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被引量:
19
1
作者
郁振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0,共17页
黄勇良知诠释的独到之处是聚焦于"愿不愿"的问题,即行动的动力问题。他将良知界定为动力之知(knowing to),发前人之所未发,给人很大的启发。但是,这一诠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knowing that""knowing how"...
黄勇良知诠释的独到之处是聚焦于"愿不愿"的问题,即行动的动力问题。他将良知界定为动力之知(knowing to),发前人之所未发,给人很大的启发。但是,这一诠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knowing that""knowing how"、道德的能力之知和非道德的能力之知、赖尔和阳明的良知概念、良知之自然性、良知天赋论等六个方面,可对黄勇的良知诠释提出商榷。阳明良知概念的实质是道德的能力之知,即道德德性-实践智慧。良知诠释不必诉诸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之外的第三种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
知
道德的能力之知
非
道德的能力之知
动力
之知
原文传递
伦理世界中致知与力行的合一——道德的能力之知或动力之知争论的王船山方案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超逸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364-385,共22页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的能力之知还是动力之知的争论,实质是知行合一说与知行本一说的差异。差异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至少存在一种道德规范可以直接转化为道德行动。承认与否取决于如何解释人们的道德经验。王船山对王阳明的批判表明...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的能力之知还是动力之知的争论,实质是知行合一说与知行本一说的差异。差异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至少存在一种道德规范可以直接转化为道德行动。承认与否取决于如何解释人们的道德经验。王船山对王阳明的批判表明,解释道德经验需要以能够通达伦理世界为前提,以阳明学为基础的两种知行观都因为忽视了伦理世界而局限在个体范围内。只有通过力行,人们才能够参与到伦理世界的具体事务中,所以船山的伦理世界实在论方案主张行先知后。个体的德性扎根于伦理世界,并为具体行动提供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置两种知识:道德的能力之知强调德性涵养的过程,动力之知保证自觉涵养德性的意愿。两种知识都在个体与伦理世界的互动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实在论
道德的能力之知
动力
之知
原文传递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
-形上学
的能力
之知
下学上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被引量:
19
1
作者
郁振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0,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冯契哲学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15ZDB012)
“2011计划-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黄勇良知诠释的独到之处是聚焦于"愿不愿"的问题,即行动的动力问题。他将良知界定为动力之知(knowing to),发前人之所未发,给人很大的启发。但是,这一诠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knowing that""knowing how"、道德的能力之知和非道德的能力之知、赖尔和阳明的良知概念、良知之自然性、良知天赋论等六个方面,可对黄勇的良知诠释提出商榷。阳明良知概念的实质是道德的能力之知,即道德德性-实践智慧。良知诠释不必诉诸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之外的第三种知识。
关键词
良
知
道德的能力之知
非
道德的能力之知
动力
之知
Keywords
Liangzhi, moral knowing that, non-moral knowing how, knowing to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伦理世界中致知与力行的合一——道德的能力之知或动力之知争论的王船山方案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超逸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364-385,共22页
文摘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的能力之知还是动力之知的争论,实质是知行合一说与知行本一说的差异。差异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至少存在一种道德规范可以直接转化为道德行动。承认与否取决于如何解释人们的道德经验。王船山对王阳明的批判表明,解释道德经验需要以能够通达伦理世界为前提,以阳明学为基础的两种知行观都因为忽视了伦理世界而局限在个体范围内。只有通过力行,人们才能够参与到伦理世界的具体事务中,所以船山的伦理世界实在论方案主张行先知后。个体的德性扎根于伦理世界,并为具体行动提供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重置两种知识:道德的能力之知强调德性涵养的过程,动力之知保证自觉涵养德性的意愿。两种知识都在个体与伦理世界的互动中完成。
关键词
王船山
实在论
道德的能力之知
动力
之知
Keywords
Wang Chuanshan
Realism
Moral knowing-how
Knowing-to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付华东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
基金
厦门大学2018年度校长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多维视野下闽台朱子学之前沿问题研究”(20720181001)。
文摘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关键词
道德
道德
-形上学
的能力
之知
下学上达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郁振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9
原文传递
2
伦理世界中致知与力行的合一——道德的能力之知或动力之知争论的王船山方案
杨超逸
《思想与文化》
2022
1
原文传递
3
下学上达:朱熹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探究
刘付华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