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蔡广研 陈香美 +3 位作者 汤力 师锁柱 张雪光 刘秀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年第9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1的表达。对各指标之间与临床病理改变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管间质中微血管密度在中度病变的病人表达最多,在重度者表达最少(P<0.05)。VE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Flk-1主要表达于肾间质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两者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中、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微血管密度与患者尿NAG酶的含量呈负相关(r=-0.57,P<0.05),与间质纤维化呈负相关性(r=-0.82,P<0.01)。结论: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与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导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IGA IgA病患者 毛细血管密度 肾小管间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临床意义 周围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肾病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樊彩斌 温端改 +4 位作者 侯建全 郭震华 周云 严向明 王兴东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6-388,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达水平,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第7天VEGF染色局部增强,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14-28天,VEGF表达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结论PTC减少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VEGF表达不足引起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章斌 陈楠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04年第4期174-177,F003,共5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10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10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间质纤维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肾脏毛细血管、TGF-β1、间质基质蛋白(Ⅲ型胶原、Fibronectin)。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TGF-β1及间质基质蛋白明显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而缬沙坦能减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丢失,并能延缓。肾功能恶化、。肾间质纤维化、减少TGF-β1及间质基质蛋白的表达。其中PTC密度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间质基质蛋白及TGF-β密切相关。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减少不仅是。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特征之一,而且可能是。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减退加重因素;缬沙坦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缬沙坦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间质纤维化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4
作者 樊彩斌 温端改 +4 位作者 侯建全 严春寅 周云 严向明 王兴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1,175,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梗阻第1周,Flk-1阳性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2、4周,Flk-1阳性的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主要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 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在梗阻第2周时,PTC密度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负相关(r=-0.863,P<0.01)。结论PTC损伤是以内皮细胞凋亡为主要特征,PTC减少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丢失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圆圆 李艺 +3 位作者 王帅 官涛 郑科 黄云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丢失与肾小管损伤、增殖修复的关系。方法 40只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马兜铃酸组(AA组)。AA组小鼠连续腹... 目的观察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丢失与肾小管损伤、增殖修复的关系。方法 40只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马兜铃酸组(AA组)。AA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马兜铃酸溶液5 mg/(kg·d),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7、9 d后留取血、尿和肾组织标本。主要检测肾小管损伤积分、PTC丢失量(CD34组化染色)和肾小管增殖(PCNA组化染色)在肾皮质、皮髓交界和髓质的变化,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7、9 d AA组小鼠肾小管损伤积分(2.02±0.81)、(2.82±1.31)、PTC丢失量(22.47±20.62)、(40.00±23.50)及PCNA表达量(3.31±2.14)、(1.30±1.07)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肾小管损伤积分和PTC丢失量9 d组高于7 d组,且两组均在肾皮质处最高,皮髓交界处次之,髓质处最低;相反,肾小管PCNA阳性细胞数9 d组低于7 d组,且两组皮质阳性细胞数均低于皮髓交界。相关分析显示PTC丢失量与肾小管损伤呈正相关,与肾小管PCNA表达量呈负相关,其中皮质处相关性最高(P<0.05)。结论 PTC损伤与AAN肾小管上皮细胞持续损伤和修复不良高度相关,PTC丢失可能是AAN进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肾小管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病变在肾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玲 许春花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7-69,共3页
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多数病例可发展为肾衰竭[1].肾脏的慢性损伤可导致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炎症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ies,PTCs)稀疏.其中PTCs稀疏可引起... 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多数病例可发展为肾衰竭[1].肾脏的慢性损伤可导致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炎症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ies,PTCs)稀疏.其中PTCs稀疏可引起组织缺血,从而驱动纤维化,是肾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它可出现在晚期IgA肾病、多囊肾病、狼疮肾炎及同种异体移植肾病中[2].本文就PTCs病变在肾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修复的影响
7
