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缺血预处理减轻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的作用观察
1
作者 周小伟 万志渝 +1 位作者 刘雨鑫 杨林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9期2049-2053,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减轻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择期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4)和对照...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减轻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择期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4)和对照组(n=74)。两组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其中观察组给予RIP,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差异,以及单肺通气前(T 0)、单肺通气后30 min(T 1)、单肺通气后60 min(T 2)和单肺通气结束时(T 3)的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PaO 2/PAO 2),术前、术后7 d的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输液量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 1、T 2和T 3时OI分别为(325.45±32.23)、(360.60±37.40)和(390.44±39.43)mmHg,PaO 2/PAO 2分别为0.67±0.08、0.63±0.07和0.64±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3.30±34.44)、(310.02±36.65)和(330.32±36.65)mmHg与(0.57±0.09、0.54±0.08、0.57±0.09)],而RI分别为0.88±0.12、0.79±0.14和0.64±0.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14、1.08±0.13、0.9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血清TNF-α、IL-6和IL-10水平分别为(22.65±4.56)、(6.03±1.23)和(31.18±9.92)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49±4.96)、(7.75±1.15)和(39.78±9.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FEV1%和FVC%分别为(74.45±8.43)%和(75.54±7.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03±7.15)%、(71.15±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有助于减轻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食管癌 肺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戴文俊 裴汉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时间对照组、H/R、RIPC处理组、自噬干预组。时间对照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RIPC组细胞使用RIPC分离液预处理,自...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分离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复氧(H/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时间对照组、H/R、RIPC处理组、自噬干预组。时间对照组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培养,RIPC组细胞使用RIPC分离液预处理,自噬干预组细胞在RIPC处理基础上,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后三组细胞使用三气培养箱进行H/R构建损伤模型。模型成功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状态,应用Western blot观察LC3Ⅱ/Ⅰ蛋白、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镜下示RIPC分离液可明显减轻H/R对HK-2细胞的损伤,加入自噬抑制剂,RIPC分离液对HK-2细胞H/R损伤的保护作用被阻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IPC分离液可使HK-2细胞线粒体中的自噬特异性蛋白LC3Ⅱ/Ⅰ、Beclin1表达水平增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H/R组比,RIPC组LC3及Beclin1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加入自噬抑制剂,HK-2细胞线粒体中的自噬特异性蛋白LC3Ⅱ/Ⅰ、Beclin1表达降低,LC3及Beclin1的mRNA表达量同时也明显降低。结论:RIPC分离液对HK-2细胞H/R后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分离液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缺氧/复氧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陶子颖 孔二亮 +1 位作者 张杨 凤旭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86-1089,1096,共5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与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通过对远离靶器官的远端部位实施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来增强靶器官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力。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表明,RIPC可改... 急性肾损伤(AKI)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与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通过对远离靶器官的远端部位实施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来增强靶器官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力。大量动物实验已经表明,RIPC可改善肾功能,减轻AKI,提高生存率。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关于RIPC减轻AKI的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RIPC在肾脏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围手术期肾保护策略和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急性肾损伤 肾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胸腔镜肺切除术肺损伤的影响
4
作者 王彦珍 高昌俊 +3 位作者 郑兰兰 郭飞 刘晨 韩瑞丽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171-1177,共7页
目的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损伤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T组和C组,每组75例。T组于单肺通气(OLV)... 目的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损伤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T组和C组,每组75例。T组于单肺通气(OLV)前和恢复双肺通气时将止血带绑于一侧上臂,实施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3个循环的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采集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OLV 30 min、OLV 1 h、双肺通气后20 min、术后6 h、术后24 h时非缺血处理侧桡动脉血样,通过血气分析并记录吸入氧浓度来计算患者相应时点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_(2))以及呼吸指数(RI)。记录机械通气相关参数,计算动态顺应性、静态顺应性以及驱动压。测定T_(1)~T_(6)时血浆TNF-α、IL-6、IL-10浓度,并统计患者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_(2)~T_(6)时PaO_(2)/FiO_(2)低于T_(1)、A-aDO_(2)高于T_(1)(P<0.05),与C组比较,T组于T_(3)、T_(5)时PaO_(2)/FiO_(2)升高、A-aDO_(2)降低(P<0.05)。两组患者RI于T_(2)~T_(6)时高于T_(1)(P<0.05),T组RI于T_(2)、T_(3)、T_(5)时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IL-6、IL-10、TNF-α浓度在各时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24 h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OLV后30 min和1 h时T组动态顺应性和静态顺应性升高(P<0.05)。两组患者驱动压于T_(2)~T_(4)时高于T_(1)(P<0.05),T组驱动压于T_(2)、T_(3)时低于C组(P<0.05)。结论肢体RIPC联合RIPostC能改善胸腔镜肺切除术围术期氧合,减轻肺损伤,减少P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 肢体缺血处理 单肺通气 肺切除术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维 张辉 +2 位作者 王华 杭黎华 邵东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血管手术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IRI)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 目的系统评价心血管手术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IRI)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0篇,共969例患者。