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外交的张力:关于新中国夫人外交的历史考察(1950—1965)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华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6,共12页
新中国夫人外交始于1950年,由于观念、语言等因素阻碍,这项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有所起色。鉴于夫人外交在宣传、国际统战和搜集外交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外事系统于60年代初实现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同时,这项工作的重... 新中国夫人外交始于1950年,由于观念、语言等因素阻碍,这项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有所起色。鉴于夫人外交在宣传、国际统战和搜集外交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外事系统于60年代初实现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同时,这项工作的重心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中间地带国家,以此配合反帝反修斗争。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正值中国外交急剧"左"转时期,显示新中国外交具备超越革命意识形态属性的现实主义张力,折射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人外交 革命外交 制度化 现实主义 国际统战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正祥 李宇征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64,52,共4页
20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 ,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的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 ,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 ,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栗广 栗智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7-23,共7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中美关系 革命外交 务实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及南方政府的革命外交研究回顾 被引量:1
4
作者 侯中军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85,共16页
华盛顿会议后的中国外交,存在两条大的线索,可以将其概括为修约外交与革命外交。执掌中央政权的民国北京政府进行的是修约外交,而处于革命位置的南方政府所进行的是革命外交,亦可称为废约外交。依据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北京政府开... 华盛顿会议后的中国外交,存在两条大的线索,可以将其概括为修约外交与革命外交。执掌中央政权的民国北京政府进行的是修约外交,而处于革命位置的南方政府所进行的是革命外交,亦可称为废约外交。依据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北京政府开启了修约历程,向列强提出关税自主以及废除治外法权。对于北京政府的修约要求,列强虽然口头上予以同意,但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关税自主谈判进展缓慢,废除治外法权则遥遥无期。南方革命政府则开启了废约进程,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并强行开增二五附加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政府 修约外交 南方政府 革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外交革命”与“革命外交”
5
作者 韦世强 韦国友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29-132,共4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外交革命"以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与"外交革命"一脉相承,毛泽东开展一系列"革命外交"行动,以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然而,"革命外交"所带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外交革命"以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与"外交革命"一脉相承,毛泽东开展一系列"革命外交"行动,以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然而,"革命外交"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复杂的,对它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外交革命 革命外交
原文传递
战争责任问题与革命外交遗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建平 《阴山学刊》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责任问题 中日关系 后冷战时代 革命外交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革命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
7
作者 郑雪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南北战争时期 联邦政府 革命外交 美国 自身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革命外交理念的和平属性
8
作者 麻陆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战争的意愿。这一时期奉行革命的和平外交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爆发,捍卫新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领导集体 革命外交 和平属性 理念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演进
9
作者 栗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3-86,共4页
从1962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从1962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中美关系 革命外交 务实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奎松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新中国外交 革命外交 思想与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 阶级斗争 中国内政 毛泽东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与对美政策
11
作者 赵学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51-55,共5页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与对美政策赵学功当历史推进到1948年底的时候,中国内战的形势愈发明朗化。毫无疑问,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统治行将崩溃,中国共产党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献辞中明确提出:“一九四九年将...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与对美政策赵学功当历史推进到1948年底的时候,中国内战的形势愈发明朗化。毫无疑问,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统治行将崩溃,中国共产党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献辞中明确提出:“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领导人 司徒雷登 革命外交 毛泽东 建立外交关系 国民党 帝国主义 周恩来 中国革命 中国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对“革命外交”的因应--以1929年中英法权交涉为例
12
作者 吴文浩 《民国档案》 CSSCI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进入撤废治外法权的阶段,对英国提出取消治外法权的照会。英国的政策是尽量延长治外法权存续的时间,但亦要对中国作出有限度的妥协。英国一开始仅同意就改进治外法权制度进行协商,谋求使中国同意逐渐...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进入撤废治外法权的阶段,对英国提出取消治外法权的照会。英国的政策是尽量延长治外法权存续的时间,但亦要对中国作出有限度的妥协。英国一开始仅同意就改进治外法权制度进行协商,谋求使中国同意逐渐撤废治外法权,要求中国先提具体方案,并研究了多种应对中国单方面废约的方案。在确信国民政府不会断然撤废治外法权后,英国同意进行谈判,以尽可能维持在上海等重点地区的治外法权,并获得充分的司法保障。事先得到英国谅解后,国民政府发布了至多是部分废除治外法权的特令,并以外交部宣言的方式,满足了英国的要求,因此英国未对特令作出激烈反应,两国随即正式开始法权谈判。在此过程中的妥协与坚持,奠定了随后两年间中英法权谈判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外交 治外法权 王正廷 蓝浦生 施肇基
