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贴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行走时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
1
作者 柳青 马刚 +3 位作者 曹建玲 张宇 熊优 何瑞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89-2994,共6页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行走时倾向于过度足内翻,这将增加步行周期支撑相踝关节扭伤的风险。临床医生常使用肌内效贴布或运动贴布进行踝关节贴扎。由于肌内效贴布具有弹性,而运动贴布无法拉伸,因此两者技术应用和生理机制存在差异,进...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行走时倾向于过度足内翻,这将增加步行周期支撑相踝关节扭伤的风险。临床医生常使用肌内效贴布或运动贴布进行踝关节贴扎。由于肌内效贴布具有弹性,而运动贴布无法拉伸,因此两者技术应用和生理机制存在差异,进而可能产生不同的康复疗效。目的:对比肌内效贴布和运动贴布干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行支撑相足额状面和胫骨水平面运动的影响。方法:40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布组和运动贴布组,肌内效贴布组从后足内侧向外侧粘贴2条贴布,以产生外翻拉力;运动贴布组采用踝关节闭锁式编篮贴扎。分别于贴扎前后在电动跑台上进行行走测试,利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获取受试者足部和胫骨运动学参数。结果与结论:肌内效贴布组贴扎后于支撑相早期足外翻角度增加(P<0.05),但对支撑相晚期足的位置无影响(P>0.05);运动贴布组贴扎后于支撑相晚期胫骨内旋增加(P<0.05),而支撑相早期胫骨位置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表明:与运动贴布相比,肌内效贴布能够提供灵活的拉力,有利于步态周期中支撑相早期足外翻,同时不限制支撑相晚期的正常足内翻。因此,肌内效贴布可能是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实用康复疗法,在纠正踝关节异常运动的同时不限制其自然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布 运动贴布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关节运动学 步态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男性下蹲跳过程中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子龙 孟昕 +4 位作者 张芷棋 谢雨 孟令越 张秋霞 孔翎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5,共8页
背景:踝关节作为人体的末端承重关节,承受着机体自上而下的压力,这导致踝关节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生损伤,诱发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下蹲跳过程中的下肢生物力学表现,对实现科学训练、预防... 背景:踝关节作为人体的末端承重关节,承受着机体自上而下的压力,这导致踝关节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生损伤,诱发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对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下蹲跳过程中的下肢生物力学表现,对实现科学训练、预防踝关节损伤以及伤后临床康复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下蹲跳过程中的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方法:于2023年3-9月在苏州大学招募男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健康人群各15名,年龄22-28岁,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下蹲跳试验。采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两组受试者在下蹲跳起跳阶段、离地瞬间时刻、初始着地时刻和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同步采集及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离地瞬间时刻,与健康对照组的匹配侧相比,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患侧显示出了更小的膝关节内旋力矩(P=0.020)、更小的踝关节内旋力矩(P=0.009)。(2)落地瞬间时刻,与健康对照组的匹配侧相比,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患侧显示出了更小的髋关节屈曲角度(P=0.039);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显示出了更小的髋关节外展角度(P=0.022)、更小的膝关节内翻角度(P=0.010)、更大的膝关节外旋角度(P=0.021)、更小的踝关节内翻角度(P=0.004)、更小的踝关节外旋角度(P=0.008)。(3)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显示出了更小的踝关节内翻角度(P=0.044);(4)结果说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在下蹲跳动作中相较于健康人群存在异常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离地与落地瞬间时刻,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反映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在执行下蹲跳时采用了僵硬的起跳与着陆模式,倾向于将患侧踝关节负荷转移至下肢其他关节,并显示出健侧下肢的代偿现象。因此,检测和纠正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应该成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康复训练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下蹲跳 生物力学 运动学参数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者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新新 高克 +3 位作者 谢世栋 陀浩雯 经飞跃 刘卫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31-1944,共14页
目的:尽管多种非手术疗法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目前最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非手术疗法尚不明确。文章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非手术疗法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 目的:尽管多种非手术疗法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但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目前最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非手术疗法尚不明确。文章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非手术疗法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的疗效,以期寻找最佳治疗措施。方法:以“CAI,Exercis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网络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关于非手术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功能或动态平衡能力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管理,采用RevMan 5.4软件和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使用Stata 14.0软件的network命令对足踝能力评估日常活动子量评分、足踝能力评估体育活动子量表评分、前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后内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后外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结局指标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根据GRADE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分级标准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强度等级评价。