相关(r=0.418,P=0.003);Tunel染色中,凋亡指数在胆脂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8±12.5)%和(9.99±2.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66,P<0.01)。结论 HIF-1α和BNIP3在中耳胆脂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胆脂瘤的高凋亡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 中耳(Cholesteatoma Middle ear) 对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 细胞凋亡(Apoptosis)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bCL-2/腺病毒e1b19 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 kD interacting protein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cIin-1、BcI-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侯雯静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BecIin-1、B淋巴细胞瘤-2(BcI-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关联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的病理资料,分为癌灶组织组和癌旁组织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进行BecIin-1... 目的 探讨BecIin-1、B淋巴细胞瘤-2(BcI-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关联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NSCLC患者100例的病理资料,分为癌灶组织组和癌旁组织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进行BecIin-1、BcI-2测定,按照高、低表达分析其与NSCLC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SCLC患者癌灶组织测定BecIin-1高表达低于癌旁组织,BcI-2高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BecIin-1高表达者TNM分期比低表达者低,分化程度比低表达者高(P<0.05);BcI-2高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低表达者,分化程度比低表达者低(P<0.05)。BecIin-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BcI-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NSCLC患者癌灶组织BecIin-1高表达总生存率比较低表达更高,癌灶组织BcI-2蛋白高表达者,BecIin-1低表达者的预后更差,BecIin-1高表达在预后良好,BecIin-1不同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较低水平的BecIin-1蛋白表达的情况,而高BecIin-1表达能够作为Bcl-2蛋白高表达NSCLC的独立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becIin-1 b淋巴细胞-2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细胞瘤-2关联永生基因3蛋白、多重肿瘤抑制基因1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表达及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杜晓琴 马瑛 +3 位作者 谢刚 陈丽娟 潘长清 张勇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瘤-2关联永生基因3(BAG3)蛋白、多重肿瘤抑制基因1(P16)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表达及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妇科门诊筛查并确诊的120例宫颈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瘤-2关联永生基因3(BAG3)蛋白、多重肿瘤抑制基因1(P16)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表达及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妇科门诊筛查并确诊的120例宫颈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变情况分为两组,其中癌前病变组病人69例,宫颈癌组病人51例。对比两组病人的BAG3、P16水平,将不同严重程度宫颈癌癌前病变病人的BAG3、P16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联合检测效能。结果宫颈癌组病人的BAG3(2.74±0.37)水平、P16(1.45±0.38)水平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BAG3(1.70±0.51)、P16(0.5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宫颈癌癌前病变病人的BAG3和P1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组的BAG3(1.01±0.24)水平低于CINⅡ组BAG3(1.78±0.79)和CINⅢ组的BAG3(2.33±0.88),且CINⅡ组低于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的P16(0.21±0.06)水平低于CINⅡ组P16(0.45±0.10)和CINⅢ组的P16(0.72±0.17)水平,且CINⅡ组低于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对于宫颈癌的诊断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联合检测对于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P16、BAG3表达增加,BAG3蛋白、P16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于病人的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 组织细胞学制备技术 癌前病变 b淋巴细胞-2关联永生基因3(bAG3) 联合检测 多重肿抑制基因1(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BN、MUM1、C-MYC、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来那度胺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丽萍 冯江龙 +3 位作者 李品浩 吴涛 黄玉鑫 杨文秀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490-4495,共6页
目的:探讨CRBN、MUM1、C-MYC、BCL-2在DLBCL中的表达及与来那度胺疗效的关系,为来那度胺疗效预测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DLBCL予来那度胺+R-CHOP治疗的57例作为治疗组,单用R-CHOP的39例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周期后复查影像学将CR... 目的:探讨CRBN、MUM1、C-MYC、BCL-2在DLBCL中的表达及与来那度胺疗效的关系,为来那度胺疗效预测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DLBCL予来那度胺+R-CHOP治疗的57例作为治疗组,单用R-CHOP的39例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周期后复查影像学将CR+PR视为有效组,SD+PD视为无效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RBN、MUM1、C-MYC、BCL-2的蛋白表达,RT-qPCR检测CRBN mRNA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RBN mRNA表达水平在来那度胺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2)。CRBN、MUM1、C-MYC蛋白表达水平在来那度胺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1,0.0306,0.0257);两组之间BCL-2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3910)。生存分析:来那度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之间生存预后差异明显(P=0.028)。结论:来那度胺能有效延长DLBCL患者生存预后时间;CRBN、MUM1、C-MYC高表达患者能够从来那度胺治疗中获益,CRBN、MUM1、C-MYC可能是来那度胺治疗DLBCL的疗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那度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羟脑苷脂 多发性骨髓癌基因-1 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 b淋巴细胞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淋巴细胞瘤-2基因和三叶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彦竹 何小艳 曾斌芳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437-1440,共4页
