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信仰与海外华人认同符号的构建和重建 |
张举文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5 |
10
|
|
2
|
建构·叙事·认同:网生纪录片《众神之地》文本符号研究 |
丁一涵
|
《声屏世界》
|
2024 |
0 |
|
3
|
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阐释 |
张成林
扈中平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4
|
“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符号认同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
霍红
李默
|
《信息记录材料》
|
2017 |
1
|
|
5
|
透视“汉服潮”:符号消费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品价值再造 |
周亚瑜
朱虹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6
|
论自媒体社交下的符号消费和身份认同研究 |
丁洁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2
|
|
7
|
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和正念的调节作用 |
郭英
陈灿杰
胡东
袁安怡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2
|
|
8
|
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 |
石碧球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9
|
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符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
裴学亮
季姝含
郑小惠
|
《当代经济》
|
2024 |
0 |
|
10
|
消费认同视角下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交往困境 |
刘广伟
单世联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1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影视的民族认同情结:浅谈古琴和古埙的运用 |
张举文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3 |
6
|
|
12
|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
黄兴涛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2 |
144
|
|
13
|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实现路径——兼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周玉
廖小琴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2
|
|
14
|
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肖海雁
王燕
张宇
杨丽丽
付政
顿方圆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
0 |
|
15
|
创新自我效能与员工创新绩效——内化创新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 |
潘志宏
|
《质量与市场》
|
2020 |
1
|
|
16
|
符号学视角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原因 |
孙殿春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7
|
美国华裔散居民民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张举文
|
《文化遗产》
|
2009 |
10
|
|
18
|
基列国使女的主体建构——《使女的故事》精神—政治解读 |
刘辉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9
|
中国达斡尔第三届库木勒论坛综述 |
包明德
杜欣桐
|
《中国民族博览》
|
2019 |
0 |
|
20
|
iPhone变“街机”背后的消费行为解读 |
江牧歌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