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译者注之阐释功能——以伍光建英译《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艳群 项凝霜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6-109,113,共5页
译文加注是一种重要的翻译补偿手段,其中阐释类译注最为常见。本文选取伍光建英译的《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对选集中的阐释类译注进行分类梳理,从释名物、释典故、释文化、释情节和释词义这五大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译... 译文加注是一种重要的翻译补偿手段,其中阐释类译注最为常见。本文选取伍光建英译的《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为例,对选集中的阐释类译注进行分类梳理,从释名物、释典故、释文化、释情节和释词义这五大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译者注的阐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阐释 伍光建 《英汉对照名家小说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译者注的历史演变及多重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艳群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32,共3页
注释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学术传统。译者注作为注释的一种类型,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译经活动。本文通过对译者注的历史考察,总结出译者注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的演变趋势和背后动因。同时,作为一种副文本形式,译者注对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意... 注释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学术传统。译者注作为注释的一种类型,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译经活动。本文通过对译者注的历史考察,总结出译者注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的演变趋势和背后动因。同时,作为一种副文本形式,译者注对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意义重大。文章认为,译者注在史料建构、文本阐释、译本经典化和译者身份建构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历史演变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视作品翻译中的译者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健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8-31,共4页
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加注是一种常见的辅助翻译方法。以人人影视翻译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网络字幕翻译中的译者加注现象有三种:语言注释、文化注释和术语注释。网络字幕翻译加注的三个原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确定加注对象、确... 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加注是一种常见的辅助翻译方法。以人人影视翻译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网络字幕翻译中的译者加注现象有三种:语言注释、文化注释和术语注释。网络字幕翻译加注的三个原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确定加注对象、确保译者的客观立场、保持注释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字幕翻译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注”贵在恰到好处
4
作者 甘正气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5年第2期52-53,共2页
分析了外文著作译本中的"译者注"出现的注释错讹、体例不一、不当冗长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需要使用"译者注"的4种情况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译者注 翻译 翻译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利西斯》汉译本中的“译者注”研究:一个阐释学的视角
5
作者 叶红岩 赵勇 《外语与翻译》 2011年第1期12-19,共8页
翻译即解释,解释即视域融合,这是现代阐释学的翻译观。而注释与生俱来就是以“解释”为目的的,自然成为文学翻译这种解释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意义补偿手段。尤其是像《尤利西斯》(Ulysses)这部凝结了太多异域文化因子的“天书”,单... 翻译即解释,解释即视域融合,这是现代阐释学的翻译观。而注释与生俱来就是以“解释”为目的的,自然成为文学翻译这种解释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意义补偿手段。尤其是像《尤利西斯》(Ulysses)这部凝结了太多异域文化因子的“天书”,单纯的文本内阐释根本没办法实现翻译目的,所以译者不可避免使用了大量注释。本文旨在从阐释学视角对《尤利西斯》两个译本中的“译者注”进行研究,证实“译者注”是文学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解释维度,是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三方主体视域融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阐释学 解释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英汉翻译教学中“译者注”之可行性探究
6
作者 童益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5-78,共4页
