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中前期边疆阐释“黄老范式”的确立与终结:以《淮南子》边疆理念为中心
1
作者 袁宝龙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113-120,F0002,共9页
西汉初年,随着“黄老”思想跃居诸学之上取得统治地位,“无为”理念开始贯彻于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边疆阐释的“黄老范式”亦成为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成果。文景之世,“有为”思潮渐起,日益显现出取旧思想而代之的气象。而《淮南子》一... 西汉初年,随着“黄老”思想跃居诸学之上取得统治地位,“无为”理念开始贯彻于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边疆阐释的“黄老范式”亦成为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成果。文景之世,“有为”思潮渐起,日益显现出取旧思想而代之的气象。而《淮南子》一书的问世,则代表了黄老学派为维护既有思想格局的理论反击。在边疆阐释范式上,《淮南子》基于传统视野,继承发展先秦以降夷夏之辨色彩浓重的疆域理念,有意识地丑化边疆民族形象,主张修德以服四夷,反对为扩张疆域而兴兵,并系统阐释、论证了无为边疆战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此书的问世,标志着汉代边疆阐释“黄老范式”的正式确立。不过,“无为”理念与“有为”思想兴衰革易趋势既成,固非主观意愿所能改变,因此“黄老范式”在完成体系建构的同时,也即将迎来最后的落幕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边疆阐释 黄老范式 《淮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景红 《管子学刊》 1998年第3期92-95,共4页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进展。除继吴光《黄老之学通论》、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外,又先后出版了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丁原明《黄老学论纲》等专著。此外,还发表了一批关于黄...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重大进展。除继吴光《黄老之学通论》、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外,又先后出版了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丁原明《黄老学论纲》等专著。此外,还发表了一批关于黄老学的重要论文。特别是陈鼓应主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 黄老之学 研究综述 《文子》 黄老思想 黄老帛书 《淮南子》 黄老学派 道家思想 《黄帝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学术向黄老道教之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明光 谭建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28-31,36,共5页
文章从黄老思潮中心主旨的演变、黄老思想对初期道教经典的影响以及由黄老崇拜向黄老道教的转变这三个方面,探讨了黄老思想的演变对黄老道教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黄老道的形成决不只是黄老思想演变这一端,其中还掺杂着很多民间巫术... 文章从黄老思潮中心主旨的演变、黄老思想对初期道教经典的影响以及由黄老崇拜向黄老道教的转变这三个方面,探讨了黄老思想的演变对黄老道教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黄老道的形成决不只是黄老思想演变这一端,其中还掺杂着很多民间巫术、迷信鬼神之类的众多因素,才使张角的“黄老道”在下层群众之中得以广泛的传播,酿成震惊全中国的黄巾大起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 《太平经》 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 黄老思潮 《黄帝四经》 道教经典 《老子想尔注》 黄老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学说新探——黄老学说与齐国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谷方 《管子学刊》 1989年第4期68-75,共8页
黄老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分。近年来,对这种学说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别是黄老学说与齐国政治的关系问题更未曾涉及。我认为,不弄清这个问题,就难以说明黄老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黄老学说 黄帝名号 战国时期 黄老帛书 齐国 汉书·艺文志 田氏 黄老学者 道家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 被引量:7
5
作者 黄钊 《管子学刊》 1989年第4期81-84,16,共5页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到了战国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代表作就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注)、《称》、《道原》等,统称之为《黄老帛书》。《黄老帛书》是我们当今...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到了战国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代表作就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注)、《称》、《道原》等,统称之为《黄老帛书》。《黄老帛书》是我们当今研究道家思想发展环节和探索汉初“黄老之治”的内容及其理论来源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出土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限于史料不足,人们的研究多带推测性,因而见仁见智,看法各异。这里仅就它的书名、成书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帛书 理论来源 黄老之学 管子 黄老思想 老子 战国前期 战国后期 汉初 马王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思想中的黄老倾向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原明 《管子学刊》 1991年第3期23-29,共7页
