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再灌流损伤对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细胞化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沙继宏 叶煦亭 +1 位作者 郑尊 于秉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8-250,共3页
应用常规电镜及过氧化氢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缺血再灌流对鼠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缺血60min,可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过氧化氢细胞化学表现为在内皮细胞表面有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缺血60min复流10mi... 应用常规电镜及过氧化氢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缺血再灌流对鼠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缺血60min,可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过氧化氢细胞化学表现为在内皮细胞表面有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缺血60min复流10min,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缺血60min复流30min及60min,内皮细胞损伤加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层之间裂开、翻起,甚至剥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甚至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也有致密物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损伤 肾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被膜内毛细血管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升先 管旌旌 +3 位作者 胡敬海 卢飞磊 玄磊 王春喜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808-808,共1页
肾毛细血管瘤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肾被膜者更为罕见。我院于2016年5月收治肾毛细血管瘤1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61岁,因“左侧腰部酸胀感2个月,检查发现左肾上部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左肾上... 肾毛细血管瘤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肾被膜者更为罕见。我院于2016年5月收治肾毛细血管瘤1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61岁,因“左侧腰部酸胀感2个月,检查发现左肾上部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左肾上部有1稍低回声团块,约4.2cm×3.5cm,边界欠清。肾脏增强CT检查提示:左肾上部见一肿块影,约4.4cm×3.7cm,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延迟强化,肿瘤与肾盂界限不清,左肾周毛糙(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毛细血管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通畅络法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血管紧张素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支勇 吕艳 曹式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1541-1543,共3页
目的:观察辛通畅络法中药复方肾络宁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mRNA(AT1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左肾切除加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FSGS模型,依体... 目的:观察辛通畅络法中药复方肾络宁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mRNA(AT1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左肾切除加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FSGS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12只),另设对照组(12只)。西药组(按0.33 mg/100g)灌服贝那普利混悬液,中药组(按3.5 g/100g)灌服肾络宁,模型组及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于治疗第12周末,检测血浆AngⅡ、肾组织AT1R mRNA的表达,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横截面积(μm^2)、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开放程度(μm)。结果:西药组、中药组血浆AngⅡ较模型组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组肾组织AT1R mRNA较模型组升高(P<0.01)。中药组、西药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横截面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开放程度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结论:辛通畅络法复方肾络宁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阿霉素肾病大鼠具有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损害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ngⅡ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节段性小球硬化 辛通畅络法 小球毛细血管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肾病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樊彩斌 温端改 +4 位作者 侯建全 郭震华 周云 严向明 王兴东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6-388,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达水平,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第7天VEGF染色局部增强,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14-28天,VEGF表达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结论PTC减少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VEGF表达不足引起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肾肾小球毛细血管增生及其意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发焕 史景泉 +1 位作者 光丽霞 许平庆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7年第4期249-252,共4页
为弄清肾小球毛细血管能否增生及其在慢性肾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毛细血管铸型、形态计量等方法,定量观察5/6肾切除大鼠(B组)残肾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态演变和肾功能变化,并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A组)。发现B组大鼠术后残存... 为弄清肾小球毛细血管能否增生及其在慢性肾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毛细血管铸型、形态计量等方法,定量观察5/6肾切除大鼠(B组)残肾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态演变和肾功能变化,并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A组)。发现B组大鼠术后残存肾小球体积逐渐增大,扫描电镜下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分支增加,透谢电镜下在扩展的系膜区内发现新生的毛细血管,形态计量显示单个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和内表面积逐渐增加,而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密度、面积密度、以及肾实质体密度与A组无显著差别。说明残肾之肾小球毛细血管能显著增生,这种增生是一种与肾小球囊腔扩大成比例的有功能的代偿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小球毛细血管增生 形态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病理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新华 张秀辉 +2 位作者 刘先蓉 江贤萍 熊开琴 《华西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290-291,共2页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病机制。方法12例患者肾穿刺术后,标本经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进行HE、六胺银、Masson和免疫荧光染色,其中3例予以电镜观察。结果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病机制。方法12例患者肾穿刺术后,标本经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进行HE、六胺银、Masson和免疫荧光染色,其中3例予以电镜观察。结果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小球内可见中性多核白细胞渗出。10例毛细血管襻和(或)灶性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3例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消失,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EPGN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机制与肾小球滤过膜状态的改变关系密切,使其对蛋白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病综合征 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蔡广研 陈香美 +3 位作者 汤力 师锁柱 张雪光 刘秀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年第9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1的表达。