RIPC可以减少术后肌钙蛋白峰值水平[SMD=-0.16,95%CI(-0.29,-0.03)]。单个协变量Meta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占比、年龄和β受体阻断药与研究间异质性有关,肌钙蛋白种类、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未对异质性造成影响。以麻醉维持期间药物使用分组:吸入性麻醉药组:SMD=-0.40,95%CI(-0.66,-0.14),吸入性麻醉药复合丙泊酚组:SMD=-0.04,95%CI(-0.20,0.12),丙泊酚组:SMD=-0.29,95%CI(-0.87,0.30)。术后转归(ICU时间、通气时间、强心药使用、房颤发生、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RIPC与吸入性麻醉药可以降低心血管术后肌钙蛋白释放峰值,但对术后转归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吸入性麻醉药 缺血-再灌注 心肌损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俊辉 刘晓乐 孟宪慧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方法择期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IPC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苏醒期...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方法择期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IPC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苏醒期躁动的常规预防措施相同。R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于患者右上肢上臂采用测压袖带给予3个循环的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 Hg)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1)两组患者在麻醉结束后0、5、10、15、20、30、60min采用三分法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躁动评分≥1分记为患者发生躁动,计算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躁动发生率。(2)使用FORE-SIGHT脑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患者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 SO_2),分别于麻醉前10 min(T_0)、麻醉后10 min(T_1)、手术开始前10 min(T_2)、手术开始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30 min(T_4)、手术开始后60 min(T_5)、术毕前10 min(T_6)及术毕时(T_7)记录患者的r SO_2。(3)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采用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4)监测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嗜睡、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C组患者相比,R组麻醉结束后5、10、15、20min时躁动评分为3分的例数明显减少(P均<0.05),R组麻醉结束后10 min时的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2)与C组患者相比,R组T_3~T_5时r SO_2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T_2及T_6~T_7时r SO_2均显著升高(P均<0.05),而C组患者T3~T5时r SO_2均显著降低(P均<0.05),R组患者T_4~T_5时r SO_2均显著升高(P均<0.05)。(3)R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QoR-15评分分别为(115.5±6.6)、(128.2±7.6)分,C组分别为(91.4±7.9)、(103.5±8.2)分,两组相比,P均<0.05。(4)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嗜睡、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相比,P均>0.05。结论 RIPC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提升患者术中r SO_2,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远隔缺血预处理 麻醉苏醒 麻醉苏醒期躁动 食管癌根治术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霞 龙小菊 +1 位作者 胡衍辉 徐国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RIPC 组(R 组)接受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 组)不进行预处理。分别于肝脏缺血前10 ...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RIPC 组(R 组)接受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 组)不进行预处理。分别于肝脏缺血前10 min(T0)、再灌注后1 h(T1)、6 h (T2)、24 h(T3)、48 h(T4)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样测定 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 T0比较,T1~T4时两组血清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与 C 组比较,T1~T4时 R 组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中,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可能与缓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血清 TNF-α、HMGB1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肝癌切除术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玲玲 丁翠霞 +1 位作者 都义日 陈冬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究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肝癌手术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 目的探究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肝癌手术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开展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分析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患者术后产生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8-异-前列腺素F_(2α)(8-iso-PGF_(2α))、脑氧摄取率(CERO_(2))、颈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_(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QoR-1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用于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老年患者 肝癌手术 认知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时血清NO和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威威 施小彤 +1 位作者 谢永果 龙翔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文中通过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时血清中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 目的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文中通过观察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时血清中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共3组,每组10只。各组建立IR模型对照组仅在胸背动脉处穿线不夹闭,缺血组夹闭胸背动脉3 h,预处理组在缺血处理前30 min夹闭右股动脉1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10 min,进行3个循环。3组大鼠分别在缺血前(T_0)、缺血3 h(T_1)、再灌注1 h(T_2)时于左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清中NO、ET的含量,并计算血清NO与ET的比值,术后5 d取背阔肌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缺血组比较,预处理组在T_1、T_2时间点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14.163±2.153)μmol/L vs(16.779±1.979)μmol/L,(10.355±1.913)μmol/L vs(13.127±1.726)μmol/L,P<0.05],血清ET含量明显降低[(240.772±13.734)pg/m L vs(224.662±13.635)pg/m L,(323.160±18.825)pg/m L vs(281.467±16.478)pg/m L,P<0.05],血清NO/ET比值明显增加[(0.059±0.007)vs(0.075±0.006),(0.032±0.004)vs(0.047±0.005),P<0.05],术后5 d肌皮瓣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所引起的血清NO的水平升高、血清ET的水平降低及血清NO/ET比值升高可能是其对肌皮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 肌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NO 内皮素 NO/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肾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杨 吴吉明 +2 位作者 陈德祥 刘一 杨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3期2406-2409,共4页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肾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择期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远隔缺血预处理,于麻醉诱...