原文传递
国际冷战、革命外交与对外援助——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形成的再考察(1956—1965) 被引量:16
13
作者 蒋华杰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08,共28页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援助 非洲 革命外交 中国道路 中非关系
原文传递
日本与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对关税自主交涉的考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建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32,共13页
在国民政府发起的“革命外交”中 ,日本政府不肯顺应中国形势的变化 ,而依然以旧思维和旧方式来对待中国。日本从一开始便拒绝承认中国有宣布旧约终止的权利 ,并曾想抵制中国实施暂行国定税率。日本的僵硬态度不仅为中国所反对 ,也未能... 在国民政府发起的“革命外交”中 ,日本政府不肯顺应中国形势的变化 ,而依然以旧思维和旧方式来对待中国。日本从一开始便拒绝承认中国有宣布旧约终止的权利 ,并曾想抵制中国实施暂行国定税率。日本的僵硬态度不仅为中国所反对 ,也未能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 ,在其他各国都与中国订立新的关税条约一年半之后 ,处境孤立的日本才与中国订约。日本政策过于短视 ,它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是短暂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外交 订立 中国民众 条约 承认 对待 权利 国民政府 国都 交涉
原文传递
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 被引量:9
15
作者 申晓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3-289,共16页
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申晓云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外交报告中,自谓:南京政府建立三年来,“抛弃消极应付”,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办理外交,以一系列“可载笔而书”的实绩,“打破... 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申晓云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外交报告中,自谓:南京政府建立三年来,“抛弃消极应付”,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办理外交,以一系列“可载笔而书”的实绩,“打破列强压迫之局面,而建立恢复了国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 废除不平等条约 王正廷 南京政府 北京政府时期 关税自主权 孙中山 华盛顿会议 裁判权
原文传递
国民革命时期陈友仁外交思想与活动述评
16
作者 康之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77-79,共3页
陈友仁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后 ,首次提出了“革命外交”的思想 ,极力主张否定过去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代之以新的条约。在与列强的一系列外交谈判中 ,特别是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谈判中 ,他以强硬的手段和不屈... 陈友仁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后 ,首次提出了“革命外交”的思想 ,极力主张否定过去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代之以新的条约。在与列强的一系列外交谈判中 ,特别是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谈判中 ,他以强硬的手段和不屈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胜利 ,开创了国民政府外交的新局面 ,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友仁 革命外交 思想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之态度——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飞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7,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主政后,将"修约外交"包装成"革命外交"并予以宣传、推动。九一八事变后,要求政府进行"革命外交"的舆论诉求迅速高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举措是将日本侵略行径诉诸国联并... 南京国民政府主政后,将"修约外交"包装成"革命外交"并予以宣传、推动。九一八事变后,要求政府进行"革命外交"的舆论诉求迅速高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举措是将日本侵略行径诉诸国联并寄望于国际社会的干预。随着日本步步紧逼,舆论对政府"革命外交"的态度不断变化,由满怀希望到不满、怀疑,在"锦州中立化"方案后,更对"革命外交"话语本身产生质疑。为了缓解舆论压力,并为自己的软弱外交辩护,南京国民政府对"革命外交"进行新的诠释与构建。南京国民政府这一举措,让民众进一步看清政府"革命外交"的本质,放弃"革命外交"的诉求,"革命外交"淡出舆论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九一八事变 革命外交 舆论
原文传递
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恩涵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2年第1期52-75,共24页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的重重束缚——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与租借地,撤废外人在华所享有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裁判权 王正廷 革命外交 九一八事变 不平等条约 关税自主权 张学良 治外法权 谈判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 被引量:40
19
作者 时殷弘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2期71-75,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外交关系 中日关系 对外政策 东亚地区 外交革命 国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外交“革命化”趋向的初步显现——刍议《列宁主义万岁》的写作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振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121-129,共9页
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当代世界的控制权,竞相高举"和平"之大旗。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由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全面封锁和遏制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疏离的巨大挑战,所以,选择全面&q... 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当代世界的控制权,竞相高举"和平"之大旗。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由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全面封锁和遏制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疏离的巨大挑战,所以,选择全面"革命化"的外交战略就有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在世界两强竞相施压的大背景下,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希望推动苏共重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但是却遭到苏共的反对并反击中共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而西方国家通过双方激烈的理论交锋逐步确认中苏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并设法利用之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以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苏关系 《列宁主义万岁》 大论战 外交革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