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吕毅 郝宝岚 +4 位作者 王艳 林常青 邵树军 周丽莉 王书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90-692,共3页
目的对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进行检测,比较2种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1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94袋(2U/袋)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计数,了解其质量;对113名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 目的对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进行检测,比较2种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1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94袋(2U/袋)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计数,了解其质量;对113名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CCI值和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2.35±0.54)×1011,合格率为75.65%;手工血小板平均计数为(0.62±0.25)×1011,合格率为85.37%。输注有效率测定,单采血小板组1h CCI(14.65±16.61)、24h CCI(9.59±16.67),手工血小板组1h CCI(16.96±14.65)、24h CCI(10.31±15.64),单采血小板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2%、手工血小板组为63%。临床疗效观察,输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单采血小板组70%、手工血小板组57%。结论手工血小板Plt和CCI值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单采血小板,临床手工血小板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手工血小板质量 输注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质量与降钙素原在儿童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永超 唐喜春 +2 位作者 杨娟 黄彩芝 莫丽亚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质量(mean platelet mass,MPM)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117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 MPM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质量(mean platelet mass,MPM)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117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 MPM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降钙素原(PCT)的水平,且与12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并同时比较各指标的阳性率及相关性。结果①川崎病儿童急性期 MP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MPV及 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α=0.05);两组PDW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0.05)。②MP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指标(P<0.05,α=0.05)。结论 MPM对儿童川崎病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一项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质量 川崎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降温方法对冰冻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沈莉 李建民 +2 位作者 陈红霞 彭会花 李小玉 《河北医药》 CAS 2006年第7期600-600,共1页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血小板质量 降温方法 血小板制品 DMSO 纤维蛋白 蛋白变性 手工血小板 治疗效果 细胞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校准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温丽玲 梁佩贤 +2 位作者 罗益红 卓创近 招淑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6期2436-2438,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单采设备中血小板校准系数(YSF系数)调整前、后单采血小板含量,探讨YSF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0例无偿献血者分成2组,每组240例。选取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40例无偿献血者当前YSF系数的单采血小板... 目的通过比较单采设备中血小板校准系数(YSF系数)调整前、后单采血小板含量,探讨YSF系数对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0例无偿献血者分成2组,每组240例。选取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40例无偿献血者当前YSF系数的单采血小板。按照操作手册调整Trima Accel系统的YSF系数,采集调整YSF系数后240例无偿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比较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的血小板收集量、血小板容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等的差异。结果YSF系数调整前、后两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容量、红细胞计数及储存期末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由24.67%降至13.33%。结论调整YSF系数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含量不合格率,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质量,采供血机构应制订标准工作流程,规范YSF系数的设置,以保证临床输注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校准系数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S~+血液分离机升级前后相关参数设置对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祝瑞泉 叶初燕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血液分离机 参数设置 血小板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浓缩血小板质量及临床疗效初探
6
作者 胡蓉 刘春棋 古桂英 《江西医学检验》 2005年第5期478-478,436,共2页
关键词 机采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质量 临床疗效 血小板输注 手工制备 出血性疾病 输注血小板 止血机制 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血小板质量的敏感参数
7
作者 叶兵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3期234-234,共1页
背景 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质量的下降伴随着乳酸盐生成物增加,显示出线粒体功能的降低。本文报道在理想实验条件下JC-1荧光染料可用着检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改变。设计与方法血小板在各种负载JC-1的条件下,在合成培养基中37C孵育。由于... 背景 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质量的下降伴随着乳酸盐生成物增加,显示出线粒体功能的降低。本文报道在理想实验条件下JC-1荧光染料可用着检测血小板线粒体功能改变。设计与方法血小板在各种负载JC-1的条件下,在合成培养基中37C孵育。由于高膜电位的存在,这种染料聚积在红色荧光增多的线粒体中。负载JC-1后,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红色(FL2)与绿色(FLl)荧光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USION 线粒体膜电位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 流式细胞计数仪 敏感 线粒体功能 保存过程 功能改变 荧光染料 实验条件 乳酸盐 培养基 负载 红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肖乐宇 肖声宇 岐红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国家献血标准的60名志愿献血者分为A组和B组,使用M C 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管路耗材采集血小板,每组30袋,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进行白细胞过滤...