英汉翻译教学中合理运用"译者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还能协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译者注"的运用一方面源于翻译教学现状的宏观诉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翻译过程... 英汉翻译教学中合理运用"译者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还能协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译者注"的运用一方面源于翻译教学现状的宏观诉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翻译过程的微观操作要求。通过"符号学"以及"功能对等"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规范"译者注"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英汉翻译教学 译者注 教学现状 翻译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巴马政治演讲的译者注——以2016白宫记者晚宴为例
7
作者 杨梦 《海外英语》 2016年第23期123-124,共2页
在奥巴马政治演讲语篇中,字幕翻译的译者注是一种最常用的翻译手段,旨在补充因语言环境、传播媒介以及特定时间而缺失的文化信息。以奥巴马2016白宫记者晚宴为例,根据译者注的五点原则,分析字幕翻译的译者注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作用,探... 在奥巴马政治演讲语篇中,字幕翻译的译者注是一种最常用的翻译手段,旨在补充因语言环境、传播媒介以及特定时间而缺失的文化信息。以奥巴马2016白宫记者晚宴为例,根据译者注的五点原则,分析字幕翻译的译者注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作用,探究隐含在语言表层下的深层意义,目的在于促进中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白宫记者晚宴 字幕翻译 奥巴马政治演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注的重要性——以张译《苔丝》为例
8
作者 张颖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24期177-178,共2页
张谷若认为翻译"为科学亦为艺术,为艺术亦为科学",翻译审美既需要感性理解又需要理性认知。因此,文学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译者注正是翻译审美之理性认知与严谨态度的集... 张谷若认为翻译"为科学亦为艺术,为艺术亦为科学",翻译审美既需要感性理解又需要理性认知。因此,文学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译者注正是翻译审美之理性认知与严谨态度的集中体现。文章以张谷若所译《苔丝》为例,从历史文化参照、互文参照和人文参照三个角度分析译者注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注 人文参照 互文参照 历史文化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注写作的形式及其原则——以《大数据时代》为例
9
作者 王海峰 《写作》 2021年第2期87-96,共10页
译者注是一种帮助读者有效理解译著原文本的副文本,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价值功能。通过分析研究样本中译者注写作的文本类型,按照译者注的文本阐释功能和读者阅读价值,可将译者注文本大体分为解释说明类、知识普及类、提供参考类、评... 译者注是一种帮助读者有效理解译著原文本的副文本,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价值功能。通过分析研究样本中译者注写作的文本类型,按照译者注的文本阐释功能和读者阅读价值,可将译者注文本大体分为解释说明类、知识普及类、提供参考类、评价探讨类和综合类等五种文本类型。根据译者注对原文本内容、意义的深入层面,这五种文本类型可归入文本释义层、文本拓展层和评价探讨层三个功能层级。译者注写作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即译者注写作要遵循补偿原则、普及原则、参考原则、指瑕原则、交互原则。译者注作为一种特殊文本,具有较高的出版学、阅读学和写作学研究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注 文本类型 写作原则 《大数据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类型、规范及译者素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小勇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4,共6页
译者注是伴随着正文本出现在译著中的副文本,是译者与文本沟通的结果,对读者理解译文起辅助作用。由于学术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尤为重要。文章借助学术翻译实践中的实例分析,论述了译者注在学术译著中的解释、补偿、纠误和... 译者注是伴随着正文本出现在译著中的副文本,是译者与文本沟通的结果,对读者理解译文起辅助作用。由于学术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尤为重要。文章借助学术翻译实践中的实例分析,论述了译者注在学术译著中的解释、补偿、纠误和评论功能,提出学术翻译中的译者注应当遵循当注则注、语言简洁、形式规范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翻译任务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译者素养不能狭隘地等同于母语和目标语能力,而是译者以问题解决能力所统领的知识、能力和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翻译 译者注 译者素养 译者声音
原文传递
陶瓷著作Chinese, Corean and Japanese Potteries翻译研究
11
作者 邓宏春 马月华 《陶瓷》 2025年第1期62-65,共4页