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22项随机对照试验中,1项研究被评为低风险,8项研究被评为中风险,13项研究被评为高度风险,共计纳入952例患者,25种治疗措施。①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等速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平衡+频闪眼镜训练、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CrossFit训练、CrossFit+自我动员训练、震动板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矫正锻炼计划、触发点干针法和神经肌肉训练在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升效果(P<0.05)。②累积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关节活动度训练(88.6%)>视觉反馈平衡训练(83.1%)>CrossFit+自我动员训练(74.8%);前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关节活动度训练(88.4%)>等速力量训练(86.9%)>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矫正锻炼(65.0%);后内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平衡+频闪眼镜训练(87.4%)>神经肌肉训练(74.6%)>力量训练(68.9%);后外侧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CrossFit+自我动员训练(74.6%)>平衡+频闪眼镜训练(70.0%)>神经肌肉训练(63.7%);足踝能力评估日常活动子量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矫正锻炼(91.9%)>平衡+频闪眼镜训练(85.6%)>震动板训练(82.2%);足踝能力评估体育活动子量表评分排名最靠前的3种治疗措施为:平衡+频闪眼镜训练(93.5%)>平衡训练(86.7%)>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矫正锻炼(86.4%)。结论:非手术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矫正锻炼计划在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踝日常活动功能方面疗效最佳;平衡+频闪眼镜训练在改善足踝体育运动功能和后内侧动态平衡能力方面疗效最佳;关节活动度训练改善前侧动态平衡能力和踝关节不稳病情方面疗效最佳;CrossFit+自我动员训练改善后外侧动态平衡能力方面疗效最佳。受纳入研究方法学偏倚和发表偏倚风险影响,各项结局指标证据强度均为低强度。因此,未来尚需更多高质量试验研究验证此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功能 能力评估 动态平衡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 非手术疗法 CAI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着地时足外展角度可降低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内翻损伤的风险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晓雪 赵琼秋 +4 位作者 张藤 王丹 邱继宏 宋祺鹏 沈培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7-1833,共7页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在着地时易发生踝关节内翻扭伤,适度增大着地时足外展角度有助于减少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发生,但尚无研究直接论证。目的:探讨着地时增加足外展角度对有无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着地过程中踝内翻角度、角度峰值时刻及角速... 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在着地时易发生踝关节内翻扭伤,适度增大着地时足外展角度有助于减少踝关节内翻扭伤的发生,但尚无研究直接论证。目的:探讨着地时增加足外展角度对有无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着地过程中踝内翻角度、角度峰值时刻及角速度峰值的影响。方法:共招募了60名受试者,其中慢性踝关节不稳者30名,非慢性踝关节不稳者30名。使用模拟扭伤装置进行下落跳测试,该装置中的活动平台可向前翻转24°、向内侧翻转15°,从而模拟踝关节内翻扭伤时的足部位置。受试者需要在两种着地状态下进行下落跳测试,即自然着地和外展着地,后者的足外展角度更大,约为前者的150%以上。使用12摄像头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记录运动学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下落跳时的内翻角度峰值(P<0.001,η^(2)p=0.270)、内翻角速度峰值(P=0.015,η^(2)p=0.098)和内翻角度峰值时刻(P<0.001,η^(2)p=0.260)均存在显著的状态主效应;内翻角速度峰值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P=0.029,η^(2)p=0.080);②慢性踝关节不稳组与非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受试者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与踝内翻角度峰值(P=0.021,r=-0.310;P=0.042,r=-0.278)、内翻角度峰值时刻(P=0.018,r=-0.312;P=0.021,r=-0.309)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受试者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与内翻角速度峰值(P=0.021,r=-0.312)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提示增加着地时的足外展角度可以减小慢性踝关节不稳及非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着地过程中的内翻角度峰值、内翻角速度峰值,提前内翻角度峰值时刻,从而降低踝内翻扭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关节扭伤 着地 内翻角度 足外展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视觉条件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一晗 刘中强 +3 位作者 魏乔叶 刘明冬 陈科奕 李志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57,共8页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西南医科大学学生中招募3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视觉训练组(n=12)、高频视觉训练组(n=12)和正常视觉训练组(n=12),均进行渐进跳跃稳定平衡训练,其中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在训练过程中佩戴频闪眼镜,频闪频率分别为1.75,5 Hz,每周训练3次,连续训练4周。训练前及训练完成后1周内,评估所有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结果与结论:①踝关节本体感觉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和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改善(P<0.05);训练4周后,低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较正常视觉训练组有明显改善(P<0.05);②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组别×时间因素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比较,3组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均提高(P<0.05);训练4周后,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高于正常视觉训练组(P<0.05);③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内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正常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无论频率如何,在频闪视觉条件下进行平衡训练均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及动态姿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频闪视觉 平衡训练 感觉重新加权 本体感觉 动态姿势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对双侧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足底触觉和肌肉力量的影响
