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庞丽云 王海 +3 位作者 陈永霞 刘帅 杨菁 孙洪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12-418,共7页
背景:临床上应用的紫杉醇注射剂毒性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目的:研制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0,3.125,6.25,12.5,25,50,10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 背景:临床上应用的紫杉醇注射剂毒性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目的:研制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0,3.125,6.25,12.5,25,50,10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观察25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人肝癌细胞HepG2的形态变化,并观察0,12.5,25,5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在3.125-1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与紫杉醇均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显示出明显的缓释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抑制率显著增加,72h时抑制效果最好,但紫杉醇此现象不明显。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且随着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用时间的增加这一现象更加典型;12.5,25,5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且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质量浓度越高、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紫杉醇 聚乳酸聚乙醇酸 纳米粒 凋亡 抑制 肝癌 缓释药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膜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东锷 刘维永 +3 位作者 汪钢 俞世强 胡军 胡巧侠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 (PL GA)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 方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PL GA结构特点 ,将 PL GA在兔皮下包埋 ,分别于 2周、4周、6周、8周和 12周观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率 ,培养犬主动脉瓣间质细胞、...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 (PL GA)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 方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PL GA结构特点 ,将 PL GA在兔皮下包埋 ,分别于 2周、4周、6周、8周和 12周观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率 ,培养犬主动脉瓣间质细胞、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 ,对照其生长曲线、平滑肌 α肌动蛋白表达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特点。将犬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种植于 PL GA上 ,观察其形态并测定细胞合成胶原和前列环素的功能。 结果  PL GA呈网孔状结构 ,孔径 179μm。皮下包埋显示 PL GA生物相容性好 ,体内降解时间为 12周。犬主动脉瓣间质细胞和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平滑肌 α肌动蛋白均为部分阳性表达 ,细胞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 ,生长曲线相似。细胞种植显示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 ,并具有合成胶原和前列环素的功能 (P<0 .0 5 )。 结论 以 PL GA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细胞不仅能在 PL GA表面生长 ,还能合成细胞间质和血管活性物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组织工程 心脏瓣膜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冷冻切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黎呐 麦海燕 +2 位作者 罗宇燕 钟晨 张永明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切片的制备方法,以便使用扫描电镜获得孔洞结构完整清晰的微球截面图片,为后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微球的孔隙率提供基础。方法使用冷冻包埋剂包埋载有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LGA微球,冷冻切片获得微球...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切片的制备方法,以便使用扫描电镜获得孔洞结构完整清晰的微球截面图片,为后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微球的孔隙率提供基础。方法使用冷冻包埋剂包埋载有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LGA微球,冷冻切片获得微球截面,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切片形态,分别考察包埋剂的种类、浸泡时间、液氮冷冻等对切片质量的影响。结果优化方法为:将微球浸泡在自制的质量浓度10%明胶+5%甘油混合冷冻包埋剂中,于37℃浸泡3 h,然后转移至质量浓度20%明胶+5%甘油混合冷冻包埋剂中,于37℃浸泡1 h,再转移至-20℃的冰箱中使包埋剂凝固;切片前将包埋块浸入液氮中急速冷冻5 min。结论使用优化方法所得的PLGA微球切片,截面孔洞结构完整清晰,且操作方法简单、快速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微球 微观结构 冷冻切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成校 余化龙 +1 位作者 高超 刘亚东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618-622,共5页
目的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 目的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聚乙醇酸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牛血清白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包封率的处方筛选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姝瑾 罗宇燕 +2 位作者 黎呐 杜鹏阳 张永明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588-592,共5页
目的单因素考察蛋白药物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包封率的不同影响因素,研究其影响机制,最后得到包封率较高的微球。方法利用海藻酸钠和CaCl2形成海藻酸钙多聚物凝胶的原理,以PLGA为药物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采用复乳化-... 目的单因素考察蛋白药物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包封率的不同影响因素,研究其影响机制,最后得到包封率较高的微球。方法利用海藻酸钠和CaCl2形成海藻酸钙多聚物凝胶的原理,以PLGA为药物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分别考察有机相中PLGA质量浓度、初乳匀浆时间及转速、固化时间、内水相中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外水相2体积、外水相2中CaCl2质量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结果有机相中PLGA质量浓度、初乳匀浆时间及转速、外水相2的体积、外水相2中CaCl2质量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固化时间、内水相中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选择各优选条件制备得到的微球包封率为(90.78±0.06)%。结论本研究显著提高了微球的包封率,且微球理化性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微球 聚乳酸聚乙醇酸 海藻 包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三种材料的相容性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苏立伟 李霞 +4 位作者 赵东锷 马毅 牛中喜 张成伟 李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55-258,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动脉间质细胞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胶原膜上,观察其形态。结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和胶原膜的孔径分别为179、13、107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周基本吸收,胶原膜12周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周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细胞种植实验显示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表面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在材料结构、组织及细胞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降解率和细胞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β羟基丁酯 胶原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东锷 刘维永 +1 位作者 汪钢 俞世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1694-1697,共4页