Chinese, Corean and Japanese Potteries是由3位英美汉学家撰写的有关中国、朝鲜和日本陶瓷的著作,这类文献具有特殊的文本特征,包含了大量威妥玛拼音、中国陶瓷典籍的引文以及国外著名艺术家、收藏家、陶瓷产地和品种等信息,给汉译工... Chinese, Corean and Japanese Potteries是由3位英美汉学家撰写的有关中国、朝鲜和日本陶瓷的著作,这类文献具有特殊的文本特征,包含了大量威妥玛拼音、中国陶瓷典籍的引文以及国外著名艺术家、收藏家、陶瓷产地和品种等信息,给汉译工作带来了挑战。笔者以该著作及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回译、勘误、译者序和译者注策略的使用,以期为“异语写作”的陶瓷文献汉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译 勘误 译者 译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翻译批评对读者的关注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兆元 《甘肃科技纵横》 2009年第1期174-174,94,共2页
我国当前的翻译批评"量少质次",主要囿于"文本批评",对作为翻译接受主体的读者关注不够。本文首先指出关注读者乃翻译批评的固有之义,接着探讨了翻译批评理应对待读者的态度以及关注读者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 翻译批评 读者 引导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陶瓷著作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翻译研究
13
作者 邓宏春 马月华 《陶瓷》 CAS 2024年第12期90-93,共4页
汉学家用英文撰写的中国陶瓷著作,展现了西方“他者”视角下中国陶瓷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域外传播与接受情况,翻译这些汉学陶瓷文献,对树立陶瓷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 汉学家用英文撰写的中国陶瓷著作,展现了西方“他者”视角下中国陶瓷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域外传播与接受情况,翻译这些汉学陶瓷文献,对树立陶瓷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两卷本)及其译本《中国陶瓷史:从远古到元代》和《中国陶瓷史:明清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策略,具体包括回译中威妥玛拼音的识别与转写、中国陶瓷典籍引文的原文复现,对原文错误的修正,译者序和注释的运用,以期对汉学陶瓷著作的翻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森 回译 勘误 译者 译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历史地理学的早期传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迈克尔·赫费南 卡琳·M.莫琳 +2 位作者 丁雁南(译) 李鹏(校) 汤茂林(校)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34-154,共21页
引言译者注:本文系原作者为世哲出版公司《世哲历史地理学指南》所撰写的第二章。现经世哲出版公司书面许可翻译刊出。原文书目信息:Michael Heffernan and Karin M.Morin,Between History and Geography,Mona Domosh,Michael Heffernan... 引言译者注:本文系原作者为世哲出版公司《世哲历史地理学指南》所撰写的第二章。现经世哲出版公司书面许可翻译刊出。原文书目信息:Michael Heffernan and Karin M.Morin,Between History and Geography,Mona Domosh,Michael Heffernan,Charles W.J.Wither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Geography,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20,pp.25-46。原标题直译意为“在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考虑到将该章从全书中拿出独立成篇及其主要内容的时空范围,本文译作“欧美历史地理学的早期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译者注 书面许可 独立成篇 时空范围 世哲 MICHA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研究的副文本分析途径新蓝图——《翻译与副文本研究》评介
15
作者 谭华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2期215-221,共7页
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分析并非全新视角。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思想研究中都会分析副文本,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中往往也考察副文本。这些研究涉及的副文本往往是译者序、译者注等文本制作者副文本,如温秀颖、李... 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分析并非全新视角。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思想研究中都会分析副文本,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中往往也考察副文本。这些研究涉及的副文本往往是译者序、译者注等文本制作者副文本,如温秀颖、李兰(2010)、Toledano-Buendía(2013)、Ambrosiani(2016)、金洁、吴平(2016)、许明武、王烟朦(2017)、Haroon(2019)。文本接受者制作的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此外,副文本分析中的理论意识也比较薄弱。近些年随着国外翻译研究对副文本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副文本概念和术语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殷燕和刘军平通过考察近30年来国内副文本研究的现状,发现“翻译研究逐渐成为国内近五年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热点”(殷燕、刘军平,2017:26)。耿强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他指出,副文本翻译研究今后应“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对象”(耿强,2016: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研究 翻译家研究 翻译思想 文本分析 译者注 文本翻译 文本接受 拓展研究
原文传递
2024年美国十大最重要的教育研究
16