6
作者 刘延浩 董世玉 +2 位作者 刘子寅 宋祺鹏 沈培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572-3578,共7页
背景: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会对患侧肢体产生不良影响,有线索表明非患侧可能同样受到累及,但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目的:探讨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对于双侧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足底触觉和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招募122例受试者,其中单侧... 背景: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会对患侧肢体产生不良影响,有线索表明非患侧可能同样受到累及,但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目的:探讨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对于双侧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足底触觉和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招募122例受试者,其中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者67例,非慢性踝关节不稳者55例。测试了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双侧以及非慢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足底触觉和肌肉力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对比组间差异。结果与结论:①相较于非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双侧前后方向的稳定时间均更长(P=0.001-0.012),患侧内外方向的稳定时间更长(P=0.012-0.025);双侧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和外翻的本体感觉阈值均更高(P=0.000-0.035);双侧足底大脚趾、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外侧足弓、足跟的足底触觉灵敏度均更低(P=0.000-0.008);双侧踝关节内翻和外翻的肌肉力量均更弱(P=0.000-0.019)。②单侧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存在双侧姿势稳定性、本体感觉、足底触觉和肌肉力量缺陷。因此,在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时应全面考虑双侧肢体的康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缺陷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关节扭伤 感觉运动 平衡控制 本体感觉 足底皮肤触觉 工程化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鞋跟高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女性平地行走时踝关节运动控制的影响
7
作者 赵春燕 闫晓芹 +2 位作者 王疆娜 程静静 孙威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186,共8页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女性(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穿着不同高度高跟鞋行走时对踝关节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20名健康女性和20名CAI女性穿着4种高度(1、3、5、7 cm)高跟鞋平...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女性(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穿着不同高度高跟鞋行走时对踝关节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20名健康女性和20名CAI女性穿着4种高度(1、3、5、7 cm)高跟鞋平地行走时足着地前后200 ms内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应用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足着地时内翻峰值角速度以及内翻峰值角度存在组别×鞋跟高度的交互效应。经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健康组内,与鞋跟1 cm相比,穿着5 cm(P=0.002)、7 cm(P=0.002)高跟鞋行走时在足着地前后200 ms内翻峰值角速度显著较大;穿着1 cm与5 cm(P=0.018)、7 cm(P<0.001)高跟鞋行走时内翻角度峰值有显著性差异。在CAI组,与鞋跟1 cm相比,穿着5 cm(P=0.002)、7 cm(P=0.002)高跟鞋行走时在足着地前后200 ms内翻峰值角速度显著较大;穿着1 cm与3 cm(P<0.001)、5 cm(P<0.001)、7 cm(P<0.001)高跟鞋行走时内翻峰值角度有显著性差异。在足着地前后200 ms内跖屈峰值角度(P<0.001)、外旋峰值角度(P<0.001)、外旋峰值角速度(P<0.001)、跖屈峰值力矩(P=0.048)存在显著的高度主效应;外翻峰值力矩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P<0.001)。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CAI女性穿着高跟鞋行走时踝关节控制能力较弱,随着跟高增加,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建议CAI女性穿着3 cm以下高度的高跟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跟鞋 慢性踝关节不稳 运动控制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疼痛与功能关系分析
8
作者 王璐 于歌 +4 位作者 尹航 褚文颖 董治兵 徐海亮 陈亚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2,共6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及疼痛与足踝功能的关系。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对北京同仁医院163例FAI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其足踝疼痛部位,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及疼痛与足踝功能的关系。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对北京同仁医院163例FAI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其足踝疼痛部位,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足踝功能(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 and hindfoot score,AOFAS)评分。对相同疼痛部位数下不同疼痛部位及不同疼痛部位数的VAS及AOFAS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疼痛部位数及VAS与AOFAS的关系。结果:163例FAI患者中有150例存在疼痛,其中单一部位疼痛占37.33%,2部位疼痛占34%,多部位疼痛(>2部位)占28.67%。所有疼痛部位中,跗骨窦和距腓前韧带占比较大,分别为32%和31%。相同疼痛部位数的FAI患者的VAS及AOFAS在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部位疼痛(>2部位)FAI患者的VAS高于单部位及2部位疼痛患者(P<0.01),AOFAS低于单部位及2部位疼痛患者(P<0.05)。疼痛部位数及VAS与AOFA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VAS和疼痛部位数能够预测AOFAS评分的20.9%。结论:大部分FAI患者存在疼痛,疼痛程度及疼痛部位数影响FAI患者的足踝功能。在为FAI患者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时应该考虑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减少患者的疼痛部位数,对于高发的特定部位(如跗骨窦、距腓前韧带)的疼痛,未来研究应探求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来提高FAI患者的足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疼痛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效果研究
9
