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四氟乙烯和二硫化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朱敏 张招柱 +1 位作者 王坤 姜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2-526,共5页
采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MoS2填充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下与GC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P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面分布.结果表... 采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MoS2填充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下与GC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P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面分布.结果表明,PTFE和MoS2均可降低PI的摩擦系数,其中PI+30%MoS2复合材料的减摩性能最佳,其摩擦系数同纯PI的相比降低了约50%.除PI+10%PTFE+20%MoS2外,其它几种复合材料的抗磨性能均明显优于纯PI,其中PI+20%PTFE+10%MoS2复合材料的抗磨性能最佳,其磨损率比纯PI的低1个数量级.PI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同其在偶件磨损表面形成的转移膜的性质密切相关,当转移膜厚度适当且分布较均匀时,PI复合材料的减摩抗磨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二硫化钼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M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离位”增韧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志真 李宏运 +3 位作者 邢军 益小苏 杨慧丽 王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2-77,共6页
研究"离位"增韧对RTM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以及韧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韧剂的含量为15wt%时,经"离位"增韧复合材料的室温层间剪切强度从97.9 MPa提高到110 MPa,而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温(288℃)复合材... 研究"离位"增韧对RTM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以及韧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韧剂的含量为15wt%时,经"离位"增韧复合材料的室温层间剪切强度从97.9 MPa提高到110 MPa,而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温(288℃)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略有降低。"离位"增韧后,PI-9731ES(F)/G0827复合材料的I型层间断裂韧性(GIC)从310 J/m2提高到459 J/m2。经电镜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将热塑性聚酰亚胺"离位"增韧PI-9731制备复合材料时,可以在复合材料富树脂区形成相反转结构,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包覆热塑性聚酰亚胺的PI-9731粒子发生明显地取向和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RTM成形 “离位”增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炭纤维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景锋 裴先强 +1 位作者 王齐华 王廷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53,共4页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10%炭纤维和不同二硫化钼含量填充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利用M-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填充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PI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及对偶表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10%炭纤维和不同二硫化钼含量填充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利用M-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填充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PI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及对偶表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对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炭纤维、二硫化钼具有协同效应,填充PI复合材料具有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的特点;当二硫化钼的含量为35%,炭纤维含量10%时,PI复合材料可以获得最好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二硫化钼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敏 张招柱 +1 位作者 王坤 姜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32-234,238,共4页
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体积含量M oS2填充聚酰亚胺(P 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GC 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 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添加M oS2可有... 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体积含量M oS2填充聚酰亚胺(P 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GC 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 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添加M oS2可有效降低P 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且P 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M oS2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除P I+10%M oS2外,其它含量M oS2填充P I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均明显优于纯P I材料,但当M oS2的含量超过30%后,P I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基本不随M oS2含量变化。在较高的载荷条件下,M oS2填充P I复合材料均呈现出良好的减摩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二硫化钼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忠 张营堂 +2 位作者 付蕾 李雷权 陈立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3,72,共3页