荀子向来被认为是与孔子和孟子相并称的一位先秦儒家大师,笔者亦持如是观。然若细加体味《荀子》书,即发现他并非属于孔、孟一类的纯儒家人物,而是象唐韩愈所说,乃“大醇而小疵”(《续荀子》)。究竟何谓“大醇而小疵”?历来众说纷纭,莫... 荀子向来被认为是与孔子和孟子相并称的一位先秦儒家大师,笔者亦持如是观。然若细加体味《荀子》书,即发现他并非属于孔、孟一类的纯儒家人物,而是象唐韩愈所说,乃“大醇而小疵”(《续荀子》)。究竟何谓“大醇而小疵”?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对“小疵”的理解,意见分歧就更大,如有的认为是指荀子“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十,《大全集拾遗》);也有的认为是指荀子“喜为异说而不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黄老学派 黄老之学 黄老思想 天道观 学术思想 理论来源 先秦儒家 管子 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思想源流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蔚华 苗润田 《文史哲》 1986年第1期26-35,共10页
黄老之学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初,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自1973年以来,由于《黄老帛书》的出土,学术界关于黄老思想源流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深入展开。... 黄老之学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初,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自1973年以来,由于《黄老帛书》的出土,学术界关于黄老思想源流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深入展开。考察黄老之学的源流,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孕育期、形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之学 黄老帛书 思想源流 黄帝 黄老思想 黄老学派 我国古代 思想发展 汉初 春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语》的黄老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哲 罗义俊 《江汉论坛》 1981年第6期110-114,109,共6页
《新语》,是汉兴第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陆贾,楚国人。楚汉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秦末大乱,陆贾以客从刘邦,待命帐下,南征北战,备受赏识,居左右,参与策划军政大事。汉兴,陆贾数有大功于汉,特别是在汉初的政策转变中,陆贾是唯一从理论... 《新语》,是汉兴第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陆贾,楚国人。楚汉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秦末大乱,陆贾以客从刘邦,待命帐下,南征北战,备受赏识,居左右,参与策划军政大事。汉兴,陆贾数有大功于汉,特别是在汉初的政策转变中,陆贾是唯一从理论上作出贡献的开国元臣,他的理论贡献即是《新语》。汉初乃布衣将相之局,君臣起于草莽,多出身低微。刘邦不好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思想 新语 陆贾 黄老无为而治 黄老学派 汉初 政策转变 黄老之术 刘邦 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黄老之学的理论特点与历史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光 《浙江学刊》 1984年第3期17-22,共6页
道家黄老学派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期出现的道家新流派,这个学派建立的学说体系就是所谓“黄老之学”,它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思想演变的产物。那么,黄老之学作为道家新流派的理论“新”在哪儿,具有什么特点?它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起了什... 道家黄老学派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期出现的道家新流派,这个学派建立的学说体系就是所谓“黄老之学”,它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思想演变的产物。那么,黄老之学作为道家新流派的理论“新”在哪儿,具有什么特点?它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本文试作探讨。一、黄老之学的理论特点首先,黄老之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杂采众家之言。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评论道家的理论特点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之学 理论特点 历史作用 黄老道家 吕氏春秋 董仲舒 道家思想 黄老学派 早期道家 黄老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学说与儒家法律传统——以《黄帝四经》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魏顺光 俞荣根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5-31,共7页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圭皋。集中体现黄老思想的《黄帝四经》是研究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其中的《经法》篇对于法制的具体阐述集中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法律思想。其余各篇中也有法律思想的具体表述。《黄帝四经》的法律思想同...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圭皋。集中体现黄老思想的《黄帝四经》是研究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其中的《经法》篇对于法制的具体阐述集中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法律思想。其余各篇中也有法律思想的具体表述。《黄帝四经》的法律思想同儒家法律传统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后世的发展中,黄老思想已融入以儒家为主流的帝制政治法律思想体系之中,并成为后世一些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法经 黄老学说 黄老学派 黄老之学 儒学传统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子与老子、黄老之关系——以人性论为线索