作者 杨露 温艳飞 +1 位作者 柴良伟 刘华 《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 2025年第2期8-14,20,共8页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康复策略,重点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进行干预的研究,并从肌肉激活、肌肉力量、姿势稳定性、踝关节不稳症...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康复策略,重点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进行干预的研究,并从肌肉激活、肌肉力量、姿势稳定性、踝关节不稳症状等方面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相比单一训练方案,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在缩短CAI患者腓骨肌反应时、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改善自感踝关节不稳定等方面的表现更优。不同训练方案对CAI患者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综上,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可以多方面改善CAI患者的肌肉激活、肌肉力量和姿势稳定性,从而增强神经肌肉控制功能,进而有效缓解CAI患者的不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力量训练 运动干预 肌肉激活 肌肉力量 姿势定性 不稳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力量训练促进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夏豪杰 常春 《当代体育科技》 2025年第1期19-23,57,共6页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功能性力量训练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表现,并着重探讨了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增强踝关节稳定性、提升运动功能及预防再损伤方面的作用。详细分析了...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功能性力量训练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表现,并着重探讨了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增强踝关节稳定性、提升运动功能及预防再损伤方面的作用。详细分析了多种康复手段的效果,包括功能性力量训练与物理治疗、矫形鞋垫等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综述还着重指出了个体化训练方案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新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讨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功能性力量训练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关节扭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刘娜 王明宇 +1 位作者 孟晴 翟宏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中枢重塑机制的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CAI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22~58岁... 目的探讨基于中枢重塑机制的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CAI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22~58岁,平均(39.73±8.61)岁;采用常规方法康复治疗。观察组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56岁,平均(40.33±5.11)岁;常规方法基础上增加基于中枢重塑机制的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内容,持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步速、步频)、平衡功能测试及训练系统(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星状伸展平衡实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步速、步频)、平衡功能测试及训练系统(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星状伸展平衡实验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枢重塑机制的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促进CAI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重塑机制 非意识本体感觉训练 慢性踝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踝穴形态参数和足底压力特征预测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不稳的风险
12
作者 刘玉波 田更双 +2 位作者 郑丽红 张宇 张同润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基于踝穴形态参数和足底压力特征预测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不稳的风险。方法选择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68.21岁;损伤后... 目的基于踝穴形态参数和足底压力特征预测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关节不稳的风险。方法选择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68.21岁;损伤后至手术时间12~17 h,平均时间15.05 h;损伤原因,车祸62例,扭伤61例,砸伤27例,高处坠落伤28例,其他22例。根据术后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将其分为踝关节不稳组和踝关节稳定组,检测两组患者踝穴形态参数及足底压力特征,Spearman相关性分析踝穴形态参数、足底压力特征与踝关节不稳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术后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将其分为踝关节不稳组(n=100)和踝关节稳定组(n=100)。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损伤后至手术时间及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不稳组患者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均显著高于踝关节稳定组[(44.64±2.74)mm vs(41.07±2.32)mm、(39.98±2.37)mm vs(37.24±2.12)mm、(8.02±1.28)°vs(7.29±1.06)°、(15.84±2.04)°vs(14.38±1.56)°。P<0.05],但两组踝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不稳组患者的足底压力峰值、足底平均压力、足底接触面积、足底接触时间均显著低于踝关节稳定组[(258.25±60.46)kPa vs(279.38±70.87)kPa、(76.58±11.49)kPa vs(82.84±14.28)kPa、(102.21±10.48)cm2vs(108.02±11.58)cm2、(1.02±0.23)s vs(1.14±0.28)s。P<0.05],足内侧压力百分比、行走速度略低于踝关节稳定组,足外侧压力百分比略高于踝关节稳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矢状位角度与踝关节不稳呈显著正相关(r=0.170、0.210、0.140、0.260、0.160,P<0.05),足底压力峰值、足底平均压力、足底接触面积、足底接触时间与踝关节不稳呈显著负相关(r=-0.380、-0.190、-0.540、-0.280,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踝穴形态参数和足底压力特征可作为预测踝关节不稳风险的潜在指标,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踝关节不稳 穴形态 足底压力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五体理论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宜伟 罗春晖 +6 位作者 安宁宁 杨青峰 马晨光 麻永胜 宋重东 刘沛 郝东昶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慢性踝关节不稳即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属于“筋伤病”的范畴,多由急性踝关节扭伤疾病失治、误治所致,该病及其所致的并发症通常导致踝关节运动功能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五体层次结构是《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的主体框架,与... 