目的 评价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 β羟基丁酯的结构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  HE、胶原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组成、结构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皮下植入材料 ,于 4,6 ,8,12 wk取出观察其组... 目的 评价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 β羟基丁酯的结构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  HE、胶原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组成、结构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皮下植入材料 ,于 4,6 ,8,12 wk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 .结果 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 β羟基丁酯的孔径分别为 10 7,179和 13μm. 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较好 ,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 8wk基本吸收 ,胶原膜 12 wk吸收 ,聚β羟基丁酯膜 12 wk未见明显降解吸收 .结论 胶原膜和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在材料结构、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要求 ,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和降解率方面尚需改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β羟基丁酯 聚乳酸聚乙醇酸 生物医学工程 心脏瓣膜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修饰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和成骨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4 位作者 石旭东 刘宪义 孙浩林 杨昕 朱天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7868-7872,共5页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间充质干细胞 Ⅰ型胶原 黏附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蛋白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形态和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珠英 黄小舟 +1 位作者 罗宇燕 张永明 《今日药学》 CAS 2015年第5期321-323,327,共4页
目的考察影响载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形态和药物分布的因素。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改良复乳化法制备载蛋白的PLGA微球,考察PLGA浓度和粘度,制备初乳和复乳时的搅拌转速对微球形态及药物分布的影响... 目的考察影响载蛋白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形态和药物分布的因素。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改良复乳化法制备载蛋白的PLGA微球,考察PLGA浓度和粘度,制备初乳和复乳时的搅拌转速对微球形态及药物分布的影响。以扫描电子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微球内部的药物分布。结果 PLGA浓度和粘度、制备初乳时搅拌转速的增加,均使药物在微球内分布均匀性增加。随着初乳搅拌转速的增加,微球表面孔洞数目增加,而复乳搅拌转速对微球形态和药物分布无明显影响。结论 PLGA的浓度和粘度以及初乳搅拌转速对微球形态和药物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 聚乳酸聚乙醇酸 药物分布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促进成骨效果的研究
10
作者 袁莉红 陈晨 +1 位作者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0,共9页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物微囊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聚乳酸聚乙醇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宇燕 张永明 吴传斌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5-878,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的新工艺,即将海藻酸钠与钙离子螯合形成缓释凝胶的原理与复乳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相结合。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以包封率、载药量、产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PLGA黏度、海藻酸钠浓度... 目的:研究一种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的新工艺,即将海藻酸钠与钙离子螯合形成缓释凝胶的原理与复乳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相结合。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以包封率、载药量、产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PLGA黏度、海藻酸钠浓度及外水相1中氯化钙浓度对微球性质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微球制备的工艺条件。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微球形态圆整,结构致密,平均粒径为67.5μm,载药量、包封率和产率分别为0.669%、53.38%和80.08%。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制备PLGA微球的新工艺,微球的理化性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微球 复乳法 海藻 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
原文传递
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纳米材料与小鼠胚胎肝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12
作者 胡昆鹏 刘波 +5 位作者 姚志成 罗慧 熊志勇 范伟明 许瑞云 邓美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24-3027,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肝细胞与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聚乙二醇(PEG)共聚物纳米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胰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孕16d昆明小鼠胚胎肝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和PLGA—PEG纳米材料...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肝细胞与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聚乙二醇(PEG)共聚物纳米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胰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孕16d昆明小鼠胚胎肝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和PLGA—PEG纳米材料;取第5代胚胎肝细胞分别接种于PLGA和PLGA—PEG纳米纤维材料上,进行体外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细胞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胚胎肝细胞呈单层多边形样生长,免疫荧光检测胚胎肝细胞角蛋白18(CK18)和甲胎蛋白(AFP)表达阳性;CCK-8检测显示PLGA(0.255±0.062、0.259±0.039、0.239±0.029、0.257±0.026)和PLGA—PEG(0.293±0.033、0.283±0.200、0.249±0.021、0.244±0.025)两种纳米材料与空白对照组(0.258±0.017)比较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P〉0.05)。