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国家献血标准的60名志愿献血者分为A组和B组,使用M C 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管路耗材采集血小板,每组30袋,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进行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后,分别留取滤白、辐照前及滤白、辐照后样本进行检测,观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低渗性休克和CD62p阳性表达率.将同期60例血液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输注未做任何处理的机采血小板,实验组输注经滤白、辐照后的机采血小板,分别检测每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血小板检测滤白、辐照后白细胞计数较滤白、辐照前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计数、pH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低渗性休克和CD62p阳性表达率较滤白、辐照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注血小板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1).结论 经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血小板,能有效去除白细胞,且血小板的质量无显著变化,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白细胞过滤 Γ射线照射 机采血小板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输注无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保存血小板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20期5305-5309,共5页
对于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质量评价,除了应符合血液和血液产品的常规检测项目标准外,主要限定在产品中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及pH值等指标,而缺乏对于血小板功能状态、临床输注效果指标的具体要求。随着对血小板... 对于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质量评价,除了应符合血液和血液产品的常规检测项目标准外,主要限定在产品中的血小板收集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及pH值等指标,而缺乏对于血小板功能状态、临床输注效果指标的具体要求。随着对血小板功能状态、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逐步完善和应用,必将建立起全面的血小板质量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保存质量评价 CD62P/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间隔期缩短对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武彬 李敏玲 +1 位作者 林绮敏 韦钟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7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肇庆市中心血站接收的采取单采Plt献血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单采Plt间隔期4周以及2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Plt质量的结果。结果...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肇庆市中心血站接收的采取单采Plt献血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单采Plt间隔期4周以及2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Plt质量的结果。结果:单采Plt前以及单采Plt 2周后献血者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单采Plt间隔4周以及单采Plt间隔2周献血者血常规积Hct、WBC、Hb、RBC、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采Plt间隔期从4周缩短为2周对献血者的健康以及对Plt质量等方面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间隔期 血小板质量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参数在多次捐献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健康中的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素玲 袁秀珍 +1 位作者 沈倩 施丽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第19期125-126,共2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参数在多次捐献血小板质量及对献血者健康中的影响。方法:适用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此次献血者的血液常规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对献血者血小板中红细胞含量采用显微镜进行检测,对献血者血清中铁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 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参数在多次捐献血小板质量及对献血者健康中的影响。方法:适用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此次献血者的血液常规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对献血者血小板中红细胞含量采用显微镜进行检测,对献血者血清中铁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结果:血小板产品质量虽然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部分捐献者的MCV、MCH、MCHC、Fe等指标低于正常值。结论:献血者多次(捐献时间间隔大于等于1个月)适量的捐献血小板,对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有刺激的作用,促使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略有增加,并且网织红细胞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参数 血小板质量 血清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添加液ⅢM悬浮的血小板保存期质量的研究
12
作者 刘宇健 游冉冉 +2 位作者 林绮文 何博 聂咏梅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的 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作为介质悬浮浓缩血小板,检测不同保存期血小板的质量,并探究保存浓缩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的合适比例。方法 采用带有血小板保存袋的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用富浆法制备... 目的 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作为介质悬浮浓缩血小板,检测不同保存期血小板的质量,并探究保存浓缩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的合适比例。方法 采用带有血小板保存袋的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用富浆法制备收集浓缩血小板,容量约50 mL,每袋所含血小板≥4.0×10~(10)个。分别采用不同比例的血小板添加液ⅢM与血浆组成的介质来悬浮血小板。根据悬浮血小板的介质中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的不同,将血小板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血浆介质悬浮血小板)、试验1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6.5∶3.5的介质悬浮血小板)和试验2组(低血浆组,采用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体积比为9∶1的介质悬浮血小板),每组标本量为50例。将不同介质悬浮的3组血小板置于(2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期d1、3、5、7采用无菌接驳取样5 mL,检测血小板计数、pH值、乳酸脱氢酶、CD62P阳性率及Annexin V阳性率。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检测所得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比较3组参数的差异。结果 随保存时间延长,3组血小板计数均下降、Annexin V阳性率均升高,3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组pH值下降,在d1、3、5、7分别为7.44±0.13 vs 7.44±0.14 vs 7.41±0.11、7.31±0.68 vs 7.43±0.23 vs 7.22±0.12、7.30±0.15 vs 7.42±0.14 vs 7.17±0.12、7.29±0.33 vs 7.26±0.18 vs 7.04±0.12,对照组和试验1组pH值下降幅度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2组在d5、7下降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酸脱氢酶均升高(mmol/L),在d1、3、5、7分别为169.62±99.33 vs 105.80±150.71 vs 77.14±105.38、225.10±112.86 vs 116.00±72.77 vs 94.42±88.74、249.42±79.55 vs 119.00±53.51 vs 118.35±80.39、253.34±86.95 vs 147.71±90.71 vs 124.68±128.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1组升高幅度最小;3组CD62P阳性率升高(%),在d1、3、5、7分别为26.22±11.74 vs 23.48±12.48 vs 40.49±11.86、41.29±8.36 vs 33.53±25.64 vs 50.42±22.36、59.59±10.13 vs 36.39±23.1 vs 50.94±20.50、72.92±15.44 vs 55.54±23.65 vs 61.89±18.8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阳性率升高幅度更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积比为6.5∶3.5的血小板添加液ⅢM∶血浆介质在血小板体外保存期维持血小板质量优于传统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液ⅢM 血小板质量 CD62P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13