作者 崔炯 李镇洲 +4 位作者 万建新 高娜 陈俊 邹臻寰 尤丹瑜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7-1173,共7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成年雄性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EPO组,每组7只。从第3...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成年雄性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EPO组,每组7只。从第3周开始,EPO组大鼠每次皮下注射重组人EPO 50U/kg,每周3次,共6周。8周时处死大鼠并取其外周血分离与培养EPC,并检测EPC的功能。取肾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间质CD31的表达来计算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O组外周血EPC动员能力增强[(8.34±0.85)比(4.63±0.64)细胞/视野,P<0.05];外周血EPC增殖能力(MTT值)增强(0.49±0.08比0.18±0.04,P<0.05);外周血EPC黏附能力提高[(27.33±5.61)比(14.83±3.55)细胞/视野,P<0.05];外周血EPC形成血管腔样结构的能力提高[(18.44±3.75)比(9.81±2.23)血管腔/视野,P<0.05]。与模型组比较,EPO组肾间质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肾组织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强(均P<0.05)。结论 EPO可动员CRF大鼠外周血EPC,并能促进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衰竭 红细胞生成素 内皮祖细胞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原文传递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急性肾损伤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永吉 刘彤 +1 位作者 董红霖 周芸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6,共4页
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 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及PTC稀疏等方面分析PTC与AKI发病的可能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PTC在AKI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C的损伤甚至可能是某些AKI的始动因素。研究RPECs损伤及其保护机制可能为预防AKI发生、延缓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损伤 毛细血管 肾小管 发病机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小鼠肾小管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早期病理变化的研究
9
作者 邢森 周芸 +5 位作者 胡杰 蔡申华 雷彤彤 王蕴畅 张永吉 董红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观察小鼠肾脏组织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及肾小管的早期病理变化。方法C57BL/6J小鼠70只,设立正常组(N组,35只),造影剂组(CM组,35只)。CM组给予碘帕醇腹腔注射(12.48gI/kg),N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后10、20、30、40、50、60min... 目的观察小鼠肾脏组织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及肾小管的早期病理变化。方法C57BL/6J小鼠70只,设立正常组(N组,35只),造影剂组(CM组,35只)。CM组给予碘帕醇腹腔注射(12.48gI/kg),N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后10、20、30、40、50、60min、72h各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血、采集双肾,检测血清肌酐(Cr)含量,常规病理检查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PTC损伤程度,透射电镜观察PTC及肾小管超微结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LSD法或Dunnett’sT3法。结果与N组(39.14±12.21、34.78±14.75、34.13±11.36、31.54±7.83、37.41±17.34、37.43±14.50、35.79±18.42)比,CM组10min^72h血清Cr含量(32.33±10.78、36.15±5.34、32.29±10.12、37.02±12.38、32.58±10.14、33.35±11.11、33.59±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9,P>0.05)。10minvWF在N组、CM组阳性表达量分别为0.10±0.01、0.15±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730,P<0.05)。30min两组肾小管损伤评分(N:0.84±0.20、CM:5.66±0.6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0.236,P<0.05)。CM组40~60minPTC损伤较前减轻(F=10.643,P<0.05;)肾小管损伤较前恢复(F=281.324,P<0.05),两者72h基本恢复正常。电镜下PTC内皮及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先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两者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结论应用造影剂后,小鼠肾脏早期出现一过性病理损伤,并且PTC损伤可能是造影剂诱导肾损伤的初始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 肾小管损伤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肾脏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分子学基础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道友 《华夏医学》 CAS 1994年第4期67-69,74,共4页
肾脏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分子学基础MolecularBasisofErythropoietinFormationoftheKidneys张道友综述赵振东审校(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肾内科)Jacobson等学者于... 肾脏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分子学基础MolecularBasisofErythropoietinFormationoftheKidneys张道友综述赵振东审校(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肾内科)Jacobson等学者于1957年首次发现,鼠肾切除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 分子学基础 生成素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脏病变 细胞生成 原位杂交方法 亚铁血红蛋白 动物实验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活检组织C4d免疫组化方法的比较
11
作者 赵杰 王慧萍 +2 位作者 陈莹 冯时 陈江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活检组织C4d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寻求其实验的标准化。方法 121例移植肾活检和10例供肾标本根据ALPCO抗体手工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四个组:C4d弥漫阳性组、局灶阳性组、阴性组和供肾组,采用ALPCO和ABCAM两种C4d抗体,石... 目的探讨移植肾活检组织C4d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寻求其实验的标准化。方法 121例移植肾活检和10例供肾标本根据ALPCO抗体手工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四个组:C4d弥漫阳性组、局灶阳性组、阴性组和供肾组,采用ALPCO和ABCAM两种C4d抗体,石蜡切片行手工免疫组化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器套染技术(以下简称机器套染),比较两种抗体和染色方法的染色结果。结果 ALPCO和ABCAM两种抗体手工免疫组化和机器套染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均有良好着色,在20例ALPCO抗体手工免疫组化为弥漫阳性组标本中,染色强度在+至+++之间,而机器套染均为+,有7例标本机器套染染色强度低于手工染色,但并不改变染色的弥漫程度,另有3例其机器套染为局灶阳性;而ABCAM抗体其手工免疫组化和机器套染染色强度除1例为阴性外,其余均为+,有3例手工免疫组化和4例机器套染为局灶阳性。对于ALPCO抗体手工免疫组化为局灶阳性组的标本,其机器套染和AB-CAM抗体染色重复性较差:其机器套染有1例为阴性,而ABCAM抗体手工免疫组化有2例、机器套染有3例为阴性。ALPCO抗体手工免疫组化阴性组和供肾组标本,其机器套染和ABCAM抗体染色均为阴性,重复性良好。同时机器套染与手工免疫组化相比,拥有更好的染色背景,而且大大缩短了染色时间,更有利于急诊肾活检和免疫组化实验的标准化。结论虽然ALPCO和ABCAM两种抗体染色效果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重复性良好。ABCAM抗体在染色过程中尤其是机器套染应注意防止假阴性。手工免疫组化和机器套染联合使用为C4d免疫组化染色提供更为快捷、可靠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D 移植活检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手工免疫组化 机器套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破裂临床探讨
