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后的礼物”: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沉默叙事 被引量:6
1
作者 袁俊卿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09,共8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塑造了许多“沉默”的非洲流散者,他们游离于母国和移居国的夹缝中,面临着种族歧视、身份迷失、阶级压迫和家园失落等诸多困境,从而感到一种羞耻感、无价值感和...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塑造了许多“沉默”的非洲流散者,他们游离于母国和移居国的夹缝中,面临着种族歧视、身份迷失、阶级压迫和家园失落等诸多困境,从而感到一种羞耻感、无价值感和自卑感。他们无法言说自我,难以获得主体性的身份认同。可以说,他们的“沉默”状态就是其母国在全球化的国际权力关系体系中的处境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非洲流散 身份 沉默叙事
原文传递
《朝圣者之路》中的种族操演与身份建构
2
作者 方奕翔 黄晖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通过描写主人公达乌德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表演属性。小说以朝圣的消亡与重构为线索,刻画了不同族群所营建的无形壁垒,展示了边缘人挑...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朝圣者之路》通过描写主人公达乌德在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种族身份的表演属性。小说以朝圣的消亡与重构为线索,刻画了不同族群所营建的无形壁垒,展示了边缘人挑战种族规范的操演策略,最终通过人物积极的伦理选择建构了理想的种族交往模式。古尔纳揭示了现代社会文明先进表象下的种族偏见,批判了黑人民族主义潜藏的种族暴力,并试图利用对种族身份的操演与解构消解帝国叙事的权威性,从而实现对人类平等共存的伦理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流动性世界的全新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朝圣者之路》 种族操演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文学创作的“广阔世界”数字人文可视化研究
3
作者 卢敏 姚梦婷 《三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6,共13页
从数字人文中的文学地图视角出发,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10部小说所展示的“广阔世界”,以“远读”和“近读”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获奖原因。利用Python数据处理软件和QGIS地理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10幅标注了与主人公成长和身... 从数字人文中的文学地图视角出发,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10部小说所展示的“广阔世界”,以“远读”和“近读”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其获奖原因。利用Python数据处理软件和QGIS地理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10幅标注了与主人公成长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的亲历地点、想象地点、听闻地点的文学地图,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作品地理跨度大和时空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图文互读的方式,从亲历地点与身份探寻、想象地点为全球南方发声、听闻地点与世界知识的构建3个方面,深度挖掘古尔纳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的世界主义思想和处理跨洲际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种族、民族、宗教等复杂问题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数字人文 文学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赞美沉默》:殖民创伤与疗愈的再叙事
4
作者 姜贝贝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0期15-17,共3页
《赞美沉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作为黑人的无名主人公在英国与桑给巴尔两国的夹缝中痛苦挣扎而产生的精神焦虑与心理创伤。本文以小说中无名主人公的心理创伤为立足点,分析了主人公内心创伤的三个直观表现... 《赞美沉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作为黑人的无名主人公在英国与桑给巴尔两国的夹缝中痛苦挣扎而产生的精神焦虑与心理创伤。本文以小说中无名主人公的心理创伤为立足点,分析了主人公内心创伤的三个直观表现,即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并深入挖掘了其多重创伤成因,在家庭暴力、文化创伤、种族歧视三者的裹挟之下,主人公自卑懦弱,陷入了身份迷失的困境,同时,也探究了主人公的创伤疗愈路径,即面对真实的自我,主动与他者建立联系,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美沉默》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创伤 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中的身份流变与创伤修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兮颖 刘晨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57-67,共11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朝圣叙事以新含义:个体层面上的移民修复创伤、重构身份,文化层面上的少数族裔文化与英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尔纳对“移民-朝圣者”这一混杂性身份的建构为英国非裔移民寻求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洞悉移民融入主流文化仍仰赖于东道主国家的接纳,因而提倡包容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展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者之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身份流变 创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纳小说《遗弃》中的边缘性叙事与身份重构
6