慢性踝关节不稳即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属于“筋伤病”的范畴,多由急性踝关节扭伤疾病失治、误治所致,该病及其所致的并发症通常导致踝关节运动功能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五体层次结构是《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的主体框架,与人体运动机能密切相关,踝关节不稳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涉及中医五体病机的演变,故笔者试从五体理论出发,探讨和阐述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发现在五体理论指导下,无论是传统中医疗法,或是将其与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均可对CAI产生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五体理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 关节扭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汝杰 郭文煊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475-477,I0001,共4页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在所有运动损伤中占比约30%[1-3],而由于受伤后缺乏规范的治疗,大约40%的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3-4],CAI主要分为机械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而在临床上,两者常会同时出现[5-6]。目前CA...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在所有运动损伤中占比约30%[1-3],而由于受伤后缺乏规范的治疗,大约40%的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3-4],CAI主要分为机械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而在临床上,两者常会同时出现[5-6]。目前CAI患者在临床上采取保守治疗为主[7],但针对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推荐采用手术治疗。外侧踝关节韧带复合体损伤是常见的踝关节扭伤类型,因此,手术治疗一般以修复踝关节外侧韧带为主[8-9]。目前CAI的手术治疗术式不断丰富,临床也取得较好的疗效。CAI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解剖修补,非解剖重建和解剖重建。本文探讨CAI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扭伤 解剖重建 关节外侧韧带 慢性踝关节不稳 运动损伤 CAI 手术选择 关节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缪小兵 顾本进 +2 位作者 崔益华 张君 冯素娟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35-838,共4页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ATFL损伤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43例为锚钉组,采用改良开放式Brostr9...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修复与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踝关节不稳ATFL损伤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43例为锚钉组,采用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的37例为Brostr9m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足踝功能和踝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1年),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锚钉组可负重时间和重返运动时间均低于Brostr9m组(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逐渐呈递减趋势降低(P<0.05),锚钉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低于Brostr9m组(P<0.05);术后1年,两组AOFAS足踝量表评分、Tegner评分和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锚钉组高于Brostr9m组(P<0.05);两组背屈角度和跖屈角度均较术前提升,距骨倾斜度和距骨前移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rostr9m组(P<0.05)。结论 带线锚钉修复对ATFL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促进康复进程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较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损伤 带线锚钉修复 改良开放式Brostr9m修复 关节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疗效研究
16
作者 罗鑫 吴宗辉 +3 位作者 郑兵 王玉宝 苏昌钰 黄强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 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在踝关节平衡训练基础上增加按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对照组采用BOSU球进行踝关节平衡训练。分别在基线、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和Y平衡测试(Ybalance test,YBT)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估的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上均有显著降低(P<0.05),Y平衡测试综合数值得到显著改善(P<0.01),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上述各项评估指标中均显著优胜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期8周的平衡训练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均对FAI患者有显著的临床康复疗效,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在缓解FAI患者的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和动态平衡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康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平衡训练 关节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定量分析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中的应用
17
作者 尤云峰 韩晓兵 +4 位作者 程鸿琦 林雅萍 康晓强 彭伟生 黄莹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367-1371,共5页
