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狭窄斑块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价值
1
作者 吴浩堂 李晓莉 +3 位作者 罗伟权 黄志勇 张岩 彭慧渊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82-686,714,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斑块风险预测模型对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9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预后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26例)和预后良好组(68例),对其一般资料及颈动脉狭窄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斑块风险预测模型对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9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预后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26例)和预后良好组(68例),对其一般资料及颈动脉狭窄斑块超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的年龄、合并冠心病、斑块形态、斑块表面光滑与否、狭窄程度、斑块长度、狭窄处峰值流速、RI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斑块形态不规则、斑块表面不光滑、重度狭窄、长斑块、狭窄处峰值流速高和RI大是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此建立预测模型,模型公式:Logit(P)=3.671×合并冠心病+3.726×斑块形态+3.827×斑块表面光滑+3.006×狭窄程度+0.383×斑块长度+3.796×狭窄处峰值流速+10.990×RI-34.572。其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1.700,P=0.989,AUC为0.958(P<0.001,95%CI 0.922~0.994),敏感度84.60%,特异度95.60%,最大约登指数为0.802,模型预测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校正曲线总体趋势与理想曲线基本吻合。结论: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斑块的多项超声参数均有明显变化,基于此建立的超声参数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斑块 超声检查 风险预测模型 觉醒型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文庆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4期69-70,共2页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动脉狭窄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上蔡县中医院接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10例,患者均经DSA、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斑块形态及狭窄率,...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动脉狭窄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上蔡县中医院接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10例,患者均经DSA、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斑块形态及狭窄率,并分析CTA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有124条血管,≥70%有96条;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有120条血管,≥70%有91条,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91%,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17)。经DSA检查,颈动脉斑块不规则有110条血管,斑块规则有110条;CTA检查,颈动脉斑块不规则有108条血管,斑块规则有109条,诊断符合率为98.64%(217/220),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极好(Kappa=0.973)。结论:在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诊断中应用CTA检查的准确性与DSA检查基本一致,可用于DSA的替代检查,以减少创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斑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效用研究
3
作者 魏在容 杨凤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35-37,共3页
探讨CT血管造影技术用来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患者都进行CT血管造影扫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CTA和DSA诊... 探讨CT血管造影技术用来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患者都进行CT血管造影扫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CTA和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DS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100%,CT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SA对于颈动脉狭窄Ⅰ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CTA检查的8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对颈动脉Ⅱ级、Ⅲ级及Ⅳ级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技术对于发现颈动脉狭窄斑块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其诊断具有无创、方便、快捷、患者接受射线剂量少的特点,在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长度及血管内表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便于医生准确的制定方案,利于患者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技术 颈动脉狭窄斑块 诊断 效用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莹鑫 张爽 +3 位作者 周晓梅 袁景林 赵留庄 杨海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33-1237,共5页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狭窄动脉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的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晓红 《当代医学》 2017年第33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接诊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142例,根据疾病相关脑缺血事件有无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72例,A组)和非症状性...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接诊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142例,根据疾病相关脑缺血事件有无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72例,A组)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70例,B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斑块形态学及回声特征、管腔狭窄程度,分析疾病风险因素。结果 A组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及溃疡性混合型斑块百分比高于B组(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率高于B组(P<0.05)。脂质性软斑、扁平斑、溃疡性混合型斑块、中重度狭窄与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脂质性软斑、扁平斑、溃疡性混合型斑块、中重度狭窄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风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有效预警缺血性脑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症状性动脉硬化斑块狭窄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中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冷大庆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142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分为A组(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72例)和B组(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70例)。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两组患...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142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分为A组(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72例)和B组(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70例)。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斑块形态学及回声特征、管腔狭窄程度,分析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A组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及溃疡性混合型斑块所占比例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度及重度狭窄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脂质性软斑(OR=2.215,P<0.05)、扁平斑(OR=2.011,P<0.05)、溃疡性混合型斑块(OR=0.615,P<0.01)、中度狭窄(OR=2.548,P<0.05)、重度狭窄(OR=1.103,P<0.01)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脂质性软斑、扁平斑、溃疡性混合型斑块、中、重度狭窄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风险,有效预警缺血性脑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症状性动脉硬化斑块狭窄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志兴 席伟 +1 位作者 朱龙龙 靳仓正 《农垦医学》 2020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究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设置2018年3月—2020年3月为研究区间,择取在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MRI与CT进行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为... 目的:探究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设置2018年3月—2020年3月为研究区间,择取在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MRI与CT进行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结果: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MRI临床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诊断,P<0.05。