作者 黄晖 陈虹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遗弃》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呈现了人物拉希德对家族传闻的编撰行为及其个人生活经历。古尔纳认为“遗弃”意味着越来越远离归属感的中心,这恰与他相异于主流的边缘性声音同构。小说不仅从多种叙述话...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小说《遗弃》以娴熟的叙事技巧呈现了人物拉希德对家族传闻的编撰行为及其个人生活经历。古尔纳认为“遗弃”意味着越来越远离归属感的中心,这恰与他相异于主流的边缘性声音同构。小说不仅从多种叙述话语中展现出了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表征,也从叙事策略上背离帝国叙事。拉希德的不可靠叙述行为和缔造家族新神话的文体创新,都抗衡了主流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古尔纳表达出边缘性叙事的美学意图。他既在文学创作中追寻真实,也以剥离身份属性的态度探索了移民的生存方式,对后殖民世界中移民的身份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遗弃》 叙述声音 边缘性 身份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登岛的“文化难民”——从《离别的记忆》到《砾石之心》跨越三十年的文化认同困境 被引量:3
7
作者 马秉文 邵玉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的两部小说《离别的记忆》(1987)和《砾石之心》(2017)的发表时间相隔三十年之久,但它们在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方面有高度相似之处。作为两部小说原型地的桑给巴尔,先后经历过葡萄牙、阿曼、...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的两部小说《离别的记忆》(1987)和《砾石之心》(2017)的发表时间相隔三十年之久,但它们在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方面有高度相似之处。作为两部小说原型地的桑给巴尔,先后经历过葡萄牙、阿曼、德国和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从小接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非洲文化熏陶,但他们对父亲的鄙弃和母亲的抛弃折射出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非洲文化认同的抗拒。他们身上穆斯林和非洲人的文化标签成为了其无法融入英国社会的主要障碍。古尔纳作为出生在桑给巴尔的阿拉伯裔后代,将自己对移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的思考揉进小说中,讲述了兼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的移民在努力融入西方社会过程中的艰难经历。三种文化之间的缝隙是“文化难民”生存状态的直观反映,多重文化建构下的身份困境只是表象,文化碰撞中的歧视才是造成其无法登岛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桑给巴尔 文化认同 殖民主义 《离别的记忆》 《砾石之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别的记忆》中古尔纳的创伤记忆书写
8
作者 张慧颖 石嵩 《文存阅刊》 2023年第2期13-15,共3页
《离别的记忆》是 202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的后殖民创伤思想出发,通过分析《离别的记忆》中作者对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的创伤记忆... 《离别的记忆》是 202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的后殖民创伤思想出发,通过分析《离别的记忆》中作者对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的创伤记忆书写,揭示后殖民时代的桑给巴尔所受到的集体精神伤害之烙印,审视创伤阴影之于被殖民者内部的精神危机和精神诅咒,从而理解《离别的记忆》中古尔纳对殖民历史以及桑给巴尔后殖民时代历史文化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离别的记忆》 后殖民创伤 记忆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文学中的记忆、语言、异质性与地方性——古尔纳的创作与批评思想解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峰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5-17,共13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关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思想散见于其文学评论、随笔、访谈录、演讲等类型的文本中,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书写记忆与重塑历史...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关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思想散见于其文学评论、随笔、访谈录、演讲等类型的文本中,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书写记忆与重塑历史是流散作家难以抗拒的使命;第二,后殖民写作中的语言选择是个人经历与现实需要协商的结果;第三,对非洲文化民族主义的批判;第四,对“后殖民”与“世界文学”的反思与超越。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古尔纳的思想观念置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语境中,探讨其独特价值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后殖民 记忆 异质性 地方性
原文传递