目的探讨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和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 目的探讨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和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6只。除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水外,均采用2 g水杨酸钠加入100 m L的30%乙醇溶液中给大鼠灌胃,每天1次,每次3 m L,配合隔日喂食不禁水法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运用中药低、中、高剂量及维酶素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黏膜Bcl-2及TFF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的LSD法。与空白对照组(18.08%)比较,各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43.41%)比较,应用养阴活胃合剂治疗后,中药高、中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95.66%)比较,各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除中药高剂量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接近于空白对照组外(P>0.05);与模型组(84%)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TFF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养阴活胃合剂对CAG大鼠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提示养阴活胃合剂可能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TFF1表达起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养阴活胃合剂 b淋巴细胞-2基因 三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与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9
作者 杨杰 郭丽宁 王彩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研究绒毛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对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 目的研究绒毛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对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156例作为稽留流产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70例作为人工流产组。人工流产组年龄、孕次、产次、既往流产次数、妊娠时间分别为(28.61±5.30)岁、(1.54±0.48)次、(0.97±0.24)次、(0.87±0.25)次、(53.72±4.49)d,稽留流产组分别为(29.18±5.57)岁、(1.49±0.43)次、(0.95±0.26)次、(0.91±0.32)次、(54.55±4.20)d。比较两组解脲支原体感染率及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表达情况。稽留流产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解脲支原体感染再分为阴性组(96例)、阳性组(60例),比较两组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表达对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稽留流产组解脲支原体阳性率高于人工流产组[38.46%(60/156)比12.94%(22/170)](P<0.05)。稽留流产组绒毛组织Bcl-2、P62表达水平低于人工流产组,Bax、LC3表达水平高于人工流产组(均P<0.05)。阳性组绒毛组织Bcl-2、P62表达水平低于阴性组,Bax、LC3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均P<0.05)。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联合预测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高于四者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与人工流产患者相比,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两组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解脲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绒毛组织Bcl-2、Bax、LC3、P62表达差异,且四者联合提高对稽留流产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解脲支原体 b淋巴细胞-2基因 b淋巴细胞-2相关X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P6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
10
作者 代建霞 刘媛 于媛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36-341,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SIRT1)、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Fibulin-5)、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ACI)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SIRT1)、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Fibulin-5)、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ACI)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CAS斑块破裂所致ACI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CAS斑块未破裂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标对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的影响及与病情的关系,并评价各血清学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SIRT1、Bcl-2水平低于对照组,Fibulin-5、Ba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MCI)患者血清SIRT1、Bcl-2水平<小面积梗死患者<腔隙性梗死(LI)患者,Fibulin-5、Bax水平>小面积梗死患者> LI患者(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SIRT1、Bcl-2水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Fibulin-5、Bax水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血清SIRT1、Bcl-2低水平患者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是高水平患者的2.311倍、2.921倍,Fibulin-5、Bax高水平患者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是低水平患者的3.470倍、3.184倍(P<0.05);血清SIRT1、Bcl-2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Fibulin-5、Bax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AUC分别为0.716 (95%CI:0.648~0.778)、0.796 (95%CI:0.733~0.850)、0.728 (95%CI:0.660~0.789)、0.763 (95%CI:0.698~0.821),联合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AUC为0.909 (95%CI:0.860~0.945),优于各血清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与CAS斑块破裂所致ACI及其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价值可靠,对临床开展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b淋巴细胞基因-2 b淋巴细胞基因-2相关X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D1和Bcl-2水平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侯蒙 《淮海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水平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入选者Cy...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水平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入选者CyclinD1、Bcl-2水平,比较2组患者不同恶性程度B细胞淋巴瘤CyclinD1、Bcl-2水平,分析CyclinD1、Bcl-2水平与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结果:试验组CyclinD1、Bc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恶性程度亚组中,高侵袭性CyclinD1、Bcl-2水平最高,其次是侵袭性,惰性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yclinD1、Bcl-2与B淋巴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0,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CyclinD1、Bcl-2在诊断B细胞淋巴瘤中具有重要价值,其水平与病变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 流式细胞 细胞周期蛋白D1 b淋巴细胞-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β1-42、Bcl-2预测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价值
12