结论: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采取MRI进行诊断,相较CT诊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患者早期治疗发挥着显著的效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诊断价值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硬化致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孙璐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5期168-169,共2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二维、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致管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1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患者26例,对照组以正常者26例,两组患者均行二维、脉... 目的:研究和分析二维、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致管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1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患者26例,对照组以正常者26例,两组患者均行二维、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cm/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对颈动脉颈动脉硬化致狭窄的患者进行二维、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可重复性等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斑块的形态、分布、大小等,从而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在不同角度对颈动脉内的血流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颈动脉硬化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及判定给予重要的临床价值,故此,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脉冲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超声 动脉斑块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戴伟英 靳松 +1 位作者 田超 闫世鑫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25-427,54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前循环梗死患者非狭窄颈动脉斑块特征与来源不明栓塞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CTA分析
10
作者 邢天丽 赵燕红 +2 位作者 王三奇 孟庆棠 滕继军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325-2335,共11页
目的: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评估单侧前循环梗死患者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非颈动脉斑块的特征与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ESUS)之间的... 目的:借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评估单侧前循环梗死患者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非颈动脉斑块的特征与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ESUS)之间的关联。方法:确定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入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 LAAS)、ESUS、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c Stroke, CES)患者,比较ESUS与LAAS及CE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基于CTA影像的AI自动分析比较ESUS患者缺血事件同侧及对侧颈动脉斑块特征的差异并探求其关联。结果:我们对72例LAAS患者、50例ESUS患者及30例CES患者进行分析,发现ESUS与LAAS患者相较发病年龄更小、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ESUS与CES患者相较合并更多的血管危险因素和更少的异常心脏指标。在影像学方面,ESUS患者缺血事件同侧颈动脉混合或非钙化斑块数量多于对侧,管腔狭窄处混合或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均为ESUS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LAAS与ESUS缺血事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发现,LAAS颈动脉混合或非钙化斑块更加普遍。结论:ESUS的临床危险因素更接近LAAS而不是CES,混合或非钙化斑块在缺血事件同侧更常见,可能为ESUS的潜在病因标志。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non-carotid plaque and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ESUS)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Methods: Patients with acute unilater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22 to March 2024 were identified and included as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 (LAAS), ESUS, and cardioembolic stroke (CE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ESUS, LAAS, and CES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AI-based on CTA images automa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in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carotid plaque features of ESU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events and explored their correlation. Results: We analyzed 72 patients with LAAS, 50 patients with ESUS, and 30 patients with CES and found that ESUS patients had younger onset age and lower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than LAAS patients. ESUS patients had mor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fewer abnormal cardiac markers than CES patients. In terms of imaging, ESUS patients had more mixed or non-calcified plaques in the ipsilateral carotid artery than the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incidence of mixed or non-calcified plaques in lumen stenosis was highe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were independ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SUS. Comparing the features of carotid plaque on the side of LAAS and ESUS ischemic events, it was found that mixed or non-calcified carotid plaque of LAAS was more common.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ESUS are closer to LAAS than CES, and mixed or non-calcified plaques are more common on the same side of ischemic events, which may be a potential etiological marker for ES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知源性栓塞性卒中 狭窄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彩超诊断分析
11
作者 王少华 阎金琳 +2 位作者 洪英 邹琏琏 翁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51-0154,共4页
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彩超诊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3年1月到2023年10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进行分析,通过脑缺血事件将其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25例,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25例,对其均采用彩... 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彩超诊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3年1月到2023年10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患者进行分析,通过脑缺血事件将其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25例,非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25例,对其均采用彩超检查,分析彩超的诊断结果;结果 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的斑块形态学和回声特征与非症状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在症状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症状性组(P<0.05)。然而,钙化性硬斑在两组间(P>0.05)。此外,症状性组中的重度和中度管腔狭窄程度均显著高于非症状性组(P<0.05),而轻度和闭塞程度在两组间(P>0.05)。结论 彩超诊断结果显示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组与非症状性组在斑块形态学、回声特征和管腔狭窄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颈动脉硬化斑块狭窄的病理生理特征,并为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硬化斑块狭窄 彩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预测性研究
12
作者 刘玉广 安普影 孙玉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稳定组37例、不稳定组36例分别行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不稳定组36例有1...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稳定组37例、不稳定组36例分别行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不稳定组36例有18例颈动脉有斑块,其中低回声9例,等回声6例,高回声3例。颈动脉狭窄<50%1例,51%~70%13例,71%~90%4例。稳定组37例有斑块6例,均为高回声,其中颈动脉狭窄>50%1例,<50%5例。两组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超声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症状体征有一定预测性,斑块回声低,狭窄程度>50%神经症状体征不稳定,斑块回声高,狭窄<50%神经症状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超声多普勒 动脉斑块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