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古尔纳小说的三个面向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古尔纳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流动不居的生活状态出发,把小说创作的文本背景置于后殖民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小说形成了弥赛亚时...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古尔纳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流动不居的生活状态出发,把小说创作的文本背景置于后殖民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小说形成了弥赛亚时间观和流散叙事风格。古尔纳以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关注非洲人民的生存境遇,他敢于揭蔽被“主流叙事”话语影响的非洲现实情境。古尔纳的小说始终贯穿着对难民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等问题的关注,对受到殖民主义压迫的非洲人民报以同情。古尔纳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打破后殖民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以及重新认识非洲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后殖民 流散叙事 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这片土地在人类成就史上无足轻重”——论古尔纳新作《来世》中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静远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8-29,共12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0年的新作《来世》以一战前后德英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东非的争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战争对个体和集体生活的影响。本文结合新历史主义观点,从历史的过程、历史的叙述、历史的认识三个层面对《来世》中的历史...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0年的新作《来世》以一战前后德英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东非的争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战争对个体和集体生活的影响。本文结合新历史主义观点,从历史的过程、历史的叙述、历史的认识三个层面对《来世》中的历史书写进行解读。在历史的过程层面,古尔纳注重其特殊和复杂性,用空间化的历史去映照个体的身份困境和选择的矛盾;在历史的叙述层面,古尔纳结合“大”“小”历史并进的叙述方式,用战争的残酷去反衬群体生存的力量;在历史的认识层面,与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进步史观不同,《来世》体现了一种循环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来世》 新历史主义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视角·主旨·风格:古尔纳《天堂》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17,共6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始终关注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他的《天堂》表现了非洲内陆殖民主义的残酷现实。小说以创伤叙事来结构文本,以儿童视角和外聚焦讲述了主人公优素福悲惨的创伤经历,客观地表现出不同文化...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始终关注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他的《天堂》表现了非洲内陆殖民主义的残酷现实。小说以创伤叙事来结构文本,以儿童视角和外聚焦讲述了主人公优素福悲惨的创伤经历,客观地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创伤叙事视角。作者将殖民创伤、流散创伤和族裔创伤等三重创伤结合起来,讨论不同类型创伤集中于优素福一人身上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创伤叙事主旨。小说围绕“弥赛亚”、重复和互文性展开,将非洲断裂的传统、历史和信仰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表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创伤叙事风格。古尔纳《天堂》的创伤叙事从现实语境中剥离出非洲被殖民的历史,重新审视了殖民主义,思考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天堂》 创伤叙事 儿童视角 殖民创伤 “弥赛亚”
原文传递
跨越深海之隙——新现实主义视阈下古尔纳小说的难民主题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博佳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0-38,共9页
难民和流亡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的重要主题。于古尔纳而言,流亡既是一种生命经验,也是其文学作品的书写对象。古尔纳在作品中以新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深入历史、身份和心理的深隙审视难民的生存困... 难民和流亡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的重要主题。于古尔纳而言,流亡既是一种生命经验,也是其文学作品的书写对象。古尔纳在作品中以新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深入历史、身份和心理的深隙审视难民的生存困境,在民族解放和进步的叙事话语之外营造了兼具历史和存在意义的“空间-时间性”,进而在文学文本中生成了历史和心理的“新现实”。古尔纳笔下的难民书写不仅为当下欧洲难民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反思,也与当代欧洲难民文学和电影进行了对话,在展现作家文化立场的同时凸显了文学直面和记录现实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难民 非洲 新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地图的知识与政治:古尔纳《朝圣之路》中的沉默谜题
14
作者 杨燕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6,共7页
地图在早期的殖民活动中不仅发挥着实证主义的向导功能,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古尔纳的早期作品《朝圣之路》中,殖民地图作为权力话语和知识形式,其意识形态特征及制图摹仿谬误,是帝国种族政治叙事的重要修辞策略,也是破解主人公... 地图在早期的殖民活动中不仅发挥着实证主义的向导功能,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古尔纳的早期作品《朝圣之路》中,殖民地图作为权力话语和知识形式,其意识形态特征及制图摹仿谬误,是帝国种族政治叙事的重要修辞策略,也是破解主人公达乌德沉默谜题的关键所在。古尔纳赋予坎特伯雷—桑给巴尔以殖民地与殖民者的双重视角,揭示出地图话语对种族政治不同表征的形塑。通过地图和文学的互动,古尔纳的叙事地图将主人公的城市行走视为探查种族政治隐秘运行路径的具身性实践,将沉默视为防守叙事的灵感来源。对地图的知识与政治的探绎显露出叙事地图在后殖民反权威写作中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朝圣之路》 地图 种族政治 沉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