对各指标之间与临床病理改变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管间质中微血管密度在中度病变的病人表达最多,在重度者表达最少(P<0.05)。VE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Flk-1主要表达于肾间质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两者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中、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微血管密度与患者尿NAG酶的含量呈负相关(r=-0.57,P<0.05),与间质纤维化呈负相关性(r=-0.82,P<0.01)。结论: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与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导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IGA IgA病患者 毛细血管密度 小管间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临床意义 周围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小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章斌 陈楠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04年第4期174-177,F003,共5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10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10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间质纤维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肾脏毛细血管、TGF-β1、间质基质蛋白(Ⅲ型胶原、Fibronectin)。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TGF-β1及间质基质蛋白明显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而缬沙坦能减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丢失,并能延缓。肾功能恶化、。肾间质纤维化、减少TGF-β1及间质基质蛋白的表达。其中PTC密度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间质基质蛋白及TGF-β密切相关。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减少不仅是。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特征之一,而且可能是。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减退加重因素;缬沙坦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缬沙坦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间质纤维化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数目的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敏 Niels Marcussen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0年第4期217-220,共4页
应用光镜半薄连续切片和生物体视学新方法 -物理体视框 ,对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数目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 :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平均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因而得出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 应用光镜半薄连续切片和生物体视学新方法 -物理体视框 ,对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数目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 :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平均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因而得出结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 ,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滤过表面积减少 )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所致。为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长期进程及其肾功能改变提供了可靠的定量形态学依据。同时物理体视框的应用为毛细血管数目的估计 ,提供了一个无偏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功能不全 小球毛细血管数目 大鼠 物理体视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爱民 杨小娟 +1 位作者 王妍妮 郑娜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的分析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PGN)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06~2011-12月间收治的EPGN致肾病综合征(NS)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1±18.43... 目的分析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PGN)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06~2011-12月间收治的EPGN致肾病综合征(NS)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1±18.43)岁(19~58岁)。临床表现为:浮肿9例、高血压7例、血尿10例、急性肾损伤8例。所有患者均有前驱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病理主要以内皮细胞弥漫增生、系膜细胞轻~中度增生为主,免疫荧光除IgG、C3沉积外,尚有IgM、IgA、C1q等沉积。结论临床表现为NS的成年患者,病理可能为EPGN;临床单用激素治疗缓解率低,有时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且该疾病在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均可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综合征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临床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11
作者 樊彩斌 温端改 +4 位作者 侯建全 严春寅 周云 严向明 王兴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1,175,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梗阻第1周,Flk-1阳性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2、4周,Flk-1阳性的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主要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 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在梗阻第2周时,PTC密度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负相关(r=-0.863,P<0.01)。结论PTC损伤是以内皮细胞凋亡为主要特征,PTC减少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肾穿刺组织中miR-194-5p表达意义及与eIF3f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胜涛 彭小友 +4 位作者 徐玉娟 曹红 朱军民 周丹旎 黄红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年第9期786-788,共3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194-5p(MicroRNA-194-5p,miR-194-5p)在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on glomerulonephritis,EnPGN)患儿穿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f(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 目的:观察微小RNA-194-5p(MicroRNA-194-5p,miR-194-5p)在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on glomerulonephritis,EnPGN)患儿穿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f(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f,eIF3f)的关系。方法:选择69例EnPGN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69例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均行肾穿刺后行病理活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中miR-194-5p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eIF3f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肾穿刺组织的病变均呈典型的病理形态。观察组中miR-194-5p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eIF3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iR-194-5p的表达在不同病程、是否伴有新月体及急性肾损伤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eIF3f的表达在有无急性肾损伤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miR-194-5p与eIF3f具有负相关性。结论:miR-194-5p在EnPGN患儿肾穿刺组织中的表达下降,并参与病变的进展。miR-194-5p与eIF3f具有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儿童 微小RNA-194-5p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转变为膜增生性肾炎1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宏博 黄建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由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 PGN)转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病理由En PGN转为MPGN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肾活检病理结果。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持续性低... 目的探讨由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 PGN)转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病理由En PGN转为MPGN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肾活检病理结果。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持续性低补体C3血症,病理类型由En PGN转为MPGN,经口服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后,尿蛋白转阴,补体C3仍低。结论持续补体C3降低的患儿,病理类型可转变,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小球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膜增生性小球 补体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案