11
作者 王宏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18,共7页
韩非子尽管深受老子和黄老道家的影响,但从人性论角度看其思想与老子颇有不同,与黄老道家则有更多的相似。老子追求超越升华的精神境界,反对“人”成为任何他者的工具,但黄老道家和韩非子则力图直面战国时代的现实问题,主张以“因情而... 韩非子尽管深受老子和黄老道家的影响,但从人性论角度看其思想与老子颇有不同,与黄老道家则有更多的相似。老子追求超越升华的精神境界,反对“人”成为任何他者的工具,但黄老道家和韩非子则力图直面战国时代的现实问题,主张以“因情而治”的方式加强对“人”的控制。老子以“道”的视角观察宇宙、俯瞰人类、审视人性,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权力异化有深刻的反思意识;韩非子及部分黄老道家则聚焦于在列国纷争中如何加强统治的现实问题。老子超越了时代,黄老和韩非子则顺应了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黄老 韩非子 人性论 人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政治哲学与稷下黄老学派
12
作者 王艳勤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2年第8期30-33,共4页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曾先后游历于齐、秦、赵、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1]时值稷下学宫复兴,博学而德...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曾先后游历于齐、秦、赵、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1]时值稷下学宫复兴,博学而德高望重的荀子曾三为祭酒,长期主持稷下学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黄老学派 《管子》 礼法结合 政治模式 黄老刑名之学 黄老之学 《黄帝四经》 荀况(前313-前238) 荀卿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学与汉初黄老之学
13
作者 丁原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4-22,共9页
以道家和黄老思想为主流的楚学通过各种途径传行到西汉初年。汉初黄老之学在“道”论上,关于“道”为规律的思想;在治国安民方面,“清静”、“无欲”、“无事”的思想;在治术上,文武并用、刑德兼备的思想都接受了楚学的影响。由于汉初... 以道家和黄老思想为主流的楚学通过各种途径传行到西汉初年。汉初黄老之学在“道”论上,关于“道”为规律的思想;在治国安民方面,“清静”、“无欲”、“无事”的思想;在治术上,文武并用、刑德兼备的思想都接受了楚学的影响。由于汉初黄老之学是由楚学和齐学整合而成,故较之楚学也表现出若干新的特点。在道论上,吸取《管子》的精气说,赋予“道”以物质的意义;在清静安民方面,不再仅是一种策略,而成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提倡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理论基础也由以“道”论“法”、“道”“法”结合,转向在此基础上融合先秦百家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之学 道家哲学 汉初 黄老道家 黄老帛书 淮南子 黄老思想 思想来源 理论基础 政治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学、归藏易与女性中心文学
14
作者 于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44-46,共3页
道家黄老学说以老子《道德经》一书为主体。老子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源于归藏抑或坤乾。老子与黄帝和归藏易,三者之间有着诸多联系。归藏以坤卦为始,老子尚柔,而黄帝之土德与地母神崇拜有关。所以女性中心是其三者共通特征,由此而生发中国... 道家黄老学说以老子《道德经》一书为主体。老子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源于归藏抑或坤乾。老子与黄帝和归藏易,三者之间有着诸多联系。归藏以坤卦为始,老子尚柔,而黄帝之土德与地母神崇拜有关。所以女性中心是其三者共通特征,由此而生发中国文学史上两大文学渊源之一的《楚辞》。《楚辞》作者多以女性自比或文本主角为女性,本文试图探讨论证上述诸元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 老子 归藏 楚辞 黄帝 西王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思想发展历程
15
作者 李奕霏 廖凯旋 《炎黄地理》 2024年第12期37-39,共3页
关于“黄老”一词的表述始于汉初,但黄老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间大一统国家逐渐形成,政权的稳固统一和思想的不断交融使得黄老思想得到了发展,逐渐具备了显著的地位,流传极为广泛。黄老思想... 关于“黄老”一词的表述始于汉初,但黄老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间大一统国家逐渐形成,政权的稳固统一和思想的不断交融使得黄老思想得到了发展,逐渐具备了显著的地位,流传极为广泛。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思想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虽然不再居于正统地位,但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依然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思想 战国时期 大一统国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流思想 战国中期 西汉初年 正统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3-88,共6页