小鼠胚胎肝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PLGA—PEG组(0.113-4-0.005、0.234±0.008、0.678±0.006、1.108±0.004、1.182±0.004、1.114±0.011)及PLGA组(0.108±0.005、0.206±0.010、0.502±0.009、0.817±0.005、0.807±0.007、0.819±0.005)吸光度(A)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两组A值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材料的细胞黏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GA.PEG组(21.250±2.165、51.250±7.806、75.000±3.750)明显高于PLGA组(15.000±3.750、38.750±7.806、65.000±4.330,P〈0.05)。SEM结果显示,与PLGA组比较,PLGA—PEG组中小鼠胚胎肝细胞更易于黏附生长。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LGA—PEG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适宜胚胎肝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乳酸聚乙醇酸 乙二醇 胚胎肝细胞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人牙髓干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巍巍 李艳萍 +3 位作者 梁鹏 董海波 甘友华 牛玉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3-1085,1088,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免疫组化法及体外诱导分化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人牙髓干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培养,扫描电镜(SEM... 目的:研究成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粘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免疫组化法及体外诱导分化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人牙髓干细胞与PLGA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培养,扫描电镜(SEM)观察支架材料形态,细胞粘附、增殖及基质分泌情况;细胞计数检测其增殖力。结果:细胞接种2、5、10d,扫描电镜及细胞计数均显示HDPSCs与PLGA支架材料粘附紧密,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明显增殖(P<0.05),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结论:PLGA是一种适宜人牙髓干细胞粘附与增殖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牙髓干细胞 聚乳酸-乙醇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载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纤维膜制备以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颜娜 蔡晴 +4 位作者 杨小平 周学刚 马琦 胡晓阳 邓旭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4631-4635,共5页
背景:由于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局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防止感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静电纺丝制得的高分子纳米纤维,是一种良好的载药材料。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 背景:由于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局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防止感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静电纺丝制得的高分子纳米纤维,是一种良好的载药材料。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着重观察其抑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以15~20kV的电压,0.3~0.5mL/h的流速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形貌。检测载药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并用改良的Kirby-Bauer实验来观察载药纳米纤维膜的体外抑菌性能。用MG-63细胞来检测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载不同含量盐酸四环素的聚乳酸-聚乙醇酸载药纳米纤维直径均在360~470nm之间。且载药率都可以达到80%以上。载药量为10%的纳米纤维突释最大。载药纳米纤维膜可以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是对于MG-63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载药量为3%和5%的载盐酸四环素纳米纤维膜对于防止引导组织再生术后感染而言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聚乳酸-乙醇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载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性质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德盛 钟德君 +1 位作者 宋跃明 吴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6247-6250,共4页
背景: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分解脊髓损伤局部持续产生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从而促进轴突的生长,但该酶性质不稳定,需要多次局部用药。目的:制备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 背景: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分解脊髓损伤局部持续产生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从而促进轴突的生长,但该酶性质不稳定,需要多次局部用药。目的:制备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6-03/2007-01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所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药理实验室完成。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硫酸软骨素酶ABC、CH2Cl2、硫酸软骨素B。方法:复乳法制备硫酸软骨素酶ABC缓释微球,并以生理盐水为体外释药介质。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下观察硫酸软骨素酶ABC缓释微球的形态。应用Malvern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并自动计算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径距。采用酶解分光光度测定硫酸软骨素酶ABC含量,并计算载药量与包封率。于0.5,1,1.5,2,3,4,6,8,10,12,14,16,18,21d取样,绘制体外释药曲线。结果:硫酸软骨素酶ABC缓释微球形态均匀,其平均粒径5.538μm,径距1.479,呈正态分布。平均载药量(15.55±0.90)×10-3%,平均包封率(53.88±1.45)%,硫酸软骨素酶ABC微球在3周内的体外累积释药分数为0.8514,释药平稳,其最佳体外释药拟合方程为Weibull方程:lnln(1/1-Y)=0.7396lnX-1.617,R2=0.9933。结论:所制备的硫酸软骨素酶ABC微球形态均匀,粒径分布窄,再分散性好,3周内能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素酶ABC 聚乳酸-乙醇 缓释 微球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MP-2/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成骨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费正奇 胡蕴玉 +2 位作者 吴道澄 吴红 蒲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121-124,F0003,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良好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可注射的rhBMP-2载体材料。方法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技术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测定材料的制备参数及其特性,包括材料的形貌、载药率、释药速度,并将载药微球植入鼠...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良好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可注射的rhBMP-2载体材料。方法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技术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测定材料的制备参数及其特性,包括材料的形貌、载药率、释药速度,并将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通过X线、组织学评价载体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结果载药微球粒径为(253±64)μm,载药率0.52%±0.14%,载药微球rhBMP-2体外释放24h时为15.2%±0.8%,随后呈持续缓慢释放,28d时总计达48.6%±5.3%。