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应论及其在莎士比亚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媛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6-258,共3页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并以此从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对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进行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莎士比亚作品翻译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0-73,共4页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译介(1856-1920)经历了西方传教士的最初评介、清末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清末翻译家和演艺界的改译和演绎几个阶段,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译介深受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影响。目的语读者需求和目的语社会的政治意识...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译介(1856-1920)经历了西方传教士的最初评介、清末思想家的大力倡导和清末翻译家和演艺界的改译和演绎几个阶段,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译介深受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影响。目的语读者需求和目的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是造成莎剧中国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译介 目的语文化语境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英语典故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蔡红艳 《科技视界》 2019年第34期212-213,211,共3页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运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简洁,寓意深刻。因而典故深受中外名家的青睐。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巨匠,其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进而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本文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例,对...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运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简洁,寓意深刻。因而典故深受中外名家的青睐。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巨匠,其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进而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本文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例,对英语典故的语言特征及典故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典故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即结构的固定性,语义的整体性和比喻性。同时根据典故的这些显著特征,探讨适合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直译加意译或注释法等,以期有助于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进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典故 语言特征 翻译方法 莎士比亚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探究——评《哈姆雷特(中英双语本)》
4
作者 周玉芳 孙毓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4-134,共1页
本·琼斯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这一赞誉名副其实。莎士比亚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三大传统信息内容与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上。在其创作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作品分别呈现出不同... 本·琼斯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这一赞誉名副其实。莎士比亚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三大传统信息内容与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上。在其创作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作品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其中《哈姆雷特》属于莎士比亚中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还是语言特点、文化内涵都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哈姆雷特》 中英双语 内容与形式 价值探究 创作特色 哈姆雷特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基于莎士比亚作品的英语文学探究
5
作者 乔德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I0030-I0030,共1页
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文学历史发展中,受不同时期阶段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影响,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性和文化特点。学习英语文化,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准确理解英美文化,规避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和冲突。以文艺复... 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文学历史发展中,受不同时期阶段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影响,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性和文化特点。学习英语文化,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准确理解英美文化,规避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和冲突。以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莎士比亚戏曲作品进行英语文学教育探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的学习过程。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文学发展研究》一书,是探索莎士比亚文学的可行性路径之一,通过研读此书,能够帮助学生在通读西方文学作品中,培养出文学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性路径 英语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 国家图书馆 戏曲作品 文学兴趣 英美文化 交流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进入中国的文化交流程度问题研究
6
作者 韩志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1-101,共11页
"中西文化交流程度"问题无论从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文化交流层面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研究过。"莎士比亚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经典进入中国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文章通过分析莎剧的四... "中西文化交流程度"问题无论从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的文化交流层面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研究过。"莎士比亚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经典进入中国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文章通过分析莎剧的四个汉译版来阐释"莎剧作品"与中国文化交流过程,并分析其中的交流程度问题。文章认为在对以往的交流不足与交流过度的调适中,"皇家版"莎剧全集汉译本是进行中西文化适度交流的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莎士比亚作品 交流失度 交流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在音乐院校教学中的意义
7
作者 张婧 《当代音乐》 2023年第10期122-124,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在音乐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意义。莎士比亚作品和音乐之间的交汇点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受益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阐明莎士比亚作品在音...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在音乐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意义。莎士比亚作品和音乐之间的交汇点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受益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阐明莎士比亚作品在音乐院校教学中的价值,并探讨其对学术研究和表演实践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强调了音乐学生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及音乐院校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呼吁对莎士比亚作品在音乐院校的教学进行持续关注与研究,以进一步丰富音乐教育的多元性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音乐院校教学 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8
作者 蔡红艳 《文教资料》 2019年第34期79-80,86,共3页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典故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典故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完全按字面意义理解。本文以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基础,分别从人物形象、动...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典故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典故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完全按字面意义理解。本文以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基础,分别从人物形象、动植物设喻、身体部位设喻、故事情节和词句四个方面对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部分典故进行文化内涵方面的分析和探究。让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及英美文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英语典故的运用更加准确自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莎士比亚作品 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莎士比亚作品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
9