通过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缩聚反应制备出聚酰胺酸(PAA),而后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和超声波机械共混法制备出含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纳米三氧化铝(nano-Al2O3)、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不同量的PPA... 通过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缩聚反应制备出聚酰胺酸(PAA),而后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和超声波机械共混法制备出含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纳米三氧化铝(nano-Al2O3)、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不同量的PPA/无机纳米共混胶液,经高温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PI)/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热学综合分析仪,在N2的保护下,以1℃/min升温速度,对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解温度等热学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无机纳米颗粒对聚酰亚胺材料的热失重温度的影响较小,提高聚酰亚胺的热失重、分解温度需要从改善聚酰亚胺分子结构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热失重 无机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不同金属间干滑动时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黄丽坚 杨长城 +1 位作者 王晓东 黄培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59,82,共4页
采用MPX-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聚四氟乙烯和二硫化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与45钢、镍铬合金、铜和铝对磨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及对偶件的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 采用MPX-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聚四氟乙烯和二硫化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与45钢、镍铬合金、铜和铝对磨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及对偶件的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铝对磨时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最低,分别约为与钢摩擦时的43%和49%;摩擦后铝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转移膜,45钢、镍铬合金和铜的表面没有形成有效转移膜,因此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大;复合材料与不同金属材料摩擦时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粘着磨损与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转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氧辐照对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景锋 裴先强 +1 位作者 王廷梅 王齐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4-468,共5页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固体润滑剂填充改性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用一定剂量的原子氧对改性的PI复合材料表面进行辐照处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ATR)分析了辐照前后PI复合材料的结构变化,并采用UMT摩擦...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固体润滑剂填充改性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用一定剂量的原子氧对改性的PI复合材料表面进行辐照处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ATR)分析了辐照前后PI复合材料的结构变化,并采用UMT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原子氧辐照前后改性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PI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结果表明:原子氧辐照后PI复合材料的树脂以及填充相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其表面树脂分子链发生了部分断裂和降解,表面粗糙、碎屑增多,导致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增大,摩擦学性能下降,辐照前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发生了变化,辐照前复合材料主要表现为黏着磨损,辐射后表现为轻微犁削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原子氧辐照 表面结构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徐颖 周华 程先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为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提高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别采用稀土改性剂和空气氧化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在干摩擦条件下载荷、往复滑动频率以及不同改性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 为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提高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分别采用稀土改性剂和空气氧化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在干摩擦条件下载荷、往复滑动频率以及不同改性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能够提高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在干摩擦条件下,未处理与空气氧化处理的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随载荷和往复滑动频率的上升而显著上升;与空气氧化改性处理相比,稀土改性处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碳纤维与聚酰亚胺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经过稀土处理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碳纤维 表面改性 稀土溶液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石英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9
作者 王雪蓉 陈海玲 王倩倩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3年第3期22-24,共3页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石英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将熔融物质铟放置于试样之上和未放置试样时的热流信号的差异,计算出试样的导热系数,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结果表明:在试样接触面涂抹导...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石英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将熔融物质铟放置于试样之上和未放置试样时的热流信号的差异,计算出试样的导热系数,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结果表明:在试样接触面涂抹导热硅油,可有效降低空气热阻,增大导热系数,使用该试样进行DSC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且重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示扫描量热法 石英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空气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型防辐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
10
作者 翟宝清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8-1430,共3页
利用化学合成法与选定的原料配比制出了聚酰亚胺(p1)及p1+zrO2、p1+pb粉末、p1+zrO2+pb粉末等复合材料。对聚酰亚胺/氧化锆+金属铅复合材料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紫外射线分析,发现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比纯聚酰亚胺更具有良好X-射线防... 利用化学合成法与选定的原料配比制出了聚酰亚胺(p1)及p1+zrO2、p1+pb粉末、p1+zrO2+pb粉末等复合材料。对聚酰亚胺/氧化锆+金属铅复合材料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紫外射线分析,发现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比纯聚酰亚胺更具有良好X-射线防护性能,耐热性能仍然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防辐射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晓春 高生强 +1 位作者 张一力 杨士勇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19,共4页