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载有rhBMP-2的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生物活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长因子载体材料和释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 RHBMP-2 载药微球 异位成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文 蔡锦方 +1 位作者 曹学成 张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1,89,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分析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 目的:观察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分析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采用60Co辐照灭菌。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自体移植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每组10只。手术造成右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自体移植组:坐骨神经切除10mm后,直接缝合,做自体移植修复。生理盐水对照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生理盐水17μL。神经生长因子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1μg(100U)。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13.5mg。术后3个月后进行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三头肌湿质量比、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术后大体观察:自体移植组大鼠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较另外3组轻,各组关节僵直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重。②各组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所有大鼠手术后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湿质量比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0.35±0.75)%,(35.30±0.85)%,(31.98±0.93)%,P<0.01]。③各组大鼠电生理指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均明显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2.15±0.83),(28.75±0.21)m/s;(3.57±0.47),(4.71±0.32)ms;(11.17±0.85),(10.28±0.26)mV,P<0.01]。④各组大鼠神经组织解剖观察:自体移植段神经及其他组远段神经粘连较重,聚乳酸导管硬度略下降,质脆,失去弹性,但外形保存完整,未见完全降解。再生神经已经将远、近两端神经连接,神经连接处未见明显瘢痕形成,再生神经均填满导管,完整通过导管。导管上布满了再生血管。⑤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组织光镜、电镜下观察:术后3个月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导管中均有再生纤维,居中固定于导管内,周围被完好的神经外膜围绕。结论:聚乳酸导管内注入能持续释放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对于外周神经的形态再生有较长期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聚乳酸 乙醇 微囊 聚乳酸导管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邢玥 迟宝荣 +2 位作者 李淑梅 景瑕斌 孟晓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白兔30只,经球囊血管内膜剥脱法制成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喂养6周后,随...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血管支架置入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白兔30只,经球囊血管内膜剥脱法制成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喂养6周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LGA-PEG组,n=15),给予血管支架(PLGA-PEG)置入,对照组(n=15)常规喂养。两组动物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7及30 d分别收集耳缘静脉血1 mL,以SDS-PAGE Zymography法检测MMP-2、MMP-9)及相应酶原(pro MMP-2和pro MMP-9)。结果:实验组支架置入前所测的MMP-2、MMP-9和proMMP-2[(11 568±2 219)、(10 364±1 429和(13 649±1 894)INT.mm2)]明显高于对照组[(6 128±1 562)、(8 519±2 167)和(8 413±2 156)INT.mm2](P<0.05);但proMMP-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支架置入后7 d与置入前相比,MMP-2及MMP-9以及相应酶原虽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架置入30 d后MMP-2及酶原高于置入前[(13 935±2 167)、(15 628±1 739)INT.mm2vs(11 568±2 219)、(13 649±1 894)INT.mm2](P<0.01),MMP-9及酶原亦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MMP-2及酶原在动脉硬化动物模型中明显增高,血管支架置入后MMP-2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乙二醇 明胶酶A 明胶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新型纳米支架载药体系研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国艳 颜娜 韩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10,共5页
以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和降解产物无毒性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PLGA载盐酸四环素(Tet)纳米纤维膜,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细胞与膜的... 以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和降解产物无毒性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PLGA载盐酸四环素(Tet)纳米纤维膜,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细胞与膜的黏附、生长情况;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药物的吸光度,并计算其释药速率;通过改良的Kirby-Bauer方法观察其体外抑菌性能.结果显示:不同载药量纳米纤维膜的平均直径在360~ 470 nm之间,无显著差异;载药量为10%的纳米纤维突释最大,在体外可持续释药27 d以上.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瞬时、长效的抑菌活性.SEM结果显示人成骨样细胞MG-63与纳米纤维膜在支架上共培养后生长良好,表明其细胞相容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纳米纤维 四环素 静电纺丝 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膜片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邢玥 李淑梅 +3 位作者 张基昌 景瑕斌 迟宝荣 徐效义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与血管平滑肌的细胞相容性,为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PLGA-PEG膜片上,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每天计数,绘制...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与血管平滑肌的细胞相容性,为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PLGA-PEG膜片上,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每天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在PLGA-PEG膜片上生长良好,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显示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PLGA-PEG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用于可降解血管支架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乙二醇膜片 血管平滑肌 细胞相容性 生物材料 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