本文深入考察了道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与徐州地域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老子著书创说于徐沛之地,陈家徐沛一带的东夷文化基因是道家学说原创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战国后期,徐地既是道家主流派的思想领地,又是沟通和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 本文深入考察了道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与徐州地域的不解之缘。文中指出,老子著书创说于徐沛之地,陈家徐沛一带的东夷文化基因是道家学说原创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战国后期,徐地既是道家主流派的思想领地,又是沟通和传播南北黄老思潮的文化通道。发迹于徐沛地区的西汉开国君臣,多带有道家黄老的思想印记。文中循此思路,在学术史上首次揭橥了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间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地区 道家 黄老思潮 黄老政治 思想传播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帛书》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增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上个世纪 70年代 ,在《黄老帛书》出土之后的几年内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及其成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范式作用 ,在帛书文字的考释、文本的考源和思想的梳理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据于此 ,80年代的《黄老帛书》研究工作持续展开 ... 上个世纪 70年代 ,在《黄老帛书》出土之后的几年内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及其成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范式作用 ,在帛书文字的考释、文本的考源和思想的梳理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据于此 ,80年代的《黄老帛书》研究工作持续展开 ,在上述诸方面均有突破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90年代 ,在黄老学研究视野内 ,《黄老帛书》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文本开始被尝试译成现代汉语 ;本源性探讨方面的多种观点得以整合 ;思想的开掘则在定位与定性原则的指导下显示出宏观性的特征 ,而在一体性的微观方向上的把握尚有一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帛书》 黄老 综述 帛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鹖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原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4-29,共6页
从《鹖冠子》一书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主张天下统一的政治思想、所使用的哲学概念来看,该书应为战国末年出自楚地的一部黄老著作。从《鹖冠子》所透显的时代气息和战国黄老思想演化的逻辑来判断,该书不伪... 从《鹖冠子》一书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主张天下统一的政治思想、所使用的哲学概念来看,该书应为战国末年出自楚地的一部黄老著作。从《鹖冠子》所透显的时代气息和战国黄老思想演化的逻辑来判断,该书不伪。《鹖冠子》在战国黄老之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由道一元论向气一元论转化的中间环节,是由道法结合向道与仁义礼法诸思想融汇转化的中间环节,是由法天地而治向法制度而治转化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之学 《鹖冠子》 黄老帛书 中间环节 《吕氏春秋》 稷下道家 “气” 气一元论 法天地 《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宋初的黄老思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兆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4-129,共6页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或则从中吸取营养为其所用,或则引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定国安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黄老思想在宋初得以流行,已渐渐地为史学界所承认。但是,宋...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或则从中吸取营养为其所用,或则引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定国安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黄老思想在宋初得以流行,已渐渐地为史学界所承认。但是,宋朝初年为什么实行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在宋初流行显示着什么特点?在宋初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目前还叙述得不多,现将有关问题作一些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思想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北宋 政治 儒佛道 统治者 黄老之术 “无为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黄老政治发展新论——基于大一统政治视阈的“汉政化黄老”义诠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旭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3-111,共9页
从大一统政治的复兴来看,西汉黄老政治包括三个内涵不同的历史阶段:汉高祖时期缺乏明确的黄老政治主导意识的"自发"实践阶段,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期确立黄老政治主导地位的"自觉"实践阶段,以及汉景帝、汉武帝初... 从大一统政治的复兴来看,西汉黄老政治包括三个内涵不同的历史阶段:汉高祖时期缺乏明确的黄老政治主导意识的"自发"实践阶段,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期确立黄老政治主导地位的"自觉"实践阶段,以及汉景帝、汉武帝初期黄老政治在成熟基础上的惯性发展,并渐显衰落趋势的"自然"实践阶段。西汉黄老政治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的复杂动态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统治阶层的政治取向紧密相关,形成显著体现"汉政化黄老"精神的新发展。这种新的治国理念较好地解决了秦王朝的政治弊端,变法家有为政治为黄老无为政治,推动西汉王朝成功走上一条大破大立、大乱后治的治政新路,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的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大一统政治 黄老政治 汉政化黄老 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