14
作者 占永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9-250,共2页
关键词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 尿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丢失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圆圆 李艺 +3 位作者 王帅 官涛 郑科 黄云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丢失与肾小管损伤、增殖修复的关系。方法 40只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马兜铃酸组(AA组)。AA组小鼠连续腹... 目的观察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丢失与肾小管损伤、增殖修复的关系。方法 40只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马兜铃酸组(AA组)。AA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马兜铃酸溶液5 mg/(kg·d),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7、9 d后留取血、尿和肾组织标本。主要检测肾小管损伤积分、PTC丢失量(CD34组化染色)和肾小管增殖(PCNA组化染色)在肾皮质、皮髓交界和髓质的变化,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7、9 d AA组小鼠肾小管损伤积分(2.02±0.81)、(2.82±1.31)、PTC丢失量(22.47±20.62)、(40.00±23.50)及PCNA表达量(3.31±2.14)、(1.30±1.07)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肾小管损伤积分和PTC丢失量9 d组高于7 d组,且两组均在肾皮质处最高,皮髓交界处次之,髓质处最低;相反,肾小管PCNA阳性细胞数9 d组低于7 d组,且两组皮质阳性细胞数均低于皮髓交界。相关分析显示PTC丢失量与肾小管损伤呈正相关,与肾小管PCNA表达量呈负相关,其中皮质处相关性最高(P<0.05)。结论 PTC损伤与AAN肾小管上皮细胞持续损伤和修复不良高度相关,PTC丢失可能是AAN进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小管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16
作者 郭嘉隆 章来晓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15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系膜毛细血管小球 病理 发病机制 治疗 预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超微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芳成 涂晓燕 +3 位作者 孙小玲 刘乐 肖艺 官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超微病理学改变,为临床准确诊断不典型病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23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活检标本,电镜下观察肾小球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之间...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超微病理学改变,为临床准确诊断不典型病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23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活检标本,电镜下观察肾小球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电镜下,典型病例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细胞下见"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而不典型病例则可在内皮下、基底膜内或系膜区发现椭圆形或类椭圆形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电镜下"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是诊断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指标,而内皮下、基底膜内或系膜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电子致密物沉积亦可作为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小球 超微病理学诊断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及肾脏调控系统的数学建模
18
作者 沈在意 贺缨 胡瑞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研究肾脏的透析功能和调控机理。方法分别对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脏调控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首先根据肾小球解剖结构建立肾小球小叶一维网络模型,然后基于前人工作,重建包括4个子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系统、激素系统、体液电解质... 目的研究肾脏的透析功能和调控机理。方法分别对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脏调控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首先根据肾小球解剖结构建立肾小球小叶一维网络模型,然后基于前人工作,重建包括4个子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系统、激素系统、体液电解质系统)的肾脏调控系统数学模型,并将肾脏子系统部分与肾小球网络模型结合,模拟肾小球结构对过滤作用的影响。结果模拟了肾小球网络入球小动脉狭窄和有血管阻塞时各节点的压力、各血管的过滤流量以及人体快速摄入1 L水后尿液的排泄速率变化。结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此模型可以用于对肾小球病变(血管狭窄,堵塞等)时的尿液排泄速率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毛细血管 脏系统 有孔毛细血管 数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病变在肾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玲 许春花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7-69,共3页
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多数病例可发展为肾衰竭[1].肾脏的慢性损伤可导致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炎症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ies,PTCs)稀疏.其中PTCs稀疏可引起... 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多数病例可发展为肾衰竭[1].肾脏的慢性损伤可导致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炎症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ies,PTCs)稀疏.其中PTCs稀疏可引起组织缺血,从而驱动纤维化,是肾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它可出现在晚期IgA肾病、多囊肾病、狼疮肾炎及同种异体移植肾病中[2].本文就PTCs病变在肾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发育小鼠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形态计量学特征
20
作者 宋科昕 张婕 +6 位作者 王恺悦 邢佳 符园园 邓思琪 邹宇 顾玲 翟效月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4-788,共5页
目的根据肾脏发生发育规律,探讨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cap G)中毛细血管的体积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取发生发育多时间点的胚胎及生后早期小鼠肾脏,制备石蜡切片,采用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体视学网格系统,测量CD34阳性表... 目的根据肾脏发生发育规律,探讨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cap G)中毛细血管的体积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取发生发育多时间点的胚胎及生后早期小鼠肾脏,制备石蜡切片,采用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体视学网格系统,测量CD34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及其围成的毛细血管占肾小球的体积密度。结果根据肾小球的形态学及足细胞排列形式,将cap G分为早、中、晚3期,cap G中期又分为中早期和中晚期。除cap G早期由于肾小球形状复杂无法测量外,中早期内皮细胞阳性的毛细血管袢的体积密度为(35.95±6.45)%,中晚期为(58.36±6.30)%,cap G晚期体积密度为(79.89±5.21)%,作为对照的成熟期为(93.61±1.96)%。此外,不同发育时间点及相同发育期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体积密度保持恒定。结论肾小球发育过程中反映其有效滤过面积的毛细血管袢占肾小球的比例呈显著递增趋势,该结果为肾小球发育的评估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 CD34 毛细血管袢期小球 形态计量学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