作者 刘田 杨荣礼 韩慧萍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水平预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AD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41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收集病人入院时血清Aβ1-42、Bcl-... 目的探究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水平预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AD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41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收集病人入院时血清Aβ1-42、Bcl-2水平。随访3年,记录病人AD发生情况,将其分为AD组和无AD组,比较2组病人临床相关资料,分析病人发生AD的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Aβ1-42、Bcl-2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AD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41例病人中失访24例,有效随访的117例病人中AD发生率为24.79%(29/117)。AD组Aβ1-42水平高于无AD组,Bcl-2水平低于无AD组(P<0.01)。2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高血脂、婚姻状况、照顾者、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比例高于无AD组,MoCA评分低于无AD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614)、Aβ1-42水平(OR=4.823)是病人发生AD的危险因素,Bcl-2水平(OR=0.311)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β1-42、Bcl-2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发生AD的敏感度分别为75.90%、65.50%、89.70%,特异度分别为71.60%、72.70%、90.90%,AUC分别为0.784、0.729、0.920。结论血清Aβ1-42水平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发生AD的危险因素,血清Bcl-2水平为保护因素,通过检测Aβ1-42、Bcl-2水平可有效预测病人进展为AD的风险,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1-42 b淋巴细胞因子-2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1、Bcl-2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13
作者 程运霞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0期1618-1622,共5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组织中潜伏膜蛋白(LMP)-1、B淋巴细胞瘤(Bcl)-2基因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NPC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鼻内镜采集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LMP-1、Bcl-2的表达,根据TNM分期评估NPC肿瘤侵袭和转移程度... 目的分析鼻咽癌组织中潜伏膜蛋白(LMP)-1、B淋巴细胞瘤(Bcl)-2基因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NPC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鼻内镜采集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LMP-1、Bcl-2的表达,根据TNM分期评估NPC肿瘤侵袭和转移程度,分析LMP-1、Bcl-2与NP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结果120例NPC患者中LMP-1阳性共86例,占71.67%,Bcl-2阳性共90例,占75.00%;LMP-1、Bcl-2阳性患者中EBV-DNA阳性占比居高,与LMP-1、Bcl-2阴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不同分期患者LMP-1、Bcl-2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Phi和Cramer's V系数检验发现,NPC组织中LMP-1、Bcl-2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LMP-1、Bcl-2在NP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普遍较高,且LMP-1、Bcl-2阳性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潜伏膜蛋白-1 b淋巴细胞-2基因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朱银峰 史豫家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131-133,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B细胞淋巴瘤-2(Bcl-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26例疑似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学检测和... 目的:分析血清B细胞淋巴瘤-2(Bcl-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126例疑似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学检测和内镜下病理活检,比较良恶性患者及不同病理特征食管癌患者的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26例疑似食管癌患者中,病理学检出恶性肿瘤(食管癌)70例,其中鳞癌54例,腺癌16例;良性病变56例,其中不典型增生37例,平滑肌瘤19例。恶性患者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均高于良性患者,高分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高于低分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食管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836、0.767、0.918,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血清Bcl-2、IGF-1、CA19-9水平联合检测诊断食管癌的价值高于单一指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b淋巴细胞-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糖类抗原19-9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2、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殿亮 张宽顺 +2 位作者 吴艺 冯磊 石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1期1805-1808,共4页
目的研究S100钙结合蛋白(S100A2)、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中医院治疗的MM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VAD治疗方案),同... 目的研究S100钙结合蛋白(S100A2)、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中医院治疗的MM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VAD治疗方案),同时选取同期贫血患者(常规贫血治疗)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MM患者BMMNC中SS100A2、Blimp1的水平。观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S100A2、Blim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MM患者Blimp1、S100A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S100A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im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为M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100A2与Blimp1呈显著负相关(P<0.05)。S100A2、Blimp1及联合指标预测M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36、0.945,联合指标预测价值更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与78.0%。结论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可作为M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可作为MM发生的预测因子,其中联合指标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S100钙结合蛋白A2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 骨髓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苁归益肾胶囊对DK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VCAM-1、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俊峰 孙晓娟 +2 位作者 吴迪 朱梦燕 方朝晖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896-900,共5页