本文介绍了 HTPI系列纤维 (或颗粒 )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HTPI聚酰亚胺具有突出的耐高温、耐磨、自润滑、高绝缘、易于机械加工等性能 ,可代替金属、陶瓷和其他复合材料应用于特殊的、苛刻的场合。
关键词 耐高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密封性能 绝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超低温铣削实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博 谢浔 +2 位作者 崔超 刘春先 王保林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1,共6页
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材料,采用传统铣削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时存在刀具磨损严重、切削力较大、加工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超低温冷却铣削方法对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进行铣削实验,并与传统干... 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材料,采用传统铣削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时存在刀具磨损严重、切削力较大、加工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超低温冷却铣削方法对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进行铣削实验,并与传统干铣削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包括加工表面形貌、粗糙度、切削力和刀具磨损等切削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表面粗糙度随主轴转速的提高而降低,随切深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相对于干铣削,不同切削速度下超低温冷却铣削有效抑制了低速干铣削纤维起毛、高速干铣削黏结剂烧蚀缺陷,表面质量都得到改善,刀具耐用度得到提高。超低温冷却引起的复合材料切削力增大,纤维断屑方式的改变以及切削热的有效降低是提高加工质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低温冷却 加工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环境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拉脱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桃林 陈普会 +3 位作者 孔斌 张雅会 蒋坤 甘建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2年第5期78-85,共8页
复合材料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为了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湿热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分别对低温干态(CTD)、室温干态(RTD)和高温湿态(ETW)三种环境下的某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层压板进行拉脱试验,并对RTD试验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试... 复合材料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为了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湿热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分别对低温干态(CTD)、室温干态(RTD)和高温湿态(ETW)三种环境下的某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层压板进行拉脱试验,并对RTD试验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试验获得两类典型铺层的拉脱强度与破坏模式,并利用有限元仿真预测失效载荷。结果表明:某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CTD环境下其拉脱强度较RTD环境下的拉脱强度提升8.1%~9.0%,ETW环境下其拉脱强度与RTD环境下的拉脱强度相当;(30/60/10)铺层的拉脱强度略高于(50/40/10)铺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机械连接 拉脱强度 湿热环境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等离子喷涂温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世杰 高嘉爽 +1 位作者 刘爱国 赵敏海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104,共4页
利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表面喷涂金属防护层,涂层材料分别采用Al、Cu、Zn和Ni。通过ANSYS软件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包括采用不同涂层材料,基体温度在喷涂时(0—1000s)随时间的变化、喷涂结束与结束1000s时刻... 利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表面喷涂金属防护层,涂层材料分别采用Al、Cu、Zn和Ni。通过ANSYS软件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包括采用不同涂层材料,基体温度在喷涂时(0—1000s)随时间的变化、喷涂结束与结束1000s时刻基体及涂层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Al和Zn涂层在喷涂过程中及喷涂结束后不会对耐热性差的树脂成分造成烧蚀,而Cu和Ni则会烧蚀基体。试验结果证实了数值模拟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等离子喷涂 金属涂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碳含量对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曾宏伟 李红 +4 位作者 姚彧敏 杨敏 陶银萍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浸渍-固化成型工艺制备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首先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对碳毡进行热解碳的沉积,制得热解碳含量分别在7.33%(质量分数,下同),14.55%,22.00%的多孔碳/碳坯体,再经过特定的浸渍-固化工艺,依次制得碳/碳... 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浸渍-固化成型工艺制备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首先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对碳毡进行热解碳的沉积,制得热解碳含量分别在7.33%(质量分数,下同),14.55%,22.00%的多孔碳/碳坯体,再经过特定的浸渍-固化工艺,依次制得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P1,P2,P3以及未添加热解碳的对照组P0。通过SEM、线膨胀系数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探究不同热解碳含量对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结构、平均线膨胀系数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0℃的温度区间,P0,P1,P2,P3的XY向平均线膨胀系数在(0.67~0.79)×10^(-6)℃^(-1)之间,四组XY向平均线膨胀系数基本相当。P1,P2,P3的Z向平均线膨胀系数较P0依次降低41.6%,41.8%,24.1%,热解碳显著降低了材料的Z向平均线膨胀系数。P0,P1,P2,P3的XY向压缩强度依次是243.91,244.73,216.65,210.79 MPa,Z向压缩强度依次是269.22,258.80,246.68,219.20 MPa,P1压缩强度与P0相当。P0,P1,P2,P3的Z向弯曲强度依次是92.77,77.11,80.71,86.06 MPa。不同的热解碳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同,较低的热解碳含量基本保持了材料的压缩强度,而较高的热解碳含量可基本保持材料的弯曲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热解碳 微观形貌 平均线膨胀系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优化碳纤维/PMR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莹莹 杨帆 +7 位作者 范晓璐 冯冰辉 范译匀 刘馨迪 吕思彤 亢爱萌 任正兵 张宝德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45-50,共6页