作者 寺田佑纪 斯蒂芬·梅里尔 李茂(翻译) 《当代教育家》 2024年第12期38-43,共6页
对到了一年一度的回顾时刻,美国有关机构近日发布了2024年值得一读的教育研究成果,包括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人工智能的潜力与风险等内容,大有可观。2024年是科技领域重要的一年。手机曾经风光无限,但突然间失宠,开始在全国的课堂中消失(2... 对到了一年一度的回顾时刻,美国有关机构近日发布了2024年值得一读的教育研究成果,包括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人工智能的潜力与风险等内容,大有可观。2024年是科技领域重要的一年。手机曾经风光无限,但突然间失宠,开始在全国的课堂中消失(2024年美国多个州颁布校园手机禁令——译者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革命性新工具,它在西部——确切地说是硅谷——出现,并开始以流畅的人声段落进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模型驱动 教育研究成果 手机 风光无限 意力不集中 译者注 科技领域
原文传递
从副文本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智芹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副文本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就翻译的文学作品而言,副文本指围绕译本而存在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封面、勒... 副文本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就翻译的文学作品而言,副文本指围绕译本而存在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封面、勒口、扉页、副标题、题词、前言、后记、译者注、致谢、附录、封面和封底上的宣传语等,后者涵盖相关的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注 文艺理论家 杰拉德 宣传语 热奈特 文学作品 余华作品
原文传递
褶皱之外——AI时代的人与文学
18
作者 樊迎春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0,共6页
1 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自信地写道:计算机下棋今天还未能达到象棋大师那样的水平(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已经战胜了世界超级象棋大师卡尔希波夫—译者注),但它足以与一... 1 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自信地写道:计算机下棋今天还未能达到象棋大师那样的水平(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已经战胜了世界超级象棋大师卡尔希波夫—译者注),但它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余棋手相媲美。更准确地说,计算机程序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余棋手相媲美,因为计算机程序本身对使用哪一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来表演其技巧是从不苛求的。那么,程序编制员的任务是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程序 程序编制 计算机下棋 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译者注
原文传递
在宇宙中搜寻外星文明的技术印迹
19
作者 邓舒夏 苟利军(编译)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70-772,共3页
1802年,年轻的德国数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提出了一种让未来火星人知道我们地球人类存在的方法: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开垦一大片土地,种上小麦,然后创造出一种类似毕达哥拉斯定理(译者注:即勾股定理)的图案。大约80年后,Lowell Ob... 1802年,年轻的德国数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提出了一种让未来火星人知道我们地球人类存在的方法: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开垦一大片土地,种上小麦,然后创造出一种类似毕达哥拉斯定理(译者注:即勾股定理)的图案。大约80年后,Lowell Observatory天文台的创始人,天文学家Percival Lowell支持在火星上发现了运河的观点,他建议在撒哈拉沙漠挖掘我们自己的运河,在运河里装满石油并点燃它们,从而吸引火星居民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达哥拉斯定理 外星文明 撒哈拉沙漠 火星人 勾股定理 运河 译者注
原文传递
作为教师的诗人
20
作者 【美】理查德·艾伯哈特 刘康凯(译) 《诗歌月刊》 2020年第8期75-78,共4页
五年前,我坐在波士顿的一家商务办公室里,接到一个电话。有时人们说人受到一次召唤(双关语,同时有接到一个电话之义——译者注)。生活选择他们走上一条路。这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来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做驻校诗人。当时我有一种观念,认为... 五年前,我坐在波士顿的一家商务办公室里,接到一个电话。有时人们说人受到一次召唤(双关语,同时有接到一个电话之义——译者注)。生活选择他们走上一条路。这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来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做驻校诗人。当时我有一种观念,认为诗歌是不能教的,它的神秘本质是逃避解释、拒绝分析的。我认为诗歌不能由诗人来教。我不怀疑这门课可以由教授来教。我不是在达特茅斯、剑桥、哈佛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吗?然后我把这认作是一个挑战。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既有的观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语 译者注 达特茅斯 华盛顿大学 西雅图 波士顿 电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