目的 探讨苁归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对血管内皮损伤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半胱天冬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肾病(DK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 目的 探讨苁归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对血管内皮损伤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半胱天冬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肾病(DK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苁归高剂量组、模型组,每组10只,每日1次,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治疗8周。另取正常大鼠10只设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以及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VCAM-1、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苁归低、高剂量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模糊、肿胀,毛细血管轻度狭窄,但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对照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苁归高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苁归高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苁归高剂量组大鼠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苁归低剂量组大鼠NO、ET、MDA、oxLDL、AGEs、T-AOC、SOD、CSH-Px、VCAM-1、MCP-1、Bcl-2、Bax、Caspase-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苁归益肾胶囊对DK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Bcl-2、Bax、Caspase-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一氧化氮 内皮素 细胞间黏附因子-1 b淋巴细胞-2 bcl-2相关的X基因 半胱天冬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Bax联合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龙龙 王俊燕 +2 位作者 高蒙 董远峰 方乐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1期1505-1508,1514,共5页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联合B淋巴细胞瘤-2(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联合B淋巴细胞瘤-2(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对照组(无肺部感染)和观察组(有肺部感染),每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HIF-1α、Bax、Bcl-2、红细胞免疫指标[包括红细胞C3b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率(RIA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率(RFI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炎症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HIF-1α、Bax、Bcl-2水平与红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IF-1α、Bax、RFIR、RBC-ICR、WBC、PCT、CRP、S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Bcl-2、RBC-C3bRR、RIA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Bax水平与RBC-C3bRR和RIAER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RFIR、RBC-ICR、WBC、PCT、CRP和SA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Bcl-2水平与RBC-C3bRR和RIAE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RFIR、RBC-ICR、WBC、PCT、CRP和SAA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肺部感染的脑梗死患者HIF-1α、Bax水平均升高,Bcl-2水平降低,且HIF-1α、Bax、Bcl-2水平与红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b淋巴细胞-2相关X蛋白 b淋巴细胞-2 脑梗死 肺部感染 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B7-1和B7-2cDNA的克隆及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惠丽 奚永志 +3 位作者 孔繁华 陈汝光 屠敏 刘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 :为探索性构建全新型重组人B7 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以长期诱导免疫耐受 ,本研究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中克隆N 末端分别缺失 34和 1 6个氨基酸的人B7 l和B7 2基因胞外区 ,并构建含此基因的重组质粒。方法 :根据B... 目的 :为探索性构建全新型重组人B7 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以长期诱导免疫耐受 ,本研究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中克隆N 末端分别缺失 34和 1 6个氨基酸的人B7 l和B7 2基因胞外区 ,并构建含此基因的重组质粒。方法 :根据B7 1和B7 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可扩增B7 1和B7 2cDNA的特异性引物 ,用RT PCR的方法从Raji细胞总RNA中扩增B7 1和B7 2cDNA ,并克隆至 pGEM T载体中 ,经酶切鉴定后再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和结论 :从Raji细胞中扩增出预期的 6 2 4和 6 75bp的B7 1和B7 2cDNA ,将其克隆至 pGEM T载体中 ,分别经EcoRI/HindⅢ和BamHI/Sphl双酶切电泳和序列分析确证 ,为进一步构建人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1 b7-2 基因 淋巴 CDNA 克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联合丁香油治疗急性可复性牙髓炎的疗效及对HIF-1α、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岳琳 王晗溪 杨占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联合丁香油治疗急性可复性牙髓炎的疗效及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B淋巴细胞瘤(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可复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米诺环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联合丁香油治疗急性可复性牙髓炎的疗效及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B淋巴细胞瘤(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可复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米诺环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香油治疗,均连续治疗4 w。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牙髓活力及牙髓组织中HIF-1α、Bcl-2阳性率的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冷诊法、热诊法测试牙髓活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HIF-1α、Bcl-2阳性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HIF-1α、Bcl-2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性可复性牙髓炎患者中使用米诺环素联合丁香油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牙髓活力,并降低牙髓组织中HIF-1α、Bcl-2的表达,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可复性牙髓炎 米诺环素 丁香油 缺氧诱导因子-1α b淋巴细胞-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PDK1、Bcl-2、survivin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婧 王凤琴 +1 位作者 姚文娟 张伟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Bcl-2、survivin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份结直肠癌组织(癌症组)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对照组)、38例份腺瘤组织(腺瘤组)中的PDK1、Bcl-2、sur...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Bcl-2、survivin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份结直肠癌组织(癌症组)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对照组)、38例份腺瘤组织(腺瘤组)中的PDK1、Bcl-2、survivin蛋白,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癌症组PDK1、Bcl-2、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腺瘤组和对照组,P均<0.05。PDK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与结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因素无关(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DK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两两互为正相关(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DK1、Bcl-2、survivin呈高表达,三者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 b淋巴细胞/白血病2基因 生存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