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肾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择期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远隔缺血预处理,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将充气压力式血压计袖囊置于病人右上肢,充气到200 mmHg,并持续5 min缺血(充气)状态,后松开气囊5 min,进行再灌注(放气)处理,以上过程重复3次,共30 min。对照组只将血压计袖囊置于右上肢,但不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两组麻醉、手术方式一致。于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病人心、肾功能和炎症反应检测指标,并评定病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升高,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肌钙蛋白I(cTnI)水平升高,术后48 h时cTnI恢复正常,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术后6 h、12 h时CK-MB、cTnI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2 h、24 h、48 h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术后24 h时白细胞计数(WBC)升高(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时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0(IL-10)降低(P<0.05)。试验组仅在术后即刻出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对照组在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均出现SOD降低。试验组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术后24 h时WBC均低于对照组,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时IL-6低于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 h、术后6 h时IL-10、SOD高于对照组,术后6 h、24 h膀胱温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后1 d、2 d、3 d时SIRS评分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 d、2 d、3 d时SI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心、肾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缩短反应的时间,对病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 肾功能 全身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孟勤 钟巍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5期30-32,68,共4页
探讨术前肢体远隔缺血处理后对患者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60例,平均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单肺通气前(T_1)、单肺通气后30min(T_2)、60min(T_3)、90min(T_4... 探讨术前肢体远隔缺血处理后对患者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作用。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60例,平均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单肺通气前(T_1)、单肺通气后30min(T_2)、60min(T_3)、90min(T_4)、单肺通气结束即刻(T_5)、单肺通气结束后30min(T_6)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各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和PaO_2/PAO_2,收集呼出气冷凝液测pH值,ELISA法测血浆TNF-α、IL-1β和IL-10浓度。与C组比较,R组T_2-T_6时刻氧合指数升高,呼吸指数降低,PaO_2/PAO_2升高,T_3-T_6时血浆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呼出气冷凝液pH值升高,T_2-T_6时血浆IL-10浓度升高(P〈0.05)。术前肢体远隔缺血处理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 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食管癌根治性手术 肺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肾脏保护作用
12
作者 蒋伟 刘建华 +2 位作者 石光 梁巧如 闫小清 《临床研究》 2021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0例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在术前应用远隔缺血预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0例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在术前应用远隔缺血预处理技术,对照组将压力阻断带置于左侧下肢,不予充气。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血肌酐、血尿素氮浓度,并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各相应时间点的内生肌酐清除率,评价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8 h血肌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8 h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有助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肾功能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急性主动脉夹层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田春 王爱华 陈有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5期191-194,共4页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是指通过在远离靶器官的远端部位或器官实施多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周期,以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量动...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是指通过在远离靶器官的远端部位或器官实施多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周期,以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量动物实验已证实RIPC可显著改善肝切除术后残余肝早期的组织灌注和氧合作用,减少HIRI,提高生存率。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关于RIPC减少HIRI的作用仍存在很大争议。因此,本文对近几年RIPC肝脏保护效应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切除术 肝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方案对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常丙林 张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1期10-11,83,共3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方案对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10 min于左上肢上臂采用测压...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方案对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10 min于左上肢上臂采用测压袖带进行RIPC;对照组则将袖带绑于左上肢,不做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以及脑红蛋白(NG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3、T4 NSE水平较T0降低,T2~T4 NGB水平较与T0升高,观察组T1~T4 S100β较T0降低,对照组T2~T4 S100β较T0降低(P<0.05);观察组T3、T4 NG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NSE和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方案可通过上调NGB水平以保护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神经功能 脑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小鼠神经认知功能及小胶质细胞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秋婷 张慧 +1 位作者 李仁奇 孙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9-803,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re)对老年小鼠神经认知功能及小胶质细胞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影响。方法采用异氟醚麻醉+腹腔探查术建立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模型。15月龄老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re)对老年小鼠神经认知功能及小胶质细胞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影响。方法采用异氟醚麻醉+腹腔探查术建立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模型。15月龄老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RIPre组)、手术麻醉组(S组)和手术麻醉+缺血预处理组(S+RIPre组)。