作者 张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56-59,共4页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在当时的英国,政治相对稳定,传统的哲学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人们仍然恪守世界秩序,这就是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个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莎土比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创作自然...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在当时的英国,政治相对稳定,传统的哲学思维依然占主导地位,人们仍然恪守世界秩序,这就是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个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莎土比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创作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如苏联莎学专家莫罗佐夫所说的:“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事件虽然并不发生在当时的英国,但是他所塑造的人物,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无不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代词 莎士比亚作品 普洛斯彼罗 《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亚伯拉罕 哈姆莱特 苏联莎学 哲学思维 罗佐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矛盾修辞的妙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春凡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0-61,共2页
矛盾修辞法(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语“oxus+moros”。“oxus”的意思是“sharp”或“wise”,“moros”的意思为“foolish”或“dull”。显然oxymoron意思为“sharp-foolish”(明显的荒谬),“wise-dull”(聪明的傻瓜)。我们可以看出从o... 矛盾修辞法(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语“oxus+moros”。“oxus”的意思是“sharp”或“wise”,“moros”的意思为“foolish”或“dull”。显然oxymoron意思为“sharp-foolish”(明显的荒谬),“wise-dull”(聪明的傻瓜)。我们可以看出从oxusmoros到oxymoron,这个词无论是在拼写上,还是在语义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修辞法 莎士比亚作品 OXYMORON 罗密欧 朱生豪 修辞手法 心理状态 思想感情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剧作
原文传递
从莎士比亚作品谈形象语言的规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毅衡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8-24,共7页
关于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我们已经读到不少文章,当然还有再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但笔者觉得,或许现在是可以分门别类地解剖形象思维在各种具体范围中使用规律的时候了!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形象思维在两个层次上运动。
关键词 形象语言 莎士比亚作品 奥赛罗 语言形象 形象思维 语言技巧 象征式 文学作品 修辞格 两个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向文化的转移——论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方式与历史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伟民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6期64-77,共14页
自从莎士比亚的作品诞生以来并逐渐被世界所意识到它的文学价值之后,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挖掘、介绍、演出、评论、研究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印刷、广播、电视、... 自从莎士比亚的作品诞生以来并逐渐被世界所意识到它的文学价值之后,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挖掘、介绍、演出、评论、研究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印刷、广播、电视、电影传播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其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组成了一种‘工业托拉斯’,形成了‘一种系列文化’”(1)实在是难以说尽。歌德曾经感慨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2)这种文学现象,今天仍在继续,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剧 莎学 《威尼斯商人》 《哈姆莱特》 《奥赛罗》 说不尽 孟宪强 仲夏夜之梦 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学看《红楼梦》与莎士比亚作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伟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22-25,34,共5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学传播现象。而《红楼梦》和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随着曹雪芹和莎士比亚逐渐被各国人民所认识,他们的作品,已经超出了文学的意义,扩大为一种指导文学创作的原则。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文学传播 莎学 发展演进 传播学理论 文学创作 《哈姆莱特》 莎剧 人文主义思想 《奥赛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选读
14
作者 成丽娟 《信息技术教育》 2004年第12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高中 文学课 莎士比亚作品 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中动植物描写的数字人文研究
15
作者 管佳辉 吴增行 朱法荣 《海外英语》 2023年第14期178-181,184,共5页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数字人文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新方法,选取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字技术,发现莎士比亚对于动植物意象的应用有以下特点:1)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动植物意象种类繁多,且多与日常生活密...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数字人文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新方法,选取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字技术,发现莎士比亚对于动植物意象的应用有以下特点:1)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动植物意象种类繁多,且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莎士比亚常常为动植物意象创造出来新意;3)同一种动植物意象往往对应不同的含义。采用全新角意图揭示人类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为数字技术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信息技术 莎士比亚作品 动植物意象 生活与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类某种永恒冲动的阐释
16
作者 富景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Z1期19-21,共3页
一代大师莎士比亚以自己特有的对生活和生命的诗意妙语,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人类生与死、梦境和偏把事物看成另外一种事物的人生“包法利主义”的永恒冲动,解答出一道道由精确感觉通向理智信念的人生方程式。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人类精神 永恒冲动 文学原型 生与死 梦境 包法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人和犹太人——莎士比亚作品考偶拾
17
作者 阮珅 《外国文学研究》 1980年第3期134-135,共2页
据说,印度人和犹太人很早就有交往和瓜葛。在公元前二世纪的七十年代,就有犹太人离开犹太本土——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进入印度孟买地区。这是史话不表。本文要表的是文学上的“杂谈”。人们通过考证,发现犹太人和印度人在莎士比亚原著... 据说,印度人和犹太人很早就有交往和瓜葛。在公元前二世纪的七十年代,就有犹太人离开犹太本土——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进入印度孟买地区。这是史话不表。本文要表的是文学上的“杂谈”。人们通过考证,发现犹太人和印度人在莎士比亚原著的各种不同的版本中,结下了“文字姻缘”。下面举奥瑟罗在亲手扼杀狄丝德蒙娜以后一段悲愤的表白作为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人 史话 姻缘 原著 印度人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 奥瑟罗 七十年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真伪的对话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元升 《外国文学研究》 1979年第3期93-94,119,共3页
甲:近来某些报刊提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真伪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乙:这是一个纠缠了一百多年的老问题。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就提出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究竟是谁写的”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甲:难道莎士比亚的作品不... 甲:近来某些报刊提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真伪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乙:这是一个纠缠了一百多年的老问题。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就提出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究竟是谁写的”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甲:难道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研究 戏剧评论 演员 十九世纪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对话录 剧作家 资产阶级 真伪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性意蕴解读
19
作者 李进 杨瑞霞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7-148,共2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被称为"戏剧之父",当中也包含了很多方面。特别是他所创作的悲情剧,情感十分丰富。其实文学主要就是说"人性",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悲剧,即强烈地表...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被称为"戏剧之父",当中也包含了很多方面。特别是他所创作的悲情剧,情感十分丰富。其实文学主要就是说"人性",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悲剧,即强烈地表达了真实人性的存在体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人性意蕴 奥瑟罗 哈姆莱特 伊阿古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莎士比亚悲剧 情感 利己主义 苔丝狄蒙娜
原文传递
评析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
20
作者 李婷雯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44-145,共2页
《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是1601年莎士比亚创作完成的一部世界著名的史诗般戏剧作品。它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替父报仇、夺回王位所进行的复杂激烈斗争为故事主线展开情节。[1]丹麦老国王突然辞世,其胞弟克劳狄斯继承王位,而且还... 《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是1601年莎士比亚创作完成的一部世界著名的史诗般戏剧作品。它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替父报仇、夺回王位所进行的复杂激烈斗争为故事主线展开情节。[1]丹麦老国王突然辞世,其胞弟克劳狄斯继承王位,而且还娶了乔特鲁德王后为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作品 克劳狄斯 语言风格 戏剧作品 中世纪 复仇 主题意识 古罗马 评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