作者 安慧娟 单泓 +5 位作者 刘铮 张姣姣 王姣杰 别立莉 李建斌 金新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20-826,共7页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及CD62P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6 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6 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 全血冷藏保存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救状态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质量保证的探讨
14
作者 熊建平 刘亚诚 +2 位作者 徐晶 王丽 张莹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9-12,I0002,I0003,共6页
目的:从质量保证的角度探讨如何合法、合规使用冰冻血小板,最大限度保障受血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方法:统计2019–2021年江西各地区医院血小板制品的应用数据以及南昌地区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质量监控数据,并对南昌地区... 目的:从质量保证的角度探讨如何合法、合规使用冰冻血小板,最大限度保障受血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方法:统计2019–2021年江西各地区医院血小板制品的应用数据以及南昌地区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质量监控数据,并对南昌地区冰冻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目前江西各地区医院在用的血小板血液制品共计8种,包括单采血小板、滤白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汇集滤白浓缩血小板、冰冻单采血小板、冰冻单采去白血小板、冰冻浓缩血小板、冰冻浓缩混合(滤白)血小板,其中冰冻血小板包括冰冻单采血小板、冰冻单采去白血小板、冰冻浓缩血小板和冰冻浓缩混合(滤白)血小板。分析结果显示冰冻后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末血小板计数会下降约27.3%,冰冻后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末血小板计数会下降约42.7%。结论:血站和医院应合法、合规使用血小板血液制品,尽量避免冰冻血小板的使用。应急情况下,必须明确应用冰冻血小板的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标准、质量要求、临床适应证和使用前知情同意原则等。全省应建立区域间的血小板应急保障机制,统一应急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质量 冰冻血小板 急救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期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世春 易中梅 +3 位作者 张强 刁荣华 王泽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质量 临床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浓缩血小板在1种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曾 韩玎玎 +7 位作者 钟锐 张学俊 李燊 周洋 李伟楠 桑培培 刘嘉馨 王红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 7.06±0.16、66.96±12.35 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 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1.66 vs 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vs 20.75±2.04。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 混合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过滤 血小板贮存袋 血小板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CID小鼠模型和流式细胞术体内评估血小板制品质量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士云 毕星秀 +3 位作者 丁家华 唐荣才 黄成垠 史广耀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血小板制品体内质量评价的动物实验方法。方法用带有超细针头的胰导素注射器将人血小板经尾静脉注入BALB/c、FVB、SCID小鼠体内,于30min及2、4、6、8、12和24h采集小鼠全血,肝素抗凝,用CD61-PE标记后,流式细胞术计数人血小... 目的建立一种血小板制品体内质量评价的动物实验方法。方法用带有超细针头的胰导素注射器将人血小板经尾静脉注入BALB/c、FVB、SCID小鼠体内,于30min及2、4、6、8、12和24h采集小鼠全血,肝素抗凝,用CD61-PE标记后,流式细胞术计数人血小板,以30min的人血小板计数为100%,计算人血小板的存活率。结果新鲜人血小板在SCID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与BALB/c、FVB相比明显延长,其输注4h血小板存活率:BALB/c为29.9%±6.5%(n=8)、FVB为28.1%±5.5%(n=8)、SCID为68.6%±8.1%(n=10);推算半寿期(T1/2)分别为2.5、2、8h。由化学药物及不正确储存所致损伤的血小板在SCID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人血小板在SCID小鼠模型中的存活率可以评价血小板制品体内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D小鼠 流式细胞术 动物实验 血小板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0袋机采血小板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慧佳 张琦 张彦芬 《社区医学杂志》 2009年第16期33-34,共2页
血小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本文对2007年1月~2009年2月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采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质量分析 血小板质量 治疗效果 统计分析 控制措
原文传递
调整优化采血联袋后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达玲 杨坤 +4 位作者 韦家寿 黄新宝 林国奎 陶珏宇 何永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5-537,共3页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血联袋 血小板质量 输血安全 调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鹏程 《中国农村卫生》 2020年第15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中心血站接收的6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采血小板间隔期2周以及4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血小板质量结果,包括Hct(...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中心血站接收的6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采血小板间隔期2周以及4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血小板质量结果,包括Hct(红细胞压积)、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RBC(红细胞)、血小板、PDW(血小板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LCR(大型血小板比例)。结果:单采血小板前与单采血小板2周后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血小板间隔2周与单采血小板间隔4周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间隔期 缩短 血小板质量 献血者血常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