目的探讨T2 mapping定量分析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前与术后远期关节软骨退变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距腓前韧带(ATFL)修复或重建治疗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TFL修复组(... 目的探讨T2 mapping定量分析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前与术后远期关节软骨退变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距腓前韧带(ATFL)修复或重建治疗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TFL修复组(n=30)和ATFL重建组(n=30),另选择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ATFL修复组、ATFL重建组于术前和术后1年均进行MRI T2 mapping扫描和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踝-后足功能系统(AOFAS)、踝关节Karlsson评分(KAFS)评估,对照组进行MRI T2 mapping扫描,测量和计算3组距骨顶前内侧、外侧和中央内侧、外侧以及后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结果ATFL修复组术前距骨顶中央内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TFL修复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TFL修复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术前(P<0.05)。ATFL重建组术前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TFL重建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内侧、外侧及前内侧、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TFL重建组术后1年距骨顶中央外侧及前外侧软骨区域T2值均高于术前(P<0.05)。ATFL修复组与ATFL重建组术前、术后1年各软骨区域T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TFL修复组、ATFL重建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均大于术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AOFAS、KAF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ATFL修复或重建治疗后仍会发生距骨软骨退变,主要是距骨顶前侧和中央,通过T2 mapping定量分析可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术后距骨软骨退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式太极拳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李宝芳 孟英佩 +2 位作者 刘俊 赖建恭 李翔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8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陈式太极拳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11月于福州大学城招募的CAI患者52例,采用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共48例完成了研... 目的观察陈式太极拳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11月于福州大学城招募的CAI患者52例,采用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共48例完成了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包括平地单腿站立、波速球站立、单腿抗阻力踢腿、下台阶;观察组进行陈式太极拳训练,动作包括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雀地龙、金鸡独立和倒卷肱。2组训练频率均为每周3次,每次40 min,连续训练6周。观察2组干预前后动态平衡能力(Y平衡测试中前方、后内、后外测试成绩)、静态平衡能力[双足和单足站立的运动椭圆面积(AME)和运动长度(ML)]和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评定问卷(CAIT)评分。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Y平衡测试中后内测试成绩和CAIT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前方、后外测试成绩均明显提高(P<0.05),双足AME、ML以及单足AME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前方、后内、后外测试成绩差值均明显提高(P<0.05),干预前后双足ML差值明显提高(P<0.05)。结论陈式太极拳可改善CAI者动态、静态平衡能力和主观踝关节不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能力 陈式太极拳 运动康复 主观踝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功能重建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踝关节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婉婉 赵容 +4 位作者 张利 刘雪洁 沈传业 王红雨 岳建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踝关节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踝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踝关节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踝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每周5次,共9 w,采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价训练前后受试者踝关节稳定性变化,修订版跌倒功效量表(MFES)评价训练前后不发生跌倒的自信程度变化,BioFlex-FP姿势控制训练系统评估训练前后受试者在睁眼、闭眼、睁眼+垫子、闭眼+垫子状态下重心轨迹总长度和重心轨迹矩形面积的变化。结果 训练9 w时,治疗组CAIT、MFES得分及睁眼、闭眼、睁眼+垫子状态下重心轨迹总长度和重心轨迹矩形面积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5 w时治疗组,CAIT、MFES评分及睁眼、闭眼、睁眼+垫子状态下重心轨迹总长度和重心轨迹矩形面积得分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训练5 w时对照组,CAIT、MFES评分及睁眼、闭眼、睁眼+垫子状态下重心轨迹总长度和重心轨迹矩形面积得分较训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改善趋势;训练9 w时,两组CAIT、MFES评分及睁眼、闭眼、睁眼+垫子状态下重心轨迹总长度和重心轨迹矩形面积得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能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人群踝关节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加不跌倒的自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研究
20
作者 姚鑫 周煜达 +3 位作者 唐晶 金以翔 胡安乐 姜维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8期108-11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CA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CA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及NMES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CA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CA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及NMES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足踝功能量表(FAAM)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量表(AOFAS)评分,平衡功能及踝关节屈伸肌群不同角度峰值力矩。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IT、日常活动量表(FAAM-ADL)和运动量表(FAAM-Sport)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OFA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前后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度、Y方向动摇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上述2项指标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60°/s跖屈、120°/s跖屈、60°/s背伸、120°/s背伸等踝关节屈伸肌群不同角度峰值力矩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峰值力矩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NMES、运动疗法治疗CAI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足踝关节功能,增加足踝关节稳定性,增强踝关节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运动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电针疗法 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 功能量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