12
作者 王东盛 邵匡时 +4 位作者 孙晓飞 张宪棠 冯威福 张全 肖亚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34-35,共2页
同种移植肾破裂在肾移植术后并非罕见。即使近年使用免疫抑制剂CsA以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作为肾移植术后的早期严重并发症,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为了提高肾移植的成活率,现就移植肾破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移植破裂 移植术后 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器官移植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严重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实质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与肾小管间质病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佩 李晓 周同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0年第S1期2-4,共3页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小管上皮细胞 选择素 肾小管间质病变 巨噬细胞 小管间质性 肾小 内皮细胞 脏疾病
原文传递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贫血发生的机制
14
作者 乔颖进 谌贻璞 +2 位作者 芮宏亮 董鸿瑞 刘章锁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5-92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贫血的发生机制。方法用62只SD大鼠筛查血红蛋白(Hb),求正常值。随机选择24只Hb正常的大鼠,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各12只,后者予关木通浸膏水溶液间断灌胃制作CAAN模型。在给药前及8周末,分别检...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贫血的发生机制。方法用62只SD大鼠筛查血红蛋白(Hb),求正常值。随机选择24只Hb正常的大鼠,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各12只,后者予关木通浸膏水溶液间断灌胃制作CAAN模型。在给药前及8周末,分别检测两组各6只大鼠体质量、Hb、尿蛋白量(24h)及肌酐清除率(Ccr),然后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做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红细胞生成素(EPO)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组织中I型胶原(ColⅠ)、氨基肽酶P(APP)、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2α的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的正常Hb值为(155.9±16.5)g/L,低于123.6g/L为贫血。给药前,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周末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b和Ccr显著下降[(121.66±15.68)g/L比(169.00±12.89)g/L,(0.63±0.13)ml/min比(1.27±0.18)ml/min];尿蛋白量(24h)显著增多[(27.04±9.40)mg/d比(6.11±0.84)mg/d];肾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及ColⅠ相对面积显著增加[(12.89±2.33)%比(0.55±0.10)%,(13.92±2.92)%比(1.32±0.84)%];肾组织APP蛋白表达和EPOmRNA表达显著下调[(0.55±0.23)%比(3.77±1.06)%,0.005±0.001比0.032±0.013];HIF-1α和HIF-2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2.55±0.16比1.12±0.46,2.33±0.33比1.15±0.27)(均P〈0.01)。结论CAAN的贫血发生可能与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毁坏所导致的EPO产生减少有关,虽然HIF表达已代偿性增强,但仍未能阻止贫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低氧诱导因子
原文传递
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15
作者 焦月 胡永秀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1年第S1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急性排斥反应 移植 粘附分子 内皮细胞 选择素 肾小管细胞 肾小 反应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移植
原文传递
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损伤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16
作者 李禹蒙 贾西贝 +1 位作者 马静 邢丽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1468-1473,1478,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单侧(左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探究肾损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结扎左侧输尿管制成UUO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生化指标、左肾重量/终末体重(LR/BW)、右肾重量/... 目的建立小鼠单侧(左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探究肾损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结扎左侧输尿管制成UUO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生化指标、左肾重量/终末体重(LR/BW)、右肾重量/终末体重(RR/BW),并计算左肾重量/右肾重量比值(LR/RR)。采用HE、Masson及PAS染色法检测小鼠的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缺失、肾实质细胞增殖(Ki67^(+)细胞)以及巨噬细胞(CD68^(+)标记)、成纤维细胞浸润及肾脏Wnt/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UUO组小鼠体重在造模第3天迅速下降[(18.2±1.1)g vs(22.4±1.2)g],此后体重缓慢增加直至第28天,在第60天体重显著下降[(17.5±0.8)g];LR/RR和LR/BW在第3天显著上升,随后逐渐下降;第60天时肾功能明显恶化[血清肌酐(0.89±0.09)mg/dl,尿素氮(41.26±5.65)mg/dl];UUO组梗阻侧肾脏光镜显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PTC缺失逐渐加重;巨噬细胞最初在左肾实质内显著增多,但在28 d后开始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在梗阻侧(左侧)肾脏前14 d显著增多,此后下降至正常水平;UUO组非梗阻侧肾脏的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O组梗阻侧(左侧)Wnt/β-catenin免疫荧光强度在肾脏损伤后前14 d的表达显著上调,28 d后表达下降。结论UUO肾脏纤维化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的变化,包括PTC缺失、巨噬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激活以及表达,但是这些变化随着时间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梗阻 疾病模型 动物 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