RIPre组和S+RIPre组于PND模型建立前行远隔缺血-再灌注,小鼠后肢血流阻断5 min后血液复流5 min,共重复缺血-复灌3次。术后第3天行旷场实验,第4、5天分别行条件性恐惧实验训练和测试。每组另外取6只小鼠于术后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第3天海马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和PSD95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术后第3天海马IL-6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僵直反应百分比明显降低,术后第3天海马IL-6浓度明显升高,PSD95蛋白含量明显降低,Iba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S+RIPre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僵直反应百分比明显增加,术后第3天海马IL-6浓度明显降低,PSD95蛋白含量明显升高,Iba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RIPre可减轻异氟醚麻醉手术诱发的老龄小鼠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RIPre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从而减轻对突触可塑性的损伤,并减弱海马神经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认知功能 远隔缺血预处理 小胶质细胞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凯凯 杨玲 陈海明 《心脏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术病患,随机分成4组(n=20);对照组(C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术病患,随机分成4组(n=20);对照组(C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远隔缺血预处理组(DR组);R组于麻醉诱导后行上肢缺血预处理,D组将盐酸右美托咪定以1μg/kg负荷剂量泵注10min后以0.41μg/(kg·h)注入至手术结束,DR组联合应用D组和R组两种方法;测主动脉阻断前(T0)、体外循环结束时(T1)和结束手术后(T2)血浆肌钙蛋白I(cTnI)浓度。检测T0和T1时Bcl-2和Bax蛋白含量及计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T1和T2时,与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cTnI均降低(P<0.05)。与阻断主动脉前相比,体外循环结束后4组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值含量和AI均升高,Bcl-2/Bax下降(P<0.05);与C组比较,D组、R组和DR组Bcl-2、Bcl-2/Bax均增高,Bax和AI降低(P<0.05);与R组、D组比较,DR组Bcl-2、Bcl-2/Bax升高,Bax和AI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与远隔缺血预处理均能减轻MI/RI,二者联合作用优于单独使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远隔缺血预处理 心肌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房芳 艾艳秋 孟宪慧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8期3027-3030,共4页
目的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65~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或III级,术前经蒙特利尔量表(MoCA)、简易智力... 目的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65~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或III级,术前经蒙特利尔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痴呆量表(CDR)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被判定为MCI。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30)和RIPC组(R组,n=30)。R组于麻醉诱导后5min于患者右上肢上臂采用测压袖带给予3个循环的5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mmHg)及5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mm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d(T0)、术后7d(T1)及30d(T2)时采用MoCA和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MMSE和MoCA评分均降低[(25.2±0.7)分比(21.4±0.6)分、(25.5±0.8)分比(22.3±0.7)分、(21.8±0.7)分比(18.2±0.7)分、(22.0±1.0)分比(19.4±0.8)分,P<0.05];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MMSE和MoCA评分均升高[(21.4±0.6)分比(22.8±0.9)分、(22.3±0.7)分比(23.6±0.8)分、(18.2±0.7)分比(19.5±0.8)分、(19.4±0.8)分比(20.7±0.9)分,P<0.05];T1~T2时R组MMSE和MoCA评分均高于C组(P<0.05)。结论RIPC对改善MCI患者OPCABG术后30d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非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认知功能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向平 刘邕波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0期193-195,共3页
远隔缺血预处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是通过对器官或组织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缺血处理使其获得更长缺血时间的耐受能力,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很多研究认为远隔的缺血处理不仅对心肌具有保护作... 远隔缺血预处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是通过对器官或组织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缺血处理使其获得更长缺血时间的耐受能力,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很多研究认为远隔的缺血处理不仅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对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也具有保护作用,并且部分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也证实了远隔缺血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确切性。该文即对远隔缺血处理的概念、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其应用过程中的优劣势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上调线粒体自噬减轻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轶男 裴汉军 余学文 《智慧健康》 2022年第23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在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自噬抑制剂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血生化、肾小管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检测与线粒体自噬相...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在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自噬抑制剂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血生化、肾小管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检测与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血肌酐、尿素氮浓度,肾小管损伤半定量评分均降低;LC3A/BⅡ/LC3A/BⅠ、Beclin1表达水平、TOMM20与LC3A/B、LAMP2荧光共定位面积百分比增加、p62光密度值降低(P<0.05)。自噬抑制剂组与远隔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指标趋势相反。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减轻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线粒体自噬 急性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处理防治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茜 裴汉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自噬在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防治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C57B6/L雄性小鼠,构建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观察RIPC对肾I/R小鼠... 目的:研究自噬在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防治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C57B6/L雄性小鼠,构建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观察RIPC对肾I/R小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观察自噬水平的变化。结果:血生化结果显示,RIPC可降低肾I/R中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自噬水平检测显示,RIPC可使LC3Ⅱ/Ⅰ和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RIPC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处理 急性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