采用传统热压罐工艺制备碳纤维/PMR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时会出现高的热惯性、热场复杂不均匀、树脂固化度难确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虚拟仿真优化传统热压罐工艺的交互式方案,设计集可获取真实工艺参数的传感... 采用传统热压罐工艺制备碳纤维/PMR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时会出现高的热惯性、热场复杂不均匀、树脂固化度难确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虚拟仿真优化传统热压罐工艺的交互式方案,设计集可获取真实工艺参数的传感器、实时数值模拟热压罐和网络数据库于一体的虚拟仿真系统优化热压罐工艺,获得节省工艺时间和降低损耗的高质量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R-II-30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热压罐工艺 虚拟仿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温域环境下不同纤维织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良 雷洋 +2 位作者 余家欣 郭宝刚 齐慧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100,共10页
目的 研究高温条件下聚合物织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方法 分别制备碳纤维织物及芳纶纤维织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纯聚酰亚胺(CF-PI、AF-PI及PI),对比研究2种织物复合材料与聚酰亚胺的热力学性能,以及在25、50、100、150、200℃下的... 目的 研究高温条件下聚合物织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方法 分别制备碳纤维织物及芳纶纤维织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纯聚酰亚胺(CF-PI、AF-PI及PI),对比研究2种织物复合材料与聚酰亚胺的热力学性能,以及在25、50、100、150、200℃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 AF-PI的热稳定性低于CF-PI,其中CF-PI热失质量稳定在800℃左右,AF-PI的热失质量稳定在700℃左右。同时,2种织物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均高于纯PI,且CF-PI的拉伸强度要高于AF-PI。断面形貌分析发现,CF-PI为脆性断裂,AF-PI为韧性断裂。摩擦实验结果表明,25℃时,AF-PI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低,更适用于室温环境,而CF-PI在200℃时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其磨损率为1.48×10–4 mm^(3)/(N·m)。结论 转移膜结构和化学状态分析证实,由于CF-PI与GCr15之间较强的界面作用,室温条件下对摩后,轴承钢表面更易发生摩擦氧化。高温条件下,由于金属–有机螯合物的形成,提高了转移膜的结构稳定性,CF-PI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然而200℃时,由于AF-PI的力学性能降低,材料被磨穿,转移膜的结构被破坏,导致了金属之间的摩擦,发生了严重的摩擦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织物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转移膜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喷管轴向限位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周文清 易黎明 +2 位作者 边磊 崔建伟 朱力 《新技术新工艺》 2016年第8期54-57,共4页
零、部组件轻质化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对新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有关结构的适应性带来很大考验。针对全轴摆动喷管机械式金属限位装置的功能,设计了一种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限位结构。这种结构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喷管质量,... 零、部组件轻质化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对新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有关结构的适应性带来很大考验。针对全轴摆动喷管机械式金属限位装置的功能,设计了一种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限位结构。这种结构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喷管质量,还能有效降低摆动力矩,节约加工成本,提高摆动喷管的可靠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聚酰亚胺限位结构的热应力及工作过程中相关零件的间隙,得到了聚酰亚胺限位结构在导弹发射及发动机点火建压时刻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能够满足轴向限位功能的力学性能要求。非金属限位结构的研究为摆动喷管结构简化技术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喷管 限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亚胺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捷 闫红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62,共3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氮化硼(PI/BN)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一系列不同偶联剂、催化剂含量等合成参数的优化,得到最佳性能的薄膜。采用称重法对薄膜的亚胺化及固化程度进行测定,黏度法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使用FTIR,...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氮化硼(PI/BN)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一系列不同偶联剂、催化剂含量等合成参数的优化,得到最佳性能的薄膜。采用称重法对薄膜的亚胺化及固化程度进行测定,黏度法对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使用FTIR,DSC和TG对单体、制备过程及最终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中无机组分的加入不仅能使薄膜的强度提高,热性能也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复合材料薄膜 偶联剂 催化剂 原位合法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翻边结构层间强度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正杰 陈尧渠 邱启艳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3年第6期68-71,共4页
在航空航天产品复合材料轻量化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在翻边结构中使用复合材料对减重及提高性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L型翻边在实际受载情况下R角处发生分层缺陷的实际问题,提出在翻边结构连接处加装金属垫片的设计思路,经有限元... 在航空航天产品复合材料轻量化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在翻边结构中使用复合材料对减重及提高性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L型翻边在实际受载情况下R角处发生分层缺陷的实际问题,提出在翻边结构连接处加装金属垫片的设计思路,经有限元仿真论证了加装金属垫片降低R角处层间应力水平的可行性。通过综合开展283℃工况下设计载荷、限制载荷、极限载荷及破坏强度试验,进一步发现金属垫片及翻边的配合间隙对受载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施加螺栓预紧力使其小于或等于0.1 mm。最终结果表明:优化配合间隙情况下,通过加装金属垫片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减小R角处的层间应力水平并避免分层缺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翻边结构 层间应力 金属垫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